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地形车及其车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09711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地形车及其车门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两栖车辆的车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车门,包括门体、门框和门锁;所述门体的第一边和所述门框铰接;还包括两个以上的弹性密封条;所述弹性密封条设于所述门体的内板周边和/或所述门框上;所述弹性密封条用于密封所述门体与所述门框间的缝隙;处于关门状态时,所述弹性密封条与所述门体或所述门框压力接触,且,相邻的所述弹性密封条之间设有密闭空间。该车门密封性能得到大幅提高,使其能够满足水域及类似环境的工作要求。
【专利说明】
一种全地形车及其车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两栖车辆的车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车门。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全地形车及可水中作业的交通工具。
【背景技术】
[0002]全地形车是一种全天候全地形水陆两栖多功能车,能顺利通过雪地、沙漠、沼泽、山地、丛林、滩涂、戈壁、水域等复杂地形。在水域、沼泽等地形上行进时,为了保证涉水时安全性,全地形车车门的密封性能尤为重要。
[0003]现有技术中,普通车辆是沿车身侧围设置一个密封胶条,从而来保证车门的密封性。由于全地形车需要长时间在水域或沼泽等水分含量很高的环境中工作,将普通车门的密封方式直接用于全地形车时,车门的密封性无法达到要求,容易出现渗水的情况。
[0004]因此,如何提高全地形车车门的密封性能,使其长时间在水域工作时仍保持良好的密封性,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因此,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密封性能更好的,能够满足全地形车工作要求的车门。
[0006]—方面,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车门,包括门体、门框和门锁;上述门体的第一边和上述门框铰接;还包括两个以上的弹性密封条;上述弹性密封条设于上述门体的内板周边和/或上述门框上;上述弹性密封条用于密封上述门体与上述门框间的缝隙;处于关门状态时,上述弹性密封条与上述门体或上述门框压力接触,且,相邻的上述弹性密封条之间设有密闭空间。
[0007]进一步地,上述的全地形车车门还包括两个以上设于与上述第一边相对的第二边上的压紧装置;上述压紧装置用于将上述门体压紧至上述门框上。
[0008]进一步地,上述的全地形车车门包括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两个弹性密封条;上述第一密封条设置于上述门体的内板周边;上述第二密封条装配于上述门框的边缘;在上述车门关闭时,上述第一密封条位于上述第二密封条外侧。
[0009]进一步地,上述的全地形车车门还包括增压机构;上述增压机构包括增压栗,以及设于上述内板或上述门框上的第一气阀;在上述车门关闭时,上述第一气阀位于最外侧的上述弹性密封条和与其相邻的弹性密封条之间;上述增压栗的出气口与上述第一气阀连通。
[0010]进一步地,上述增压机构还包括第二气阀;上述第一气阀和上述第二气阀均设于上述内板上;上述第二气阀位于最内侧的上述弹性密封条的内侧;上述增压栗的进气口与上述第二气阀连通;上述第一气阀与上述第二气阀联动开启或关闭。
[0011 ]进一步地,上述的全地形车车门包括第一压紧装置和第二压紧装置;上述第一压紧装置位于上述第二边高度的3/10以下;上述第二压紧装置位于上述第二边高度的7/10以上;上述门锁位于上述第二边高度的3/10-7/10之间。
[0012]进一步地,上述弹性密封条为硅胶密封条。
[0013]进一步地,上述的全地形车车门的门体上还设有玻璃窗。
[0014]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体,还包括上述的全地形车车门。
[0015]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可水中作业的交通工具,包括上述的全地形车车门。
[0016]上述技术方案的全地形车车门,包括两个以上的弹性密封条,弹性密封条设于门体的内板周边和/或门框上,在车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弹性密封条受到门体与门框的挤压而发生形变,从而与门框压紧抵接,密封了门体和门框之间的缝隙。在车门关闭过程中,相邻的弹性密封条之间形成环绕于门体外沿周边的密闭空间,并且随着车门的彻底关闭,弹性密封条受挤压而发生形变,从而使得密闭空间的体积进一步缩小,密闭空间的内部空气会因被压缩而导致气压增大,进而在水中,车门外部的水需要更大的压力才能打破弹性密封条的受力平衡,使水渗入车内,即便在作业中有少量的水通过最靠外的第一道弹性密封条渗入,其内侧的第二道弹性密封条与第三道弹性密封条之间形成的密闭空间也因气压增大而更不易渗水。从而车门的密封性能得到提高,使其能够满足水域及类似环境的工作要求。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全地形车车门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全地形车车门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处于关闭状态时的截面示意图。
[0019]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全地形车车门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处于关闭状态时的截面示意图。
[0020]图4为本发明所提供全地形车车门的第三个【具体实施方式】的局部放大图。
[0021]图5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全地形车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车门O;门体I;内板11;门框2;门锁3;弹性密封条4;第一密封条41;第二密封条42;压紧装置5;第一压紧装置51;第二压紧装置52;第一气阀61;第二气阀62;密闭空间7;玻璃窗8;
铰接装置9 ;胶条卡槽1;车体12。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2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5]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26]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27]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8]请参考图1至图3,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全地形车车门,包括门体1、门框2和门锁3 ;门体I的第一边和门框2铰接;还包括两个以上的弹性密封条4 ;弹性密封条4设于门体I的内板11周边和/或门框2上;弹性密封条4用于密封上述门体I与门框2间的缝隙;处于关门状态时,弹性密封条4与门体I或门框2压力接触,且,相邻的弹性密封条4之间设有密闭空间7。
[0029]上述的门框可以与全地形车的车体是一体形成的,也可以是装配于车体上的。例如,门框可以理解为全地形车车身的与门体配合的侧围部分。
[0030]普通车辆的车门的密封性能能够满足在陆地上工作的要求,而在水域或类似的环境中工作时,全地形车的车门需要长时间处于水中,若采用普通车辆的车门通常在一定时间内容易发生渗水的情况。发明人经过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在水中,门体与门框的密封处受到压强大于在空气中受到的压强,并且全地形车在水中的行驶环境复杂,容易与水中的不明物体发生各种碰撞,从而使密封处局部的受力情况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容易导致渗水。
[0031]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全地形车车门,包括两个以上的弹性密封条4,弹性密封条4设于门体I的内板11周边和/或门框2上,在车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弹性密封条4受到门体I与门框2的挤压而发生形变,从而与门框2压紧抵接,密封了门体I和门框2之间的缝隙。在车门关闭过程中,相邻的弹性密封条4之间形成环绕于门体I外沿周边的密闭空间7,并且随着车门的彻底关闭,弹性密封条4受挤压而发生形变,从而使得密闭空间7的体积进一步缩小,密闭空间7的内部空气会因被压缩而导致气压增大,进而在水中,车门外部的水需要更大的压力才能打破弹性密封条4的受力平衡,使水渗入车内,即便在作业中有少量的水通过最靠外的第一道弹性密封条4渗入,其内侧的第二道弹性密封条4与第三道弹性密封条4之间形成的密闭空间7也因气压增大而更不易渗水。从而车门的密封性能得到提高,使其能够满足水域及类似环境的工作要求。
[0032]请参考图1,在进一步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全地形车车门还包括两个以上设于与第一边相对的第二边上的压紧装置5;压紧装置5用于将门体I压紧至门框2上。
[0033]上述的压紧装置5的位置,可以理解为在门体I第二边的边缘,也可以理解为在靠近第二边边缘的位置,上述两类位置,只要在车门关闭时压紧装置5可以起到压紧或锁紧的作用的,均视为位于第二边上。
[0034]在车门关闭时,至少两个压紧装置5、门锁3及铰接门体I和门框2的铰接装置9在闭环的弹性密封条4上形成多个压力点,对弹性密封条4进行进一步挤压,弹性密封条4受力而发生进一步形变,从而使得密闭空间7的体积进一步缩小,密闭空间7的内部空气会因被压缩而导致气压增大,进而在水中,车门外部的水需要更大的压力才能打破弹性密封条4的受力平衡,使水渗入车内,从而车门也就达到提高密封性能的目的。并且,多个压力点使弹性密封条4进一步发生形变的同时,也增大了与车门或门框2的抵接面积,即增大了密封条与门体I内板11或门框2之间的密封面积,从而也提高了密封性能。此外,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遇到撞击时,多个压力点对弹性密封条4的密封起到稳定作用,避免密封条局部受力情况发生较大的形变变化,从而避免水因此而渗入车内。
[0035]总的来说,车门的多个弹性密封条4与多个压力点协同作用,提高了全地形车车门的密封性能,从而进一步使其能够满足水域及类似环境的工作要求。
[0036]请参考图2和图3,在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全地形车车门包括第一密封条41和第二密封条42两个弹性密封条4;第一密封条41设置于门体I的内板11周边;第二密封条42装配于门框2的边缘;在车门关闭时,第一密封条41位于第二密封条42外侧。
[0037]上述的第一密封条41设置在门体I内板11周边,可以采用卡扣或者粘接等方式,例如可以在门体I内板11上设置胶条卡槽10,从而将第一密封条41固定安装于门体I内板11上,形成一个封闭环。第二密封条42装配与所述门框2的边缘。第二密封条42可以是复合胶条,即包括密实胶和海绵胶两部分,通过密实胶部分与门框2边缘安装固定,将整个第二密封条42装配预门框2的整个边缘上,也形成一个封闭环。
[0038]在车门关闭的过程中,如果第一和第二密封条42均位于门体I内板11或均位于门框2上,由于第二密封条42比第一密封条41更早抵接门体I内板11或门框2,则第一密封条41抵接内板11或门框2之前,第二密封条42已经产生一定形变,这部分压缩量挤压空气,空气从尚未抵接内板11或门框2的第一密封条41处被挤出,因此这部分压缩量并没有用于增加密闭空间7内的气压,而是损失了。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密封条41设于内板11周边,第二密封条42装配与门框2边缘,第一密封条41位于第二密封条42外侧,可以减少在关门的过程中密闭空间7形成之前第二密封条42所损失的压缩量,从而使密闭空间7获得相对更高的压强,进而提尚密封性能。
[0039]在处于关门状态时,两个封闭环之间同样形成一个密闭空间7,并且随着多个压力点的压紧作用,密闭空间7内的气压增大,进而在水中,车门外部的水需要更大的压力才能打破弹性密封条4的受力平衡,使水渗入车内,因此本实施例中的车门也就达到提高密封性能的目的。尽管多个弹性密封条4的密封性能显然更好,并且相当于对于车外的水而言树立了多道防线,但是鉴于车门的门体I和门框2的面积有限,在本实施例中仅如上方式设置两条密封条。发明人分析认为,在包括超过两个弹性密封条4的情况下,与车门外部环境有直接受力作用的只有最靠外的弹性密封条4,并且最靠外的第一个密闭空间7对于车门密封性能的提高远大于后续的密闭空间7。经过验证证实,如本实施例中设置两条密封条,车门的密封性能好,完全可以满足全地形车水中作业的要求。
[0040]请参考图4,在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上述的车门还包括增压机构;增压机构包括增压栗,以及设于内板11或门框2上的第一气阀61;在车门关闭时,第一气阀61位于最外侧的弹性密封条4和与其相邻的弹性密封条4之间;增压栗的出气口与第一气阀61连通。
[0041]上述的最外侧的弹性密封条4,即在车门关闭时,多个弹性密封条4所形成的封闭环中位于最外圈的弹性密封条4;也就是最接近车外环境(如水)的密封条。与其相邻的弹性密封条4即第二外圈的弹性密封条4,第一气阀61位于这两个密封条之间的内板11上。
[0042]在增压机构工作时,空气从增压栗的出气口排出,进入第一气阀61,从而在车门关闭时,提高最外圈弹性密封条4和与之相邻的密封条之间形成的密闭空间7内的气压,进而进一步提高车门的密封性能。不需要继续提高密闭空间7内气压时则将第一气阀61关闭,增压栗停止工作,密闭空间7内的气阀维持稳定。这样即便车门密封处受到的外界作用力更大,例如在较深的水域中工作,车门也可以起到较好的密封性能,从而拓宽了车门的应用领域。
[0043]进一步地,上述增压机构还包括第二气阀62;第一气阀61和第二气阀62均设于内板11上;第二气阀62位于最内侧的弹性密封条4的内侧;增压栗的进气口与第二气阀62连通;第一气阀61与第二气阀62联动开启或关闭。
[0044]上述的第二气阀62位于最内圈的密封条的内侧,也就是第二气阀62不处于相邻密封条形成的密闭空间7内。
[0045]在增压机构工作时,第一气阀61和第二气阀62联动开启,空气从第二气阀62进入增压栗的进气口,并从增压栗的出气口排出,进入第一气阀61,从而在车门关闭时,提高最外圈弹性密封条4和与之相邻的密封条之间形成的密闭空间7内的气压,进而进一步提高车门的密封性能。不需要继续提高密闭空间7内气压时则将第一气阀61和第二气阀62联动关闭,增压栗停止工作,密闭空间7内的气阀维持稳定。这样即便车门密封处受到的外界作用力更大,例如在较深的水域中工作,车门也可以起到较好的密封性能。为便于增压栗的设置,例如将增压栗放置在车门的内板11和外边之间的空间内,从而设置了第二气阀62,使整个增压机构都处于车门内部,减少了外置可能引起的不便,也增加了对增压机构的保护,使其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损伤。
[0046]在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全地形车车门包括第一压紧装置51和第二压紧装置52;第一压紧装置51位于第二边高度的3/10以下;第二压紧装置52位于第二边高度的7/10以上;门锁3位于第二边高度的3/10-7/10之间。
[0047]在门体I的第一边已经设置了铰接门体I和门框2的铰接装置9,在第二边设置第一压紧装置51和第二压紧装置52,第一压紧装置51位于门体I高度的3/10以下,第二压紧装置52位于第二边高度的7/10以上,此外门锁3位于第二边高度的3/10-7/10之间,如此,在门体I的第二边上相对均匀地设置了三个压力点,一方面可以均匀挤压密封条,提高密封性;另一方面,在车辆受到撞击时,均匀设置的压力点的稳定作用也更好,可以进一步减少密封条因撞击而局部受力不匀,从而发生渗漏的情况。
[0048]进一步的,上述的弹性密封条4为硅胶密封条。硅胶密封条,也称为硅橡胶密封条,是一种吸附性能高、热稳定性好、化学性质稳定、有较高的机械强度的密封条。由于其机械强度好,并且吸附性能高,可以更进一步提高前述实施例中的车门的密封性能。上述的车门上还可以设置玻璃窗8,方便从车内部观察车辆两边的情况。
[0049]请参考图5,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还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体12,还包括上述的全地形车车门;还提供了一种可水中作业的交通工具,包括上述的全地形车车门。
[0050]全地形车车门具备上述的技术效果,因此包括全地形车车门的全地形车,以及可水中作业的交通工具,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0051]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全地形车及其车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全地形车车门,包括门体、门框和门锁;所述门体的第一边和所述门框铰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以上的弹性密封条; 所述弹性密封条设于所述门体的内板周边和/或所述门框上;所述弹性密封条用于密封所述门体与所述门框间的缝隙;处于关门状态时,所述弹性密封条与所述门体或所述门框压力接触,且,相邻的所述弹性密封条之间设有密闭空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车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以上设于与所述第一边相对的第二边上的压紧装置;所述压紧装置用于将所述门体压紧至所述门框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车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两个弹性密封条;所述第一密封条设置于所述门体的内板周边;所述第二密封条装配于所述门框的边缘;在所述车门关闭时,所述第一密封条位于所述第二密封条外侧。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全地形车车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增压机构;所述增压机构包括增压栗,以及设于所述内板或所述门框上的第一气阀;在所述车门关闭时,所述第一气阀位于最外侧的所述弹性密封条和与其相邻的弹性密封条之间;所述增压栗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一气阀连通。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机构还包括第二气阀;所述第一气阀和所述第二气阀均设于所述内板上;所述第二气阀位于最内侧的所述弹性密封条的内侧;所述增压栗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二气阀连通;所述第一气阀与所述第二气阀联动开启或关闭。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车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压紧装置和第二压紧装置;所述第一压紧装置位于所述第二边高度的3/10以下;所述第二压紧装置位于所述第二边高度的7/10以上;所述门锁位于所述第二边高度的3/10-7/10之间。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密封条为硅胶密封条。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门体上还设有玻璃窗。9.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全地形车车门。10.—种可水中作业的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全地形车车门。
【文档编号】B60J10/86GK106080137SQ201610420718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6月15日 公开号201610420718.5, CN 106080137 A, CN 106080137A, CN 201610420718, CN-A-106080137, CN106080137 A, CN106080137A, CN201610420718, CN201610420718.5
【发明人】吕黔, 苑春迎, 陈伟
【申请人】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