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顶滑动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66858发布日期:2019-06-11 23:17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顶滑动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改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顶滑动盖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些应用场合中,有时需要将车辆内放置的设备移到车顶上或车体外进行操作或运行,现有的车辆构造往往难于满足快速、方便的移动和操作。因此需要定制进行车辆改装。

在此类车辆改装中,一般通过在车顶或车体上开孔并加装盖门的方式,方便将设备放于车顶上或车体外侧面。

比较常见的是在开孔上通过铰链加装上翻盖或外翻盖,但是翻盖存在开启或闭合占用空间大、操作不便、密封不严、外形不美观等缺点。另外,翻盖不易定位和固定,承载能力也很有限,不利于设备的安放和使用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正是为了解决现有改装车开孔盖占用空间较大、操作不便、密封不严、不利于设备的移动和使用等不足,提出了一种车顶滑动盖装置,采用了滑轨、滑动密封和立体密封结构,能够保证设备最大化的通过能力,又能保证关闭时的密封性能,并且提高了滑动盖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顶滑动盖装置,主要包括滑盖、滑块和导轨;所述滑盖通过所述滑块和导轨安装在车顶或车体开口处的外部;

所述滑盖沿滑轨滑动方向上的两端设置有结构不同的立体密封结构;

所述滑盖沿滑轨滑动方向上的两侧具有互为镜像的立体滑动密封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立体密封结构至少包含以下部分:所述滑盖沿滑动打开方向的前端,上层包板向下90°翻折成长折边,使得在隔热层的端部与长折边之间留有一段空隙,该空隙内放置有加强撑。

更进一步地,所述加强撑与隔热层的端部以及所述长折边抵靠,并有一个与下层包板平行的面;其中,在所述面上,靠近隔热层的端部固定有“L形”的定位板;所述“L形”的定位板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为自由端;

所述“L形”的定位板的自由端朝向闭合方向的一面上设置密封垫层;在车顶上设置有与所述“L形”的定位板相对的门框,所述门框的顶端固定有密封条。

进一步地,所述立体密封结构至少包含以下部分:所述滑盖沿滑动闭合方向的前端,上层包板向下90°翻折成短折边,使得在隔热层的端部与短折边之间留有一段空隙,该空隙内另放置有一个加强撑。

更进一步地,所述加强撑与隔热层的端部以及所述短折边抵靠,并有一个与下层包板平行的面;其中,在所述面上,靠近隔热层的端部固定有“L形”的定位板。

更进一步地,所述滑盖的上层包板的短折边外侧固定设置有“Z形”框防雨罩,所述“Z形”框防雨罩的中段与上层包板的短折边之间夹设有一块橡胶板。

更进一步地,在所述滑盖沿滑动闭合方向的前端,上层包板的上表面固定有盖防雨罩;所述盖防雨罩的自由端向所述滑盖沿闭合方向延伸,罩住前述的框防雨罩。

进一步地,所述立体滑动密封结构至少包含以下部分:所述上层包板在所述滑盖沿滑轨滑动方向上的两侧向下90°翻折成折边,使得在隔热层的侧端与折边之间留有一段空隙,该空隙内另放置有一个加强撑。

更进一步地,所述加强撑与隔热层的侧端以及所述折边抵靠,并有一个与下层包板平行的面;其中,在所述面上,靠近隔热层的侧端处通过螺栓或铆钉或焊接或其他手段固定有“L形”的第二定位板;

所述“L形”的第二定位板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L形”的第二定位板的自由段朝向闭合方向的一面上设置密封垫层;

在车顶上设置有与所述“L形”的第二定位板相对的门框,所述门框的顶端固定有密封条,该密封条能够与所述“L形”的第二定位板的上述密封垫层贴合。

作为优选手段,采用螺栓或铆钉等固定手段时,在所有螺栓孔或铆钉孔处均设置一块橡胶板作为密封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车顶滑动盖装置采用了滑块和滑轨结构、立体密封结构、立体滑动密封结构,具有占用空间小、操作方便、容易固定、承载能力强、密封性能好等优点。设备能够快速从车内移出,并且可以固定在车顶、车体或滑盖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车顶滑动盖装置的正视图(不含车顶);

图2是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含车顶);

图3是图1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含车顶);

图4是图1中Ⅰ处的结构放大图(含车顶);

图5是图1中Ⅱ处的结构放大图(含车顶);

图6是图2中Ⅲ处的结构放大图(含车顶)。

附图标记说明:

1-滑盖;2-滑块;3-防雨罩;4-卡固板;5-定位片;6-滑轨;7-包板;8-隔热层;9-加强撑;10-密封垫层;11-密封胶条;12-橡胶板;13-门框;14-定位板;15-框防雨罩;16-盖防雨罩;17-连接板。

P-车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附图1-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顶滑动盖装置,主要包括滑盖1、滑块2和导轨6。

本实用新型的滑盖1适于覆盖在车顶或车体其他部分开口处。所述滑盖1通过所述滑块2和导轨6安装在车顶P开口处的外部,当然也可以是车辆车体的非车顶部分开口处的外部。

附图1示出了滑盖1处于完全封闭所述开口处时,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顶滑动盖装置的状态示意图。图1中的箭头表示顶滑动盖装置的打开方向。与箭头相反的方向为顶滑动盖装置的闭合方向。

参见附图1-5,所述滑盖1包括包板7和隔热层8。所述隔热层8夹在两层包板7之间。

所述滑盖1沿滑轨6滑动方向上的两端设置有立体密封结构。该立体密封结构至少包含以下部分之一:

(1)如图2和4所示,所述滑盖1沿滑动打开方向的前端,上层包板向下90°翻折成长折边,使得在隔热层8的前端与长折边之间留有一段空隙,该空隙内放置有加强撑9。所述加强撑9与隔热层8的前端以及所述长折边抵靠,并有一个与下层包板平行的面。其中,在所述面上,靠近隔热层8的端部通过螺栓或铆钉或或焊接或其他手段固定有“L形”的定位板14。本实用新型中,“L形”的定位板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为自由端,形成具有一定弹性的结构。

“L形”的定位板14的自由端朝向闭合方向的一面上设置密封垫层10,比如优选采用橡胶材质并采用粘贴手段固定。密封垫层10的尺寸能够满足车顶开口的密封需求。

在车顶P上设置有与“L形”的定位板14相对的门框13,门框13的顶端固定有密封条11,该密封条11能够与“L形”的定位板14的上述密封垫层10贴合。密封条11优选为面向密封垫层侧立的“Ω”形胶条。

作为优选手段,在上层包板向下的长折边外侧在垂直于滑动方向上通过螺栓或铆钉或其他手段固定有一个“Z形”的卡固板4,以及至少一个定位片5。“Z形”的卡固板4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成为自由端向上形成一个卡固槽。滑盖1完全打开时,卡固板4和定位片5同时作用于车顶P的相应的配合结构上,将滑盖1固定。

作为一种优选,如图4或5所示,采用螺栓或铆钉等固定手段时,在螺栓孔或铆钉孔处设置一块橡胶板12(图中仅标注一处),作为密封手段。进一步地,使得所述橡胶板12的长或宽,延伸至车顶滑动盖装置的需要密封的部件接缝或部件拐角处。橡胶板12的尺寸能够满足车顶开口的密封需求。

(2)如图2和5所示,所述滑盖1沿滑动闭合方向的前端,上层包板向下90°翻折成短折边,使得在隔热层8的前端与短折边之间留有一段空隙,该空隙内另放置有一个加强撑9。所述一个加强撑9与隔热层8的前端以及所述短折边抵靠,并有一个与下层包板平行的面。其中,在所述面上,靠近隔热层8的端部通过螺栓或铆钉或其他手段固定有“L形”的定位板14。

滑盖1的上层包板的短折边外侧固定设置有“Z形”框防雨罩15,“Z形”框防雨罩15的中段与上层包板的短折边之间夹设有一块橡胶板12,该橡胶板的尺寸能够满足车顶开口的密封需求。

在上层包板的短折边的下方,且在定位板14与框防雨罩15之间设置有一组密封部件。如附图5所示,该一组密封部件包括橡胶板和支撑筋,用以实现定位板14与框防雨罩15之间密封,但各组成部分的形状不以附图所示结构为限制。

在所述滑盖1沿滑动闭合方向的前端,上层包板的上表面优选以焊接等手段固定有盖防雨罩16。所述盖防雨罩16的自由端向所述滑盖1沿闭合方向延伸,罩住前述的框防雨罩15。作为优选,在盖防雨罩16和框防雨罩15之间夹设有一块橡胶板12。

如图3和6所示,所述滑盖1沿滑轨6滑动方向上的两侧具有互为镜像的立体滑动密封结构。该立体滑动密封结构至少包含以下部分:

所述上层包板在所述滑盖1沿滑轨6滑动方向上的两侧向下90°翻折成折边,使得在隔热层8的侧端与折边之间留有一段空隙,该空隙内另放置有一个加强撑9。该加强撑9与隔热层8的侧端以及所述折边抵靠,并有一个与下层包板平行的面。其中,在所述面上,靠近隔热层8的侧端处通过螺栓或铆钉或焊接或其他手段固定有“L形”的第二定位板。所述“L形”的第二定位板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为自由端。

“L形”的第二定位板的自由端朝向闭合方向的一面上设置密封垫层10,比如优选采用橡胶材质并采用粘贴手段固定。密封垫层10的尺寸能够满足车顶开口的密封需求。

在车顶P上设置有与“L形”的第二定位板相对的门框13,门框13的顶端固定有密封条,该密封条能够与“L形”的第二定位板的上述密封垫层贴合。密封条优选为面向密封垫层侧立的“Ω”形胶条。

该折边上通过连接板17固定有滑块2。连接板17呈“L形”,其一端通过螺栓或铆钉或焊接或其他手段固在上述折边上,采用螺栓或铆钉等固定手段时,在螺栓孔或铆钉孔处设置一块橡胶板,作为密封手段。滑块2固定在连接板17自由端朝向滑轨6的一侧上。

图6示出的优选实施例中,滑轨6为光轴,套设在滑块2内。更进一步地,滑块2与光轴的接触面可内衬滚珠,能够保证既结合紧密又滑动顺畅。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车顶滑动盖装置中,采用螺栓或铆钉等固定手段时,在所有螺栓孔或铆钉孔处均设置一块橡胶板作为密封手段。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对实施例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揭示的内容,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不必经过创造性劳动所进行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