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辆的扰流器顶盖模块的可移动顶盖部分的驱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41424发布日期:2018-11-24 10:30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用于机动车辆的扰流器顶盖模块(spoilerroofmodule)的可移动顶盖部分的驱动系统,该驱动系统具有控制滑动件,可以借助于驱动传动系使该控制滑动件在导轨布置结构中纵向地移动,并且驱动系统具有支撑轮廓,可移动顶盖部分被紧固至该支撑轮廓并且支撑轮廓分配有前部设置机构和后部设置机构,该后部设置机构具有控制滑块,该控制滑块按照可滑动移动的方式接合在支撑轮廓的侧向突出槽式引导板(guideweb)的周围,并且控制滑块被保持在后部设置机构的枢转杆上,可以借助于控制滑动件的强制引导装置(positiveguidancemeans)使枢转杆在上端位置与下端位置之间移动。

背景技术

已知这类驱动系统通常用于乘用机动车辆的扰流器顶盖模块。该扰流器顶盖模块可以安装在乘用机动车辆的车辆主体的顶盖切口中并且具有可移动顶盖部分,该可移动顶盖部分可以在关闭顶盖开口的关闭位置、设置为向后和向上倾斜的通风器位置、和在静止的顶盖部段上向后移动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为了使可移动顶盖部分移动,提供了一种驱动系统,该驱动系统在顶盖开口的相对侧上具有相同设计的驱动部和功能部件。每一侧具有控制滑动件,可以借助于驱动传输缆线使该控制滑动件在被固定至车辆的导轨布置结构中纵向地移动。驱动传输缆线被引导为可在扰流器顶盖模块的框架中纵向地移位,该框架还包括导轨布置结构,并且通过电驱动马达在导轨布置结构的纵向方向上向前或者向后移动。在每种情况下,在可移动顶盖部分的底侧的区域中在相对侧上提供一个支撑轮廓,该支撑轮廓固定地连接至可移动顶盖部分的底侧。相应支撑轮廓大体上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由前部设置机构(deployingmechanism)和后部设置机构支撑,该前部设置机构和后部设置机构是驱动系统的功能部分。为了使前部设置机构和后部设置机构在竖直方向和/或纵向方向上移动,这两个机构被连接至控制滑动件。前部设置机构具有摇臂状设置杆(deployinglever),该摇臂状设置杆安装有可在支撑轮廓上枢转地移动的前杆突起以及可在控制滑动件上枢转地移动的后侧杆突起。在其底侧的区域中,设置杆设有滑动垫,该滑动垫在导轨布置结构的引导通道中可纵向地移位地被引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开始时提到的这类驱动系统,该驱动系统允许用于后部设置机构的额外功能。

所述目的凭借如下事实来实现:强制引导装置具有控制杆,该控制杆按照可枢转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引导滑动件上,该引导滑动件操作地临时连接至控制滑动件,并且该控制杆作用在控制滑块和/或枢转杆上,使得控制滑块和枢转杆可以按照强制引导的方式根据肘节杆原理在不同的端部位置之间移动。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使得附加功能成为可能,尤其是对于顶盖部分的通风器位置,因为能够实现后部设置机构的动态提升的降低。这是因为控制杆可以按照强制引导的方式使枢转杆转移到不同位置中并且仍可以维持充分稳定性。因此,尤其能够在乘用机动车辆的高驱动速度下使可移动顶盖部分从向上倾斜设置的通风器位置稍微向下降低,以便减小在静止的顶盖部段与可移动顶盖部分的后边缘之间的开口狭缝并且因此减小车辆内舱内的噪音和振动。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被提供用于扰流器顶盖模块。扰流器顶盖模块应被理解为表示具有可移动顶盖部分的滑动顶盖系统,该可移动顶盖部分在静止的后部顶盖部段上移动到打开位置中,驱动系统的功能部件保留在扰流器顶盖模块的顶盖开口的对应侧向区域中。相应地,可移动顶盖部分在其打开位置中按照“自由浮动”的方式在静止的顶盖部段上部分地突出。在打开位置中,可移动顶盖部分的前部区域由驱动系统的功能部件保持,结果是扰流器顶盖模块的顶盖开口与根据内滑块或者外滑块功能原理进行设计的滑动顶盖系统相比,也可以在打开位置中仅仅部分地被释放。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按照尤其有利的方式适合于用在乘用机动车辆的顶盖区域中。然而,也按照相同方式提供了针对其它陆地车辆或者船只的使用。

在本发明的一个改进例中,控制杆首先被铰接在引导滑动件上并且其次被铰接在枢转杆或者控制滑块上,使得可以按照稳定的方式将支撑轮廓支撑在通风器位置下方的中间位置中。在将驱动系统用于乘用机动车辆的扰流器顶盖模块的情况下,因此能够在乘用机动车辆的相对高的驱动速度下使可移动顶盖部分在通风器位置中向下降低一定量,因此对于车辆内舱中的车辆乘员来说,可以减小通过在高驱动速度下可移动顶盖部分的入射气流所产生的噪音和振动。该附加功能也被称为动态提升的降低(dynamicliftlowering)。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另外的优点和特征由权利要求以及对本发明的使用附图示出的优选示例性实施例进行的如下描述得到,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处于可移动顶盖部分的关闭位置中的用于乘用机动车辆的顶盖区域的扰流器顶盖模块的透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图1的扰流器顶盖模块,具有移动到其打开位置中的可移动顶盖部分;

图3示出了用于根据图1和图2的扰流器顶盖模块的根据本发明的驱动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相对于车辆中心)从前部并从外部倾斜的分解图;

图4在从前部并从内部倾斜的分解图中示出了根据图3的驱动系统;

图5示出了根据图3和图4的驱动系统的侧视图;

图6示出了从根据图3至图5的驱动系统的前部区域的内部看的侧视图;

图7示出了根据图6的前部区域,其中省略了驱动系统的载架带;

图8示出了处于与图6和图7相比进行了移动的另外的功能位置中的根据图6和图7的前部区域;

图9至图12示出了从驱动系统的前部区域的外部看处于驱动系统的前部设置机构的设置杆的不同功能位置中的等距视图;

图13示出了从内部并从根据图3和图4的驱动系统的后部设置机构的后部倾斜的透视图;

图14至图19示出了处于在静止位置(图14)与完全竖直打开位置(图19)之间的不同功能位置中的从根据图13的后部设置机构的外部看的侧视图;

图20示出了根据图3和图4的驱动系统的控制杆和侧面板的透视图;

图21示出了根据图20的控制杆和侧面板的平面视图;

图22和图23示出了处于不同功能位置中的根据图3和图4的驱动系统的侧面板的侧视图;

图24按照与图3、图4、图22和图23相似的方式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驱动系统的另外的实施例的细节,其中图解图示了虚拟枢转点;以及

图25至图28示出了处于不同功能位置中的在后部设置机构的控制杆的固定装置(其被固定在导轨上)的区域中的根据图3和图4的驱动系统的细节的水平部段。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和图2,乘用机动车辆具有顶盖区域6,该顶盖区域6设有扰流器顶盖模块1。为此,乘用机动车辆的车辆主体的顶盖区域6设有顶盖切口,扰流器顶盖模块1插入到该顶盖切口中。扰流器顶盖模块1具有支撑框架4,该支撑框架4环绕顶盖开口a。顶盖开口a可以由可移动顶盖部分2关闭。在图1中示出了可移动顶盖部分2的关闭位置。图2示出了可移动顶盖部分2的打开位置。在前侧上,针对乘用机动车辆的正常驱动方向,支撑框架4设有前部部分3,该前部部分3在支撑框架4的宽度上延伸并且在上侧上由前面板覆盖。在前面板下方,提供了用于两个驱动系统5的驱动单元,该驱动系统5是彼此相同的设计并且布置在支撑框架4的侧向长度部段中。在顶盖开口a的相对纵向侧上的驱动系统5是彼此相同的设计并且可以借助于驱动单元(未示出)按照相对于彼此同步的方式致动。顶盖部分2在每种情况下在相对纵向侧上在其底侧的区域中固定地连接至相应驱动系统5的一个支撑轮廓11。借助于在下文中描述的相应驱动系统5的功能部件来使支撑轮廓11安装在车辆竖直方向上和在车辆纵向方向上,以便引起可移动顶盖部分2在关闭位置、向后和向上倾斜设置的通风器位置、以及在图2中示出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凭借可以使两个驱动系统按照相对于彼此同步的方式移动的事实,也使顶盖部分2的两个支撑轮廓相对于彼此同步地移动,这引起顶盖部分2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的期望的平行移动。

在下文中,将使用图3至图28来更加详细地描述左手侧(如在正常驱动方向上看到的)驱动系统5。相对的驱动系统5是关于竖直车辆中心纵向平面的镜像对称设计,但在其它方面是相同的设计,因此,为了避免重复,参照的是针对左手侧驱动系统5的论述。

可以借助于在下文中描述的前部设置机构并借助于后部设置机构25来使支撑轮廓11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和在车辆竖直方向上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前部设置机构和后部设置机构是驱动系统5的控制机构的功能部件。前部设置机构和后部设置机构25的激活和移动是借助于控制滑动件14来发生的,驱动构件15固定地布置在控制滑动件14上,驱动构件15连接至驱动传动系(drivetransmissiontrain),该驱动传动系被引导为可在支撑框架4的前部区域中的防护管9中以及否则在导轨7的纵向通道中纵向地移位。控制滑动件14(包括其驱动构件15)被引导为可在导轨布置结构7的引导通道中纵向地移位。为此,控制滑动件14具有多个滑动垫,未更加详细地表示出该多个滑动垫。导轨布置结构7是支撑框架4的一部分并且相应地在支撑框架4的组装状态下被固定地布置在车辆上,使得其准备好进行操作。驱动传动系构造为螺距缆线或者柔性齿条。借助于防护管9来使驱动传动系在支撑框架4的前部区域中朝着中心偏转,其中,驱动传动系操作地连接至中心驱动单元。中心驱动单元具有电驱动马达和合适的蜗轮机构,在激活驱动马达时,该合适的蜗轮机构可以使螺距缆线按照合适的方式在防护管和导轨布置结构7的通道部段内在相反方向上移位。

前部设置机构具有设置杆18,该设置杆18在其底侧的区域中借助于滑动垫20按照可滑动移动的方式在导轨布置结构7的引导通道中被引导。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滑动垫20形成下滑动接头。导轨布置结构7的引导通道在导轨布置结构7的前部区域中合并到导轨布置结构7的双壳前部部分8、8a、8b的滑动斜面24中。前部部分8、8a、8b由塑料制成。滑动斜面24从与导轨布置结构7的引导通道齐平的部段开始在导轨布置结构7的引导通道的水平面下方向前和向下倾斜地延伸。

此外,在前侧上,设置杆18具有支撑轴承19,设置杆18借助于该支撑轴承19按照可枢转移动的方式安装在支撑轮廓11的前侧接收部13上。在后侧上,设置杆18具有控制轴承21,该控制轴承21接合到控制滑动件14的控制轨道16中。在此,控制轴承21被保持在控制轨道16中,使得其可以滑动地移动以及使得其可以围绕在车辆横向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地移动。设置杆18自身同样具有控制轨道22,控制滑动件14的控制凸轮41接合到该控制轨道22中。控制凸轮41向内突出至设置杆18,而设置杆18的控制轴承21侧向地向外突出至控制滑动件14并且突出到控制轨道16中。控制滑动件14被引导为使得其可以按照可滑动移动的方式在导轨布置结构7的引导通道中纵向地移位。

设置杆18的控制轨道22大体上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其后端区域处设有向下延伸的凹部(pocket),控制凸轮41可以下沉到该向下延伸的凹部中并且可以按照形状锁定(positivelylocking)的方式在纵向方向上被保持在控制轨道22中。控制滑动件14的控制轨道16大体上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前一半的区域中朝着前部和底部稍微弯曲。

在滑动垫20上方,设置杆18设有侧向向外突出的支撑销23,在所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该侧向向外突出的支撑销23是圆柱形设计。支撑销23固定地连接至设置杆18的侧壁。支撑销23按照如下方式朝着控制滑动件14突出:取决于设置杆18与控制滑动件14之间的相对移动,支撑销23与控制滑动件14的前侧端部边缘或者前侧下边缘接触,以便实现在设置杆18与控制滑动件14之间的相互支撑。

后部设置机构25具有轴承块28,该轴承块28固定地连接至导轨布置结构7下方的支撑框架4并且因此固定地安装在车辆上。替代被紧固至支撑框架4,轴承块28也可以被紧固在导轨布置结构7的底侧的区域中。枢转杆27安装在轴承块28上,使得其可以在枢转平面中可枢转地移动,所述枢转平面在车辆竖直方向上和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延伸。在枢转杆27的位于远离轴承块28的端部区域中,枢转杆27可枢转移动地连接至控制滑块26,该控制滑块26围绕支撑轮廓11的控制板(controlweb)12,使得其可以滑动地移动。控制板12从支撑轮廓11的底侧侧向地突出至外部,是支撑轮廓11的整体突起,并且在支撑轮廓11的整个长度上延伸。借助于枢转杆27,支撑带11在包围的区域中可以通过控制滑块26向上设置或者可以向下降低。

为了按照取决于控制滑动件14的位移移动的方式来引起控制滑块26以及因此支撑带11的后部区域的降低或者升高,后部设置机构25分配有控制杆32至34,控制杆32至34借助于强制控制装置作用在枢转杆27上,并且要么牢固地固定在车辆上要么固定地连接至控制滑动件14。控制杆32至34具有后侧引导滑动件32,该后侧引导滑动件32被引导为可在导轨布置结构7中纵向地移位。控制杆29作为强制控制装置被安装在引导滑动件32上,使得其可以借助于枢转轴承31枢转地移动。通过控制杆29的位于远离枢转轴承31的端部区域,控制杆29作用在枢转杆27的枢转轴承30上,该枢转轴承30设置为关于控制滑块26上的铰接部紧密地相邻。

引导滑动件32借助于杆状突起33固定地连接至功能凹部34,该杆状突起33在导轨布置结构的纵向方向上向前延伸,滑动条(slidingbar)35被保持在该功能凹部34中,使得其可以在车辆横向方向上移位。可以按照形状锁定的方式使滑动条35与控制滑动件14的接收凹部17或者与栓锁接收部(latchingreceptacle)10进行操作连接,该栓锁接收部10被紧固至导轨布置结构7的侧壁。使用图25至图28可以看到,滑动条35在功能凹部34与控制滑动件14之间引起形状锁定连接(见图25)或者在静止栓锁接收部10的切口与功能凹部34之间引起形状锁定连接。相应地,控制杆32至34要么按照静止的方式被保持在导轨布置结构7中,要么由控制滑动件14向后或者向前驱动,以用于位移移动。控制杆32至34与栓锁接收部10栓锁在一起,并且因此在后部设置机构25已经到达其上端位置的位置中按照静止的方式与导轨布置结构栓锁在一起。为了从上端位置返回,控制滑动件14经由滑动条35在车辆纵向方向上的有限行程上的驱动向前驱动控制杆32至34,因此,可以使后部设置机构25降低至远达静止位置中。

为了隐蔽从外部看到后部设置机构25的视图,以及此外为了使得能够在已经使顶盖部分2转移到通风器位置或者另一打开位置中的情况下对车辆内舱进行声学保护,驱动系统5此外设有侧面板38,该侧面板38侧向地安装在导轨布置结构7的侧壁的外部上,使得其可以借助于枢转轴承40可枢转地移动。枢转轴承40限定在车辆横向方向上延伸的枢转轴线。侧面板38在纵向方向上并按照直立的方式在竖直方向上从枢转轴承40开始朝着后部延伸。侧面板38具有弯曲槽式引导件39,该弯曲槽式引导件39被设计为弧形引导件并且销状槽式连杆构件37接合到其中。销状槽式连杆构件37可纵向移位地安装在导轨布置结构7的侧壁的引导槽36中,该引导槽36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延伸。为此,槽式连杆构件37设有平坦引导部段,该平坦引导部段被引导为在引导槽36中可线性地移动并且在车辆横向方向上穿入引导槽36。在外侧上,槽式连杆构件37借助于圆形滑动块突出到侧面板38的弯曲槽式引导件39中。侧面板38设置在具有连续保护层的外侧上,结果是不能从外侧看到弯曲槽式引导件39。保护层可以按照双部件设计与由塑料构成的侧面板38制成为一件,或者可以随后附接至所述侧面板38。

槽式连杆构件37的引导部段在内侧上被紧固至控制杆33。槽式连杆构件37优选地与控制杆32至34的杆状突起33的栓锁切口栓锁在一起。

当控制杆32至34与控制滑动件14一起移动时,槽式连杆构件37必定会沿着槽式引导件39滑动,因此,侧面板38必定会由于槽式引导件39的曲率而执行围绕枢转轴承40的受限的枢转移动。以此方式,侧面板38在后部设置机构25的静止位置中降低,而其在转移到设置位置中期间必定会向上倾斜地枢转出去,并且因此防止从外侧看到后部设置机构25。这是因为,侧面板38必定会覆盖已经向上设置的后部设置机构25。

可以在图20至图23中清楚地看到使用不同功能位置的侧面板38的强制控制装置。

根据图24,在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例中,侧面板38a在前部枢转轴承40a的区域中相对于导轨布置结构7a围绕虚拟枢转点移动,这首先是通过圆形弧形槽式引导件并且其次是被设置作为枢转轴承40a的圆形弧形滑动块。如果滑动块被设置为侧向地在导轨布置结构7a的侧壁的外部上的引导凸轮并且圆弧形部段状的槽式引导件设置在侧面板38a的前部区域上,则侧面板38a除了枢转移动之外还可以执行朝着后部的位移移动,这会导致仅虚拟枢转点。

使用图13至图19可容易理解后部设置机构25的不同功能位置。在此可以看到,控制杆29与枢转杆27一起根据肘节杆原理(toggleleverprinciple)进行操作。在向后的位移移动的情况下,控制杆29由引导滑动件32驱动,如可以使用图15至图19看到的,因而这必定会向上拉动枢转杆27直到枢转杆27到达其上端位置。枢转杆27以及因此控制滑块26借助于控制杆29进行的移动具有附加优点。能够将控制滑块26固定在不同的设置位置中。因此,根据本发明,当支撑轮廓11转移到其通风器位置中时,尤其能够实现控制滑块26以及因此支撑轮廓11的提升的动态降低。这导致能够使可移动顶盖部分2在高驱动速度下降低到稍微更平坦的通风器位置中,因此,可以减小车辆内舱中的冲击或者其它破坏性噪音。

可以使用图5看到已经在前部设置机构的区域和在后部设置机构的区域这两者中向上设置的支撑轮廓11。

可以使用图6至图8看到前部设置杆18和控制滑动件14相互接合到彼此中,如可以看到设置杆18和控制滑动件14的重叠以及所导致的功能部件在纵向方向上的紧凑设计。控制滑动件14的控制凸轮41接合到设置杆18的控制轨道22中,而控制轴承21突出到控制滑动件14的控制轨道16中。图7和图8示出了两个不同的功能位置。

可以使用图9至图12清楚地看到支撑销23的上述功能。支撑销23被支撑在处于根据图9和图10的各位置中的控制滑动件14的前端边缘上的前侧上。支撑销23被支撑在处于根据图11的位置中的控制滑动件14的前部区域的下边缘的区域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