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顶盖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84450发布日期:2018-06-02 04:45阅读:4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顶盖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汽车顶盖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卡车的驾驶室总成是由地板、前围、侧围、后围和顶盖总成构成,顶盖总成位于最上方,其自身的结构设计直接影响到驾驶室的安全、密封、防水等性能。随着物流市场的迅速发展,客户对驾驶室配置天窗的需求越来越高,但天窗的开发无疑会一定程度影响到顶盖的防水性能。驾驶室在使用过程中,随着驾乘里程的增加和风吹日晒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顶盖和天窗密封胶条逐渐老化,驾驶室的导水性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下图1和图2所示,目前市场上的配有天窗的卡车驾驶室顶盖总成包括顶盖外板100,顶盖外板100上设有天窗安装口110,顶盖外板100的一表面固定设有安装骨架,该安装骨架包括前横梁200、天窗加强板300、中横梁400 和后横梁500。

然而,现有技术未对顶盖总成进行导水结构设计,只对天窗的安装进行加强,这类的顶盖总成结构对天窗与顶盖配合处以及顶盖自身各个板件的配合处的密封性有很高要求,且密封胶会逐渐老化,驾驶室有渗水的风险,顶盖钣金件易锈蚀,影响驾驶室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顶盖安装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它能够将天窗与顶盖配合处的渗水导引到驾驶室外,降低驾驶室进水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顶盖安装结构,包括顶盖总成和安装骨架,所述安装骨架固定设于所述顶盖总成的下表面,所述顶盖总成上设有一个天窗安装口,所述安装骨架包括中顶骨架和导水板,中顶骨架固定设于天窗安装口的下方,导水板固定设于中顶骨架的下方;

所述中顶骨架水平设置,其上表面设有与天窗安装口的内周圈相适应的第一导水槽,所述第一导水槽的最低处设有漏液孔,所述导水板的上表面设有与漏液孔的位置相对应的第二导水槽,所述导水板的最低处设有与第二导水槽相连通的导水接口,该导水接口套接导水管的一端,所述顶盖总成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导水管的另一端相连通的排水孔。

如上所述的汽车顶盖安装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中顶骨架包括四边形的边框,所述边框具有相互平行设置的两个长边和相对设置的两个短边,两个所述长边之间固定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天窗加强杆,所述长边的顶面、短边的顶面、天窗加强杆的顶面均具有凹陷部位,所述长边的凹陷部位分别与短边的凹陷部位、天窗加强杆的凹陷部位互通而形成第一导水槽。

如上所述的汽车顶盖安装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顶盖总成还包括前顶盖、侧顶盖、后顶盖和中顶盖,所述前顶盖、后顶盖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中顶盖的前后两侧,所述中顶盖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设置一个所述侧顶盖,所述天窗安装口设于中顶盖上;两个所述长边上的第一导水槽分别与所述天窗安装口的前后两侧的位置相匹配,所述中顶盖与侧顶盖的连接处与所述短边上的第一导水槽的位置相匹配,两个所述天窗加强杆上的第一导水槽分别与所述天窗安装口的左右两侧的位置相匹配。

如上所述的汽车顶盖安装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安装骨架还包括前顶纵梁、侧顶纵梁和后顶纵梁,所述前顶纵梁固定设置在所述中顶骨架的前侧,所述后顶纵梁固定设置在所述中顶骨架的后侧,所述中顶骨架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设置有所述侧顶纵梁;

所述前顶纵梁包括支撑梁、导水板和风窗横梁连接板,所述导水板远离中顶骨架的一端与支撑梁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梁的上端还与中顶骨架固定连接,支撑梁的下端与风窗横梁连接板相连。

如上所述的汽车顶盖安装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漏液孔设置在所述短边与所述长边的连接处。

如上所述的汽车顶盖安装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导水接口为管状或者为截面呈开口朝上的半圆形。

如上所述的汽车顶盖安装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导水板上设有与第二导水槽相连通的凹槽,该凹槽的槽底的高度高于第二导水槽的槽底的高度,且凹槽位于所述漏液孔的正下方。

如上所述的汽车顶盖安装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排水孔设置在侧顶盖上。

如上所述的汽车顶盖安装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天窗安装口连接有天窗水管,该天窗水管与排水孔相连通。

如上所述的汽车顶盖安装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天窗安装口的其中一侧边位于前顶盖与中顶盖的连接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顶盖安装结构,通过在中顶骨架的上表面设置与天窗安装口相适应的第一导水槽,并在第一导水槽的最低处设置漏水孔,以及在位于中顶骨架下方的导水板上设置与漏水孔的位置相匹配的第二导水槽,再在第二导水槽的最低处设置导水接口,导水接口通过导水管与顶盖总成上的排水口相连,有利于对由顶盖总成与天窗的配合处渗入的水导流至驾驶室外,有效降低了驾驶室进水的风险,同时能有效防止顶盖总成因渗水而发生锈蚀,有利于延长驾驶室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卡车驾驶室顶盖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卡车驾驶室顶盖总成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汽车顶盖安装结构的爆炸图;

图4是中顶骨架的俯视图;

图5是图4中A-A向的剖视图;

图6是中顶骨架、导水板、导水管三者之间的连接结构的拆解图;

图7是导水板的轴测图;

图8是导水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9是图8中沿B-B向的剖视图;

图10是导水管、天窗水管、侧顶盖三者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又一实施例的轴测图;

图12是前顶纵梁分别与导水板、前连接板相连以及中顶骨架分别与前连接板、导水板相连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前顶纵梁的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顶盖外板,110-天窗安装口,200-前横梁,300-天窗加强板,400-中横梁,500-后横梁,1-前顶盖,2-侧顶盖,21-排水孔,3-后顶盖,4-中顶盖,41-天窗安装口,5-前顶纵梁,6-中顶骨架,61-第一导水槽, 611-漏液孔,62-翻边,63-天窗加强杆,64-前连接板,65-侧连接板,66-后连接板,7-侧顶纵梁,8-后顶纵梁,9-支撑梁,91-过孔,10-导水板,101- 凹槽,102-导水接口,103-连接部,104-第二导水槽,11-风窗横梁连接板, 12-天窗水管,13-导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3至图6和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顶盖安装结构,包括顶盖总成和安装骨架,安装骨架固定设于顶盖总成的下表面,顶盖总成上设有一个天窗安装口41,安装骨架包括中顶骨架6和导水板10,中顶骨架6固定设于天窗安装口41的下方,用于支撑和固定天窗安装口41所在的顶盖板件,导水板10固定设于中顶骨架6的下方。中顶骨架6水平设置,其上表面设有与天窗安装口41的内周圈相适应的第一导水槽61,第一导水槽 61的最低处设有漏液孔611,这样能在有渗水情况发生时及时将渗水导流至漏液孔611处,防止因产生积水而使顶盖总成的板件发生锈蚀。

如图6至图10所示,导水板10的上表面设有与漏液孔611的位置相对应的第二导水槽104,导水板10的最低处设有与第二导水槽104相连通的导水接口102,该导水接口102套接导水管13的一端,顶盖总成的一侧设有与导水管13的另一端相连通的排水孔21。这样,第一导水槽61上的水会从漏液孔611流至第二导水槽104,再经由导水接口通过导水管13流至排水孔21,最终排至车外,从而有效降低了驾驶室存在进水的风险,有利于延长驾驶室使用寿命以及驾乘人员的舒适性。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优选的是,中顶骨架6包括四边形的边框 63,边框63具有相互平行设置的两个长边和相对设置的两个短边,两个长边之间固定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天窗加强杆64,长边的顶面、短边的顶面、天窗加强杆64的顶面均具有凹陷部位,均是由金属板件经冲压制成,长边的凹陷部位分别与短边的凹陷部位、天窗加强杆64的凹陷部位互通而形成第一导水槽61。

进一步地,所述长边、短边、天窗加强杆64的截面形状均为倒置的“几”字形或者为U形,也或者为其他任意形状,只要能形成第一导水槽61且又能实现其功能即可。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优选的是,顶盖总成还包括前顶盖1、侧顶盖2、后顶盖3和中顶盖4,前顶盖1、后顶盖3分别固定设置在中顶盖4的前后两侧,中顶盖4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设置一个侧顶盖2,天窗安装口41设于中顶盖4上。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理解,这里以驾驶员在驾驶室内的正前方为前方,背后为后方,左右两侧即为驾驶员的左侧和右侧。

两个长边上的第一导水槽61分别与天窗安装口41的前后两侧的位置相匹配,用于收集从天窗安装口41的前后两侧与天窗的配合处渗入的水;中顶盖 4与侧顶盖2的连接处与短边上的第一导水槽61的位置相匹配,用于实现对中顶盖4与侧顶盖2的连接处的渗水进行收集;两个天窗加强杆64上的第一导水槽61分别与天窗安装口41的左右两侧的位置相匹配,用于对天窗安装口 41的左右两侧与天窗的配合处的渗水进行收集。然后,第一导水槽61将从各处收集的渗水汇聚在漏液孔611处,流至导水板10并经导水管13排至排水口 21外。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优选的是,安装骨架还包括前顶纵梁5、侧顶纵梁 7和后顶纵梁8,前顶纵梁5固定设置在中顶骨架6的前侧,后顶纵梁8固定设置在中顶骨架6的后侧,中顶骨架6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设置有侧顶纵梁7。其中,前顶纵梁5、侧顶纵梁7和后顶纵梁8共同支撑中顶骨架6,并通过中顶骨架6支撑和固定中顶盖4;前顶纵梁5用于固定和支撑前顶盖1,后顶纵梁8用于固定和支撑后顶盖3,侧顶纵梁7用于固定和支撑侧顶盖2。

如图4所示,中顶骨架6的前侧的长边上焊接固定有两个前连接板64,两个前连接板64对称的设置在该长边的两端,前连接板64用于与前顶纵梁5 焊接;中顶骨架6的后侧的长边的两端对称的焊接固定有后连接板66,后连接板66用于与后顶纵梁8焊接;中顶骨架6的左右两侧的短边上分别焊接有侧连接板65,侧连接板65用于侧顶纵梁7焊接固定。

如图6、图12和图13所示,前顶纵梁5包括支撑梁9、导水板10和风窗横梁连接板11,导水板10远离中顶骨架6的一端与支撑梁9的上端固定连接,支撑梁9的上端还与中顶骨架6上的前连接板64固定连接,支撑梁9的下端与风窗横梁连接板11相连。

进一步地,支撑梁9与前顶盖1的连接面的形状与前顶盖1相匹配,支撑梁9为截面呈“几”字形的钣金件,支撑梁9的上端固定在导水板10的上表面,支撑梁9上带有凹陷部位的一面朝向导水板10且与导水接口102的位置相匹配,支撑梁9的两侧边缘处的翻边结构与导水板10的两侧边缘处的连接部103焊接在一起,导水管13可以布置在支撑梁9的凹陷部位中,通过扎带捆扎固定,从而防止导水管13与其他部件因发生干涉而损坏,而且合理利用了支撑梁9的凹陷处的空间。

进一步地,支撑梁9的凹陷部位设有过孔91,导水管13可根据实际需要穿过该过孔91后与排水孔21连接。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优选的是,漏液孔611设置在短边与长边的连接处。通常情况下,驾驶室的顶盖总成的中间高、四边角低,将漏液孔611设置在短边与长边的连接处,也即设置在对应顶盖总成的边角处,这样能提高排水的顺畅性。

进一步优选地,顶盖总成的前侧相对于后侧低,也即顶盖总成前侧的边角相对于后侧的边角低,中顶骨架6上与顶盖总成的前侧相对应的边角处设置漏液孔611,更有利于顺利排水。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优选的是,导水接口102为截面呈开口朝上的半圆形或者为管状(图中未示出)。

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优选的是,导水板10上设有与第二导水槽104相连通的凹槽101,该凹槽101的槽底的高度高于第二导水槽104的槽底的高度,且凹槽101位于漏液孔611的正下方。凹槽101的位置与漏液孔611 对应,且高度高于第二导水槽104,这样能对由漏液孔611流至第二导水槽104 水流起到缓冲作用,防止水流飞溅。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优选的是,排水孔21设置在侧顶盖2上。在车辆行驶或静止的情况下,从侧顶盖2排水都不会影响驾驶员对于前方情况的观察,而且在行驶过程中,能便于排出的水随风向后滑落。

进一步地,排水孔21的高度低于导水接口102。由于重力作用,有利于排水效率的提高。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优选的是,天窗安装口41连接有天窗水管12,该天窗水管12与排水孔21相连通。

而且由图11可以看出,天窗水管12与导水管13的出水口先并联到一根排水管上,再通过该排水管连接排水孔21。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优选的是,天窗安装口41的其中一侧边位于前顶盖1与中顶盖4的连接处。这样能够同时对前顶盖1与中顶盖4的连接处的渗水进行排水。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