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扭拉杆及汽车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209305阅读:来源:国知局
述内孔61垂直于z轴的所有断面为同心圆。如图7所示,所述X形内管6的内孔61左右两侧设有限位支撑面63,所述限位支撑面63为圆滑弧面,所述圆滑弧面的弧面半径R1,所述橡胶限位块8与所述圆滑弧面硫化连接。这样,因抗扭拉杆工作时,所述大端衬套4的受力方向为所述大端衬套4和所述小端衬套5的连线方向。因此,所述橡胶限位块8主要受压缩力。所述大衬套内管X形内管6的限位支撑面63为弧面,弧面为圆滑的圆弧面,且弧面半径Rl较大,即与限位块的接触面较大,在橡胶限位块8碰撞时,可分散限位块的应力,提高橡胶限位块8的疲劳寿命。本实施例中,所述主簧支撑面62包括一平面和与分别所述平面的两端平滑连接的小圆弧面,所述小圆弧面的弧面半径为R2,所述橡胶主簧7与所述平面及其两端的所述小圆弧面硫化连接。这样,因抗扭拉杆工作时,所述大端衬套4的受力方向为所述大端衬套4和所述小端衬套5的连线方向。因此,橡胶主簧7主要受剪切力。所述两个主簧支撑面62不是单纯的圆弧面,而是由两个半径较小的圆弧面和一段平面组成,圆弧面与平面为相切关系。这样与橡胶主簧7的接触面很大,在橡胶主簧7承受剪切应力时,所述平面两端的小圆弧面可分散所述橡胶主簧7的应力,提高橡胶主簧7的疲劳寿命O
[0031]本实施例中,对于所述限位支撑面63的弧面半径Rl和主簧支撑面62的小圆弧面弧面半径R2进行特别设计,会取得更佳的效果,例如所述限位支撑面63的圆滑弧面的弧面半径Rl大于所述主簧支撑面62的小圆弧面的弧面半径R2,所述Rl: R2为(2.5-3.5):1,更优选为3:1。这样,因橡胶主簧7在工作时主要受剪切力,如果Rl和R2采用相等半径的圆弧面,在橡胶主簧7与主簧支撑面62的接触边缘应力最大,最容易撕裂。采用这样的设计,可减小橡胶主簧7与主簧支撑面62的接触边缘处的应力,提高橡胶主簧7的疲劳寿命。
[0032]本实施例中,所述橡胶限位块8特别设计为锥形台,所述锥形台的大径端与所述X行内管的限位支撑面63硫化连接,所述锥形台的小径端与所述限位平面22相配合,所述小径端与所述限位平面22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约3mm。该间隙保证怠速工况下,橡胶限位块8与所述限位平面22不接触,以获得良好的NVH性能。而当受力较大时,限位块又能马上接触所述限位平面22,以控制动力总成的位移。
[0033]此外,本发明的发明人研究发现,因现有技术的抗扭拉杆的大衬套包括外管、内管和橡胶体,所述橡胶体分别与所述外管、内管硫化连接,该硫化工序在是高温高压下完成,硫化后橡胶体冷却收缩。因内管与外管均为钢管,不发生变形,橡胶体收缩后内部会产生一定的应力。如不消除此应力,衬套的疲劳性能会较差。因此,现有技术方案的衬套,在硫化后有一个缩径工序。在缩径前,外管的直径会略大于设计值,在缩径后直径减小,达到设计值。通过缩径工序,使外管的直径减小,橡胶体受挤压,以消除硫化后的残余应力。如上所述,为消除硫化后橡胶收缩产生的应力,硫化后需有缩径工序,但这增加了人力与时间等工序成本。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发明人进行了如下改进:
[0034]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抗扭拉杆的大端衬套4、还包括至少两片独立的内骨架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大端衬套4包括两片独立的、分别对应橡胶主簧7的内骨架9。每片所述内骨架9位于所述橡胶主簧7和所述大端套筒2之间,每片所述内骨架9的一端与所述橡胶主簧7固定连接,每片所述内骨架9的另一端与所述大端套筒2固定连接。这样,本发明抗扭拉杆,大端衬套4通过所述内骨架9固定在拉杆大端套筒2上。采用此设计,内骨架9为独立的两片,制作过程中可以先将所述橡胶主簧7与所述内骨架9和X形内管6硫化连接,然后再将所述内骨架9与所述大端套筒2连接,这样就省略了现有技术中大衬套的外管部分,因此可省去外管的材料、制作及物流成本。本实施例中,所述内骨架9为具有向外翻边结构的板状支撑件,所述板状支撑件的内侧端与所述橡胶主簧7硫化连接,所述板状支撑件的外侧端通过所述向外翻边结构与所述大端套筒2铆接固定。这样,本发明抗扭拉杆,大端衬套4通过所述内骨架9的翻边结构铆接在所述大端套筒2上。采用此设计,所述内骨架9在硫化后可随橡胶的收缩而向内移动,因此所述大端衬套4硫化后不会产生残余应力,可省去缩径工序,节省了缩径设备的投入及缩径的工序成本。并且因采用翻边结构的内骨架9,所述内骨架9与橡胶主簧7硫化后,此时翻边结构为展开状态,当进一步将所述内骨架9与所述大端套筒2固定时,再将所述翻边结构与所述大端套筒2铆接,这样工艺简单,便于规模生产与加工。
[0035]如图5所示,所述小端套筒3内设有小端衬套5,所述小端衬套5包括内管、外管和设于所述内管和外管之间的橡胶体,所述橡胶体与所述内管和外管硫化连接。所述小端衬套5没有特别设计,可以为本领域内的常规设计,只要能够实现小端衬套5的内管和动力总成的固定连接,同时减少动力总成的振动向副车架的传递,均可应用于本实施例的小端衬套5。
[0036]如图6所示,所述大端套筒2设有与所述内骨架9相配合的凹槽21,所述板状支撑件通过所述向外翻边结构在所述凹槽21处与所述大端套筒2铆接固定。这样,在装配过程中,每片所述内骨架9在与所述橡胶主簧7硫化时先不进行折弯,等与所述大端套筒2铆接时才进行折弯,卡在大端套筒2上,便于安装固定。所述大端套筒2还设有与所述橡胶限位块8相配合的限位平面22。这样,所述平面与所述橡胶限位块8配合,所述平面与X形内管6的限位支撑面63之间的间隙决定了衬套的最大行程,可有效控制动力总成的极限位移。
[0037]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动力总成、副车架和所述的抗扭拉杆,所述动力总成与所述小端衬套5固定连接,所述副车架与所述大端衬套4的X形内管6固定连接,具体在此不进行详述。
[0038]本发明的一种抗扭拉杆,因包括X形结构的内管,这种内管的周部设有四个内凹弧形面,采用该设计,因弧形面的面积较大,可保证与橡胶体(橡胶主簧7和橡胶限位块8)有足够的粘接面积,大大提高了与橡胶的粘接强度,可承受较大振幅的冲击力;同时减小了橡胶主簧7和橡胶限位块8工作时的应力,提高了所述大端衬套4的疲劳寿命;并且在保证足够螺栓安装面的前提下可最大限度降低所述大端衬套4的重量。
[003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抗扭拉杆,包括杆体、大端套筒和小端套筒,所述大端套筒和小端套筒分别固定于所述杆体的两端,所述大端套筒内设有大端衬套,所述小端套筒内设有小端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端衬套包括中心设有内孔的X形内管、橡胶主簧和橡胶限位块,所述X形内管的周部设有四个内凹弧形面,以所述大端套筒的中心轴为Z轴,以所述大端套筒和小端套筒的圆心连线为X轴,以同时垂直于所述X轴以及Z轴的直线为y轴,所述四个内凹弧形面包括位于所述X轴方向上并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内孔两侧的两个限位块支撑面和位于所述y轴方向上并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内孔两侧的两个主簧支撑面,所述限位块支撑面上固定有所述橡胶限位块,所述主簧支撑面上固定有橡胶主簧,所述橡胶主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大端套筒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扭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支撑面为圆滑弧面,所述橡胶限位块与所述圆滑弧面硫化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扭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簧支撑面包括一平面和分别与所述平面的两端平滑连接的小圆弧面,所述橡胶主簧与所述平面及其两端的所述小圆弧面硫化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扭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支撑面的圆滑弧面的弧面半径为R1,所述主簧支撑面的小圆弧面的弧面半径为R2,所述R1:R2为(2.5-3.5):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扭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端衬套还包括至少两片独立的内骨架,每一片所述内骨架分别位于所述橡胶主簧和所述大端套筒之间,每一片所述内骨架的一端与所述橡胶主簧固定连接,每一片所述内骨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大端套筒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扭拉杆,其特征在于,每一片所述内骨架均为具有向外翻边结构的板状支撑件,所述板状支撑件的内侧端与所述橡胶主簧硫化连接,所述板状支撑件的外侧端通过所述向外翻边结构与所述大端套筒铆接固定。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扭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端套筒设有与所述内骨架相配合的凹槽,所述板状支撑件通过所述向外翻边结构在所述凹槽处与所述大端套筒铆接固定。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扭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端套筒设有与所述橡胶限位块相配合的限位平面。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抗扭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限位块为锥形台,所述锥形台的大径端与所述X形内管的限位支撑面硫化连接,所述锥形台的小径端与所述限位平面相配合,所述小径端与所述限位平面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为2-4mm。10.一种汽车,包括动力总成和副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抗扭拉杆,所述动力总成与所述小端衬套固定连接,所述副车架与所述大端衬套的X形内管固定连接。
【专利摘要】本发明针对现有的大衬套橡胶体疲劳寿命较低等缺陷,提供一种抗扭拉杆及汽车,包括杆体、固定于杆体的两端的大端套筒和小端套筒,大端衬套包括中心设有内孔的X形内管、橡胶主簧和橡胶限位块,X形内管的周部设有四个内凹弧形面,以大端套筒中心轴为z轴,以大端套筒和小端套筒圆心连线为x轴,以同时垂直于x和z轴并过大端套筒圆心的直线为y轴,四个内凹弧形面包括位于x轴方向上并对称设置于内孔两侧的两个限位块支撑面和位于y轴方向上并对称设置于内孔两侧的两个主簧支撑面,限位块支撑面上固定有橡胶限位块,主簧支撑面上固定有橡胶主簧,橡胶主簧的另一端与大端套筒固定连接。本发明提高了主簧橡胶和橡胶限位块的疲劳寿命。
【IPC分类】B60K5/00, F16F1/38
【公开号】CN104924886
【申请号】CN201410107967
【发明人】曾肇豪, 樊帆, 胡培龙, 徐璋, 李玉发, 李世杰, 刘迎龙
【申请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23日
【申请日】2014年3月21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