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充电电动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01692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自充电电动汽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车辆,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充电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电动汽车主要以蓄电池作为动力源,通过市电电网给蓄电池充电,由蓄电池给电动机供电,从而驱动车辆行驶,但由于蓄电池容量有限,充电时间长,续航里程短,如果目的地的距离大于一次充电的里程,电动汽车必须在中途到充电站充电,但是充电站数量有限,若短时间快速充电的话,会对蓄电池造成严重损坏。而且,如果电动汽车遇到坡度较大的路面或载物过重时,电动车的驱动性能下降,耗电量增大,给使用者带来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节能环保、续航能力强的自充电电动汽车。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自充电电动汽车,包括车体、变速箱、电动机和电瓶,其特征是:还包括置于变速箱一侧的二级变速箱、直流发电机和电器组件;直流发电机依次通过电动机、变速箱、二级变速箱来驱动,在变速箱输出轴上还设有离合器;
[0006]所述电器组件包括电压放大器、信号发生器、电压计数器、电压储存器;
[0007]所述二级变速箱一端通过链条连接变速箱,另一端通过皮带连接直流发电机。
[0008]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无需增加太多的机构和成本,实用可行,维护方便。最大优点能够使电动汽车边行驶边充电,大幅度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不需要充电时,拨开离合器即不充电,非常方便。开车的人不因路长而烦恼,反而让开车人感到轻松愉快、方便而且满意。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0011]在图中,车体1,电器组件2,直流发电机3,皮带4,二级变速箱5,链条6,离合器7,变速箱8,电动机9,电压放大器10,信号发生器11,电压计数器12,电压储存器13,电压表14,电路开关15,电瓶16。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如图1和图2所示,电动汽车包括车体1、变速箱8、电动机9和电瓶16,还包括置于变速箱8 —侧的二级变速箱5、直流发电机3和电器组件2 ;直流发电机3依次通过电动机9、变速箱8、二级变速箱5来驱动并发出电能。在变速箱8输出轴上还设有离合器7 ;离合器7主要作用是让变速箱8输出的动力与直流发电机3分离,从而停止充电。电器组件2包括电压放大器10、信号发生器11、电压计数器12、电压储存器13 ;二级变速箱5 —端通过链条6连接变速箱8,另一端通过皮带4连接直流发电机3 ; 二级变速箱5使汽车变速箱8输出的动力增大,从而提高直流发电机的工作效率。
[001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0014]打开电路开关15,电动汽车启动,电动机9把动力传给变速箱8,合上变速箱8输出轴上的离合器7,动力从变速箱8输出轴通过链轮、链条6传至二级变速箱5输入轴,再从二级变速箱5输出轴通过皮带轮、皮带4输出至直流发电机3,直流发电机3转动而发出直流电输出电能,然后依次通过电压放大器10、信号发生器11、电压计数器12、电压储存器13,电压计数器12把部分电能输给电压储存器13存储,一部分通过电压表14后输给电瓶16充电,只要一开车就会形成周而复始的自充电的回路过程,达到自动充电的目的。不需要充电时,拔开离合器7,直流发电机3不转动,没有电流输出,从而停止充电。
【主权项】
1.一种自充电电动汽车,包括车体(I)、变速箱(8)、电动机(9)和电瓶(16),其特征是:还包括置于变速箱(8 ) —侧的二级变速箱(5 )、直流发电机(3 )和电器组件(2 );直流发电机(3 )依次通过电动机(9 )、变速箱(8 )、二级变速箱(5 )来驱动,在变速箱(8 )输出轴上还设有离合器(7); 电器组件(2)包括电压放大器(10)、信号发生器(11)、电压计数器(12)、电压储存器(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充电电动汽车,其特征是:二级变速箱(5)—端通过链条(6 )连接变速箱(8 ),另一端通过皮带(4 )连接直流发电机(3 )。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充电电动汽车,包括车体、变速箱、电动机和电瓶,还包括置于变速箱一侧的二级变速箱、直流发电机和电器组件;直流发电机依次通过电动机、变速箱、二级变速箱来驱动,在变速箱输出轴上还设有离合器;电器组件包括电压放大器、信号发生器、电压计数器、电压储存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无需增加太多的机构和成本,实用可行,维护方便。最大优点能够使电动汽车边行驶边充电,大幅度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不需要充电时,拨开离合器即不充电,非常方便。开车的人不因路长而烦恼,反而让开车人感到轻松愉快、方便而且满意。
【IPC分类】B60L11-18
【公开号】CN204309618
【申请号】CN201420097462
【发明人】李迺昌
【申请人】李迺昌
【公开日】2015年5月6日
【申请日】2014年3月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