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驾驶室座椅高度调节阀总成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176306阅读:来源:国知局
5为卷收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凸轮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7为卷收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30]图8为卷收器未充气状态的剖视图。
[0031]图9为卷收器充气状态的剖视图。
[0032]图10为驾驶室座椅高度调节阀总成平衡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11为驾驶室座椅高度调节阀总成自动充气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12为驾驶室座椅高度调节阀总成自动放气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中:1、安装支架,2、阀体,3、自动放气阀,3.1、A I 口,3.2、B I 口,4、自动充气阀,4.1、A II 口,4.2,B II 口,5、手动放气阀,5.1、A III口,5.2、B III口,6、手动充气阀,6.1、A IV 口,6.2、B IV 口,7、快速放气阀,7.1、A V 口,7.2、B V 口,7.3、C I 口,8、梭阀,8.UAVI口,8.2、B VI口,8.3、C II 口,9、单向阀,9.1、AVE口,9.2、B VII口,10、排气口,11、驾驶室气路连接口,12、卷收器连接口,13、气囊连接口,14、快速排气口,15、自动放气连杆,16、自动充气连杆,17、高度调节连杆,18、快速放气连杆,19、中心轴,20、扭簧,21、活塞,22、动齿轮,
23、凸轮,24、卷收带,25、腔体,26、进气口,27、复位弹簧,28、联动块I,29、联动块II,30、自动放气凸轮,31、自动充气凸轮,32、限位凸缘,33、轴端挡圈,34、极限限位块I,35、极限限位块11,36、轴套I,37、轴套11,38、密封圈,39、顶套,40、内齿轮,41、非圆形安装孔,42、自动放气连杆突起,43、自动充气连杆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0037]如图1-图12所示,一种驾驶室座椅高度调节阀总成,包括调节阀、卷收器和安装支架I。
[0038]所述调节阀包括阀体2,所述阀体2内设有自动放气阀3、自动充气阀4、手动放气阀5、手动充气阀6、快速放气阀7、梭阀8和单向阀9,所述自动放气阀3、自动充气阀4、手动放气阀5和手动充气阀6均为二位二通阀,所述自动放气阀3的两个接口为A I 口 3.1、B I 口 3.2,所述自动充气阀4的两个接口为A II 口 4.1、B II 口 4.2,所述手动放气阀5的两个接口为A III口 5.1、B III口 5.2,所述手动充气阀6的两个接口为A IV 口 6.1、B IV 口 6.2 ;所述快速放气阀7为二位三通阀,快速放气阀7的三个接口为A V 口 7.1、B V 口 7.2和C I口 7.3 ;所述梭阀8的三个接口为A VI口 8.1、B VI口 8.2和C II 口 8.3 ;所述单向阀9的两个接口为AVE 口 9.1和BVE 口 9.2 ;阀体2上设有排气口 10、驾驶室气路连接口 11、卷收器连接口 12、气囊连接口 13和快速排气口 14 ;所述排气口 10、B I 口 3.2、A VI口 8.1和B III口 5.2 通过气路连接,所述 A I 口 3.UB II 口 4.2、AIII口 5.1、Β VII口 9.2 和 B V 口 7.2 通过气路连接,所述驾驶室气路连接口 11、A II 口 4.1和A IV 口 6.1通过气路连接,所述B VI口 8.2与B IV 口 6.2通过气路连接,所述卷收器连接口 12、C II 口 8.3和A VII 口 9.1通过气路连接,所述气囊连接口 13与A V 口 7.1通过气路连接,所述C I 口 7.3与快速排气口 14通过气路连接;所述阀体2上设有用于控制自动放气阀3的自动放气连杆15、用于控制自动充气阀4的自动充气连杆16、用于控制手动放气阀5和手动充气阀6的高度调节连杆17以及用于控制快速放气阀7的快速放气连杆18。
[0039]所述卷收器包括中心轴19、轴套I 36、轴套II 37、扭簧20、活塞21、顶套39、动齿轮22和凸轮23,所述轴套I 36、轴套II 37、扭簧20、活塞21、顶套39、动齿轮22和凸轮23套设在中心轴19外部,所述轴套II 37固定套设在轴套I 36的内部,轴套I 36为铸铁材料,轴套II 37为塑料材料,所述轴套I 36和凸轮23均可以相对中心轴转动,所述扭簧20的两端分别与中心轴19和轴套I 36固定连接;所述轴套I 36的外部缠绕有卷收带24,所述卷收带24的一端与轴套I 36固定连接;所述中心轴19与轴套II 37之间套设有密封圈38,所述活塞21、中心轴19和轴套II 37之间形成腔体25,中心轴19上设有进气口 26,所述进气口 26通过气道与腔体25连通,所述卷收器连接口 12通过软管与进气口 26连通;所述轴套I 36上设有可与动齿轮22啮合的内齿I,所述凸轮23的内部固设内齿轮40,所述内齿轮40上设有可与动齿轮22啮合的内齿II,所述活塞21可通过顶套39推动动齿轮22向凸轮23移动,动齿轮22和凸轮23之间设有复位弹簧27 ;所述轴套I 36和凸轮23上分别设有匹配的联动块I 28和联动块II 29 ;所述凸轮23上轴向并排设有自动放气凸轮30和自动充气凸轮31,所述自动放气凸轮30和自动充气凸轮31错位布置;中心轴19的一端设有限位凸缘32,所述限位凸缘32的截面为非圆形,所述安装支架2上设有与限位凸缘32匹配的非圆形安装孔41,中心轴19的另一端安装有轴端挡圈33 ;
[0040]所述阀体2、中心轴19固定在安装支架2上,所述自动放气连杆15的一端与阀体2铰接,另一端设有自动放气连杆突起42,自动放气连杆15的中部与自动放气阀3的阀芯接触,所述自动放气凸轮30可与自动放气连杆突起42接触;所述自动充气连杆16的一端与阀体2铰接,另一端设有自动充气连杆突起43,自动充气连杆16的中部与自动充气阀4的阀芯接触,所述自动充气凸轮31可与自动充气连杆突起43接触;所述安装支架2和凸轮23上分别设有匹配的极限限位块I 34和极限限位块II 35。
[0041]使用时将驾驶室座椅高度调节阀总成安装在座椅外安装支架上,将驾驶室气路连接口 11与驾驶室气路连接,将气囊连接口 13与气囊连接,将卷收带24的自由端与座椅固定连接。当自动放气凸轮30与自动放气连杆突起42不接触且自动充气凸轮31与自动充气连杆突起43不接触时,座椅处于平衡状态(如图10所示)。
[004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0043]座椅减震:车辆行驶过程中遇到颠簸路面,座椅高度突然升高,卷收带24被突然拉出,由于卷收器没有充气,轴套I 36与凸轮23联动,轴套I 36带动凸轮23转动,自动放气凸轮30与自动放气连杆突起42接触(如图12所示),使自动放气阀3的阀芯移动,A I口 3.1与B I 口 3.2连通,气囊放气,从而使座椅高度下降,恢复平衡状态(如图10所示),同理适用于座椅高度突然降低的情况。
[0044]座椅高度调节:通过高度调节连杆17移动手动充气阀6的阀芯,使A IV 口 6.1与B IV 口 6.2连通,驾驶室气路内的压缩空气通过手动充气阀6后,一部分通过快速放气阀7进入气囊,另一部分通过梭阀8进入卷收器。座椅高度升高,卷收带24被拉出,带动轴套I 36转动,由于卷收器充气,轴套I 36与凸轮23不联动。随着轴套I 36的转动,联动块I 28与联动块II 29接触,从而使轴套I 36与凸轮23联动,当自动放气凸轮30与自动放气连杆突起42接触时(如图12所示),使自动放气阀3的阀芯移动,A I 口 3.1与B I 口3.2连通,但是由于驾驶室气路气压大于气囊内的气压,气囊会继续充气,座椅高度升高,直到极限限位块I 34与极限限位块II 35接触,座椅高度达到最高。
[0045]通过高度调节连杆17移动手动放气阀5的阀芯,使AIII 口 5.1与BIII 口 5.2连通,气囊内的气体通过快速放气阀7、手动放气阀5后,一部分通过排气口 10排出,另一部分通过梭阀8进入卷收器充气。座椅高度降低,卷收带24回收,扭簧20带动轴套I 36转动,由于卷收器充气,轴套I 36与凸轮23不联动。
[0046]座椅高度自动记忆: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