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总成悬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22011阅读:6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力总成悬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总成悬置结构,包括发动机悬置和变速箱悬置;发动机悬置分别与发动机及车架纵梁内侧固定连接;变速箱悬置分别与变速箱及车架纵梁内侧固定连接;发动机悬置包括左发动机悬置和右发动机悬置;变速箱悬置包括左变速箱悬置和右变速箱悬置。本申请通过对发动机悬置及变速箱悬置的结构设计,特别是前悬置胶垫和后悬置胶垫结构不需要与悬置支脚硫化粘结,且悬置胶垫均安装在可视范围内,易于检查,便于维修及更换;另一方面,本申请的前悬置支脚及后悬置支脚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生产。
【专利说明】
一种动力总成悬置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动力总成悬置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动力总成(发动机和变速箱)是重型商用车最核心的零部件之一,动力总成悬置装置对动力总成起着限位、支撑、隔振的作用。悬置装置作为动力总成的支撑装置,保证动力总成正确的姿态,保证在动力总成重力和其他载荷条件下的变形不超出允许范围,保证动力总成在车辆的极限工况下不发生超出允许范围的位移。
[0003]动力总成的悬置装置还应具有较好的抑制振动能力,避开可能的共振区域。
[0004]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的一种动力总成悬置结构示意图,包括前悬置和后悬置;前悬置包括前悬置胶垫I和前悬置支脚2;后悬置包括后悬置胶垫3和后悬置支脚4。
[0005]如图2所示为前悬置胶垫示意图;前悬置胶垫和后悬置胶垫外形尺寸基本一样,主要由铸造金属骨架11、橡胶件12、支脚固定孔位13及车架固定孔位14组成。橡胶件主要起隔振作用,用以衰减发动机的抖动能量;铸造金属骨架与橡胶件硫化粘结在一起。
[0006]前悬置胶垫通过车架固定孔位紧固在车架纵梁的内侧;前悬置支脚通过支脚固定孔位与前悬置胶垫紧固连接。
[0007]悬置装置的悬置胶垫为易损零部件,需要定期检查和维修,而现有动力总成悬置装置多布置在车架内侧,操作起来极为不便,严重影响了整车的维修便利性,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0008]橡胶件与铸造金属骨架硫化粘结,质量大,维修更换成本过高;悬置支脚的设计加工精度要求较高,加工和生产难度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000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动力总成悬置结构,以解决悬置装置维修更换不便、维修更换成本高、悬置支脚加工和生产难度大的问题。
[0010]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11 ] 一种动力总成悬置结构,包括发动机悬置和变速箱悬置;
[0012]所述发动机悬置分别与发动机及车架纵梁内侧固定连接;
[0013]所述变速箱悬置分别与变速箱及所述车架纵梁内侧固定连接;
[0014]所述发动机悬置包括左发动机悬置和右发动机悬置;
[0015]所述变速箱悬置包括左变速箱悬置和右变速箱悬置。
[0016]所述左发动机悬置包括前悬置支脚、盖板、前悬置胶垫及前悬置支架;
[0017]所述前悬置支脚包括支脚底座及垂直固定于所述支脚底座上的支撑轴;所述前悬置胶垫为圆筒形;所述前悬置胶垫套于所述支撑轴上;
[0018]所述前悬置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半圆形凹槽;所述盖板设置有第二半圆形凹槽;所述第一半圆形凹槽与所述第二半圆形凹槽组成内径为圆形的管形结构;所述前悬置胶垫设置于所述管形结构内;
[0019]在所述支脚底座上设置有发动机固定孔;在所述前悬置支架上设置有第一车架安装孔;
[0020]在所述第一半圆形凹槽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延伸部;在每个所述延伸部上均设置有第一通孔;在所述盖板的所述第二半圆形凹槽的两侧各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对应。
[0021 ]所述左发动机悬置和所述右发动机悬置的结构及形状均相同。
[0022 ]所述左变速箱悬置包括后悬置支脚、后悬置胶垫、固定螺栓及后悬置支架;
[0023]所述后悬置支脚包括变速箱安装部与上安装板;所述变速箱安装部的上端与所述上安装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在所述变速箱安装部上设置有变速箱安装孔;在所述上安装板上设置有胶垫固定孔;
[0024]所述后悬置胶垫包括胶垫底座、缓冲部及安装部;所述胶垫底座、所述缓冲部及所述安装部均设置有中心通孔;所述胶垫底座、所述缓冲部及所述安装部依次连接为一体结构;
[0025]所述固定螺栓依次穿过所述胶垫固定孔及所述中心通孔后将所述后悬置胶垫与所述后悬置支脚固定连接;
[0026]所述后悬置支架包括车架安装板及下安装板;所述车架安装板与所述下安装板固定连接为倒L型;
[0027]在所述车架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二车架安装孔;在所述下安装板上设置安装部通孔;所述安装部插入所述安装部通孔内。
[0028]所述左变速箱悬置和所述右变速箱悬置的结构及形状均相同。
[0029]在所述胶垫底座的中心通孔两侧各设置有一个第三通孔;在所述下安装板的安装部通孔周边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通孔一一对应的第四通孔。
[003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31]本申请通过对发动机悬置及变速箱悬置的结构设计,特别是前悬置胶垫和后悬置胶垫结构不需要与悬置支脚硫化粘结,且悬置胶垫均安装在可视范围内,易于检查,便于维修及更换;另一方面,本申请的前悬置支脚及后悬置支脚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生产。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现有技术动力总成悬置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现有技术前悬置胶垫结构示意图;
[0034]图3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悬置结构示意图;
[0035]图4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悬置分解图;
[0036]图5为本实用新型变速箱悬置结构示意图;
[0037]图6为本实用新型变速箱悬置分解图;
[0038]图7为本实用新型动力总成悬置结构装置示意图。
[0039]附图标记说明
[0040]I前悬置胶垫,2前悬置支脚,3后悬置胶垫,4后悬置支脚,5发动机,6变速箱,11铸造金属骨架,12橡胶件,13支脚固定孔位,14车架固定孔位,01前悬置支脚,02盖板,03前悬置胶垫,04前悬置支架,05后悬置支脚,06后悬置胶垫,07后悬置支架,08螺栓,09固定螺栓,011支脚底座,012支撑轴,013发动机固定孔,021第二半圆形凹槽,022第二通孔,041第一半圆形凹槽,042延伸部,043第一通孔,044第一车架安装孔,051上安装板,052变速箱安装部,053变速箱安装孔,054胶垫固定孔,061胶垫底座,062缓冲部,063安装部,064第三通孔,071第二车架安装孔,072下安装板,073车架安装板,074第四通孔,075安装部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于解释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004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力总成悬置结构,如图3至图7所示,包括发动机悬置和变速箱悬置;本申请的动力总成悬置结构采用四点式结构。
[0043]所述发动机悬置分别与发动机5及车架纵梁内侧固定连接;所述变速箱悬置分别与变速箱6及所述车架纵梁内侧固定连接;所述发动机悬置包括左发动机悬置和右发动机悬置;所述变速箱悬置包括左变速箱悬置和右变速箱悬置。
[0044]在本申请中,所述左发动机悬置和所述右发动机悬置的结构及形状均相同,可以互换。在本实施例中,以左发动机悬置为例进行说明,右发动机悬置的结构与左发动机悬置的结构及形状完全相同,在此不进行重复说明。
[0045]所述左发动机悬置包括前悬置支脚01、盖板02、前悬置胶垫03及前悬置支架04。
[0046]所述前悬置支脚01包括支脚底座011及垂直固定于所述支脚底座上的支撑轴012;在支脚底座011与支撑轴012之间还设置有加强筋,以提高前悬置支脚01的强度。
[0047]所述前悬置胶垫03为圆筒形;所述前悬置胶垫03套于所述支撑轴012上。
[0048]所述前悬置支架04上设置有第一半圆形凹槽041;盖板02为板形结构,所述盖板02设置有第二半圆形凹槽021;所述第一半圆形凹槽041与所述第二半圆形凹槽021组成内径为圆形的管形结构;所述前悬置胶垫03设置于所述管形结构内。
[0049]在所述支脚底座011上设置有四个发动机固定孔013;通过四个螺栓将支脚底座固定于发动机5上。
[0050]在所述前悬置支架04上设置有两个第一车架安装孔044;通过两个螺栓将前悬置支架04固定于车架纵梁的内侧。
[0051 ]在所述第一半圆形凹槽041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延伸部042;在每个所述延伸部042上均设置有一个第一通孔043;在所述盖板02的所述第二半圆形凹槽021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第二通孔022;所述第一通孔043与所述第二通孔022—一对应。
[005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左变速箱悬置和所述右变速箱悬置的结构及形状均相同。在此以左变速箱悬置为例进行说明。
[0053]所述左变速箱悬置包括后悬置支脚05、后悬置胶垫06、固定螺栓09及后悬置支架07ο
[0054]所述后悬置支脚05包括变速箱安装部052与上安装板051;所述变速箱安装部052的上端与所述上安装板05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在所述变速箱安装部052上设置有变速箱安装孔053;在本实施例中,变速箱安装孔053为三个用于同变速箱6固定连接。在所述上安装板051上设置有胶垫固定孔054;在本实施例中,上安装板051的两侧边设置有向上的弯折部,使得上安装板的截面呈U型。
[0055]所述后悬置胶垫06包括胶垫底座061、缓冲部062及安装部063;所述胶垫底座061、所述缓冲部062及所述安装部063均设置有中心通孔;所述胶垫底座061、所述缓冲部062及所述安装部063依次连接为一体结构;胶垫底座061为椭圆形;缓冲部062与安装部063的外形均为圆柱形;其中缓冲部的外径大于安装部的外径,这样将后悬置胶垫、后悬置支脚及后悬置支架装配后,缓冲部位于后悬置支脚与后悬置支架之间,用于衰减振动能量。
[0056]所述固定螺栓09依次穿过所述胶垫固定孔054及所述中心通孔后将所述后悬置胶垫06与所述后悬置支脚05固定连接。
[0057]所述后悬置支架07包括车架安装板073及下安装板072;所述车架安装板073与所述下安装板072固定连接为倒L型。
[0058]在所述车架安装板073上设置有四个第二车架安装孔071,用于同车架纵梁内侧固定连接;在所述下安装板072上设置安装部通孔075;所述安装部063插入所述安装部通孔075 内。
[0059]在所述胶垫底座061的中心通孔两侧各设置有一个第三通孔064;在所述下安装板072的安装部通孔075周边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通孔064—一对应的第四通孔074;通过两个螺栓将后悬置胶垫06与后悬置支架07固定连接。
[0060]在左发动机悬置安装过程中,将前悬置支脚01预先安装到发动机5上,将前悬置胶垫03套于前悬置支脚01的支撑轴012上;将前悬置支架04固定在车架的纵梁上。
[0061 ]右发动机悬置安装过程与左发动机悬置安装过程相同。
[0062]在左变速箱悬置安装过程中,将后悬置支脚05预先安装到变速箱6上;将后悬置支架07预先固定于车架的纵梁上;将固定螺栓09穿过胶垫固定孔054及中心通孔后将后悬置胶垫06与后悬置支脚05固定连接。右变速箱悬置安装过程与左变速箱悬置安装过程相同。
[0063]整体起吊发动机5及变速箱6并调整好位置,将前悬置的盖板02与前悬置支架04用螺栓08穿过第一通孔043和第二通孔022后固定连接;将后悬置胶垫06的安装部063插入到安装部通孔075内,用螺栓穿过第三通孔064及第四通孔074,将后悬置胶垫06与后悬置支架07固定连接。
[0064]安装好后的悬置胶垫均在可视范围内,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少,紧固件少,更换过程中,只需松掉螺栓,将动力总成轻微吊起便可完成更换,更换时间极短,极大的节省了人力和物力。
[0065]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主权项】
1.一种动力总成悬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悬置和变速箱悬置; 所述发动机悬置分别与发动机及车架纵梁内侧固定连接; 所述变速箱悬置分别与变速箱及所述车架纵梁内侧固定连接; 所述发动机悬置包括左发动机悬置和右发动机悬置; 所述变速箱悬置包括左变速箱悬置和右变速箱悬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总成悬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发动机悬置包括前悬置支脚、盖板、前悬置胶垫及前悬置支架; 所述前悬置支脚包括支脚底座及垂直固定于所述支脚底座上的支撑轴;所述前悬置胶垫为圆筒形;所述前悬置胶垫套于所述支撑轴上; 所述前悬置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半圆形凹槽;所述盖板设置有第二半圆形凹槽;所述第一半圆形凹槽与所述第二半圆形凹槽组成内径为圆形的管形结构;所述前悬置胶垫设置于所述管形结构内; 在所述支脚底座上设置有发动机固定孔;在所述前悬置支架上设置有第一车架安装孔; 在所述第一半圆形凹槽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延伸部;在每个所述延伸部上均设置有第一通孔;在所述盖板的所述第二半圆形凹槽的两侧各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一一对应。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总成悬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发动机悬置和所述右发动机悬置的结构及形状均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总成悬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变速箱悬置包括后悬置支脚、后悬置胶垫、固定螺栓及后悬置支架; 所述后悬置支脚包括变速箱安装部与上安装板;所述变速箱安装部的上端与所述上安装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在所述变速箱安装部上设置有变速箱安装孔;在所述上安装板上设置有胶垫固定孔; 所述后悬置胶垫包括胶垫底座、缓冲部及安装部;所述胶垫底座、所述缓冲部及所述安装部均设置有中心通孔;所述胶垫底座、所述缓冲部及所述安装部依次连接为一体结构; 所述固定螺栓依次穿过所述胶垫固定孔及所述中心通孔后将所述后悬置胶垫与所述后悬置支脚固定连接; 所述后悬置支架包括车架安装板及下安装板;所述车架安装板与所述下安装板固定连接为倒L型; 在所述车架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二车架安装孔;在所述下安装板上设置安装部通孔;所述安装部插入所述安装部通孔内。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动力总成悬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变速箱悬置和所述右变速箱悬置的结构及形状均相同。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总成悬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胶垫底座的中心通孔两侧各设置有一个第三通孔;在所述下安装板的安装部通孔周边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通孔一一对应的第四通孔。
【文档编号】B60K5/12GK205706142SQ201620694803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6月30日
【发明人】张荣瑾, 廖少龙, 吴永锋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