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载货车动力总成的悬置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80636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一种载货车动力总成的悬置总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汽车悬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载货车动力总成的悬置总成。



背景技术:

动力总成悬置的作用是承接发动机和变速箱的作用,为了更好的适应恶劣路况,动力总成悬置以柔性材料即橡胶垫及支架等固定组件来衔接发动机、变速箱与车架之间的连接。

动力总成悬置包含发动机前悬置、发动机后悬置和变速箱悬置,少数轻型车无变速箱悬置,而重载多驱动货车还包括有分动器悬置。

发动机前悬置是发动机前半部分与车架固定中间过渡用,后悬置也是发动机后端与车架过渡固定用,此种发动机固定方式可靠性好,但是隔振动及噪音性能差,发动机在启动时驾驶室抖动严重,NVH性能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载货车动力总成的悬置总成,以解决现有技术的悬置总成隔振及降噪性能差及发动机在启动时驾驶室抖动严重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载货车动力总成的悬置总成,包括发动机前悬置总成和发动机后悬置总成;所述发动机前悬置总成分别与发动机的前端及车架连接;所述发动机后悬置总成分别与发动机的后端及所述车架连接;

所述发动机前悬置总成包括前支撑连接管、发动机左前支架总成、发动机右前支架总成、发动机左前支撑软垫总成、发动机右前支撑软垫总成、发动机左前支脚及发动机右前支脚;

所述发动机左前支架总成的内侧端与所述前支撑连接管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发动机左前支架总成的外侧端与左侧车架固定连接;

所述发动机右前支架总成的内侧端与所述前支撑连接管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发动机右前支架总成的外侧端与右侧车架固定连接;

所述发动机左前支撑软垫总成安装于所述发动机左前支架总成上,所述发动机左前支脚的一端与所述发动机左前支撑软垫总成连接,所述发动机左前支脚的另一端与发动机左前端固定连接;

所述发动机右前支撑软垫总成安装于所述发动机右前支架总成上,所述发动机右前支脚的一端与所述发动机右前支撑软垫总成连接,所述发动机右前支脚的另一端与发动机右前端固定连接;

所述发动机后悬置总成包括发动机后支撑梁、发动机后支撑左下支架、发动机后支撑右下支架、发动机后支撑左支架、发动机后支撑右支架、发动机左支撑架、发动机右支撑架、发动机左后支撑软垫总成及发动机右后支撑软垫总成;

所述发动机后支撑左下支架分别与所述左侧车架的下表面及所述发动机后支撑梁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发动机后支撑右下支架分别与所述侧支架的下表面及所述发动机后支撑梁右端固定连接;

所述发动机后支撑左支架分别与所述左侧车架的内侧面及所述发动机后支撑左下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发动机后支撑右支架分别与所述右侧车架的内侧面及所述发动机后支撑右下支架固定连接;

所述发动机左支撑架及所述发动机右支撑架均安装于所述发动机后支撑梁上;所述发动机左后支撑软垫总成安装于所述发动机左支撑架上,所述发动机右后支撑垫总成安装于所述发动机右支撑架上。

所述前支撑连接管为U型,包括前支撑连接管本体、前支撑左连接管及前支撑右连接管;

所述前支撑连接管本体的厚度大于所述前支撑左连接管的厚度及所述前支撑右连接管的厚度;

所述前支撑左连接管与所述前支撑右连接的大小及形状相同,所述前支撑左连接管与所述前支撑连接管本体的夹角为钝角,所述前支撑右连接管与所述前支撑连接管本体的夹角为钝角。

所述发动机左前支架总成与所述发动机右前支架总成的大小及形状相同;

所述发动机左前支架总成包括车架连接部、前支撑管连接部、加强板及支撑板,所述车架连接部及所述前支撑管连接部通过两个平行的加强板连接;

所述支撑板为凸字型,所述支撑板的上部设置于所述两个加强板之间,且所述支撑板的上端与所述车架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的下部固定于两个所述加强板上;

两个所述加强板均为V字形,其夹角为钝角。

所述发动机后支撑左下支架与所述发动机后支撑右下支架的大小及形状均相同;

所述发动机后支撑左下支架为L型,包括横向部和竖向部,所述横向部同所述左侧车架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竖向部同所述发动机后支撑左支架及所述发动机后支撑梁的左端固定连接。

所述发动机后支撑左支架与所述发动机后支撑右支架的大小及形状均相同;

所述发动机后支撑左支架包括左支架本体,在所述左支架本体的两侧翻边部,在所述左支架本体上设置有左侧车架安装孔及发动机后支撑左下支架安装孔;

所述发动机后支撑梁的左端部与所述左支架本体的内表面相抵。

所述发动机左支撑架与所述发动机右支撑架大小及形状完全相同;

所述发动机左支撑架包括发动机左支撑架本体及位于所述发动机左支撑架本体两侧的支撑部,在所述支撑部的下端设置有弧形开口,用于与所述发动机后支撑梁相配合;

在所述发动机左支撑架本体上设置有避让开口及发动机左后支撑软垫总成安装孔;

在两个所述支撑部之间及所述发动机左支撑架本体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连接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技术方案通过前悬置总成及后悬置总成结构,将现有技术的动力总成由发动机前悬置、发动机后悬置及变速箱悬置共六个悬置点改进为仅由发动机前悬置总成和发动机后悬置总成共计四个悬置点,降低了成本提高生产节奏。

本技术方案的发动机前悬置总成由前支撑连接管、发动机左前支架总成及发动机右前支架总成结构,以及发动机后悬置总成由发动机后支撑梁、发动机后支撑左下支架、发动机后支撑右下支架、发动机后支撑左支架及发动机后支撑右支架结构,有效的减少在发动机启动时驾驶室的振动及减小了驾驶室内的噪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发动机前悬置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发动机后悬置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发动机前悬置总成分解图;

图4为本发明发动机后悬置总成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发动机后悬置总成的仰视图;

图6为发动机左支撑架正视图;

图7为发动机左支撑架左视图;

图8为发动机左支撑架右视图;

图9为发动机左支撑架俯视图;

图10为发动机后支撑左下支架正视图;

图11为发动机左前支架总成侧视图;

图12为前支撑连接管的正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发动机前悬置总成,2发动机后悬置总成,3左侧车架,4右侧车架,11前支撑连接管,12发动机左前支架总成,13发动机左前支撑软垫总成,14发动机左前支脚,15发动机右前支架总成,16发动机右前支撑软垫总成,17发动机右前支脚,111前支撑连接管本体,112前支撑左连接管,113前支撑右连接管,121车架连接部,122前支撑管连接部,123加强板,124支撑板,21发动机后支撑梁,22发动机后支撑左下支架,23发动机后支撑左支架,24发动机左后支撑软垫总成,25发动机后支撑右下支架,26发动机后支撑右支架,27发动机右后支撑软垫总成,221横向部,222竖向部,223加强部,241发动机左支撑架本体,242支撑部,243弧形开口,244避让开口,245发动机在后支撑软垫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在本申请中,外侧是指以车身的轴向中线为基准,面向车身的轴向中线的为内侧面,与内侧面相对的为外侧面。

在本申请中,图1的X点为曲轴中心点。

本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载货车动力总成的悬置总成,如图1至图12所示,包括发动机前悬置总成1和发动机后悬置总成2;发动机前悬置总成分别与发动机的前端及车架连接;发动机后悬置总成分别与发动机的后端及车架连接;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将载货汽车的六点悬置改进为四点悬置。

发动机前悬置总成1包括前支撑连接管11、发动机左前支架总成12、发动机右前支架总成15、发动机左前支撑软垫总成13、发动机右前支撑软垫总成16、发动机左前支脚14及发动机右前支脚17。

在本申请中,前支撑连接管为近似U型,包括前支撑连接管本体111、前支撑左连接管112及前支撑右连接管113;前支撑左连接管的内侧部与前支撑连接管本体的左端连接为一体结构,前支撑左连接管的外侧部与发动机左前支架总成固定连接;前支撑右连接管的内侧部与前支撑连接管本体的右端连接为一体结构,前支撑右连接管的外侧部与发动机右前支架总成固定连接。

前支撑连接管本体的厚度大于前支撑左连接管的厚度及前支撑右连接管的厚度;这种变截面的前支撑连接管结构有利于减振,即提高振动衰减效果。

前支撑左连接管与前支撑右连接的大小及形状相同,前支撑左连接管与前支撑连接管本体的夹角为钝角,前支撑右连接管与前支撑连接管本体的夹角为钝角,在本申请中,钝角的角度大于120度但小于150度。

发动机左前支架总成12的内侧端与前支撑连接管的左端固定连接,发动机左前支架总成的外侧端与左侧车架3固定连接。

发动机右前支架总成15的内侧端与前支撑连接管的右端固定连接,发动机右前支架总成的外侧端与右侧车架4固定连接。

发动机左前支架总成12与发动机右前支架总成15以车身的轴向中线也就是左侧车架与右侧车架之间的轴向中线对称。

发动机左前支架总成与发动机右前支架总成的大小及形状相同。

发动机左前支架总成12包括车架连接部121、前支撑管连接部122、加强板123及支撑板124,车架连接部及前支撑管连接部通过两个平行的加强板连接。

支撑板为凸字型,支撑板的上部设置于两个加强板之间,支撑板上部宽度与两个加强板之间的距离相适应,且支撑板的上端与车架连接部固定连接,支撑板的下部固定于两个加强板上;具体结构是支撑板的下部的宽度大于两个加强板之间的距离,支撑板从两个加强板的另一侧将支撑板的上部插入到两个加强板之间,并将支撑板的上部的顶端与车架连接部的内侧面固定连接,将支撑板的下部同两个加强板之间再固定连接,这样,车架连接部与前支撑管连接部位于两个加强板的同一侧,支撑板的下部位于两个加强板与车架连接部相对的一侧。

两个加强板均为V字形,其夹角为钝角,并且其夹角大于120度。

在本申请中,发动机右前支架总成的结构与发动机左前支架总成的结构完全相同,在此不对发动机右前支架总成的结构进行详细的描述。

发动机左前支撑软垫总成安装于发动机左前支架总成上,发动机左前支脚14的一端与发动机左前支撑软垫总成连接,发动机左前支脚的另一端与发动机左前端固定连接;在本申请中,发动机左前支撑软垫总成为现有技术,因此,在本申请中,不对发动机左前支撑软垫总成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发动机右前支撑软垫总成安装于发动机右前支架总成上,发动机右前支脚17的一端与发动机右前支撑软垫总成连接,发动机右前支脚的另一端与发动机右前端固定连接;在本申请中,发动机右前支撑软垫总成为现有技术,因此,在本申请中,不对发动机右前支撑软垫总成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发动机后悬置总成2包括发动机后支撑梁21、发动机后支撑左下支架22、发动机后支撑右下支架25、发动机后支撑左支架23、发动机后支撑右支架26、发动机左支撑架24、发动机右支撑架27、发动机左后支撑软垫总成及发动机右后支撑软垫总成。

发动机后支撑左下支架分别与左侧车架的下表面及发动机后支撑梁的左端固定连接;发动机后支撑右下支架分别与侧支架的下表面及发动机后支撑梁右端固定连接。

发动机后支撑左支架分别与左侧车架的内侧面及发动机后支撑左下支架固定连接;发动机后支撑右支架分别与右侧车架的内侧面及发动机后支撑右下支架固定连接。

发动机左支撑架及发动机右支撑架均安装于发动机后支撑梁上;发动机左后支撑软垫总成安装于发动机左支撑架上,发动机右后支撑垫总成安装于发动机右支撑架上。

发动机后支撑左下支架与发动机后支撑右下支架的大小及形状均相同;

发动机后支撑左下支架22为L型,包括横向部221和竖向部222,横向部同左侧车架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竖向部同发动机后支撑左支架及发动机后支撑梁的左端固定连接,在横向部与竖向部之间设置有加强部223。

发动机后支撑左支架与发动机后支撑右支架的大小及形状均相同,在此仅对发动机后支撑左支架进行说明,就不对发动机后支撑右支架进行重复说明。

发动机后支撑左支架包括左支架本体,在左支架本体的两侧翻边部,在左支架本体上设置有左侧车架安装孔及发动机后支撑左下支架安装孔。

发动机后支撑梁的左端部与左支架本体的内表面相抵。

发动机左支撑架与发动机右支撑架大小及形状完全相同,在此仅对发动机左支撑架进行说明,而不对发动机右支撑架进行重复说明。

发动机左支撑架24包括发动机左支撑架本体241及位于发动机左支撑架本体两侧的支撑部242,在支撑部的下端设置有弧形开口243,用于与发动机后支撑梁相配合。

在发动机左支撑架本体上设置有避让开口244及发动机左后支撑软垫总成安装孔245。

在两个支撑部之间及发动机左支撑架本体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连接板。

本技术方案通过后悬置总成中,由发动机后支撑左下支架和发动机后支撑左支架共同与左侧车架及发动机后支撑梁连接,这样的三部件结构因为结构的不同,使得振动在这三个部件之间传递过程中,对振动的频率的消减不同,起到了对振动的宽频衰减作用。在本申请中,发动机后支撑右下支架和发动机后支撑右支架共同与右侧车架及发动机后支撑梁连接的结构其消减振动的原理同左侧相同,在此不进行重复说明。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形,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极其等同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