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涌浪挡板元件和具有这种防涌浪挡板元件的运输容器组件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601851阅读:来源:国知局
地说在所有方向上延伸超出第一连接区域。
[0034] 回到图1,该图以沿着容器1的纵轴线的视图示出圆柱形容器1的横截面。一对 防涌浪挡板元件3贯穿内部空间2,这些防涌浪挡板元件分别大致半月形地遮盖内部空间2 的侧向区域。防涌浪挡板元件3沿着其圆周轮廓与容器1的容器壁6的内侧5连接、尤其 是焊接。防涌浪挡板元件3朝向容器1中心以大致竖直延伸的自由边缘7结束,这些自由 边缘分别贯穿容器1的内部空间2。容器1是运输容器组件的部件,该运输容器组件例如构 造为罐式集装箱、汽车油箱或者铁路油罐车。
[0035] 各自由边缘7形成大致竖直延伸的贯穿间隙8,该贯穿间隙从上部的容器顶部朝 向下部的容器底部梯形地逐渐变细。在运输容器1的侧翼区域中,各防涌浪挡板元件分别 具有一个补偿口9,所述补偿口确保,在事故情况下即使在容器1侧倾时在通过防涌浪挡板 元件3形成的隔间之间也存在连通的连接。
[0036] 在图2中所示的局部剖视图A-A示出,防涌浪挡板元件3在该实施方式中构造为 单次或多次拱曲的。在这里构成的拱曲部平行于自由边缘7延伸。连接端部在此构成为单 独的连接件10并且用于形成在自由边缘7和容器壁6之间的应力优化的过渡部。术语连 接端部和连接件在此应理解为同义的。
[0037] 图3和4示出在运输容器1的底部区域中的一个这样的连接件或连接端部10。连 接件10包括第一连接区域11,该第一连接区域构造为紧接着容器壁6的连接边缘。连接件 10沿着该连接边缘11与容器壁6的内侧5连接、尤其是焊接。
[0038] 在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连接区域11和容器壁6之间设有可选的多普勒 板(Dopplerblech) 12,该多普勒板沿着其边缘13与容器壁6焊接。连接件10具有去负荷 边缘(Entlastungskante) 14,该去负荷边缘将自由边缘7与第一连接区域11连接。
[0039] 去负荷边缘14具有第一部段15,该第一部段大致沿着第一连接区域11延伸并且 限定出肋部段16,该肋部段从去负荷边缘14的第二部段18出发并且朝向其端部17逐渐 变细地沿着容器壁6或多普勒板12延伸。第二部段18将第一部段11与防涌浪挡板元件 3的自由边缘7连接。
[0040] 在此,去负荷边缘14在连接到自由边缘7上的连接部和肋部段16的端部17之间 平滑地延伸并且在其垂足点19处大致垂直地伸入容器壁6或者多普勒板12。连接端部10 经由第二连接区域20与防涌浪挡板元件3连接。在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防涌浪挡板元 件3具有在第二连接区域20中的对应的凹部。
[0041] 去负荷边缘14在第二部段18中具有凹入半径R,该凹入半径朝向肋部段16平滑 地通入第一部段15中,该第一部段由笔直的连接部段22构成,该连接部段又朝向端部17 通入小的凸出的过渡半径r中,并且该凸出的过渡半径经由笔直的端部件23通入容器壁6 或者多普勒板12中。
[0042] 从半径R出发朝向防涌浪挡板元件3的自由边缘7的连接轮廓24形成去负荷边 缘14与防涌浪挡板元件3的连接。半径R在此构成为,使得第二部段18的轮廓在笔直的 自由边缘7的轮廓后方缩入一定量d,使得在半径区域R中构成确定的去负荷弧。
[0043] 图4A和图4B示出一种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防涌浪挡板3构造为平坦的、即 在自由边缘7各处都没有拱曲部并且示出了与连接件10的尺寸的几何相关性。也存在下述 实施方式,其中,设置在拱曲的防涌浪挡板元件3上的连接件10仅部分地、例如直至自由边 缘7地跟随所述拱曲部,而超出边缘7的区域(例如肋部段16)无拱曲地、即笔直地延伸。
[0044] 在此,根据下述表格的参数适用于实施例:
[0045]
[0046] 下述参数也尤其适用。连接件10的壁厚t等于通常处于3mm至8mm之间的壁厚sb 的一倍至两倍。该关系适用于4mm至约15mm的容器壁厚sv并且适用于在1750mm和2600mm之间的容器内径。
[0047] 半径r大致为连接件10的壁厚t的2. 5倍。半径R为半径r的1至6倍。肋部 段16 (笔直的连接部段22)的笔直的长度1大致为连接件10的厚度t的5倍至10倍,并 且在自由边缘7的轮廓后方的缩入量d例如在R/2以内。宽度W大致等于肋区域16的长 度1。
[0048] 图5示出一种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连接端部10' 一件式地构成在防涌浪挡 板元件3上。这种连接端部10'整体都具有与防涌浪挡板元件3的壁厚sb相同的壁厚t并 且可以构造为笔直的(如在图5中示出的)亦或拱曲的(参见图3和2)。
[0049] 在根据图6A的实施方式中,连接端部10A构成为U形折叠的多普勒板,该多普勒 板鞋状地包围防涌浪挡板元件3。
[0050] 在图6B中的实施方式示出一种连接件10B,该连接件作为在一侧叠置的板与防涌 浪挡板元件3焊接。
[0051] 替选于在这里示出的过渡部(在该过渡部中在去负荷边缘14和自由边缘7之间 构成拐角),也存在下述实施方式:通过在防涌浪挡板元件3和连接件10A或10B上对自由 边缘7的相应加工构成平滑的、圆整的过渡部(见在图6A和6B中的虚线显示)。
[0052] 因此,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涌浪挡板元件(3),该防涌浪挡板元件具有连接端部 (10),该连接端部具有用于连接到容器壁(6)上的第一连接区域(11)和去负荷边缘(14), 该去负荷边缘将自由的防涌浪挡板边缘(7)的端部与第一连接区域(11)连接,其中,所述 去负荷边缘(14)具有第一部段(15)和第二部段(18),该第一部段沿着第一连接区域(11) 延伸并且与该第一连接区域形成肋部段(16),该第二部段将第一部段(15)与防涌浪挡板 元件(3)的自由边缘(7)连接,并且去负荷边缘(14)平滑地在第一连接区域(11)和自由 边缘(7)之间延伸。本发明此外涉及一种具有这种防涌浪挡板元件的运输容器组件、尤其 是罐式集装箱。
[0053] 其它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权利要求的范围中得出。
【主权项】
1. 防涌浪挡板元件(3),其具有连接端部(10、10'、10A、10B),该连接端部具有用于连 接到容器壁(6)上的第一连接区域(11)和去负荷边缘(14),该去负荷边缘将自由的防涌浪 挡板边缘(7)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连接区域(11)连接,其中, 所述去负荷边缘(14)具有第一部段(15),该第一部段沿着第一连接区域(11)延伸并 且与该第一连接区域形成肋部段(16), 所述去负荷边缘具有第二部段(18),该第二部段将第一部段(15)与防涌浪挡板元件 (3)的自由边缘(7)连接,并且 所述去负荷边缘(14)平滑地在第一连接区域(11)和自由边缘(7)之间延伸。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涌浪挡板元件(3),其中,所述第一部段(15)经由具有第 一半径(R)的凹入弯曲的过渡部段与所述第二部段(18)连接。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涌浪挡板元件(3),其中,所述去负荷边缘(14)在第 一部段(15)的端部上具有凸出弯曲的端部部段(17),该端部部段具有第二半径(r),其中, 所述第一半径(R)大于第二半径(r)。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涌浪挡板元件(3),其中,在所述第二部段(18)和所述端 部部段(17)之间延伸有笔直的连接部段(22)。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涌浪挡板元件(3),其中,所述笔直的连接部段(22)与第 一连接区域(11)围成角度(α),使得所述肋部段(16)从过渡部段出发朝向端部部段(17) 逐渐变细,其中,所述角度(α)处于5°和20°之间、优选处于8°和12°之间并且更优选 地为10°。6.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防涌浪挡板元件(3),其中,所述去负荷边缘(14)在 过渡部段中相对于自由边缘(7)缩入一定量(d)。7.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防涌浪挡板元件(3),其中,所述连接端部(10、10A、 10B)构造为板状的且其壁厚(t)是所述防涌浪挡板元件(3)的壁厚(sb)的一倍至两倍,并 且所述连接端部具有第二连接区域(20),该第二连接区域与防涌浪挡板元件(3)连接。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涌浪挡板元件(3),其中,所述连接端部(10)焊接在构成 在防涌浪挡板元件(3)中的凹部(21)中,该凹部的轮廓相应于第二连接区域(20)。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涌浪挡板元件(3),其中,所述连接端部(10A)构造为有U形边缘的鞋状部,该鞋状部部分地包围所述自由边缘(7)。10. -种具有容器(1)的运输容器组件、尤其是罐式集装箱,所述容器在其内部(2)中 具有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防涌浪挡板元件(3)。11.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运输容器组件,其具有防涌浪挡板元件(3),其中,所述连 接端部(10、10'、10A、10B)以其第一连接区域(11)经由多普勒板元件(12)与容器壁(6) 连接,该多普勒板元件部分地伸入防涌浪挡板元件(3)的连接区域中。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涌浪挡板元件(3),该防涌浪挡板元件具有连接端部(10),该连接端部具有用于连接到容器壁(6)上的第一连接区域(11)和去负荷边缘(14),该去负荷边缘将自由的防涌浪挡板边缘(7)的端部与第一连接区域(11)连接,其中,所述去负荷边缘(14)具有第一部段(15),该第一部段沿着第一连接区域(11)延伸并且与该第一连接区域形成肋部段(16),所述去负荷边缘具有第二部段(18),该第二部段将第一部段(15)与防涌浪挡板元件(3)的自由边缘(7)连接,并且去负荷边缘(14)平滑地在第一连接区域(11)和自由边缘(7)之间延伸。本发明此外还涉及一种具有这种防涌浪挡板元件的运输容器组件、尤其是罐式集装箱。
【IPC分类】B60K15/077, B65D90/52, B60P3/22
【公开号】CN105358371
【申请号】CN201480039411
【发明人】T·N·麦克拉伦, S·V·里格比, B·A·沃斯鲁
【申请人】维尔菲特奥迪(私人)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2月24日
【申请日】2014年6月13日
【公告号】DE202013102563U1, EP3007931A1, WO2014199223A1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