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及座椅座垫气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72829发布日期:2019-05-15 23:11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座椅及座椅座垫气囊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车辆用座椅及座椅座垫气囊。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0-5253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在构成座椅座垫的底部的座垫板与座椅缓冲部之间收纳有座椅座垫气囊的车辆用座椅。而且,日本特开2010-52535号公报的座椅座垫气囊在俯视观察下为大致矩形形状,在该座椅座垫气囊的前部配置有充气机。同样作为设有在俯视观察下为大致矩形形状的座椅座垫气囊的构造,存在日本特开2007-126117号公报或日本特开2008-143306号公报记载的车辆用座椅等。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日本特开2010-52535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126117号公报或日本特开2008-143306号公报公开的车辆用座椅中,座椅座垫气囊向座椅上方侧膨胀,由此将大腿部向座椅上方侧抬起而抑制乘员的向座椅前方的移动。另一方面,最近,希望仪表板的薄型化(小型化),由于仪表板的薄型化,可认为在碰撞时或紧急制动时乘员的下肢限制性能会下降。因此,希望一种在碰撞时或紧急制动时提高乘员的限制性能的车辆用座椅及座椅座垫气囊。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在碰撞时或紧急制动时能够提高乘员的限制性能的车辆用座椅及座椅座垫气囊。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第一形态的车辆用座椅具有:充气机,配置在座椅座垫的座部内的座椅前端部,工作而产生气体;第一气囊部,配置在所述座部内并在内部收纳所述充气机,通过被从所述充气机供给气体而以座椅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进行膨胀;及第二气囊部,配置在所述座部内的所述第一气囊部的座椅后方侧并与所述第一气囊部连通,并且以座椅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且座椅宽度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一气囊部长。

在第一形态中,在座椅座垫的座部内设置有充气机、第一气囊部及第二气囊部,通过被从充气机供给气体而第一气囊部膨胀。而且,第二气囊部配置在第一气囊部的座椅后方侧并与第一气囊部连通,因此该第二气囊部通过经由第一气囊部被从充气机供给气体而膨胀。通过这样第一气囊部及第二气囊部膨胀而使座椅座垫向座椅上方侧鼓出,从而抑制乘员的向座椅前方侧的移动。

在此,第一气囊部以座椅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进行膨胀,因此与在俯视观察下为大致矩形形状的座椅座垫气囊相比,与大腿部交叠的区域减少,能够抑制超过必要地抬起乘员的大腿部。而且,第二气囊部以座椅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且座椅宽度方向的长度比第一气囊部长,因此从座椅前后方向观察下第二气囊部的截面高度从座椅宽度方向的一端部至另一端部成为大致相同高度。由此,与从座椅前后方向观察的截面成为椭圆状的一般性的结构相比,能够从座椅前方侧适当地按压在就座状态下位于比大腿部靠座椅下方侧处的乘员的骨盆。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乘员的骨盆向座椅前方侧移动。此外,在此所说的大致相同高度并不限定为座椅宽度方向端部与座椅宽度方向中央部严格地成为相同高度的结构。即,包括座椅宽度方向端部与座椅宽度方向中央部的高度差比从座椅前后方向观察的截面形状为椭圆状的结构小的结构。

第二形态的车辆用座椅中,所述座椅座垫构成为包括在座椅前方侧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前框架和在座椅后方侧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后框架,在所述前框架与所述后框架之间设有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卡定构件,所述第二气囊部配置在所述卡定构件和与乘员就座于车辆用座椅时的乘员的臀部对应的位置之间,在比所述卡定构件靠座椅后方侧处膨胀。

在第二形态中,在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卡定构件与乘员的臀部之间配置有第二气囊部,该第二气囊部在比卡定构件靠座椅后方侧处膨胀。由此,在第二气囊部的膨胀时,能够在卡定构件取得反力而使第二气囊部向座椅后方侧膨胀,能够抑制乘员的向座椅前方侧的惯性移动。而且,此时,能够通过卡定构件从座椅前方侧支承第二气囊部。

第三形态的车辆用座椅中,所述第二气囊部的座椅后端部通过条带而与所述座椅座垫的后部连结。

在第三形态中,在碰撞时或紧急制动时通过第二气囊部按压向座椅前方侧移动的乘员的骨盆时,能够通过条带来抑制第二气囊部向座椅前方侧移动。

第四形态车辆用座椅中,所述条带连结于所述第二气囊部的座椅后端部的上表面。

在第四形态中,在第二气囊部的上表面连结有条带。由此,在第二气囊部的膨胀时,能够通过条带从座椅上方侧按压第二气囊部,能够抑制第二气囊部向座椅上方侧过度膨胀。

第五形态涉及一种座椅座垫气囊,配置在座椅座垫的座部内,其中,具有:第一气囊部,以座椅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而形成,通过被从充气机供给气体而膨胀;及第二气囊部,配置在所述第一气囊部的座椅后方侧并与所述第一气囊部连通,以座椅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且座椅宽度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一气囊部长。

在第五形态中,第一气囊部以座椅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而形成,因此与俯视观察下为大致矩形形状的座椅座垫气囊相比,与大腿部交叠的区域减少,能够抑制超过必要地抬起乘员的大腿部。而且,第二气囊部以座椅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且座椅宽度方向的长度比第一气囊部长,因此从座椅前后方向观察下第二气囊部的截面高度从座椅宽度方向的一端部至另一端部成为大致相同高度。由此,能够从座椅前方侧适当地按压在就座状态下位于比大腿部靠座椅下方侧的乘员的骨盆,能够抑制骨盆向座椅前方侧移动。

第六形态的座椅座垫气囊中,所述第二气囊部的座椅后端部的上表面与一端部连结于所述座椅座垫的后部的条带的另一端部连结。

在第六形态中,在碰撞时或紧急制动时通过第二气囊部按压向座椅前方侧移动的乘员的骨盆时,能够通过条带来抑制第二气囊部向座椅前方侧移动。而且,在第二气囊部的膨胀时,能够通过条带来从座椅上方侧按压第二气囊部,能够抑制第二气囊部向座椅上方侧过度膨胀。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形态的车辆用座椅,在碰撞时或紧急制动时能够提高乘员的限制性能。

根据第二形态的车辆用座椅,能够有效地抑制乘员的骨盆向座椅前方侧移动。

根据第三形态的车辆用座椅,能够抑制第二气囊部向座椅前方侧移动。

根据第四形态的车辆用座椅,能够抑制乘员的大腿部被超过必要地抬起。

根据第五形态的座椅座垫气囊,在碰撞时或紧急制动时能够提高乘员的限制性能。

根据第六形态的座椅座垫气囊,能够抑制第二气囊部向座椅前方侧移动,并能够抑制乘员的大腿部被超过必要地抬起。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俯视图,是表示座椅座垫气囊发生了膨胀的状态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以2-2线剖切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以3-3线剖切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从座椅宽度方向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与图2对应的剖视图,是表示座椅座垫气囊膨胀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5是比较例的车辆用座椅的俯视图,是表示座椅座垫气囊发生了膨胀的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图5的以6-6线剖切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具备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座椅座垫气囊36的车辆用座椅10。此外,各图中适当表示的箭头fr表示座椅前方向,箭头up表示座椅上方向,箭头out表示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以下,在使用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表示座椅前后方向的前后、座椅左右方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左右、座椅上下方向的上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车辆用座椅10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及上下方向与搭载了车辆用座椅10的车辆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一致。

(车辆用座椅10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0具备座椅座垫12,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0的乘员p由该座椅座垫12支承臀部b及大腿部d。而且,在座椅座垫12的后端部连结有座椅靠背14的下端部,通过该座椅靠背14来支承乘员p的背部。进而,在座椅靠背14的上端部设有头枕16。

如图4所示,座椅座垫12构成为包括作为骨架构件的座椅座垫框架20、安装于座椅座垫框架20的座椅座垫弹簧28以及板片聚氨酯层30。

座椅座垫框架20构成为包括前框架22、后框架24以及作为卡定构件的卡定管26。而且,如图3所示,座椅座垫框架20构成为包括设置于座椅座垫12的座椅宽度方向两侧而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框架21。如图4所示,前框架22配置于座椅座垫12的座椅前方侧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并架设于侧框架21(参照图3)。而且,在前框架22的上表面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部22a,在该凹部22a收纳有后述的充气机34。

后框架24配置于座椅座垫12的座椅后方侧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从座椅宽度方向观察时形成为上下反转的大致u字状。而且,后框架24与前框架22同样地架设于侧框架21(参照图3)。

卡定管26形成为以座椅宽度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配置在前框架22与后框架24之间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而且,卡定管26与前框架22及后框架24同样地架设于侧框架21(参照图3)。

在此,在前框架22与后框架24之间架设有座椅座垫弹簧28。座椅座垫弹簧28是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延伸的s弹簧,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空出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并且,各个座椅座垫弹簧28的后端部固定于后框架24的上表面24a,座椅座垫弹簧28的前端部固定于前框架22。此外,座椅座垫弹簧28与卡定管26的上端部相接。

在座椅座垫弹簧28的上部设有板片聚氨酯层30。板片聚氨酯层30通过聚氨酯泡沫而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支承于座椅座垫弹簧28。而且,在板片聚氨酯层30的座椅上方侧配置有后述的座椅座垫气囊36。

在座椅座垫框架20的上方设有座垫缓冲部,该座垫缓冲部由座椅外皮从外侧覆盖。此外,将座椅座垫12中的乘员p就座的部位设为座部18,在该座部18的内部(座构件)设置有座椅座垫气囊装置32。而且,图中的符号31是构成乘员限制装置的座椅安全带的一部分,是对乘员p的腰部进行限制的安全腰带。

(座椅座垫气囊装置)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座垫气囊装置32包括充气机34、座椅座垫气囊36以及条带38。

充气机34配置于座椅座垫12的座部18内的座椅前端部,收纳于前框架22的凹部22a(参照图4)。而且,充气机34是以座椅宽度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柱状的缸类型的充气机,在该充气机34的座椅宽度方向一端部(右侧端部)形成有气体喷出部34a。并且,充气机34构成为通过工作而从气体喷出部34a产生气体。

充气机34与ecu(electroniccontrolunit:电子控制单元)40电连接。而且,ecu40与检测车辆的碰撞的碰撞检测传感器电连接,基于来自该碰撞检测传感器的信号而在碰撞时或紧急制动时使充气机34工作。此外,作为碰撞检测传感器,可以利用例如检测车辆的加速度的加速度传感器等。而且,并不局限于碰撞检测传感器,也可以基于来自预知车辆的碰撞的预碰撞传感器等碰撞预知传感器的信号以使充气机34工作的方式进行控制。

座椅座垫气囊36构成为包括第一气囊部36a和第二气囊部36b,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大致t字状。详细而言,第一气囊部36a配置在座部18内的座椅前方侧,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以座椅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大致矩形形状。而且,第一气囊部36a配置于座椅座垫12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部,位于乘员p的左右的大腿部d之间。

在第一气囊部36a的前端部的内部收纳有充气机34。在此,双头螺栓从充气机34向下方侧突出,通过该双头螺栓将充气机34与第一气囊部36a一起连结于前框架22(参照图4)。因此,第一气囊部36a构成为,通过被从充气机34供给气体而以座椅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进行膨胀。

第二气囊部36b配置于第一气囊部36a的座椅后方侧,与第一气囊部36a连通。而且,第二气囊部36b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以座椅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大致矩形形状,第二气囊部36b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部与第一气囊部36a连通。

在此,第二气囊部36b的座椅宽度方向的长度形成得比第一气囊部36a长,第二气囊部36b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位于比第一气囊部36a靠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处。

在此,第二气囊部36b的后端部通过条带38而与座椅座垫12的后部连结。详细而言,在第二气囊部36b的上表面安装有条带38,该条带38形成为以座椅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条的带状。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而在左右设置有一对条带38。

如图4所示,条带38的前端部38a缝制于第二气囊部36b的后端部的上表面,条带38的后端部38b安装于后框架24的上表面24a。

在此,在从图4的状态起充气机34工作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从充气机34向座椅座垫气囊36的第一气囊部36a供给气体而第一气囊部36a膨胀。而且,气体从第一气囊部36a向第二气囊部36b流动而在比第一气囊部36a靠座椅后方侧处第二气囊部36b膨胀。

此时,第二气囊部36b形成为与第一气囊部36a相比在座椅上下方向上更大地膨胀。而且,第二气囊部36b位于卡定管26与乘员p的臀部b之间,构成为在比卡定管26靠座椅后方侧处膨胀。此外,在此所说的“在座椅后方侧处膨胀”并不限定为膨胀状态的第二气囊部36b与卡定管26在俯视观察下不重叠的结构,是至少包括第二气囊部36b的后端部在比卡定管26靠座椅后方侧处膨胀的结构的概念。

(作用及效果)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具备座椅座垫气囊36的车辆用座椅10中,在碰撞时或紧急制动时基于来自ecu40(参照图1)的信号而充气机34工作,如图2所示座椅座垫气囊36膨胀。由此,能够使座椅座垫12向座椅上方侧鼓出,能够抑制乘员p向座椅前方侧的移动。

在此,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观察下第一气囊部36a以座椅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而膨胀,第二气囊部36b以座椅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而膨胀。由此,与具备在俯视观察下为大致矩形形状的座椅座垫气囊的结构相比,在碰撞时或紧急制动时能够提高乘员的限制性能。关于该效果,与比较例的车辆用座椅100进行比较来说明。

如图5及图6所示,比较例的车辆用座椅100除了座椅座垫气囊装置102之外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0为同样的结构。即,车辆用座椅100构成为包括座椅座垫12、座椅靠背14及头枕16。并且,在座椅座垫12的座部18内设有座椅座垫气囊装置102。

座椅座垫气囊装置102构成为包括充气机104和座椅座垫气囊106。充气机104配置在座椅座垫12的座部18内的座椅前端部,收纳于前框架22的凹部22a。而且,充气机104是以座椅宽度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柱状的所谓缸类型的充气机,在该充气机104的座椅宽度方向一端部(右侧端部)形成有气体喷出部104a。并且,充气机104构成为通过工作而从气体喷出部104a产生气体。在此,比较例的座椅座垫气囊106比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座垫气囊36大,因此充气机104构成为比本实施方式的充气机34大,产生更多的气体。而且,充气机104电连接于与本实施方式同样的ecu40,构成为基于来自碰撞检测传感器的信号而在碰撞时或紧急制动时使充气机104工作。

座椅座垫气囊106形成为在俯视观察下为大致矩形形状,座椅座垫气囊106的前部形成为比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气囊部36a的宽度宽。因此,比较例的座椅座垫气囊106形成为,在俯视观察下与大腿部d交叠的区域比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座垫气囊36大。而且,在座椅座垫气囊106未连结条带,座椅座垫气囊106的后端部构成为在座部18内能够向座椅前方侧移动。

在以上说明的比较例的具备座椅座垫气囊装置102的车辆用座椅100中,在碰撞时或紧急制动时充气机104工作而向座椅座垫气囊106供给气体时,座椅座垫气囊106在俯视观察下膨胀成大致矩形形状。

如图6所示,座椅座垫气囊106的膨胀而座椅座垫12向座椅上方侧鼓出,从而将乘员p的大腿部d向座椅上方侧抬起(图中箭头a1)。因此,如图中箭头a2所示,在从座椅左侧观察下乘员p的骨盆试图相对于重心g沿着顺时针旋转。在此,在仪表板为薄型化(小型化)的车辆中,可认为乘员的下肢无法由仪表板限制。这种情况下,乘员的骨盆有可能沿图中箭头a2的方向旋转从而使得腰带31从骨盆的位置偏离。

另外,在比较例的座椅座垫气囊106中,未设置条带,因此有可能受到向座椅前方侧进行惯性移动的乘员p的臀部b的按压而座椅座垫气囊106的后端部向座椅前方侧移动。这样,在比较例的具备座椅座垫气囊装置102的车辆用座椅100中,在仪表板薄型化的情况下,在有效地抑制乘员p向座椅前方的惯性移动的观点上还有改善的余地。

相对于以上说明的比较例,在本实施方式的具备座椅座垫气囊装置32的车辆用座椅10中,如图1所示,第一气囊部36a以座椅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进行膨胀,因此在俯视观察下与乘员p的大腿部d交叠的区域减少,能够抑制超过必要地抬起大腿部d。即,能够抑制骨盆从座椅左侧观察而顺时针旋转。

另外,第二气囊部36b以座椅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进行膨胀,因此如图3所示,在座椅前后方向观察,第二气囊部36b的截面高度从座椅宽度方向的一端部至另一端部成为大致相同高度。由此,能够将在就座状态位于比乘员p的大腿部d靠座椅下方侧的骨盆(坐骨pr、pl)从座椅前方侧适当地按压,能够抑制骨盆向座椅前方侧的移动。即,如图2所示,力从第二气囊部36b向座椅后方侧作用于向座椅前方侧进行惯性移动的乘员p的臀部b,因此乘员的骨盆向图中箭头a3的方向旋转而能够提高腰带31的限制力。其结果是,与比较例的构造相比,在碰撞时或紧急制动时能够提高乘员p的限制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二气囊部36b在比卡定管26靠座椅后方侧处膨胀。由此,在第二气囊部36b的膨胀时,在卡定管26能够取得反力而使第二气囊部36b向座椅后方侧膨胀,能够抑制乘员p的向座椅前方侧的惯性移动。而且,此时,能够通过卡定管26来从座椅前方侧支承第二气囊部36b。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气囊部36b的后端部的上表面与座椅座垫12的后部(后框架24)通过条带38而前后连结。由此,在碰撞时或紧急制动时通过第二气囊部36b按压向座椅前方侧移动的乘员p的骨盆时,能够通过条带38抑制第二气囊部36b向座椅前方侧移动。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及图3所示,条带38的位置设置在乘员p的骨盆的左右的坐骨pr、pl的位置。即,配置成在俯视观察下,条带38与坐骨pr、pl重叠。由此,能够通过条带38有效地将第二气囊部36b中的来自坐骨pr、pl的载荷所作用的部位向座椅后方侧拉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气囊部36b的上表面连结有条带38的前端部38a。由此,在第二气囊部36b的膨胀时,能够通过条带38从座椅上方侧按压第二气囊部36b,能够抑制第二气囊部36b向座椅上方侧过度膨胀。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第二气囊部36b向座椅前方侧移动,并能够抑制乘员p的大腿部d被超过必要地抬起。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座椅座垫气囊36的整体形状在俯视观察下为大致t字状,由此与在俯视观察下为大致矩形形状的比较例的座椅座垫气囊106相比体积减少。由此,能够实现充气机34的小型化,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及省空间化。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0,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以各种形态实施。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气囊部36a的座椅宽度方向的长度(宽度)与第二气囊部36b的座椅前后方向的长度(宽度)设为大致相同长度,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延长第一气囊部36a的座椅宽度方向的长度而在俯视观察下与乘员p的大腿部d重叠。这种情况下,向第二气囊部36b的气体流路扩张,因此在充气机34的工作时能够更迅速地向第二气囊部36b供给气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左右一对条带38,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是通过1个条带将第二气囊部36b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部向座椅后方侧拉拽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将条带38的前端部38a缝制于第二气囊部36b的后端部的上表面,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条带38的前端部38a缝制于第二气囊部36b的后端部的座椅上下方向中央部。而且,也可以是将与条带38不同的条带缝制于第二气囊部36b的后端部的下表面并通过该条带和条带38从上下夹住第二气囊部36b的结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