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防滑装置和轮胎防滑装置用主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40294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轮胎防滑装置和轮胎防滑装置用主体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提供一种能够大幅地降低成本的轮胎防滑装置。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S)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主体(11)和第二主体(12),所述第一主体(11)具有:面对轮胎的胎面部且在周向上延伸的第一接地面状部(112b);面对轮胎的内侧胎侧部且设置在第一接地面状部的后侧的内后连结部(1112);以及,面对轮胎的外侧胎侧部且设置在第一接地面状部的前侧的外前连结部(1131),所述第二主体(12)配置在第一主体的后方,并且具有:面对胎面部且在周向上延伸的第二接地面状部(122b);面对内侧胎侧部且设置在第二接地面状部的前侧的内前连结部(1211);以及,面对外侧胎侧部且设置在第二接地面状部的后侧的外后连结部(1232),所述轮胎防滑装置(S)是在该第一主体的内后连结部和该第二主体的内前连结部处进行连结而成的。
【专利说明】
轮胎防滑装置和轮胎防滑装置用主体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安装于机动车等的轮胎且能够防止轮胎在雪路或结冰路等上的打滑等的轮胎防滑装置(适当地仅称为“防滑装置”。)、和用于该轮胎防滑装置的部件。
【背景技术】
[0002]在机动车等在雪路或结冰路上行驶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打滑等,当前的对策是更换雪地轮胎或安装金属链。但是,雪地轮胎的成本较高,并且与夏用轮胎相比,油耗较高。另夕卜,以往的金属链不容易安装,特别在大型车辆的情况下,其安装是很重的体力劳动。本
【发明人】已经提出了可从根本上解决这样的以往问题的划时代的轮胎防滑装置,例如在下述的专利文献中有相关的记载。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I:日本特许5253609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50177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8](I)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轮胎防滑装置由单位单元构成,其中,根据专利文献I中的图2、图3等可知,主体具有:跨越轮胎的胎面部且仅在轮胎的横跨方向上延伸的钢棒制的U形状部;沿着轮胎的内侧胎侧部向前方或后方延伸的钢棒制的内侧延伸部;以及沿着轮胎的外侧胎侧部向后方或前方延伸的钢棒制的外侧延伸部,I组(对)所述主体在它们的内侧延伸部处通过钢制的链条等被连结在一起而成为所述单位单元。利用钢制的连结件对该单个或多个单位单元的相邻的外侧延伸部进行紧固或解除紧固,由此,能够将轮胎防滑装置相对于轮胎装卸。该轮胎防滑装置非常容易装卸,并且能够在雪道或结冰路等上发挥非常高的防滑效果。
[0009]可是,由于该轮胎防滑装置的大部分由将钢棒弯曲成复杂的形状而成的主体构成,因此非常坚固(高强度、高刚性),但制造成本非常高。另外,将其主体设计成上述那样的复杂的曲线状的理由是:利用相对于U形状部相互向相反的周向延伸的内侧延伸部和外侧延伸部,将主体(进而将U形状部)相对于轮胎保持成稳定的姿势,其中,所述U形状部跨越轮胎的胎面部。由此,对于专利文献I的轮胎防滑装置来说,与前进和后退无关,即使在行驶中有各种力作用于主体(特别是U形状部),也能够始终维持恰当的姿势,从而能够稳定地发挥较高的防滑效果。
[0010]另外,由于专利文献I的轮胎防滑装置如上述那样由将钢棒弯曲成复杂的形状而成的主体构成,因此,不但每当轮胎宽度(胎面宽度)不同时需要变更尺寸,而且每当扁平比或轮辋直径不同时也需要变更尺寸。即,对于该轮胎防滑装置来说,能够以一种规格来应对的轮胎尺寸非常有限,需要设定多个规格(尺寸)。因此,专利文献I的轮胎防滑装置不仅制造成本较高,而且管理成本也较高。并且,通过设置专利文献I中那样的连结长度调整件,虽然轮胎防滑装置的每一种规格的应对轮胎尺寸的应对自由度稍微增加,但并未实现管理成本的大幅削减。
[0011](2)专利文献2提出了一种轮胎防滑装置,其中,对于4个由一体成型的不锈钢钢板或冷乳钢板等构成的防滑单元,在轮胎的内侧通过连结板进行连结,并且,在轮胎的外侧通过门扣(掛时金)式钩进行连结,由此将所述轮胎防滑装置安装于轮胎。可是,虽然轮胎在行驶中大幅地变得扁平或发生变形,但专利文献2的轮胎防滑装置全都由钢板等刚性件构成,变形容许性非常小。因此,这样的轮胎防滑装置实际上很难安装于轮胎上进行行驶,不具有现实性。另外,即使制造出这样的轮胎防滑装置,但由于整体上由刚性件构成,因此,如上所述,制造成本和管理成本相当高。
[0012]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优异的装卸性和防滑性且能够实现制造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大幅降低的全新的轮胎防滑装置和轮胎防滑装置用部件。
[0013]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4]本
【发明人】为了解决该课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反复的试验,结果是,通过对各构成部件的形状等再次进行研究,设计出了一种新型轮胎防滑装置,其不但能够确保比以往的轮胎防滑装置更简单迅速的装卸性和在雪道或结冰路等上的防滑性等,而且能够实现制造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大幅降低。通过发展该成果,完成了以下所述的本发明。
[0015]《轮胎防滑装置》
[0016](I)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仅称为“防滑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由弹性材料构成的第一主体和由弹性材料构成的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具有:第一接地面状部,其面对嵌装在车辆用的车轮上的轮胎的胎面部,并且在该轮胎的周向上延伸;内后连结部,其与该第一接地面状部连续,且在该轮胎的内侧配设于该第一接地面状部的后侧;以及以及外前连结部,其与该第一接地面状部连续,且在该轮胎的外侧配设于该第一接地面状部的前侧,所述第二主体配置在该第一主体的后方,并且具有:第二接地面状部,其面对该胎面部,并且在该轮胎的周向上延伸;内前连结部,其与该第二接地面状部连续,且在该轮胎的内侧配设于该第二接地面状部的前侧;以及外后连结部,其与该第二接地面状部连续,且在该轮胎的外侧配设于该第二接地面状部的后侧,该第一主体的内后连结部和该第二主体的内前连结部被连结在一起。
[0017](2)本发明的防滑装置构成单位单元,该单位单元是将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在内后连结部和内前连结部连结在一起而成的,通过对至少一个以上的单位单元在相邻的外前连结部和外后连结部处进行连结或解除连结,能够容易地相对于轮胎安装或装卸。
[0018]在本发明的防滑装置中,第一主体的内后连结部和外前连结部、或者第二主体的内前连结部和外后连结部分别跨越轮胎的胎面部以对角线状(与车轮轴斜交状)配置在内侧胎侧部和外侧胎侧部,第一主体或第二主体(特别是第一接地面状部或第二接地面状部)被这些连结部支承。其结果是,本发明的防滑装置即使在行驶过程中(不仅包括前进过程中,还包括后退过程中)受到各种外力,也能够使该外力分散,始终将各主体维持为恰当的姿势,从而能够发挥稳定的防滑效果。
[0019]在以往的防滑装置中,跨越轮胎的胎面部的U形状部是棒状,并且以直线的方式横跨胎面部,因此,为了在轮胎的内侧胎侧部和外侧胎侧部以斜交状支承该U形状部,需要从该U形状部向相反方向延伸的内侧延伸部和外侧延伸部。换言之,在轮胎的胎侧部,通过相互向相反的周向延伸的内侧延伸部和外侧延伸部,U形状部的支承点被配置成斜交状。
[0020]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的防滑装置中,代替棒状的U形状部,具有面对轮胎的胎面部且在周向上延伸的接地面状部,该接地面状部(还包括后述的内侧面状部和外侧面状部)兼作以往的U形状部和各延伸部。即,根据本发明的防滑装置,无需像以往那样弯曲钢棒来形成复杂的U形状部和延伸部,通过在接地面状部的前侧和后侧设置连结体,能够得到与以往的防滑装置相同的作用效果。
[0021 ]其结果是,在本发明的防滑装置中,主体非常简单,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大幅降低。另外,在本发明的防滑装置中,借助面对轮胎的胎面部且在周向上延伸的接地面状部,不需要以往那样的跨越轮胎的棒状的U形状部或其沿着两个胎侧部延伸的棒状的延伸部。因此,在本发明的防滑装置中,只要根据轮胎宽度(胎面宽度)适当地设定接地面状部的尺寸,即使对于扁平比或轮辋直径不同的轮胎也能够安装同一规格的防滑装置。这样,在本发明的防滑装置中,无需针对每种轮胎尺寸细细地设定适合的尺寸(规格),与以往的防滑装置相比,尺寸的适合自由度大幅提高,因此能够减少设定的尺寸数量,不仅能够大幅降低制造成本,还能够大幅降低管理成本。
[0022](3)而且,本发明的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适当地仅称为“主体”。)不是由以往那样的刚性材料(钢材等)、而是由弹性材料构成。因此,即使行驶中的轮胎在接地侧变得扁平而使宽度扩大或者由于方向盘操作而扭曲等、由于各种原因而大幅地变形或扩大缩小等,本发明的防滑装置也能够充分地追随这样的轮胎变形等。这样,结合上述的支承形态,本发明的防滑装置被相对于轮胎稳定地保持。另外,本发明的防滑装置在针对轮胎的变形的追随性方面优异,也不会在与轮胎之间产生大的摩擦或磨损,还抑制了行驶中的发热等。结果是,本发明的防滑装置能够发挥优异的耐久性,并且不会损伤轮胎。而且,关于本发明的防滑装置,由于作为主要部分的主体由弹性材料构成,因此,与由钢材等构成的情况相比,容易实现轻量化。结果是,不仅提高了防滑装置的安装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还由于作用于主体的离心力的降低而容易实现连结结构的简化和整体的进一步轻量化。此外,由弹性材料构成的主体能够以一种规格安装于多个尺寸的轮胎,从而也容易实现主体、进而实现防滑装置的管理成本的降低。例如,即使在主体的张开槽宽(轮胎的中心侧的内宽)比轮胎宽度(胎面宽度)窄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其相对于轮胎的安装。因此,由弹性材料构成的主体的形态自由度较大。进而,由于和路面接触的主体(接地面状部)是弹性材料,因此,几乎不会因使用本发明的防滑装置而损伤路面。并且,由弹性材料构成的主体即使万一在路上落下等也很安全。
[0023]弹性材料是指具有如下性质的材质:通过施加外力(应力)而产生变形(形变),且通过解除该载荷而恢复的性质的材质。本发明的弹性材料是即使被安装于在行驶中大幅变形的轮胎上也能够追随该变形的材质。具体来说,本发明的弹性材料不是钢材等刚性材料,而是橡胶(包括弹性体)、合成树脂以及它们的复合材料等。与由钢铁材料等构成的情况不同,由这样的弹性材料构成的主体在防锈性、耐风化性、易更换性、废弃性、生产率等方面也很优异。另外,在将使用了这样的主体的防滑装置安装于轮胎而行驶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噪音或振动的增加得到抑制,乘坐舒适性的恶化也较小。
[0024]《轮胎防滑装置用主体》
[0025]本发明不仅是防滑装置,也可以作为轮胎防滑装置用主体来把握,其中,该轮胎防滑装置用主体成为防滑装置的构成部件、例如用于上述的轮胎防滑装置的第一主体或第二主体。
[0026]《其它》
[0027]本说明书中所说的“第一”和“第二”、“前侧”和“后侧”或者“前方”和“后方”只不过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方便的表述。但是,在本说明书中,只要没有特别限定,则将轮胎在车辆前进时旋转的方向设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设为“后方”。另外,接地面状部的“前侧”不是指接地面状部自身的前部,而是指接地面状部的前端附近(特别是胎侧部侧附近)或者比接地面状部的前端附近还靠前方的前方侧。接地面状部的“后侧”也相同。例如,本发明的内后连结部面对轮胎的内侧胎侧部,并且被设置在第一接地面状部的后端附近或比第一接地面状部的后端附近还靠后方的后方侧。并且,与各接地面状部不同,面对胎侧部的各连结部不一定需要是面状。
[0028]本说明书中所说的“内侧”是车辆侧,“外侧”是其相反侧的非车辆侧(如果按照车轮来说,则是装饰面侧)。并且,能够安装本发明的防滑装置的车辆除了是机动车(包括货车)、产业车辆等外,也可以是二轮车等。在二轮车的情况下,适当地将“内侧”改读为“右侧”,并将“外侧”改读为“左侧”。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示出将第一实施例的轮胎防滑装置安装于轮胎的情形的主视图。
[0030]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单位单元的立体图。
[0031 ]图3是示出装卸连结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0032]图4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单位单元的立体图。
[0033]图5是示出第三实施例的单位单元的立体图。
[0034]图6是示出带状连结体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0035]图7是示出带状连结体的再一例的立体图。
[0036]图8是示出连结部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0037]图9是示出在接地面状部的外表面上设置的防滑图案或防滑件的立体图。
[0038]图10是示出统合主体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0039]图11是示出对单位单元的配置进行了研究的轮胎防滑装置的另一例的主视图。
[0040]图12是示出由使连结体一体化的主体所构成的单位单元的立体图。
[0041]图13是示出使用了弹性连结体的单位单元的立体图。
[0042]图14是示出同时使用了带状连结体和弹性连结体的单位单元的立体图。
[0043]图15A是示出在接地面状部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卡定突起和卡定件的情形的立体图。
[0044]图15B是示出在接地面状部的内表面上设置有防滑片的情形的立体图。
[0045]图16是示出使用了凸轮带扣的带状连结体的立体图。
[0046]图17A是示出在第三实施例中使用的统合主体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0047]图17B是在第三实施例中使用的统合主体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8]可以对上述的本发明的构成要素附加从本说明书中任意选择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关于哪个实施方式最优,这根据对象、要求性能等而不同。
[0049]《主体》
[0050](I)关于主体,只要具有本发明中规定的接地面状部和连结部,则不管其详细的形态如何。例如,如果各主体由U型主体(U型部)构成,则保持性和安装性等提高,是合适的,其中,所述U型主体(U型部)具有:内侧面状部,其与接地面状部的内侧肩部连续,面对内侧胎侧部,且在周向上延伸;和外侧面状部,其与接地面状部的外侧肩部连续,面对外侧胎侧部,且在周向上延伸,所述U型主体(U型部)的截面形成为大致U字形状(沟渠状、槽状)。接地面状部和内侧面状部或外侧面状部的厚度可以在整体上大致固定,但是,例如也可以仅使与路面接触的接地面状部比两侧面状部厚。由此,兼顾了防滑装置的防滑性和耐久性。并且,接地面状部的肩部是与轮胎的胎面部对应的接地面状部的内侧端部附近或外侧端部附近,并且是与轮胎的胎肩部对应的部分。
[0051]U型主体的内宽可以固定,也可以变化。例如,开口侧(侧面状部的末端侧)的内宽可以比底部侧(接地面状部侧)的内宽扩大也可以缩小。如果开口侧的宽度比底部侧宽,则能够提高U型主体相对于轮胎的安装性。相反,如果开口侧的宽度比底部侧窄,则能够提高U型主体的相对于轮胎的保持性。并且,即使开口侧的宽度比底部侧窄,由于U型主体由弹性材料构成,因此也能够充分确保安装性。
[0052]另外,在第一主体由第一接地面状部、第一内侧面状部和第一外侧面状部构成且第二主体由第二接地面状部、第二内侧面状部和第二外侧面状部构成的情况下,例如可以将内后连结部设置在第一内侧面状部的后部,将外前连结部设置在第一外侧面状部的前部,将内前连结部设置在第二内侧面状部的前部,将外后连结部设置在第二外侧面状部的后部O
[0053]另外,本发明的主体可以在连结部及其附近具有与轮胎的胎侧部接触的抵接部。由此,主体容易被轮胎的胎侧部稳定地保持,另外也能够防止主体等对车轮的损伤。抵接部例如可以是向轮胎的胎侧部侧(内侧)突出的壁厚部等。通过使连结部的周围形成为壁厚部,也能够加强连结部。
[0054]关于单位单元,在构成所述单位单元的各主体上设置的连结部的配置不同,因此,各主体基本上不是同一形状,针对每个单位单元都需要不同形态的主体。
[0055]不过,如果使用统合主体,则能够实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共用,并且能够以一种(相同形状)统合主体构成单位单元,其中,该统合主体具有:成为第一接地面状部和第二接地面状部的接地面状部;和成为内后连结部、外前连结部、内前连结部和外后连结部中的任意方的至少四个连结部。另外,如果该统合主体是关于纵向(纵剖接地面状部的方向/周向)或横向(横剖接地面状部的方向)对称的形状,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装配性和可操作性。通过使用这样的统合主体,能够实现防滑装置的制造成本和管理成本的进一步降低。
[0056]另外,关于接地面状部或各侧面状部在周向上“延伸”的程度,优选根据轮胎和路面的接地区域(扁平域)的范围(长度)进行调整。例如,如果以绕轮胎(车轮)的旋转中心的角度来说,优选在例如10°?60°、20°?50°、进而25?45°的范围内使接地面状部或各侧面状部延伸。并且,该延伸角度是:在将防滑装置安装于预安装的基准尺寸(理论值)的轮胎时,连接该旋转中心和接地面状部的各周向端部的线段之间的角度(夹角)。另外,侧面状部只要处于与接地面状部对应的适当的范围内即可,两者的延伸角度可以不严格一致。
[0057](2)本发明的主体被以斜交状(对角状)跨越轮胎的胎面部的连结部(内后连结部和外前连结部、以及内前连结部和外后连结部)稳定地保持。这种情况下,各连结部越是处于从横跨接地面状部的中心线(车轮轴向的中心线)起在周向上远离的位置,在作用于主体的复原力越容易变大,主体的姿势变得更加稳定。从这样的观点出发,优选与连结部成一体地或独立地设置在该周向上延伸的延伸部。
[0058]S卩,优选的是,第一主体还具有:在轮胎的内侧(例如面对内侧胎侧部)向第一接地面状部的后方延伸的内后延伸部;和在轮胎的外侧(例如面对外侧胎侧部)向第一接地面状部的前方延伸的外前延伸部,第二主体具有:在轮胎的内侧向第二接地面状部的前方延伸的内前延伸部;和在轮胎的外侧向第二接地面状部的后方延伸的外后延伸部。并且,在统合主体的情况下,优选具有兼作内后延伸部、内前延伸部、外后延伸部和外前延伸部的四个延伸部。
[0059]另外,连结部可以与延伸部独立地进行配置,但如果将连结部配置于延伸部,则主体的形状被简化,并且能够更加稳定地保持主体,是优选的。即,优选的是,内后连结部设置于内后延伸部,外前连结部设置于外前延伸部,内前连结部设置于内前延伸部,外后连结部设置于外后延伸部。
[0060](3)为了提高防滑装置的防滑性和排水性,优选在接地面状部的外表面侧适当地设置槽、凹坑(凹部)、孔(穴)。例如,可以考虑接地面状部的刚性和防滑性,在接地面状部的外表面侧设置一个以上的在车轮轴向(横跨轮胎的胎面部的方向)上延伸的细长孔(凹陷)。除了对接地面状部的外周面的形态(胎面图案)进行研究外,如果还在接地面状部的外周面侧具有防滑突起(例如与接地面状部一体成型的突起)或防滑件,则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滑装置的防滑性。优选的是,防滑件例如是金属制的销或大头钉等,且从接地面状部的外周面稍微突出。而且,可以在接地面状部的内周面侧也设置卡定突起或卡定件。由此,主体相对于轮胎的打滑也得到抑制,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滑装置的相对于轮胎的保持性。虽然配置面或突出方向相反,但卡定突起和防滑突起、或者卡定件和防滑件可以是相同的结构。并且,接地面状部的内周面不是像接地面状部的外周面那样与路面直接接触,因此几乎不发生磨损等。因此,卡定件可以是用于增大接触面间的摩擦阻力的卡定片那样的部件。
[0061]本发明的接地面状部可以是连续面状、网眼状、凹凸状、由跨越轮胎的胎面部的多个架桥部(带状)构成的断续面状等。但是,在形成为断续面状的情况下,如果不使轮胎的外周面在架桥部间露出,则能够实现主体的紧凑化、以及安装性、保持性、耐久性等的提高。接地面状部具有沿着轮胎的周向与轮胎的外周面接触的规定的长度(接触长度)。其(合计)接触长度无法一概确定,但可以设置得远大于以往的钢棒等,例如,可以设定为4cm以上,进而设定为6cm以上,或者按照上述的延伸角度来说的话,可以设定为与10°以上相当的长度。接地面状部由于具有适当的接触长度,因此,也可以设置成带状、板状、片状等。这一点对于侧面状部也相同。并且,接地面状部可以是与轮胎的外周面对应的弯曲状(按照周向截面来说,可以是弧状)。
[0062](4)连结部是由带等构成的带状连结体或由橡胶等构成的弹性连结体被连结的部分。关于连结部,不管其形态如何,但优选是能够确保主体的刚性和强度等、且容易进行各连结体的贯穿插入、嵌合插入、卡挂等、并且能够稳定地保持连结体的形状(例如穴状、孔状(特别是长孔状)、卡挂钩状等)。另外,关于连结部,可以是连结部直接形成于主体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利用固定件(铆钉等)将环(配件)等安装于主体而间接地形成连结部的情况。
[0063](5)主体由树脂、橡胶等弹性体、复合材料等弹性材料构成。在主体由通过注塑成型等形成的弹性材料的一体成型体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主体的大量生产,容易实现防滑装置的制造成本的降低。
[0064]弹性材料优选是例如树脂或橡胶(包括弹性体)。橡胶可以是例如与轮胎相同材质的硬质橡胶。另外,弹性材料可以是由金属制的芯材和包覆材构成的复合材料,其中,所述包覆材包覆该芯材,由树脂或橡胶等构成。在主体由复合材料构成的情况下,通过芯材容易确保主体的刚性和强度,通过橡胶等包覆材容易调整整体的壁厚或壁厚分布等。并且,如果主体的外表面是树脂制或橡胶制,则至少无需进行主体的防锈处理,能够提高保管性。另夕卜,如果主体的外表面由橡胶等构成,则在将防滑装置安装于轮胎时,不容易损伤车轮等,是优选的。另外,虽然难以统一地规定本发明的弹性材料,但例如可以使其弹性模量(杨氏弹性模量)为0.01?lOGPa,进而可以是0.1?5GPa。这样,本发明的弹性材料不是钢材等刚性材料,而是具备即使对于轮胎的大幅变形也能够应对的弹性(变形性i復元性)的弹性材料,是优选的。
[0065]《连结体/连结件》
[0066](I)本发明的连结体或连结件将内侧的连结部之间(内后连结部与内前连结部之间)或外侧的连结部之间(外后连结部与外前连结部之间)连结起来。内侧连结体(适当地包括连结件。)或外侧连结体(适当地包括连结件。)优选具有如下程度的挠性或伸缩性:使被它们连结的主体容易追随轮胎进行变形,而至少不会大幅限制该变形。关于各连结体的形态,可以考虑多种形态。例如,在使连结体形成为可挠曲的带状的情况下,可操作性优异,还能够实现防滑装置的安装性的提高和低成本化。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后述的调整件等,则也容易进行连结长度(连结部间的长度)的调整。由此,即使对于扁平比或轮辋直径不同的轮胎,也能够容易地安装对应的轮胎宽度(胎面宽度)相同的防滑装置。
[0067]关于带状连结体,具体来说,优选由强度和耐风化性等优异的带构成。另外,本说明书中所说的连结体优选具备可连续地或分段地调整其长度的调整件。关于这样的调整件,例如有日字扣等。另外,作为兼作连结件和调整件的连结调整件,有凸轮带扣等。
[0068]对连结体和主体的连结部进行连结的连结方法为任意的方法。例如,可以将连结体的端部贯穿插入连结部并进行缝制等来连结,也可以经由各种扣或可调整长度的日字扣等来对带状连结体和连结部进行连结(插装、紧固、紧固安装等)。
[0069]这样,本发明的防滑装置优选具有连结内后连结部和内前连结部的可挠曲的或可伸缩的内侧带状连结体。另外,优选具备用于调整该内侧带状连结体的连结长度的内长调整件。关于这些,在外侧的连结部之间也相同。优选的是,本发明的防滑装置分别被分割设置成外前连结部和外后连结部,并且具备能够实现装卸自如的连结的装卸连结件,并且具备:外前带状连结体,其连结外前连结部和装卸连结件的一端部;和外后带状连结体,其连结外后连结部和装卸连结件的另一端部。并且,优选的是,外前带状连结体或外后带状连结体具备用于调整连结长度的外长调整件(可以兼用作装卸连结件)。并且,可以将外前带状连结体或外后带状连结体适当地称作外侧带状连结体。
[0070](2)本发明的连结体不限于上述的带状连结体,可以是由橡胶、弹簧等构成的弹性连结体。即,本发明的防滑装置可以具有连结内后连结部和内前连结部的、伸缩自如的内侧弹性连结体。另外,关于本发明的防滑装置,将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在内后连结部与内前连结部之间连结在一起而形成单位单元,在连结两个以上的所述单位单元的情况下,在相邻的一个单位单元的外前连结部和另一个单位单元的外后连结部之间进行连结。此时,本发明的防滑装置优选具有连结其外前连结部和其外后连结部的伸缩自如的外侧弹性连结体。由此,能够将构成防滑装置的各主体更加稳定地固定于轮胎。并且,对于本发明的带状连结体和弹性连结体,虽然仅通过其中的任意一方都足够充分,但也可以同时使用双方。另外,带状连结体由弹性体构成,带状连结体可以兼作弹性连结体。
[0071](3)防滑装置的安装和拆卸是通过配置在轮胎的外侧的装卸连结件的装卸来进行的。关于装卸连结件,不管其种类、结构、形态等如何,优选是能够实现简单迅速的安装的装卸连结件。作为这样的装卸连结件,例如存在如下的部件等:卡挂扣,其中,枢轴设置于扣上的卡挂钩嵌合插入设在带上的卡挂孔中;所谓的一触式扣,其由进行卡合的突起状的凸型连结器和内包该凸型连结器的方筒状的凹型连结器构成,通过弹性的锁定机构(卡合部)能够以一次操作进行装卸;棘轮扣,其由带和止动件(爪)构成,所述带具有用于进行相互卡挂的凹凸状(齿状、波状)面,所述止动件(爪)与该带的凹凸状面进行卡挂,并且允许该带向一个方向移动;以及凸轮带扣,其具备卡挂凸轮,所述卡挂凸轮被枢轴设置在供带贯穿插入的框体(扣)上,且被向一个方向(卡挂方向)施力,通过对卡挂凸轮向反方向进行转动操作(释放),由此带被松开。并且,如果是能够和设置于各连结部的钩(相互卡挂配件)等进行卡挂的弹性连结体,则仅利用其伸缩就能够容易地进行防滑装置的装卸。
[0072]另外,可以在内后连结部与内前连结部之间也设置装卸自如的连结件,但是,优选保持着将它们连结起来的状态来进行防滑装置的安装和拆卸,因此,只要能够进行连结长度的调整即可。并且,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包括内侧和/或外侧的连结部的间隔固定的防滑
目-O
[0073]《单位单元》
[0074]在本发明的防滑装置中,将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在内侧(内后连结部和内前连结部)连结在一起而成的单位单元成为基本单位。也可以考虑由一个单位单元来构成防滑装置的情况,但通常是将两个以上的单位单元组合起来构成防滑装置。
[0075]除了对内侧连结长度进行调整的情况等之外,单位单元通常是在保持两个主体的内侧(被安装于轮胎时的背侧)被连结的状态下来使用的。通常,优选的是,防滑装置的安装和拆卸是通过处于外侧的装卸连结件的连结和解除来进行。
[0076]如果是轻型机动车等小型车辆用的防滑装置,则例如使2个单位单元成为一组,通过一处装卸连结件的连结和解除(装卸),能够进行防滑装置的安装和拆卸。这对于单位单元为3个以上的情况也相同。因此,本发明的装卸连结件可以针对每个单位单元分别设置一个,但是,对于I个车轮的全体防滑装置来说,只要至少有一个即可。
[0077]但是,如果是产业用机动车等大型车辆用的防滑装置,则例如可以预先对3个单位单元分别进行分割,通过多处装卸连结件能够实现连结和解除,这也使得装卸性优异。另夕卜,如果针对每个单位单元分别设置装卸连结件,则只要是同一规格(对应的轮胎宽度相同),则能够适当地连结2个、3个甚至4个以上的单位单元,从而能够应对待安装的各种车辆(轮胎的轮辋直径)。由此,能够实现规格和部件数量的进一步削減,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和管理成本。
[0078]实施例
[0079][第一实施例]
[0080]《概要》
[0081]在图1中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轮胎防滑装置S(仅称为“防滑装置S”。)被安装于大型机动车用的轮胎T的情形。防滑装置S由3个单位单元1、2、3构成。单位单元1、2、3分别是相同的形态,它们在车轮(省略图示)的装饰面侧即轮胎T的外侧(图1的纸面正面侧)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连结在一起。以下,针对作为其中之一的单位单元1,参照作为其整体放大图的图2和作为其局部放大图的图3详细进行叙述,并省略与其它单位单元相关的说明。另外,对于同样的部件标记相同的标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0082]《单位单元》
[0083]单位单元I由第一主体11、第二主体12、内侧带状连结体13(131、132、133)、外侧带状连结体14 (141、142)以及装卸连结件15 (151、152)构成。并且,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构成单位单元I的装卸连结件15的叉状的凸型连结器151与构成单位单元2的装卸连结件25(251、252)的方筒状的凹型连结器252卡合。另外,构成单位单元I的装卸连结件15的方筒状的凹型连结器152与构成单位单元3的装卸连结件35(351、352)的叉状的凸型连结器351卡合。并且,各装卸连结件15、25、35都是相同的形态。
[0084](I)主体
[0085]第一主体11(第一 U型主体)具有内后延伸部111、第一 U型部112以及外前延伸部113,并且由宽广的面状体构成,该面状体是以沿着轮胎的外周侧形状(大致U字形状的截面)的方式使硬质橡胶(聚氨酯弹性体)一体成型为大致U字形状的U型而成的。第一U型部112具有内侧部112a(第一内侧面状部)、横跨部112b(第一接地面状部)以及外侧部112c(第一外侧面状部)。
[0086]内侧部112a沿着轮胎T的内侧胎侧部在该轮胎T的径向和周向上延伸。横跨部112b从内侧部112a起平缓地向外侧弯曲大约90°而连续,横跨部112b横跨轮胎T的胎面部,并且沿着轮胎T的外周面在周向上延伸。外侧部112c从横跨部112b起平缓地弯曲大约90°后沿着外侧胎侧部在轮胎的径向和周向上延伸。横跨部112b的最外表面成为安装于轮胎T时的接地面,因此,横跨部112b比其它部分厚。另外,在横跨部112b的最外表面侧形成有多个细长的防滑槽112g,所述防滑槽112g在车轮的轴向(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0087]内后延伸部111与第一U型部112的内侧部112a的径向端部连续,该内后延伸部111在平缓地向后方周向弯曲大约90°后沿着内侧胎侧部延伸。外前延伸部113与第一U型部112的外侧部112c的径向端部连续,该外前延伸部113在平缓地向前方周向弯曲大约90°后沿着外侧胎侧部延伸。
[0088]在内后延伸部111的后端部形成有内后连结部1112,该内后连结部1112由沿着轮胎的径向的细长的被加强后的孔构成。另外,在外前延伸部113的前端部形成有外前连结部1131,该外前连结部1131由沿着轮胎的径向的细长的被加强后的孔(槽隙)构成。
[0089]第二主体12(第二 U型主体)具有内前延伸部121、第二 U型部122以及外后延伸部123,并且由宽广的面状体构成,该面状体是以沿着轮胎的外周侧形状(大致U字形状的截面)的方式使硬质橡胶一体成型为大致U字形状的U型而成的。第二U型部122具有内侧部122a(第二内侧面状部)、横跨部122b(第二接地面状部)以及外侧部122c(第二外侧面状部)。
[0090]内侧部122a沿着轮胎T的内侧胎侧部在该轮胎T的径向和周向上延伸。横跨部122b从内侧部122a起平缓地向外侧弯曲大约90°而连续,横跨部112b横跨轮胎T的胎面部,并且沿着轮胎T的外周面在周向上延伸。外侧部122c从横跨部122b起平缓地弯曲大约90°后沿着外侧胎侧部在轮胎的径向和周向上延伸。横跨部122b的最外表面成为安装于轮胎T时的接地面,因此,横跨部112b比其它部分厚。另外,在横跨部122b的最外表面侧形成有多个细长的防滑槽122g,所述防滑槽122g在车轮的轴向上延伸。
[0091]内前延伸部121与第二U型部122的内侧部122a的径向端部连续,该内前延伸部121在平缓地前方周向弯曲大约90°后沿着内侧胎侧部延伸。外后延伸部123与第二U型部122的外侧部122c的径向端部连续,该外后延伸部123在平缓地向后方周向弯曲大约90°后沿着外侧胎侧部延伸。
[0092]在内前延伸部121的前端部形成有内前连结部1211,该内前连结部1211由沿着轮胎的径向的细长的被加强后的孔构成。另外,在外后延伸部123的后端部形成有外后连结部1232,该外后连结部1232由沿着轮胎的径向的细长的被加强后的孔构成。
[0093]这样,关于第一主体11和第二主体12,各延伸部的朝向或者各连结部的配置关于周向反转,因此不是同一部件,但这以外的部分基本上处于相同的形态。以下,关于在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中相同的内容,主要对第一主体进行说明,对于第二主体适当地省略说明
[0094](2)内侧带状连结体
[0095]内侧带状连结体13由第一内带131、第二内带132和内长调整件133(所谓的日字扣)构成。
[0096]第一内带131的内前端部1311在其末端贯穿插入第一主体11的内后连结部1112中后被缝合于第一内带131,由此被插装于内后连结部1112。第二内带132的内后端部1322在其末端贯穿插入第二主体12的内前连结部1211后被缝合于第二内带132,由此被插装于内前连结部1211。
[0097]内长调整件133被设置在第一内带131的内后端部1312与第二内带132的内前端部1321之间,调整内后连结部1112与内前连结部1211之间的间隔(连结长度),并且连结内后端部1312和内前端部1321。具体来说,内长调整件133具有前方支柱1331、后方支柱1332、中央支柱1333,并且成为通过外框将这些支柱连结在一起而成的梯子状,在前方支柱1331与中央支柱1333之间形成有前方环,在后方支柱1332与中央支柱1333之间形成有后方环。
[0098]第一内带131的内后端部1312在中央支柱1333处弯曲并贯穿插入前方环内而被夹持在前方支柱1331与第一内带131之间,由此插装在内长调整件133的前侧。第二内带132的内前端部1321在其末端贯穿插入内长调整件133的后方环之后被缝合于第二内带132,由此被插装于内长调整件133(后方支柱1332)。
[0099]在此,内后端部1312没有与第一内带131结合在一起,因此能够自由地变更插装位置,由此,能够在大范围内连续地调整第一内带131和第二内带132之间的连结长度(内后连结部1112与内前连结部1211之间的间隔)。并且,本实施例的各内带由强度、耐久性、耐风化性等优异的化学纤维(例如,聚丙烯纤维)等构成(后述的各外带也相同)。
[0100](3)外侧带状连结体和装卸连结件
[0101]外侧带状连结体14由第一外带141、第二外带142以及装卸连结件15构成。装卸连结件15是所谓的一触式扣,由凸型连结器151和凹型连结器152构成。
[0102]第一外带141的外后端部1412在其末端贯穿插入第一主体11的外前连结部1131后被缝合于第一外带141,由此被插装于外前连结部1131。第一外带141的外前端部1411的末端被插装于凸型连结器151的凸侧连结部1511。凸侧连结部1511兼作由与内长调整件133相同的梯子状构成的外长调整件。因此,凸型连结器151与第一主体11的外前连结部1131之间的连结长度(外前连结部1131与外后连结部2232之间的间隔)也能够通过凸侧连结部1511在大范围内连续地调整。
[0103]第二外带142(242)的外前端部1421在其末端贯穿插入第二主体12的外后连结部1232后被缝合于第二外带142,由此被插装于外后连结部1232。第二外带142(242)的外后端部1422(2422)在其末端贯穿插入凹型连结器152(252)的环状的凹侧连结部1522(2522)后被缝合于第二外带142(242),由此被插装于凹侧连结部1522(2522)。
[0104]如图3所示,装卸连结件15由凸型连结器151和凹型连结器152(252)构成,所述凸型连结器151形成为具有3个突起的叉状,所述凹型连结器152(252)形成为将凸型连结器151的3个突起内包于其中的方筒状。并且,凸型连结器151的两个外侧的突起1513弹性地扩大宽度,且卡挂于缺口 1523(2523),其中,所述缺口 1523(2523)设置于凹型连结器152(252)的两个侧面的中央,由此,凸型连结器151和凹型连结器152(252)被结合在一起。相反,通过使突起1513弹性地缩小宽度,凸型连结器151和凹型连结器152(252)的结合被解除。
[0105][第二实施例]
[0106]在图4中示出了单位单元5,所述单位单元5是将单位单元I的第一主体11替换为第一主体51、将第二主体12替换为第二主体52、将内侧带状连结体13替换为内侧带状连结体53而成的。并且,对于和单位单元I的情况相同的部件,标记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没有详述的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的情况基本相同。上述的情形在以下的实施例中也相同。
[0107]单位单元5的第一主体51和第二主体52由相同形态的统合主体50构成。因此,在单位单元5中,无需准备2种主体,能够兼用一种主体来使用,因此,与单位单元1(2、3)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因部件数量的削减所带来的制造成本和管理成本的降低。
[0108]具体来说,统合主体50具有U型部502和在该U型部502的内周端附近分别向周向两侧延伸的4个延伸部501、503、504、505,在各延伸部上分别形成有一个连结部5012、5031、5041、5052。统合主体50也由宽广的面状体构成,其中,该面状体是以沿着轮胎的外周侧形状(大致U字形状的截面)的方式使硬质橡胶一体成型为大致U字形状的U型而成的。但是,与主体11、12不同,统合主体50成为关于沿车轮轴向横切U型部502的中央的中心线、和沿轮胎T的外周方向(与车轮轴向垂直的方向)纵切的中心线分别对称(即关于前后方向和内外方向对称)的形状。
[0109]在将统合主体50作为第一主体51的情况下,与第一主体11的情况相同,延伸部501成为内后延伸部511,U型部502成为第一 U型部512,延伸部503成为外前延伸部513,连结部5012成为内后连结部5112,连结部5031成为外前连结部5131。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延伸部504构成的内前延伸部514和由连结部5041构成的内前连结部5141、以及由延伸部505构成的外后延伸部515和由连结部5052构成的外后连结部5152作为可进一步提高第一主体51的相对于轮胎的保持性的保持部(抵接部)发挥功能。
[0110]在将统合主体50作为第二主体52的情况下,与第二主体12的情况相同,延伸部504成为内前延伸部521,U型部502成为第二 U型部522,延伸部505成为外后延伸部523,连结部5041成为内前连结部5211,连结部5052成为外后连结部5232。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延伸部501构成的内后延伸部524和由连结部5012构成的内后连结部5242、以及由延伸部503构成的外前延伸部525和由连结部5031构成的外前连结部5251作为可进一步提高第二主体52的相对于轮胎的保持性的保持部发挥功能。
[0111 ]在单位单元5的情况下,也能够与单位单元I的情况相同地使用内侧带状连结体13连结第一主体51和第二主体52,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使用内侧带状连结体53的情况。内侧带状连结体53由第一内带531、第二内带532以及内长调整件533构成。第一内带531和第二内带532分别与第一内带131和第二内带132实质上相同。内长调整件533是将内长调整件133(日字扣)变更为与装卸连结件15相同的一触式扣而成的。
[0112][第三实施例]
[0113]在图5中示出了单位单元7,所述单位单元7是将单位单元I的第一主体11替换为第一主体71并将第二主体12替换为第二主体27而成的。
[0114]单位单元7的第一主体71和第二主体72都由统合主体70构成。该统合主体70形成为比前述的统合主体50更简单的形状。如果使用由统合主体70构成的单位单元7,则不仅与使用单位单元1(2、3)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实现制造成本和管理成本的降低,而且与使用单位单元5的情况下相比也能够进一步实现制造成本和管理成本的降低。
[0115]具体来说,统合主体70由兼作内侧延伸部(内前延伸部和内后延伸部)的内侧部701、成为接地面状部的横跨部702、以及兼作外侧延伸部(外前延伸部和外后延伸部)的外侧部703构成。内侧部701沿着轮胎的内侧胎侧部在该轮胎的径向和周方向上延伸。横跨部702从内侧部701起平缓地向外侧弯曲大约90°而连续,横跨部702横跨轮胎的胎面部,并且沿着轮胎的外周面在周向上延伸。外侧部703从横跨部702起平缓地弯曲大约90°后沿着外侧胎侧部在轮胎的径向和周向上延伸。统合主体70也由宽广的面状体构成,并且成为关于前后方向和内外方向对称的形状,其中,该面状体是以沿着轮胎的外周侧形状(大致U字形状的截面)的方式使硬质橡胶一体成型为大致U字形状的U型而成的。
[0116]内侧部701在内周端附近的前后两侧分别具有连结部7021、7022,外侧部703在内周端附近的前后两侧分别具有连结部7031、7032。横跨部702的最外表面成为安装于轮胎时的接地面,因此,横跨部702比其它部分厚。另外,在横跨部702的最外表面侧形成有多个细长的防滑槽702g,所述防滑槽702g在车轮的轴向上延伸。
[0117]在将统合主体70作为第一主体71的情况下,内侧部701成为内侧部711,外侧部703成为外侧部713,连结部7022成为内后连结部7112,连结部7031成为外前连结部7131。在该情况下,也与统合主体50相同,由连结部7021构成的内前连结部7111及其附近、以及由连结部7032构成的外后连结部7132及其附近作为可提高第一主体71的相对于轮胎的保持性的保持部发挥功能。
[0118]在将统合主体70作为第二主体72的情况下,内侧部701成为内侧部721,外侧部703成为外侧部723,连结部7021成为内前连结部7211,连结部7032成为外后连结部7232。在该情况下,也与统合主体50相同,由连结部7022构成的内后连结部7212及其附近、以及由连结部7031构成的外前连结部7231及其附近作为可提高第二主体72的相对于轮胎的保持性的保持部发挥功能。
[0119][其他实施例]
[0120](I)可以将上述的内侧带状连结体(包括内长调整件)和外侧带状连结体(包括装卸连结件)中的至少一个设计成图6所示那样的带状连结体83。带状连结体83由第一带831、第二带832以及连结调整件833构成,所述连结调整件833由带扣构成。第一带831的一端部被插装于中央支柱8332,所述中央支柱8332被固定于连结调整件833的框体上。在第二带832的一端部,以规定的间距设置有多个卡挂孔8321。被枢轴支承在连结调整件833的中央支柱8332上的卡挂钩8331嵌合插入该卡挂孔8321中的一个。通过变更卡挂钩8331所要嵌合插入的卡挂孔8321的位置,由此,可以分段地调整连结长度,并且能够连结第一带831和第二带 832。
[0121](2)可以将内侧带状连结体(包括内长调整件)和外侧带状连结体(包括装卸连结件)中的至少一个设计成图7所示那样的带状连结体93 ο带状连结体93由第一带931、第二带932以及作为棘轮扣的连结调整件933构成。在第一带931的一端部枢轴支承有杆状的连结调整件933。在第二带932的一端侧,以规定的间距设置有多个凸部9321。在将连结调整件933的爪9331(向图7的纸面背侧突出)卡挂于该凸部9321进行固定时,第一带931和第二带932—边分段调整连结长度一边进行连结。
[0122](3)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示出了各连结部与面状(或带状)的主体一起成型为一体的情况。此外,例如如图8所示,连结部也可以由连结环102等构成,其中,该连结环102的一端部通过铆钉1011固定于主体的延伸部101。这样,即使在主体(特别是各延伸部)不是面状等的情况下(例如树脂制或橡胶制的棒状),也能够容易地实现带状连结体103的连结。并且,各带除了前述的富有挠性的化学纤维制带之外,可以是富有伸缩性的软质橡胶,也可以是与主体材质相同的硬质橡胶制等。并且,如果是无需调整连结长度的情况,则在本发明的防滑装置中,可以使主体和各连结体在各连结部处成为一体。
[0123](4)可以在用于单位单元I的第一主体11的横跨部112b的外表面侧形成图9所示那样的与横跨部112b—体成型的菱形状的块112k(防滑图案)和金属制的柱螺栓销112p(防滑件)。由此,由硬质橡胶制的一体成型体构成的横跨部112b的防滑性能够显著地提高。并且,第二主体12的横跨部122b的外表面也相同。另外,在统合主体50或统合主体70的横跨部(接地面状部)上也可以设置相同的防滑图案或防滑件。
[0124](5)可以将用于单位单元5的统合主体50设计成图10所示那样的统合主体55。统合主体55也与统合主体50相同地具有U型部552、和在该U型部552的内周端附近分别向周向两侧延伸的4个延伸部551、553、554、555,在各延伸部上分别形成有一个连结部5512、5531、5541、5552。但是,和统合主体50不同,统合主体55的在周向上相邻的延伸部呈分支状延伸。通过像这样变更延伸部的延伸方向,能够将构成单位单元的主体彼此维持得更加稳定。
[0125](6)在图11中示出了将由2组单位单元I构成的防滑装置S’安装于轮胎T的情形。通过调整图2等所示的第一主体11的内后延伸部111、外前延伸部113、内后连结部1112以及外前连结部1131、和第二主体12的内前延伸部121、外后延伸部123、内前连结部1211以及外后连结部1232的各形成角度或各形成位置,在将防滑装置S’安装于轮胎T时,内侧带状连结体13和外侧带状连结体14成为大致正方形状,第一主体11和第二主体12均等地配置在其顶角附近。这种情况下,防滑装置S’能够更加稳定地安装于轮胎T。
[0126](7)在图12中示出了由使内侧连结体和外侧连结体一体化的主体所构成的单位单元4。单位单元4由第一主体41和第二主体42构成。第一主体41具有构成主要部分的U型部412、内后延伸部411和外前延伸部413,第二主体42具有构成主要部分的U型部422、内前延伸部421和外后延伸部423。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主体41的内后延伸部411和第二主体42的内前延伸部421兼作内侧连结体,第一主体41的外前延伸部413和第二主体42的内后延伸部423兼作外侧连结体。并且,对于和单位单元I的情况相同的部分,省略详细的说明。
[0127]在内后延伸部411的末端部排列有多个卡挂孔4112(内后连结部),在内前延伸部421的末端部,以与卡挂孔4112相同的间距排列有相同数量的嵌入卡挂孔4112的卡挂突起4211(内前连结部)。通过使卡挂突起4211嵌入卡挂孔4112,由此第一主体41和第二主体42的内侧被连结。并且,通过变更卡挂孔4112与卡挂突起4211的相互卡挂位置,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内侧连结长度的变更。
[0128]另外,在外后延伸部423的末端部也排列有多个卡挂孔4232(外后连结部),在外前延伸部413的末端部,以与卡挂孔4232相同的间距排列有相同数量的嵌入卡挂孔4232的卡挂突起4131(外前连结部)。通过使在安装于轮胎时相邻的卡挂孔4232和卡挂突起4131相互卡挂,相邻的第一主体41和第二主体42在外侧被连结在一起,从而将由单位单元4构成的防滑装置安装于轮胎。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变更卡挂突起4131和卡挂孔4232的相互卡挂位置也能够容易地变更外侧连结长度。
[0129](8)在图13中示出了将单位单元I的带(带状连结体)变更为橡胶环(弹性连结体)的单位单元6。单位单元6由下述部分构成:第一主体61;第二主体62;外橡胶环63(外侧弹性连结体);内橡胶环(内侧弹性连结体/省略图示);以及卡挂这些橡胶环的由带状的C字状环构成的卡挂配件6411、6412、6421、6422。第一主体61和第二主体62分别形成为与第一主体11和第二主体12大致相同的形状,但是,第一主体61的内后连结部6112及外前连结部6131和第二主体62的内前连结部6211及外后连结部6232由多个纵孔(槽隙)构成。
[0130]在各连结部6112、6131、6211、6232分别卡挂有卡挂配件6412、6411、6421、6422。通过在安装于轮胎时相邻的卡挂配件之间(例如,卡挂配件6411与卡挂配件6422之间)卡挂或释放橡胶环(例如,外橡胶环63),能够容易地相对于轮胎装卸单位单元6。另外,关于各卡挂配件,为了确保橡胶环的相互卡挂性和防止轮胎等受损,优选将各卡挂配件的背面作为轮胎侧而安装于各连结部。并且,对于本发明的连结体,也可以包括这样的卡挂配件来考虑。
[0131]在此,为了便于说明,示出了在轮胎的外侧将各主体连结在一起而成的单位单元,当然,也可以在相对于轮胎进行安装时,在轮胎的内侧将各主体连结在一起。另外,不限于在轮胎的两侧(内侧和外侧)都通过橡胶环连结各主体的情况,也可以是:在一侧(特别是在内侧)通过上述的带连结,在另一侧(特别是在外侧)通过橡胶环连结。
[0132]如果采用这样的单位单元,则仅通过使橡胶环伸缩就能够迅速且容易地进行防滑装置相对于轮胎的装卸。另外,通过变更卡挂配件相对于连结部的相互卡挂位置,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内侧连结长度或外侧连结长度的调整。因此,只要各主体(特别是接地面状部)适合于轮胎宽度(胎面宽度),则即使是一种规格的防滑装置,也能够针对扁平比或轮辋直径不同的多种轮胎进行安装。
[0133](9)在图14中示出了对构成单位单元I的第一主体11和第二主体12在外侧处的连结进行了强化的单位单元I’。并且,对于和单位单元I的情况相同的部分,省略详细的说明。
[0134]在单位单元I’中,将单位单元I的第一主体11设置成在外前连结部1131的后方附近具有卡挂钩1141的第一主体11’,将第二主体12设置成在外后连结部1232的前方附近具有卡挂钩1242的第二主体12’。并且,在单位单元I’中,除了基于第一外带141、第二外带142和装卸连结件15实现的连结外,还能够实现卡挂钩1141和卡挂钩1242相对于外橡胶环16的卡挂。通过使外橡胶环16伸长后卡挂于卡挂钩1141和卡挂钩1242,单位单元I’(进而防滑装置)被更牢固地安装于轮胎。并且,卡挂钩可以是作为主体的一部分而一体成型的部件,也可以是另行固定在一体成型的主体上的钩状件等。
[0135]另外,外橡胶环16的卡挂只要在根据路面状况觉得需要的情况下选择性地进行即可。关于这样的橡胶环的卡挂,可以在每对相邻的卡挂钩之间进行,但也可以将一个橡胶环卡挂在处于外侧的所有的卡挂钩(在使用2组单位单元的情况下为4个卡挂钩)上。而且,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多个橡胶环重叠起来利用。
[0136]并且,也可以将上述的卡挂钩当作连结部(或构成连结部的一部分),并将卡挂在上述的卡挂钩上的橡胶环当作连结体(或构成连结体的一部分)。
[0137](10)如图15A所示,可以在用于单位单元I的第一主体11的横跨部112b的内表面侧配设与横跨部112b—体成型的卡定突起112m和金属制的卡定销112q(卡定件)。另外,也可以代替卡定突起112m和金属制的卡定销112q,将图15B所示那样的防滑片112r(卡定件)粘贴在横跨部112b的内表面侧。由此,第一主体11即使在行驶中也被更加稳定地保持于轮胎T的外周面。并且,对于第二主体12、统合主体50或统合主体70的横跨部(接地面状部)的内周面侧,也可以设置相同的卡定突起或卡定件。
[0138](11)可以将内侧带状连结体(包括内长调整件)和外侧带状连结体(包括装卸连结件)中的至少一个设计成图16所示那样的带状连结体193。带状连结体193由第一带1931、第二带1932和凸轮带扣1933(连结调整件)构成。凸轮带扣1933由下述部分构成:框体1933a;卡挂凸轮1933b,其枢轴设置于框体1933a且被向一个方向(锁定方向)施力;以及对卡挂凸轮1933b施力的弹簧(省略图示)。第一带1931的一端部通过缝制而与框体1933a的一端侧连结。第二带1932的一端侧被贯穿插入框体1933a的另一端侧,并被夹持在框体1933a与卡挂凸轮1933b之间而卡定(锁定)。如果使卡挂凸轮1933b克服作用力向另一方向转动,则第二带1932的一端侧被释放,能够实现第一带1931和第二带1932的连结长度的调整、或者第一带1931和第二带1932的分离(装卸)。通过利用这样的凸轮带扣1933,能够连续地调整第一带1931和第二带1932的连结长度,并且能够实现第一带1931和第二带1932的简易且可靠的紧固。
[0139](12)在图17A中示出了作为在第三实施例中使用的统合主体70的变形例的统合主体17。另外,在图17B中示出了沿图17A中的A-A的截面。统合主体17也与统合主体70相同地具有面对轮胎的胎面部的横跨部172、和面对轮胎的胎侧部的第一侧部171及第二侧部173。另外,在第一侧部171的内周侧前后配设有连结部1711、1712,在第二侧部173的内周侧前后配设有连结部1731、1732。统合主体17也成为与统合主体70相同的对称形状,第一侧部171和第二侧部173是相同的形态,4个连结部1711、1712、1731、1732也都是相同的形态。
[0140]另外,统合主体17的各连结部基本上由能够将带状连结体(例如内侧带状连结体131、外侧带状连结体141等)贯穿插入的纵长的长孔构成。但是,在通过橡胶或树脂等一体成型出统合主体17的阶段中的各连结部全都由于处于其外表面侧的薄壁状(或薄皮状)的封盖而成为非贯通状态。在此,例如,使连结部1711、1732的封盖残留,将连结部1712、1731的封盖除去(穿孔等)。由此,统合主体17成为图17A所示那样的在本发明中所说的第一主体。例如,如图17B所示,不被作为第一主体利用的连结部1732具有孔部1732a和对该孔部1732a的外周围进行加强的环状肋1732b,并且是残存有封盖1732c的状态。因此,乍一看,好像没有形成无用的连结部(贯通孔)。另一方面,连结部1731除去了封盖1731c(省略图示),由贯通的孔部1731a和对该孔部1731a的周围进行加强的环状肋1731b构成,成为能够供带状连结体141等贯穿插入的状态。
[0141]另外,如果将连结部1711、1732的封盖除去并使连结部1712、1731的封盖残留,则统合主体17会成为本发明中所说的第二主体。通过像这样使封盖残留,消除了不需要的贯通孔,提高了各主体甚至是防滑装置的美观性。并且,可以在各连结部的封盖被预先除去的状态下出货,也可以在出货后由用户将封盖除去。在本发明的连结部中还包括像这样非贯通的状态。
[0142]综上,本发明例如也如下面这样来表述。
[0143](I) 一种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轮胎防滑装置具备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由下述部分构成:第一接地面状部,其在轮胎的周向上延伸;第一内后连结部,其与该第一接地面状部连续,且在该轮胎的内侧配设于该第一接地面状部的后侧;以及第一外前连结部,其与该第一接地面状部连续,且在该轮胎的外侧配设于该第一接地面状部的前侧,所述第二主体配置在该第一主体的后方,且由下述部分构成:第二接地面状部,其在该轮胎的周向上延伸;第二内前连结部,其与该第二接地面状部连续,且在该轮胎的内侧配设于该第二接地面状部的前侧;以及第二外后连结部,其与该第二接地面状部连续,且在该轮胎的外侧配设于该第二接地面状部的后侧,该第一内后连结部和该第二内前连结部被连结在一起。
[0144](2)根据上述的轮胎防滑装置,所述第一主体具有与所述第一接地面状部的内侧肩部连续且在周向上延伸的第一内侧面状部、和与该第一接地面状部的外侧肩部连续且在周向上延伸的第一外侧面状部,所述第一主体的截面形成为大致U字形状,所述第二主体具有与所述第二接地面状部的内侧肩部连续且在周向上延伸的第二内侧面状部、和与该第二接地面状部的外侧肩部连续且在周向上延伸的第二外侧面状部,所述第二主体的截面形成为大致U字形状。
[0145](3)根据上述的轮胎防滑装置,所述内后连结部设置在该第一内侧面状部的后部,所述外前连结部设置在该第一外侧面状部的前部,所述内前连结部设置在该第二内侧面状部的前部,所述外后连结部设置在该第二外侧面状部的后部。
[0146](4)根据上述的轮胎防滑装置,所述第一主体具有向所述第一接地面状部的后方延伸的内后延伸部、和向该第一接地面状部的前方延伸的外前延伸部,所述第二主体具有向所述第二接地面状部的前方延伸的内前延伸部、和向该第二接地面状部的后方延伸的外后延伸部,所述内后连结部设置在该内后延伸部,所述外前连结部设置在该外前延伸部,所述内前连结部设置在该内前延伸部,所述外后连结部设置在该外后延伸部。
[0147](5)而且,根据上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具备内侧连结体,所述内侧连结体连结所述内后连结部和所述内前连结部。根据上述的轮胎防滑装置,所述内侧连结体是带状连结体。根据上述的轮胎防滑装置,所述内侧连结体能够调整连结长度。
[0148](6)而且,根据上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具备外侧连结体,所述外侧连结体与所述外前连结部或所述外后连结部连结。根据上述的轮胎防滑装置,所述外侧连结体是带状连结体。根据上述的轮胎防滑装置,所述外侧连结体能够调整连结长度。
[0149](7)而且,根据上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具备装卸连结件,所述装卸连结件具有与所述外前连结部侧连结的一端部和与所述外后连结部侧连结的另一端部。
[0150](8)根据上述的轮胎防滑装置,所述第一接地面状部或所述第二接地面状部在外周面侧具有防滑突起或防滑件。根据上述的轮胎防滑装置,所述第一接地面状部或所述第二接地面状部在内周面侧具有卡定突起或卡定件。
[0151](9)根据上述的轮胎防滑装置,所述第一主体或第二主体由橡胶或树脂构成。根据上述的轮胎防滑装置,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由所述橡胶或所述树脂的一体成型体构成。
[0152](10)根据上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是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在所述内后连结部与所述内前连结部之间被连结在一起而成的第一单位单元和第二单位单元在该第一单位单元的外前连结部与该第二单位单元的外后连结部之间被连结而成的。
[0153](11) 一种轮胎防滑装置用主体,其特征在于,该轮胎防滑装置用主体成为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中的任意一方。根据上述的轮胎防滑装置用主体,其具有:成为所述第一接地面状部或所述第二接地面状部的接地面状部;和成为所述内后连结部、所述外前连结部、所述内前连结部和所述外后连结部中的任意方的四个连结部,所述轮胎防滑装置用主体成为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中的任意方。
[0154]标号说明
[0155]S:轮胎防滑装置;
[0156]1:单位单元;
[0157]11:第一主体;
[0158]12:第二主体;
[0159]13:内侧带状连结体;
[0160]15:装卸连结件。
【主权项】
1.一种轮胎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胎防滑装置具备由弹性材料构成的第一主体和由弹性材料构成的第二主体, 所述第一主体具有: 第一接地面状部,其面对嵌装在车辆用的车轮上的轮胎的胎面部,且在该轮胎的周向上延伸; 内后连结部,其与该第一接地面状部连续,且在该轮胎的内侧配设于该第一接地面状部的后侧;以及 外前连结部,其与该第一接地面状部连续,且在该轮胎的外侧配设于该第一接地面状部的前侧, 所述第二主体配置在该第一主体的后方,并且具有: 第二接地面状部,其面对该胎面部,并且在该轮胎的周向上延伸; 内前连结部,其与该第二接地面状部连续,且在该轮胎的内侧配设于该第二接地面状部的前侧;以及 外后连结部,其与该第二接地面状部连续,且在该轮胎的外侧配设于该第二接地面状部的后侧, 该第一主体的内后连结部和该第二主体的内前连结部被连结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主体具有: 第一内侧面状部,其与所述第一接地面状部的内侧肩部连续,面对所述轮胎的内侧胎侧部,且在周向上延伸;和 第一外侧面状部,其与该第一接地面状部的外侧肩部连续,面对该轮胎的外侧胎侧部,且在周向上延伸, 所述第一主体是截面形成为大致U字形状的第一 U型主体, 所述第二主体具有: 第二内侧面状部,其与所述第二接地面状部的内侧肩部连续,面对该内侧胎侧部,且在周向上延伸;和 第二外侧面状部,其与该第二接地面状部的外侧肩部连续,面对该外侧胎侧部,且在周向上延伸, 所述第二主体是截面形成为大致U字形状的第二 U型主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中, 所述内后连结部设置在该第一内侧面状部的后部, 所述外前连结部设置在该第一外侧面状部的前部, 所述内前连结部设置在该第二内侧面状部的前部, 所述外后连结部设置在该第二外侧面状部的后部。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主体具有:在所述轮胎的内侧向所述第一接地面状部的后方延伸的内后延伸部;和在该轮胎的外侧向该第一接地面状部的前方延伸的外前延伸部, 所述第二主体具有:在该轮胎的内侧向所述第二接地面状部的前方延伸的内前延伸部;和在该轮胎的外侧向该第二接地面状部的后方延伸的外后延伸部, 所述内后连结部设置在该内后延伸部上, 所述外前连结部设置在该外前延伸部上, 所述内前连结部设置在该内前延伸部上, 所述外后连结部设置在该外后延伸部上。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由统合主体构成, 所述统合主体具有: 成为所述第一接地面状部或所述第二接地面状部的接地面状部;和成为所述内后连结部、所述外前连结部、所述内前连结部和所述外后连结部中的任意方的四个连结部。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中, 所述轮胎防滑装置还具备连结所述内后连结部和所述内前连结部的内侧连结体, 该内侧连结体具有挠性或伸缩性。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中, 所述内侧连结体是内侧带状连结体。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中, 所述内侧连结体具备可调整连结长度的内长调整件。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中, 所述轮胎防滑装置还具备与所述外前连结部或所述外后连结部连结的外侧连结体, 该外侧连结体具有挠性或伸缩性。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中, 所述外侧连结体是外侧带状连结体。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中, 所述外侧连结体具备可调整连结长度的外长调整件。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中, 所述轮胎防滑装置还具备装卸连结件,所述装卸连结件具有与所述外前连结部侧连结的一端部和与所述外后连结部侧连结的另一端部,且能够在该一端部与该另一端部之间进行装卸自如的连结。13.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接地面状部或所述第二接地面状部在外周面侧具有防滑突起或防滑件。14.根据权利要求1?5和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接地面状部或所述第二接地面状部在内周面侧具有卡定突起或卡定件。15.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中, 所述弹性材料是橡胶或树脂。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由所述橡胶或所述树脂的一体成型体构成。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中, 所述轮胎防滑装置是将两个以上的单位单元在相邻的一个该单位单元的外前连结部与另一个该单位单元的外后连结部之间连结起来而成的,其中,所述单位单元是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在所述内后连结部与所述内前连结部之间被连结在一起而成的。18.一种轮胎防滑装置用主体,其特征在于, 该轮胎防滑装置用主体成为在权利要求1?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中使用的所述第一主体或所述第二主体。
【文档编号】B60C27/20GK105899380SQ201480072209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25日
【发明人】榊原孝, 榊原孝一
【申请人】榊原孝, 榊原孝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