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客车用间距可调节的客车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47248发布日期:2020-09-18 12:12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客车用间距可调节的客车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客车座椅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动客车用间距可调节的客车座椅。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环境能源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为保障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清洁能源的运用成为人类未来能源运用的主要攻克领域,在现今技术中,为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以及减少对石油的消耗,人们采用电动客车来逐步更换传统意义的燃油汽车,由于电动汽车的普及以及应用逐渐广泛,为提高电动客车在乘坐时的舒适性,设计师对于电动汽车的内部进行逐渐优化,其中客车座椅作为电动客车内部供乘客乘坐的位置,其本身的安全性以及舒适性,有利于降低乘客乘坐客车时的疲劳感;

现今的电动客车座椅,其安装位置普遍为固定状态,客车座椅的规格统一不便,当体型较为壮硕的乘客乘坐时,座椅内部的空间较小,导致乘客在乘坐时尤为不适,尤其在长时间旅行过程中,狭小的空间极大的影响了乘客本身乘坐的舒适性,同时,由于客车座椅不能调节,客车内部的过道不能根据使用时的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导致乘客在向上搬运较大行李时移动困难;

另外,现有的电动客车座椅,其本身缺乏安全防护措施,在使用时,仅仅通过前后座椅外侧包裹的纺织物进行缓冲,当发生危险碰撞时,纺织物的防护效果较小,容易导致乘客受到严重伤害,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电动客车用间距可调节的客车座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客车用间距可调节的客车座椅,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电动客车座椅在使用时不便于灵活调节,导致体型较为壮硕的乘客乘坐时极为不适,且不能根据使用时的需求灵活调节座椅的位置改变过道宽度,影响乘客上下搬运行李,以及乘坐时座椅本身对于乘客防护较为薄弱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客车用间距可调节的客车座椅,包括底座、第一双轴电机和第二双轴电机,所述底座的顶部安装有扩展机构,且扩展机构的内部包括支撑座,并且支撑座焊接固定在底座的顶部中间位置,所述支撑座的内部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一双轴电机,所述支撑座的左右两侧对称插设有第一螺杆,且每组所述第一螺杆远离支撑座的一侧均套设有第一套管,每组所述第一套管的外侧均焊接固定有连接座,每组所述连接座贴近于支撑座的一侧均对称固定有第一支撑杆,每组所述连接座的顶部均安装有调节机构,且调节机构的内部包括支撑架,并且支撑架焊接固定在连接座的顶部,所述支撑架的内部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二双轴电机,且第二双轴电机的左右两端动力输出轴上均固定安装有传动轴,每组所述传动轴的外侧均固定安装有蜗轮,每组所述传动轴远离第二双轴电机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第二螺杆,所述支撑架的左右两侧外壁上对称插设有第二套管,且每组所述第二套管远离支撑架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拖座,每组所述拖座贴近于支撑架的一侧均对称固定焊接有第二支撑杆,每组所述拖座的外侧均固定安装有坐垫填充层,所述坐垫填充层的外侧包裹安装有坐垫表层,且坐垫表层的内部包括第一座椅面,所述第一座椅面共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所述第一座椅面分别包裹在两组所述坐垫填充层的外侧,每组所述第一座椅面的顶部中间位置均固定插设有加强筋,两组所述第一座椅面的中间位置外侧包裹有第二座椅面,所述第一座椅面的内部安装有安全机构,且安全机构的内部包括气囊,所述气囊插设安装在第一座椅面的顶部下方,所述支撑架的顶部中间位置对称插设有滑动座,且每组所述滑动座的外侧均固定安装有电动伸缩杆,每组所述滑动座的内部均插设有第一转轴,且每组所述第一转轴的外侧均固定安装有挤压辊,所述支撑架的内部左右两侧对称铰接有第二转轴,且每组所述第二转轴的外侧均固定安装有蜗杆,所述蜗杆与第一转轴之间固定连接有皮带轮传动机构,所述支撑架的顶部左右两侧对称固定有气泵,所述支撑架的背面一侧通过支架固定安装有座椅靠背。

优选的,所述第一螺杆与支撑座转动连接,两组所述第一螺杆插设在支撑座内部的一端,分别对应固定在第一双轴电机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的转动输送轴上,且两组所述第一螺杆外侧装配的螺纹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套管的内壁上装配有螺纹,且第一套管内壁上装配的螺纹与第一螺杆外壁装配的螺纹相适配,所述第一套管通过螺纹的啮合与第一螺杆螺纹旋转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座的左右两侧外壁上分别对称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支撑杆对应插设在支撑座上开设的通孔中,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外侧尺寸与支撑座外壁上开设的通孔的内部尺寸相适配,所述连接座通过第一支撑杆和通孔的配合与支撑座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螺杆远离支撑架中间位置的一端对应插设在第二套管的内部,所述第二套管的内壁上均匀装配有螺纹,每组所述第二螺杆外侧装配的螺纹分别与其外侧套设的第二套管内壁上装配的螺纹相适配,所述第二套管通过螺纹的啮合与第二螺杆螺纹旋转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架的左右两侧外壁上均对称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二支撑杆对应插设在支撑架外壁上开设的通孔中,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外侧尺寸与支撑架外壁上开设的通孔内部尺寸相适配,所述第二支撑杆通过通孔与支撑架左右滑动连接,所述拖座通过第二支撑杆与支撑架左右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座椅面的前后两侧底部固定安装在连接座上,两组所述第一座椅面贴近于支撑架的一侧外侧尺寸与第二座椅面的内部尺寸相适配,所述第一座椅面与第二座椅面滑动伸缩连接。

优选的,所述滑动座的底部焊接固定有滑块,所述支撑架的顶部对称开设有滑槽,所述滑动座底部焊接的滑块对应卡合在支撑架顶部开设的滑槽中,且滑槽的内部尺寸与滑动座底部焊接的滑块的外侧尺寸相适配,所述滑动座通过滑槽和滑块的配合与支撑架左右滑动连接,所述电动伸缩杆固定安装在支撑架的顶部,所述电动伸缩杆的动力输出轴固定在滑动座上。

优选的,所述挤压辊通过第一转轴与滑动座转动连接,所述蜗轮外侧装配的齿牙与蜗杆外侧装配的齿牙相适配,所述蜗轮通过齿牙的啮合与蜗杆啮合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通过皮带轮传动机构与第一转轴传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气泵的出气口通过管道连通在气囊上,所述气囊的底部挤压在两组所述挤压辊之间,所述坐垫填充层与第一座椅面的顶部之间开设有空腔,所述气囊填充在坐垫填充层与第一座椅面之间开设的空腔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第一套管与第一螺杆之间螺纹旋转连接,使得该装置在使用时,通过第一双轴电机通电带动第一螺杆转动,在螺纹的啮合作用下,使得第一套管带动连接座向左右两侧同步移动,有利于改变相邻两个座椅之间的间距,使得该装置根据使用时的需求灵活调整座椅位置,便于改变客车中间通道的宽度,有利于使得工作人员上下搬运行李更加方便;

2.通过设置第二螺杆与第二套管之间螺纹旋转连接,使得该装置在使用时,可以通过第二螺杆的转动带动第二套管向两侧移动,通过第二套管的移动带动拖座向两侧展开,从而使得两侧安装的第一座椅面同步向外侧移动,有利于使得两组第一座椅面之间的间距改变,便于适用不同体型的乘客乘坐,有利于为乘客调节出合适的空间,有效的防止乘客长时间乘坐过程中,由于座椅空间狭小导致疲惫不适,大大提高了该装置的乘坐舒适性;

3.通过设置气囊安装在坐垫填充层与第一座椅面之间开设的空腔内,同时,设置两组挤压辊对称夹持在气囊的底部,且设置第一转轴通过皮带轮传动机构与第二转轴传动连接,使得该装置在使用时,当第二螺杆转动带动第一座椅面展开时,挤压辊转动将气囊向外放出,同时配合气泵向气囊内部持续充气,有利于保障第二座椅面底部的充实性,便于保障该装置展开后的舒适性;

4.通过设置滑动座与支撑架滑动连接,且滑动座的外侧固定安装在电动伸缩杆的动力输出轴上,使得汽车在使用时,若发生危险事故碰撞时,电动伸缩杆通电启动拉动两组滑动座,使得两组挤压辊张开,放松对气囊的挤压夹持,同时,气泵迅速向气囊的内部充入大量气体,使得气囊完全展开,冲破第一座椅面包裹在乘客的周身,大大增强了该装置对于乘客的安全防护性,有利于增大事故发生时乘客的生存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正视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图1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调节机构的结构正视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支撑架和拖座的连接结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安全机构的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中:1、底座;21、支撑座;22、第一双轴电机;23、第一螺杆;24、第一套管;25、连接座;26、第一支撑杆;31、支撑架;32、第二双轴电机;33、传动轴;34、蜗轮;35、第二螺杆;36、第二套管;37、拖座;38、第二支撑杆;39、坐垫填充层;41、第一座椅面;42、加强筋;43、第二座椅面;51、气囊;52、滑动座;53、电动伸缩杆;54、第一转轴;55、挤压辊;56、第二转轴;57、蜗杆;58、皮带轮传动机构;59、气泵;6、座椅靠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7,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电动客车用间距可调节的客车座椅,包括底座1、第一双轴电机22和第二双轴电机32,底座1的顶部安装有扩展机构,且扩展机构的内部包括支撑座21,并且支撑座21焊接固定在底座1的顶部中间位置,支撑座21的内部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一双轴电机22,支撑座21的左右两侧对称插设有第一螺杆23,且每组第一螺杆23远离支撑座21的一侧均套设有第一套管24,每组第一套管24的外侧均焊接固定有连接座25,第一螺杆23与支撑座21转动连接,两组第一螺杆23插设在支撑座21内部的一端,分别对应固定在第一双轴电机22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的转动输送轴上,且两组第一螺杆23外侧装配的螺纹方向相反,第一套管24的内壁上装配有螺纹,且第一套管24内壁上装配的螺纹与第一螺杆23外壁装配的螺纹相适配,第一套管24通过螺纹的啮合与第一螺杆23螺纹旋转连接,通过设置第一螺杆23与第一套管24之间螺纹旋转连接,使得当第一螺杆23转动时,在螺纹的啮合作用下,第一套管24在第一螺杆23上可以进行移动,工作时,通过第一双轴电机22的通电启动,使得第一双轴电机22在转动时带动其左右两端动力输出轴上的第一螺杆23同时转动,由于左右两侧第一螺杆23外侧装配的螺纹方向相反,使得两组第一螺杆23外侧对称套设的第一套管24同时对向移动,通过控制第一双轴电机22的转动方向,对第一套管24的移动方向进行控制,从而使得两侧的连接座25之间的间距进行改变,便于灵活调整该装置上两组调节机构之间的间距位置,有利于通过调整使得客车中间过道的宽度进行改变,便于根据使用时的需求灵活调整过道宽度,使得乘客在上下搬运行李时更加方便便捷,同时,通过连接座25的移动,可以有效的为调节机构内部的调整预留出移动的空间,有利于使得该装置工作更加合理。

每组连接座25贴近于支撑座21的一侧均对称固定有第一支撑杆26,支撑座21的左右两侧外壁上分别对称开设有通孔,第一支撑杆26对应插设在支撑座21上开设的通孔中,第一支撑杆26的外侧尺寸与支撑座21外壁上开设的通孔的内部尺寸相适配,连接座25通过第一支撑杆26和通孔的配合与支撑座21滑动连接,利用第一支撑杆26插设在支撑座21两侧开设的通孔中,通过第一支撑杆26和通孔的相互配合,对连接座25的移动进行支撑限制,有利于保障连接座25在移动过程以及移动调节后支撑稳定,有利于保障该装置的结构稳定性。

每组连接座25的顶部均安装有调节机构,且调节机构的内部包括支撑架31,并且支撑架31焊接固定在连接座25的顶部,支撑架31的内部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二双轴电机32,且第二双轴电机32的左右两端动力输出轴上均固定安装有传动轴33,每组传动轴33的外侧均固定安装有蜗轮34,每组传动轴33远离第二双轴电机32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第二螺杆35,支撑架31的左右两侧外壁上对称插设有第二套管36,且每组第二套管36远离支撑架31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拖座37,第二螺杆35远离支撑架31中间位置的一端对应插设在第二套管36的内部,第二套管36的内壁上均匀装配有螺纹,每组第二螺杆35外侧装配的螺纹分别与其外侧套设的第二套管36内壁上装配的螺纹相适配,第二套管36通过螺纹的啮合与第二螺杆35螺纹旋转连接,每组调节机构内部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的第二螺杆35外侧螺纹方向相反,工作时,当需要对该装置进行调节时,第二双轴电机32通电启动,通过第二双轴电机32的转动带动两侧的传动轴33转动,从而使得两侧的第二螺杆35同时转动,通过螺纹的啮合,使得两侧的第二套管36同时在第二螺杆35上对向移动,从而带动拖座37向两侧移动,有利于通过控制第二双轴电机32的转动方向,对两侧安装的拖座37的展开或者收缩进行调节,通过调节拖座37的位置,使得改变该装置上乘客乘坐的空间面积,有利于使得工作人员通过自身体型需求灵活调整,有利于保障该装置的乘坐舒适性,防止乘客在较为狭小的空间内部乘坐时间过久,导致身体疲劳,大大提高了乘客乘坐时的旅途愉悦感。

每组拖座37贴近于支撑架31的一侧均对称固定焊接有第二支撑杆38,每组拖座37的外侧均固定安装有坐垫填充层39,支撑架31的左右两侧外壁上均对称开设有通孔,第二支撑杆38对应插设在支撑架31外壁上开设的通孔中,第二支撑杆38的外侧尺寸与支撑架31外壁上开设的通孔内部尺寸相适配,第二支撑杆38通过通孔与支撑架31左右滑动连接,拖座37通过第二支撑杆38与支撑架31左右滑动连接,通过设置第二支撑杆38插设在支撑架31外壁上开设的通孔中,通过第二支撑杆38的插设连接以及支撑,使得该装置在使用时,拖座37展开以及收缩情况下,第二支撑杆38可以在支撑架31上开设的通孔中进行滑动,有效的对拖座37进行支撑,有利于使得该装置在调节过后支撑牢固,大大提高了该装置的结构稳定性。

坐垫填充层39的外侧包裹安装有坐垫表层,且坐垫表层的内部包括第一座椅面41,第一座椅面41共设置有两组,且两组第一座椅面41分别包裹在两组坐垫填充层39的外侧,每组第一座椅面41的顶部中间位置均固定插设有加强筋42,两组第一座椅面41的中间位置外侧包裹有第二座椅面43,第二座椅面43的前后两侧底部固定安装在连接座25上,两组第一座椅面41贴近于支撑架31的一侧外侧尺寸与第二座椅面43的内部尺寸相适配,第一座椅面41与第二座椅面43滑动伸缩连接,通过设置第二座椅面43包裹在第一座椅面41的外侧,使得该装置在进行调节时,第二座椅面43将调节位置进行包裹,有效的保障了第一座椅面41在移动调节使得工作稳定性,有利于防止外界杂质进入该装置内部。

第一座椅面41的内部安装有安全机构,且安全机构的内部包括气囊51,气囊51插设安装在第一座椅面41的顶部下方,支撑架31的顶部中间位置对称插设有滑动座52,且每组滑动座52的外侧均固定安装有电动伸缩杆53,每组滑动座52的内部均插设有第一转轴54,且每组第一转轴54的外侧均固定安装有挤压辊55,滑动座52的底部焊接固定有滑块,支撑架31的顶部对称开设有滑槽,滑动座52底部焊接的滑块对应卡合在支撑架31顶部开设的滑槽中,且滑槽的内部尺寸与滑动座52底部焊接的滑块的外侧尺寸相适配,滑动座52通过滑槽和滑块的配合与支撑架31左右滑动连接,电动伸缩杆53固定安装在支撑架31的顶部,电动伸缩杆53的动力输出轴固定在滑动座52上,通过设置滑动座52在支撑架31顶部开设的滑槽中移动,且滑动座52的外壁固定安装在电动伸缩杆53的动力输出轴上,使得该装置在紧急碰撞情况下,通过电动伸缩杆53的通电启动可以将滑动座52向左右两侧分别进行拉扯,从而使得滑动座52内部第一转轴54上安装的挤压辊55失去对气囊51的夹持,使得气囊51松开,从而通过气泵59的瞬间充气,使得气囊51完全展开,通过气囊51的展开将第一座椅面41冲破,对乘客进行包裹,有效的减弱乘客在意外情况下受碰撞遭受的伤害,大大提高了该装置在紧急情况下对于乘客的防护性能,使得该装置更加安全。

支撑架31的内部左右两侧对称铰接有第二转轴56,且每组第二转轴56的外侧均固定安装有蜗杆57,蜗杆57与第一转轴54之间固定连接有皮带轮传动机构58,挤压辊55通过第一转轴54与滑动座52转动连接,蜗轮34外侧装配的齿牙与蜗杆57外侧装配的齿牙相适配,蜗轮34通过齿牙的啮合与蜗杆57啮合转动连接,第二转轴56通过皮带轮传动机构58与第一转轴54传动连接,通过设置蜗轮34与蜗杆57齿牙啮合连接,使得该装置在使用时,当传动轴33转动时,通过蜗轮34和蜗杆57的啮合传动,使得第二转轴56转动,同时,通过皮带轮传动机构58的动力传输,使得第一转轴54转动,通过两组挤压辊55的对向转动,使得该装置展开时,气囊51向上放开,配合气泵59的持续输气,有利于保障气囊51上方被放出位置内部空间充盈,在气囊51的支撑作用下,保持第二座椅面43底部的充实,有利于使得该装置乘坐时舒适,同时,当该装置收缩时,挤压辊55反向转动,配合气泵59对于气囊51内部的抽气泄气,使得气囊51的下方重新收入挤压辊55的下方,便于对气囊51进行灵活调整。

支撑架31的顶部左右两侧对称固定有气泵59,支撑架31的背面一侧通过支架固定安装有座椅靠背6,气泵59的出气口通过管道连通在气囊51上,气囊51的底部挤压在两组挤压辊55之间,坐垫填充层39与第一座椅面41的顶部之间开设有空腔,气囊51填充在坐垫填充层39与第一座椅面41之间开设的空腔内,工作时,通过气泵59的通电启动,可以持续对气囊51内部进行充气或者放气操作,便于根据实际使用时的需求对于气囊51的状态进行调整,有效的保障了该装置的使用灵活性。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