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辆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835324阅读:来源:国知局
出电压的DC-DC转换器62。虽然未图示,但DC-DC转换器62与12V电源连接。配线44a、44b与逆变器装置24连接,并且所述逆变器装置24经由3相线缆66而与马达12连接。
[0051]如图2所示,在中央控制台22内配置有构成壳体68的下板70a、上板70b及侧板70c、70d。如图1所示,在壳体68的内部形成有配置用空间72。在配置用空间72内,从车辆前后方向(箭头A方向)的前侧朝向后侧(箭头Ar方向)顺次配置有逆变器装置24、继电器装置26、蓄电池E⑶32及蓄电池模块34。在逆变器装置24的前部配置有风扇74。
[0052]如图5所示,耐冲击构件30是表背双方的面30a、30b具有平板状的板构件。耐冲击构件30在上下方向(箭头C方向)上形成为长条,并且在上端和下端形成有上部弯折部30u和下部弯折部30d。
[0053]在上部弯折部30u及下部弯折部30d上分别配置有2根螺纹部76a、76b。下方的各螺纹部76b插入下板70a并用螺母紧固,另一方面,上部的螺纹部76a插入上板70b并与螺母77螺合(参照图2)。
[0054]如图5所示,耐冲击构件30的面30a、30b具有在侧面观察下沿着板厚方向呈波状折弯或弯曲的波板结构。在耐冲击构件30的铅垂面上下各角部形成有孔部78,并且在所述耐冲击构件30的铅垂面上下中央部配置有螺栓79。在连接台28的各角部配置有螺栓80。通过将螺栓80插入耐冲击构件30的各孔部78并与各螺母82螺合,从而将连接台28固定于所述耐冲击构件30的面30a。
[0055]在蓄电池E⑶32的上下中央部形成有孔部84。将耐冲击构件30的各螺栓79插入各孔部84中,并将所述螺栓79与螺母86螺合。在耐冲击构件30的面30b上固定蓄电池ECU32。
[0056]在耐冲击构件3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一端部经由连接台28而固定继电器装置26,另一方面,在所述耐冲击构件30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另一端部固定蓄电池ECU32。耐冲击构件30在固定于中央控制台22内的状态下,在从车辆宽度方向(图1中,参照箭头B方向)作用有外部载荷时,具有至少保护继电器装置26及蓄电池ECU32,以免它们受到所述外部载荷的影响的功能。
[0057]以下,对这样构成的电动车辆10的动作进行说明。
[0058]如图4所示,通过将服务插头40关闭,能够从蓄电池模块34进行电力的供给。蓄电池ECU32首先使预充电接触器48及主接触器46b进行接通动作(闭合)。因此,向逆变器装置24供给通过预充电电阻50限制了电流的电力。
[0059]接着,使预充电接触器48进行断开动作(闭合),并且使主接触器46a进行接通动作(闭合)。由此,向逆变器装置24供给由DC-DC转换器62转换后的输出电压,从而进行基于马达12的旋转。因此,电动车辆10能够通过马达12的旋转驱动而进行行驶。
[0060]在该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3所示,在中央控制台22内配置有耐冲击构件30,并且在上述耐冲击构件30上固定有继电器装置26及蓄电池ECU32。
[0061]耐冲击构件30通过使一对螺纹部76a螺纹固定于上板70b并使一对螺纹部76b螺纹固定于下板70a,从而牢固地固定在中央控制台22内。因此,在中央控制台22内无需设置专用的加强构件,就能够可靠地实现上述中央控制台22内的省空间化及成本降低。
[0062]并且,如图5所示,在耐冲击构件30的面30a上固定有包含继电器装置26的连接台28,另一方面,在所述耐冲击构件30的面30b上固定有蓄电池E⑶32。因此,在中央控制台22上作用有外部载荷时,至少能够可靠地保护继电器装置26及蓄电池E⑶32,以免它们受到所述外部载荷的影响。
[0063]并且,耐冲击构件30由表背双方的面30a、30b具有平板状的板构件构成,在一侧的面30a上固定有继电器装置26,并且另一侧的面30b上固定有蓄电池E⑶32。由此,能够使耐冲击构件30占有的空间尽可能狭小化,从而具有能够良好地利用中央控制台22内的配置用空间72的优点。
[0064]并且,耐冲击构件30采用在板厚方向上弯曲或折弯的波板结构。因此,耐冲击构件30能够尽可能薄壁化,从而容易实现轻量化及小型化。
[0065]另外,在中央控制台22内,从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朝向后侧顺次配置有逆变器装置24、继电器装置26、蓄电池E⑶32及蓄电池模块34。因此,成为沿着从蓄电池模块34至逆变器装置24之间的电流的流动的设备配置,具有防止电线的不必要的处理且实现了进一步的省空间化和成本降低的效果。
[006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向车辆后方顺次配置逆变器装置24、继电器装置26、蓄电池E⑶32及蓄电池模块34,但也可以与之相反地构成。即,也可以朝向车辆后方顺次配置蓄电池模块34、蓄电池E⑶32、继电器装置26及逆变器装置24。
【主权项】
1.一种电动车辆,其具备由电驱动的马达,且通过所述马达的旋转动作而进行行驶,所述电动车辆的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车辆具备中央控制台,该中央控制台形成为位于车辆驾驶室的中央,且在左右的座席之间沿前后方向延伸, 在所述中央控制台内配置有: 逆变器装置,其对所述马达的旋转驱动进行控制; 蓄电池,其蓄积用于驱动所述马达旋转的电力; 继电器装置,其能够切断所述马达与所述蓄电池之间的电流; 蓄电池管理装置,其进行所述蓄电池的管理;以及 耐冲击构件,其在外部载荷作用于所述中央控制台时,至少对所述继电器装置及所述蓄电池管理装置进行保护,以免它们受到该外部载荷的影响, 并且,在所述耐冲击构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一端部固定所述继电器装置,另一方面, 在所述耐冲击构件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另一端部固定所述蓄电池管理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耐冲击构件是表背双方的面具有平板状的板构件, 在所述板构件的一侧的面上固定所述继电器装置, 并且,在所述板构件的另一侧的面上固定所述蓄电池管理装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耐冲击构件具有在板厚方向上弯曲或折弯的波板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央控制台内,从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朝向后侧顺次配置所述逆变器装置、所述继电器装置、所述蓄电池管理装置及所述蓄电池。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无需在中央控制台内设置专用的加强构件,就能够可靠地实现所述中央控制台内的省空间化及成本降低的电动车辆。在电动车辆(10)中,在车辆驾驶室(18)的中央设有中央控制台(22)。在中央控制台(22)内配置有逆变器装置(24)、继电器装置(26)、耐冲击构件(30)、蓄电池ECU(32)及蓄电池模块(34)。在耐冲击构件(3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一端部固定继电器装置(26),另一方面,在所述耐冲击构件(30)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另一端部固定蓄电池ECU(32)。
【IPC分类】B60K1/04, B60L11/18
【公开号】CN105599580
【申请号】CN201510679569
【发明人】村上友厚, 堀井尚之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6年5月25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19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