后方视觉辨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60494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后方视觉辨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基于2015年7月23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5-146018”要求优先权,并通过参照而援引其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后方视觉辨认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的后方视觉辨认装置之一的车厢内后视镜具有从前风挡玻璃、车顶的前端部突出设置的支柱、以及配设于支柱的前端部的后视镜。这种车厢内后视镜配置于驾驶员与前风挡玻璃之间,因此,前方视野中的与车厢内后视镜重叠的部分成为死角。因此,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不与驾驶员的前方视野重叠的位置配置车厢内后视镜的结构。

另外,在车厢内后视镜中,根据乘坐于后部座椅的乘员的乘坐状态、装载于车厢内的货物的装载状态等,车辆的后方视野有时被遮挡。因此,近来,作为后方视觉辨认装置之一,已知有能够利用设置于车厢内的监视器视觉辨认由摄像机拍摄的车辆的后方影像的结构(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3)。

尤其是在下述专利文献2、3中公开了利用后视镜使由监视器显示的后方影像反射之后能够供驾驶员视觉辨认的结构。根据该结构,与直接观察监视器时的驾驶员的焦距相比,能够使经由后视镜观察监视器时的驾驶员的焦距增加。因此,能够缩小经由后视镜观察监视器时的驾驶员的焦距与驾驶员观察车外(例如前方视野)时的驾驶员的焦距的差值,因此认为能够减轻伴随着驾驶员的视点移动而对驾驶员的眼睛造成的负担。

在先技術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155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2008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2009-54250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构成为不与驾驶员的前方视野重叠的位置配置车厢内后视镜,因此,将车厢内后视镜的设置位置设定在比现有高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为了利用车厢内后视镜视觉辨认车辆的后方视野而需要与现有相比朝下设置车厢内后视镜的角度。若朝下设置车厢内后视镜,则车厢内后视镜的视觉辨认范围会接近车辆后部的附近。因此,存在无法视觉辨认远离车辆后部的后方视野的可能性。在该情况下,若想要在车厢内后视镜的角度朝下的状态下将视觉辨认范围扩展至车辆后部的远方,则存在后部车身、后玻璃的形状等车辆设计被强烈限制这样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2、3的结构中,构成为能够切换成利用后视镜直接视觉辨认后方视野的模式与利用后视镜视觉辨认显示于监视器的后方影像的模式的结构,因此,需要与各模式相应地变更后视镜的角度。因此,存在后视镜的操作复杂的课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2、3的结构中,需要在能够视觉辨认车辆的后方视野的位置配置后视镜,因此存在乘降时等乘员与后视镜接触等的可能性。

并且,在专利文献2、3的结构中,在能够直接视觉辨认车辆的后方视野的位置配置后视镜,因此,存在外光(太阳光、从周边车辆等射出的光等)被后视镜反射而妨碍后视镜的视觉辨认性的可能性。

因此,本发明是考虑到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操作性、抑制与乘员的接触、并且提高前方视野、后方视野的视觉辨认性的后方视觉辨认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后方视觉辨认装置采用了以下的结构。

(1)一种后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方视觉辨认装置具备:图像输出部,其输出由摄像部拍摄的车辆的后方图像;反射部,其反射从所述图像输出部输出的所述后方图像;以及收纳部,其设置于车厢的车顶,至少收纳所述反射部,所述收纳部具有开口部,经由该开口部使被所述反射部反射的所述后方图像向车厢内射出。

根据该结构,图像输出部所显示的后方图像在被反射部反射之后,穿过开口部向车厢内射出。由此,驾驶员能够经由反射部视觉辨认从图像输出部输出的后方图像。因此,即便在因乘坐状态、装载状态等遮挡车辆的后方视野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良好的后方视觉辨认性。

尤其是,由于在设置于车顶的收纳部内收纳反射部,因此反射部仅用于反射从图像输出部输出的后方图像。因此,与具有直接反射车辆的后方视野的模式以及反射从图像输出部输出的后方图像的模式的现有的结构不同,无需与各模式相应地切换反射部的角度。因此,能够提高操作性。

另外,通过将反射部仅用于反射从图像输出部输出的后方图像,能够获得良好的后方视觉辨认性,并且能够提高后方视觉辨认装置(反射部)的设置位置的自由度,且无需担心在车辆设计上产生制约。在该情况下,例如通过将后方视觉辨认装置尽可能设置于上方,能够缩小驾驶员的前方视野中的与后方视觉辨认装置重叠的部分,因此能够提高前方视觉辨认性。并且,能够抑制从车顶、前风挡玻璃朝车厢侧突出的突出量,因此能够抑制乘降时等乘员与后方视觉辨认装置(反射部)接触等。另外,由于反射部收纳在收纳部内,因此能够抑制外光朝反射部入射。因此,无论外部状況如何都能够良好地维持反射部的视觉辨认性。

(2)在所述(1)的后方视觉辨认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收纳部遮断所述反射部与所述车辆的后板之间。

根据该结构,利用收纳部遮断反射部与后板(例如后玻璃等)之间,因此,能够抑制经由反射部直接视觉辨认车辆的后方视野。由此,能够提高操作性,并且能够抑制经由反射部的后方视野的误认。

(3)在所述(1)或者(2)的后方视觉辨认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图像输出部是显示所述后方图像的监视器,所述反射部是反射由所述图像输出部显示的所述后方图像的后视镜。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由作为图像输出部的监视器显示的后方图像被作为反射部的后视镜反射,与监视器被直接视觉辨认的结构相比,能够增加驾驶员的眼点与监视器的距离(观察后方视觉辨认装置时的驾驶员的焦距)。由此,能够缩小驾驶员通过后方视觉辨认装置观察车辆的后方视野时的焦距与观察车外时的焦距的差值,因此,能够缩短伴随着驾驶员的视点移动的驾驶员的焦点调整所花费的时间。其结果是,能够减轻对驾驶员的眼造成的负担。

(4)在所述(1)至(3)中任一者的后方视觉辨认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图像输出部与所述反射部一并收纳在所述收纳部内。

根据该结构,图像输出部与反射部一并收纳在收纳部内而被单元化,因此,当向车辆安装时无需调整图像输出部与反射部的相对位置。因此,能够提高后方视觉辨认装置向车辆的组装性。

(5)在所述(1)至(4)中任一者的后方视觉辨认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反射部的反射面形成为凹面。

根据该结构,能够与实际距离相比延长由驾驶员观察反射部时的反射部与图像输出部间的表观上的距离。由此,能够缩小驾驶员通过后方视觉辨认装置观察后方视野时的焦距与观察车外时的焦距的差值,因此,能够缩短伴随着驾驶员的视点移动的驾驶员的焦点调整所花费的时间。其结果是,能够减轻对驾驶员的眼造成的负担。

(6)在所述(1)至(5)中任一者的后方视觉辨认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后方视觉辨认装置具有:分割画面模式,在该分割画面模式下,在所述反射部或者所述图像输出部的上部显示所述后方图像;以及全画面模式,在该全画面模式下,在所述反射部或者所述图像输出部的整体显示所述后方图像。

根据该结构,例如在使用纵横比为16:9的现有的图像输出部(或者反射部)的情况下,在倒车位置(r)以外的档位设为分割画面模式,由此能够以与现有的后视镜(将车宽方向设为长度方向的后视镜)相同的纵横比显示后方影像。由此,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并且能够减轻驾驶员的不适感。

另一方面,例如在档位处于倒车位置(r)的情况下设为全画面模式,由此,当车辆后退时,能够在包括车辆的后部附近的宽阔范围内视觉辨认车辆的后方视野。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操作性、抑制与乘员的接触,并且提高前方视野、后方视野的视觉辨认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方视觉辨认装置的车辆的概要结构图(侧视图)。

图2是从后方观察具备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方视觉辨认装置的车厢内的立体图。

图3是与图2的iii-iii线相当的剖视图。

图4是分割画面模式下的监视器的主视图。

图5是全画面模式下的监视器的主视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方视觉辨认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以下的说明的前后上下左右等朝向,若没有特别记载则与车辆中的朝向相同。另外,图中箭头up表示上方,箭头fr表示前方。

(第一实施方式)

[车辆]

图1是具备后方视觉辨认装置3的车辆1的概要结构图(侧视图)。

图1所示的车辆1具备对车辆1的后方区域进行拍摄的后部摄像机(摄像部)2、以及基于由后部摄像机2拍摄的后方影像来视觉辨认车辆1的后方视野的后方视觉辨认装置3。

后部摄像机2设置于车辆1的后部(例如后车门5等)。后部摄像机2将拍摄到的后方影像数据输出至后述的控制部24(参照图3)。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后部摄像机,例如能够理想使用利用了ccd(chargecoupleddevice)、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等固体摄像元件的数码摄像机。另外,后部摄像机的设置位置能够适当设计变更。

图2是从后方观察车厢c内的立体图。

如图2所示,车辆1具有车顶11、前立柱12、仪表板13以及前风挡玻璃14。

车顶11构成车厢c的上部。

前立柱12随着从车顶11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趋向下方而朝向前方延伸设置。

仪表板13构成车厢c的前部。在仪表板13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连接有上述的前立柱12的下端部。

前风挡玻璃14堵塞由上述的车顶11的前端缘、前立柱12的车宽方向的内侧端缘以及仪表板13的前端缘划出的开口部。

<后方视觉辨认装置>

图3是与图2的iii-iii线相当的剖视图。

如图3所示,后方视觉辨认装置3配设于车顶11的前端部中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后方视觉辨认装置3具有监视器(图像输出部)21、后视镜(反射部)22、收纳这些监视器21以及后视镜22的框体(收纳部)23、以及控制部24。

框体23由具有遮光性的材料构成。框体23具有安装于车顶11的安装壁部31、从安装壁部31的外周缘朝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侧壁部32、以及与侧壁部32的下端缘连接的下壁部33。

安装壁部31仿照车顶11的下表面形状(车顶衬里)来形成。在图3的例子中,安装壁部31的后部在从车宽方向观察的剖视下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状。安装壁部31的前部在从车宽方向观察的剖视下随着趋向前方而朝向下方弯曲并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安装壁部31的前端部仿照前风挡玻璃14的内表面而延伸设置。在图3的例子中,安装壁部31的前端缘位于比前风挡玻璃14的上端缘靠下方的位置。

侧壁部32从车宽方向的两侧以及后方包围安装壁部31。侧壁部32中的与安装壁部31的后端缘相连的后壁部34随着趋向下方而朝向前方倾斜。

下壁部33在从车宽方向观察的剖视下形成为前后方向的两端部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状。在下壁部33的后端部设置有对车厢c内进行照射的车厢灯41。下壁部33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随着趋向前方而朝向下方倾斜。在下壁部33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贯通下壁部33的开口部42。在开口部42内设置有透镜43。透镜43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例如玻璃、树脂材料等)构成。因而,驾驶员d能够穿过透镜43视觉辨认框体23内。

在下壁部33中的位于比开口部42靠后方的位置的部分设置有监视器支承壁44。监视器支承壁44从下壁部33朝向上方立起设置。监视器支承壁44的上端部与安装壁部31连接。

在下壁部33中的将开口部42夹在其之间且位于与监视器支承壁44相反一侧(前侧)的部分设置有后视镜支承壁45。后视镜支承壁45从下壁部33朝向上方立起设置。后视镜支承壁45的上端部与安装壁部31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所示的例中,后视镜支承壁45的下端部与下壁部33的开口部42的前端开口缘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后视镜支承壁45也可以在框体23内设置于位于比开口部42靠前侧的部分。

监视器21在显示面朝向前方的状态下经由未图示的托架等安装于上述的框体23的监视器支承壁44。需要说明的是,监视器21也可以安装于安装壁部31、侧壁部32、下壁部33等。在图3的例子中,监视器21朝下方稍微倾斜。监视器21例如由纵横比为16:9的液晶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等构成。

图4是分割画面模式下的监视器21的主视图。图5是全画面模式下的监视器的主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后方视觉辨认装置3具有图4所示的分割画面模式以及图5所示的全画面模式。

在图4所示的分割画面模式下,在监视器21的上半部分显示由上述的后部摄像机2拍摄的后方影像21a,在监视器21的下半部分显示车辆信息21b。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车辆信息21b,能够采用车辆1的行驶速度、旋转速度、行驶距离等行驶信息、未图示的导航装置的路径引导信息、基于未图示的车内摄像机的乘员监视信息、基于未图示的前部摄像机、雷达等的车辆周边信息等(在图示的例子中,显示路径引导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在分割画面模式下,后方影像21a的显示区域只要是从监视器21的上端缘起1/4~3/4的范围即可。

在图5所示的全画面模式下,在监视器21的整体显示基于上述的后部摄像机2的后方影像21c。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的附图标记21d是与后方影像21c重叠显示的引导线。引导线21d表示车辆1的朝向、车宽、距离感。

如图3所示,后视镜22具有配设于后视镜支承壁45的支柱51、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与支柱51连结的后视镜主体52、以及调整后视镜主体52的角度的后视镜调整部53。

支柱51从后视镜支承壁45朝向后方突出设置。在图3的例子中,支柱51随着趋向后方而朝向下方倾斜。需要说明的是,支柱51的后端部例如构成球状的接头部(未图示)。

后视镜主体52在监视器21的光路上(前后方向)与其对置。后视镜主体52使由监视器21显示的影像朝向后斜下方反射。后视镜主体52在其反射面朝向后方的状态下与支柱51的接头部连结。由此,后视镜主体52以接头部的中心为支点进行摆动(摇头)。需要说明的是,后视镜主体52的反射面的外形形成为与监视器21的显示面的外形相同。需要说明的是,能够适当变更后视镜主体52的尺寸。

后视镜主体52收纳在框体23内,因此,构成为仅穿过开口部42就能够从车厢c内进行视觉辨认。另外,后视镜主体52位于比框体23的下壁部33靠上方的位置,并且,从后方观察后方视觉辨认装置3时与框体23的监视器支承壁44以及后壁部34重叠。即,后视镜主体52与未图示的后玻璃之间被框体23遮挡,后玻璃成为死角。其中,后视镜主体52只要在框体23内配置于在驾驶员d穿过开口部42观察到的镜像中未映出车厢c内的位置即可。在该情况下,例如后视镜主体52只要配设于无法将构成车辆1的后壁的后板(例如上述的后玻璃、后舱盖、后车门5等)作为镜像而直接视觉辨认的位置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的例子中,后视镜主体52位于比上述的前风挡玻璃14的上端缘靠上方的位置。

此处,在将后视镜主体52与驾驶员d的眼点之间的距离设为a(mm)、将后视镜主体52与监视器21之间的距离设为b(mm)的情况下,观察后方视觉辨认装置3时的驾驶员d的焦距(经由后视镜主体52连结监视器21与驾驶员d的眼点的距离)f为a+b。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将a、b设定为使得驾驶员d的焦距f为700(mm)以上(f=a+b≥700)。在该情况下,能够适当变更a、b的大小。

后视镜调整部53具备操作杆54、以及连结后视镜主体52与操作杆54之间的未图示的摆动机构。

操作杆54以朝下方突出的状态设置于下壁部33中的位于比开口部42靠前侧的位置的部分。操作杆54构成为能够沿着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倾动。需要说明的是,能够适当调整操作杆54的设置位置。在该情况下,操作杆54也可以设置于仪表板13、车门内饰板等。

摆动机构与操作杆54的倾动操作相应地使后视镜主体52摆动。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摆动机构,也可以通过线、连杆等将后视镜主体52与操作杆54连结,使后视镜主体52与操作杆54的倾动操作连动。另外,作为摆动机构,也可以与操作杆54的倾动操作相应地驱动马达等驱动源而使后视镜主体52摆动。

控制部24通过在控制基板上安装电子电路单元而构成。电子电路单元例如包括cpu、ram、rom、接口电路等。

控制部24基于从后部摄像机2输出的后方影像数据而生成显示用影像数据(例如,将后方影像数据左右翻转而成的数据)。

另外,控制部24基于从导航装置、前部摄像机、雷达等输出的数据而生成显示用车辆数据。

控制部24与未图示的自动变速器的档位相应地向上述的分割画面模式与全画面模式切换。具体而言,控制部24判断档位是否处于倒车位置(r)。控制部24在判断为档位处于倒车位置(r)的情况下选择全画面模式。另一方面,控制部24在判断为档位不处于倒车位置(r)的情况下(例如停车位置(p)、前进位置(d))选择分割画面模式。

在图5所示的全画面模式下,控制部24将上述的显示用影像数据作为全画面用数据输出至监视器21。

另一方面,在图4所示的分割画面模式下,控制部24将组合上述的显示用影像数据的一部分(在图4的例子中是全画面用数据的上半部分)与显示用车辆数据而成的分割画面用数据输出至监视器21。

接下来,对上述的后方视觉辨认装置3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3所示,对操作杆进行倾动操作,使后视镜主体52朝驾驶员d能够视觉辨认监视器21所显示的影像的角度摆动。并且,在自动变速器的档位处于倒车位置(r)以外的位置的情况下,在监视器21显示分割画面模式的影像。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在监视器21中,在上半部分显示由上述的后部摄像机2拍摄的后方影像,在下半部分显示车辆信息。

如图3所示,监视器21所显示的影像朝向前方射出,在由后视镜主体52反射后,穿过透镜43射出至车厢c内。由此,驾驶员d能够经由后视镜主体52视觉辨认由监视器21显示的影像。

另一方面,在自动变速器的档位处于倒车位置(r)的情况下,在监视器21显示全画面模式的影像。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在监视器21的整体显示由上述的后部摄像机2拍摄的后方影像。需要说明的是,监视器21所显示的影像与上述的分割画面模式同样地在被后视镜主体52反射后,穿过透镜43射出至车厢c内。由此,驾驶员d能够经由后视镜主体52视觉辨认由监视器21显示的影像。

此外,如上所述,在现有的车厢内后视镜中,由于乘坐于后部座椅的乘员的乘坐状态(例如乘员就坐于车厢内后视镜与后玻璃之间时)、装载于车厢内的货物的装载状态(例如将货物装载至遮挡车厢内后视镜与后玻璃之间的高度时)等,存在车辆的后方视野被遮挡的情况。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监视器21显示由设置于车辆1的后部的后部摄像机2拍摄的车辆1的后方影像,能够经由后视镜主体52视觉辨认监视器21所显示的后方影像,因此,即便在因乘坐状态、装载状态等而遮挡车辆1的后方视野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良好的后方视觉辨认性。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于车顶11的框体23内收纳后视镜22,因此,仅在反射监视器21所显示的影像时使用后视镜22。因此,与具有直接反射车辆的后方视野的模式、以及反射监视器所显示的后方影像的模式的现有的结构不同,无需与各模式相应地切换后视镜的角度,因此能够提高操作性。

另外,为了实现前方视觉辨认性的提高,避免乘降时等与乘员的接触等,优选将后视镜尽可能设置于上方(例如比车顶的内表面靠上方的位置)。但是,如上所述,在现有的车厢内后视镜中,存在驾驶员因车厢内后视镜与后玻璃的相对位置而无法视觉辨认穿过后玻璃的车辆的后方视野的可能性。假设在能够视觉辨认车辆的后方视野的情况下,也需要朝下设置车厢内后视镜的角度。若朝下设置车厢内后视镜,则车厢内后视镜的视觉辨认范围接近车辆后部的附近。因此,存在无法从车辆后部视觉辨认远方的后方视野的可能性。在该情况下,当想要在车厢内后视镜的角度朝下的状态下将视觉辨认范围扩展至车辆后部的远方时,存在后部车身、后玻璃的形状等车辆设计被强烈限制这样的课题。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后视镜22仅用于反射监视器21所显示的影像,因此,能够获得良好的后方视觉辨认性,并且能够提高后方视觉辨认装置3(后视镜22)的设置位置的自由度,且无需担心在车辆设计上产生制约。在该情况下,例如通过将后方视觉辨认装置3尽可能设置于上方,能够缩小驾驶员d的前方视野中的与后方视觉辨认装置3重叠的部分,因此能够提高前方视觉辨认性。并且,能够抑制从车顶11、前风挡玻璃14朝车厢c侧突出的突出量,因此,能够抑制乘员在乘降时等与后方视觉辨认装置3(后视镜22)接触等。另外,由于后视镜22收纳在框体23内,因此,能够抑制外光朝后视镜主体52入射。因此,不论外部状況如何都能够良好地维持后视镜主体52的视觉辨认性。

此处,假设利用后视镜穿过后玻璃而视觉辨认车辆的后方视野,则有可能产生被后视镜反射的镜像是后方视野还是由监视器显示的后方影像的识别混淆。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框体23遮挡后视镜22与后玻璃之间,因此,能够抑制经由后视镜主体52直接视觉辨认车辆1的后方视野。由此,能够提高操作性,并且能够抑制经由后视镜主体52的后方视野的误认。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由作为图像输出部的监视器21显示的后方影像被作为反射部的后视镜22反射,与监视器21被直接视觉辨认的结构相比能够增加驾驶员d的眼点与监视器21的距离(观察后方视觉辨认装置3时的驾驶员d的焦距f)。由此,能够缩小驾驶员d通过后方视觉辨认装置3观察车辆1的后方视野时的焦距与观察车外时的焦距的差值,因此,能够缩短伴随着驾驶员d的视点移动的驾驶员d的焦点调整所花费的时间。其结果是,能够减轻对驾驶员d的眼睛造成的负担。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具有在监视器21的上半部分显示后方影像21a的分割画面模式以及在监视器21的全画面显示后方影像21c的全画面模式。

根据该结构,在使用纵横比为16:9的现有的监视器21的情况下,在倒车位置(r)以外的档位设为分割画面模式,由此能够以与现有的后视镜(将车宽方向设为长度方向的后视镜)相同的纵横比显示后方影像。由此,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并且减轻驾驶员d的不适感。

另一方面,在档位处于倒车位置(r)的情况下设为全画面模式,由此,当车辆1后退时,能够在包括车辆1的后部附近的宽阔范围内视觉辨认车辆1的后方视野。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分割画面模式下显示由后部摄像机2拍摄的后方影像中的上半部分,在全画面模式下显示整体。即,通过追加或者删除由后部摄像机2拍摄的后方影像中的下半部分,能够进行分割画面模式与全画面模式的切换。因此,在切换分割画面模式与全画面模式时,与切换监视器21所显示的影像整体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伴随着模式的切换的视觉辨认性的降低。

并且,能够利用设置于车辆1的后部的一个后部摄像机2对各模式的影像进行拍摄。因此,无需与各模式相应地设置多个后部摄像机,或者与各模式相应地变更一个后部摄像机的角度、位置。由此,也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监视器21以及后视镜22的双方收纳在框体23内而被单元化,因此,当向车辆1安装时无需调整监视器21与后视镜22的相对位置。因此,能够提高后方视觉辨认装置3向车辆1的组装性。其中,只要至少将后视镜22收纳在框体23内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方视觉辨认装置100的框体101设置前部摄像机103、车内摄像机104的收纳部110、111这点上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存在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的情况。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方视觉辨认装置的剖视图。

在图6所示的后方视觉辨认装置100中,在框体101的前部形成有收纳前部摄像机103的前部摄像机收纳部110。前部摄像机收纳部110穿过在安装壁部31的前端部形成的贯通孔112朝向前方开口。前部摄像机103保持在前部摄像机收纳部110内,穿过前风挡玻璃14对车辆1的前方区域进行拍摄。

在框体101的后部形成有收纳车内摄像机104的车内摄像机收纳部111。车内摄像机收纳部111穿过形成于后壁部34的贯通孔113朝向后斜下方开口。车内摄像机104保持在车内摄像机收纳部111内,对车厢c内进行拍摄。

根据该结构,能够起到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并且,在监视器21、后视镜22之外,还将前部摄像机103、车内摄像机104作为后方视觉辨认装置100进行单元化。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具体结构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也包括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设计变更等。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将后方视觉辨认装置3、100与车顶11分体设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与车顶11一体设置。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将后方视觉辨认装置3、100埋设于车顶11。在该情况下,车顶11本身构成收纳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作为后视镜22使用平面镜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反射面为凹面状(沿着上下方向的纵剖视图以及沿着车宽方向的横剖视图均为曲线状)的后视镜22。根据该结构,与实际距离相比而延长从驾驶员d观察后视镜22时的后视镜22以及监视器21间的表观上的距离。由此,能够缩小驾驶员d通过后方视觉辨认装置3、100观察后方视野时的焦距与观察车外时的焦距的差值,因此,能够缩短伴随着驾驶员d的视点移动的驾驶员d的焦点调整所花费的时间。其结果是,能够减轻对驾驶员d的眼造成的负担。需要说明的是,只要沿着上下方向的纵剖视图以及沿着车宽方向的横剖视图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凹面即可。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使用纵横比为16:9的监视器21、后视镜2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能够适当设计变更监视器21、后视镜22的纵横比。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使用具有与现有的后视镜的纵横比相同的纵横比的监视器、后视镜。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构成为设置基于驾驶员d的体型、乘坐姿势等调整监视器21与后视镜22之间的距离a的可变机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在开口部42内设置透镜43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构成为不设置透镜43。在该情况下,可以穿过开口部42直接调整后视镜主体52的角度。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与自动变速器的档位相应地切换分割画面模式与全画面模式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始终显示分割画面模式以及全画面模式的任一个。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在分割画面模式下在监视器21的下半部分显示车辆信息21b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监视器21的下半部分不显示影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切换监视器21所显示的影像来进行分割画面模式以及全画面模式的切换,但也可以通过切换后视镜主体52的反射范围来进行各模式的切换。即,也可以构成为在分割画面模式下仅反射监视器21所显示的影像中的、朝后视镜主体52的反射面的上半部分入射的影像,在全画面模式下由后视镜主体52的反射面整体反射监视器21所显示的影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作为图像输出部使用监视器21、作为反射部使用后视镜22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作为图像输出部使用对由后部摄像机2拍摄的后方影像进行投影的投影仪,作为反射部使用反射从投影仪投影的后方图像的反射型屏幕。

此外,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将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适当置换成公知的构成要素。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

2后部摄像机(摄像部)

3、100后方视觉辨认装置

11车顶

21监视器(图像输出部)

22后视镜(反射部)

23、101框体(收纳部)

42开口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