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96506发布日期:2019-11-09 00:45阅读:713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空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客车空调对出风量的控制通常采用程序内定或手动调节,并且全部使用单一风道送风,客车内乘客需要不同方位的送风时无法手动调节,尤其在冬季空调制热模式时,单一风道送风导致客车内温度分布不均匀,乘客头部与脚部温差大,制热效果差,影响乘坐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单一风道送风分布不均匀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温度分布均匀从而提升舒适性的车辆。

一种车辆,包括外壳和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的空调,所述车辆还包括控制器、两条上风道、第一温度检测机构、两条下风道和第二温度检测机构,两条所述上风道对称分布于所述外壳的上部,两条所述下风道对称分布于所述外壳的下部,且两条所述上风道和两条所述下风道均与所述空调连通,所述第一温度检测机构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上部,所述第二温度检测机构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下部,且所述第一温度检测机构、所述第二温度检测机构和所述空调均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

所述外壳包括驾乘腔和工作腔,两条所述上风道、所述第一温度检测机构、两条所述下风道和所述第二温度检测机构均设置于所述驾乘腔内,所述空调处于所述工作腔内。

所述车辆具有头部和尾部,所述工作腔处于所述车辆的尾部,且部分所述驾乘腔处于所述工作腔的上方。

所述空调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蒸发腔、冷凝腔和压缩腔,所述冷凝腔和所述压缩腔在水平方向并列设置,且所述蒸发腔处于所述冷凝腔和所述压缩腔的上方,两条所述上风道和两条所述下风道均与所述蒸发腔连通。

所述蒸发腔内设置有蒸发器和蒸发风机,所述蒸发器的两侧均设置有一条与所述蒸发风机连通的蒸发风道,每一所述蒸发风道均设置有贯穿所述壳体的一个制冷出口和一个制热出口,每一所述蒸发风道上的制冷出口与一个所述上风道直接或间接与所述上风道连通,每一所述蒸发风道上的所述制热出口与一个所述下风道直接或间接连通。

两个所述制热出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第一侧面上,两个所述制冷出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第二侧面上。

每一所述制冷出口处均设置有一个第一风阀,每一所述制热出口处均设置有一个第二风阀,且两个所述第一风阀和两个所述第二风阀处于相反的工作状态。

所述第一风阀和所述第二风阀具有至少一个通风量档位,且所述第一风阀和所述第二风阀均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

所述控制器设置于所述蒸发腔内部,且外壳内的气体流经所述控制器的表面后进入所述蒸发腔内部。

所述第一温度检测机构和第二温度检测机构均包括至少三个温度传感器,且所有所述温度传感器均沿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均匀分布于设定位置。

所述第一温度检测机构设置于所述车辆的乘客的头部高度范围内,所述第二温度检测机构设置于所述车辆的乘客的脚步高度范围内。

一种上述的车辆的控制方法,包括:

S1、检测车辆的所处位置的环境温度和空调的工作模式;

S2、检测第一温度检测机构所在位置的温度T1和第二温度检测机构所在位置的温度T2,比较T1和T2,并根据比较结果调节空调的工作状态。

在步骤S1之后,对空调的工作模式进行手动调节。

在步骤S1中,所述空调的工作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

当所述空调处于制冷模式时,则开启两个所述第一风阀;当所述空调处于制热模式时,则开启两个所述第二风阀。

在步骤S2中,

当|T1-T2|≥3℃时,若所述空调处于制冷模式,则保持开启两个所述第一风阀,且全部或部分开启两个所述第二风阀;若所述空调处于制热模式时,则保持开启两个第二风阀,且全部或部分开启两个所述第一风阀;

当|T1-T2|<3℃时,则保持两个所述第一风阀和两个所述第二风阀的状态不变。

在步骤S2之后,保持所述空调的工作状态持续设定时间,并在设定时间后重复S2步骤。

所述设定时间为3min。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设置两个上风道和两个下风道,能够增加出风的均匀程度,进而增加温度分布的均匀程度,利用两个温度检测机构能够实现空调根据外壳内温度分布自动调节送风,而且空调安装车尾部,且部分驾乘腔处于工作腔的上方,能够不改变车辆外形和后窗通透性,降低因杂物落入空调导致的故障,利用第一风阀和第二风阀对上风道和下风道,能够根据不同季节自动调节送风模式,解决温度分布不均的问题,提高车辆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辆的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辆的实施例的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外壳;2、空调;3、上风道;4、第一温度检测机构;5、下风道;6、第二温度检测机构;11、驾乘腔;12、工作腔;21、壳体;22、蒸发腔;23、冷凝腔;24、压缩腔;222、制冷出口;223、制热出口;224、第一风阀;225、第二风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的车辆,包括外壳1和设置于所述外壳1内部的空调2,所述车辆还包括控制器、两条上风道3、第一温度检测机构4、两条下风道5和第二温度检测机构6,两条所述上风道3对称分布于所述外壳1的上部,两条所述下风道5对称分布于所述外壳1的下部,且两条所述上风道3和两条所述下风道5均与所述空调2连通,所述第一温度检测机构4设置于所述外壳1的上部,所述第二温度检测机构6设置于所述外壳1的下部,且所述第一温度检测机构4、所述第二温度检测机构6和所述空调2均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特别的两条所述上风道3和两条所述下风道5均沿外壳1的宽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外壳1的内部,从而保证所述外壳1的内部的两侧的温度均匀,降低温度差异。

所述外壳1包括驾乘腔11和工作腔12,两条所述上风道3、所述第一温度检测机构4、两条所述下风道5和所述第二温度检测机构6均设置于所述驾乘腔11内,所述空调2处于所述工作腔12内,合理规划外壳1的内部区域,避免改变外壳1的形状。

所述车辆具有头部和尾部,所述工作腔12处于所述车辆的尾部,且部分所述驾乘腔11处于所述工作腔12的上方,使得驾乘腔11上的后窗的通透性得到保障,同时能够驾乘腔11处于工作腔12的上方,能够降低杂物落入空调2而导致空调2故障的问题。

所述空调2包括壳体21,所述壳体21内部形成有蒸发腔22、冷凝腔23和压缩腔24,所述冷凝腔23和所述压缩腔24在水平方向并列设置,且所述蒸发腔22处于所述冷凝腔23和所述压缩腔24的上方,两条所述上风道3和两条所述下风道5均与所述蒸发腔22连通。

所述蒸发腔22内设置有蒸发器和蒸发风机,所述蒸发器的两侧均设置有一条与所述蒸发风机连通的蒸发风道,每一所述蒸发风道均设置有贯穿所述壳体21的一个制冷出口222和一个制热出口223,每一所述蒸发风道上的制冷出口222与一个所述上风道3直接或间接与所述上风道3连通,每一所述蒸发风道上的所述制热出口223与一个所述下风道5直接或间接连通。

冷凝腔23包括冷凝器和冷凝风机。冷凝器为管片式换热器。冷凝风机设置在冷凝器后方,采用吸风式从车尾出风散热。冷凝风机为2个轴流风机,安装在冷凝风机安装板上。空气从冷凝器前侧流过冷凝器,再经过冷凝风机被吹出,通过下部和两侧百叶箱车外散热,风向和车辆周围空气流向相同。相比风机向冷凝器吹风的空调2,冷凝器温度分布更均匀,散热效果更好,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

其中冷凝风机可以替换为离心风机,减小风机和冷凝器之间的间距,减小冷凝腔23的体积。

压缩机腔设置在下层冷凝腔23前部,包括涡旋增焓压缩机,气液分离器,闪蒸器,电子膨胀阀,四通阀和其他管路部分,以上部件安装在下层钢架上,通风风阻小。压缩机出口,冷凝器进口,蒸发器出口与气液分离器进口通过四通阀相连,四通阀切换制冷和制热管路。其他部件采用铜管连接成密闭系统。

两个所述制热出口223设置于所述壳体21的第一侧面上,两个所述制冷出口222设置于所述壳体21的第二侧面上。

每一所述制冷出口222处均设置有一个第一风阀224,每一所述制热出口223处均设置有一个第二风阀225,且两个所述第一风阀224和两个所述第二风阀225处于相反的工作状态,利用第一风阀224和第二风阀225,能够控制对应的制冷出口222或制热出口223的开启和关闭。

所述第一风阀224和所述第二风阀225具有至少一个通风量档位,且所述第一风阀224和所述第二风阀225均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利用第一风阀224和第二风阀225控制对应的制冷出口222或制热出口223的开度。

空调2处于制冷模式下时,制冷剂从压缩机经过四通阀到冷凝器放热,经过电子膨胀阀回到蒸发器向车内制冷。第一风阀224开启,第二风阀225关闭,冷气从两个制冷出口222吹向上风道3。

空调2处于制热模式下时,制冷剂从压缩机出来,经过四通阀到蒸发器向车内制热,制冷剂从蒸发器出来后先进入电子膨胀阀进行一次节流,进入闪蒸器,制冷剂在闪蒸器内闪发分为气体部分和液体部分,闪蒸器出口分两路,一路为气体出口,制冷剂气体出来后进入增焓压缩机进行二次压缩,另一路液体出口,制冷剂液体通过电子膨胀阀进行二次节流,节流后到达冷凝器换热。制热模式下第二风阀225开启,第一风阀224关闭,热气从蒸发器出来通过第二风阀225吹向下风道5。通过下风道5,热气从车厢底层从底层吹至车内,实现地暖式制热。

所述控制器设置于所述蒸发腔22内部,且外壳1内的气体流经所述控制器的表面后进入所述蒸发腔22内部,也就是驾乘腔11的回风在流入蒸发腔22内部后,流经控制器表面进行散热降温,保证控制器正常工作。

所述第一温度检测机构4和第二温度检测机构6均包括至少三个温度传感器,且所有所述温度传感器均沿所述外壳1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均匀分布于设定位置,对外壳1内部的温度进行均匀测量,并计算平均值,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外壳1内部的温度的均匀性。

所述第一温度检测机构4设置于所述车辆的乘客的头部高度范围内(距车内地板高度1.0~1.4m,具体数值根据车型不同而更改),所述第二温度检测机构6设置于所述车辆的乘客的脚步高度范围内(距车内底板高度0.05m~0.2m,具体数值根据车内布置可以更改),通过前后间隔一定距离安置若干个传感器用于检测车内温度场分布,反馈于控制器自动调节风量送风情况。

一种上述的车辆的控制方法,包括:

S1、检测车辆的所处位置的环境温度和空调2的工作模式;

S2、检测第一温度检测机构4所在位置的温度T1和第二温度检测机构6所在位置的温度T2,比较T1和T2,并根据比较结果调节空调2的工作状态。

在检测T1和T2时,检测相对应的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数值后进行平均后得出T1或T2。

在步骤S1之后,对空调2的工作模式进行手动调节,司乘能够直接对控制器进行调节,设定空调2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状态。

在步骤S1中,所述空调2的工作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

当所述空调2处于制冷模式时,则开启两个所述第一风阀224;当所述空调2处于制热模式时,则开启两个所述第二风阀225。

在步骤S2中,

当|T1-T2|≥3℃时,若所述空调2处于制冷模式,则保持开启两个所述第一风阀224,且全部或部分开启两个所述第二风阀225;若所述空调2处于制热模式时,则保持开启两个第二风阀225,且全部或部分开启两个所述第一风阀224;

当|T1-T2|<3℃时,则保持两个所述第一风阀224和两个所述第二风阀225的状态不变。

在步骤S2之后,保持所述空调2的工作状态持续设定时间,并在设定时间后重复S2步骤。

所述设定时间为3min,也即3分钟为一个周期,不断的判断温度差值并调节空调2的工作状态和第一风阀224、第二风阀225的工作状态。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