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翻转的汽车座椅头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46813阅读:528来源:国知局
能翻转的汽车座椅头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用具,尤其指一种能翻转的汽车座椅头枕。
【背景技术】
[0002]现有一种申请号为CN201110335828.9名称为《一种能80度折叠的汽车座椅头枕》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能80度折叠的汽车座椅头枕。它包括驱动复位结构、阻尼结构,利用驱动结构的扭簧驱动复位,拉簧拉动活动扣板扣齿,即活动扣板的齿尖扣入角度定位板的齿槽中,达到80°换位,利用旋转支撑板和阻尼结构的配合运动,达到自动完成随动、跨齿、扣齿、顶起和释放复位的连贯动作。该发明的优点是:无硬性暴露物无需寻找操作装置,直接扳动头枕即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通过挡片和旋转支撑板二个组合实现四环相互联动,达到了快慢速随意换位,完整折叠的理想功能。但其缺点是,需要扳动头枕,使用的力较大,扳动不够方便,所以其结构还有待于改进。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翻转省力,使用方便的能翻转的汽车座椅头枕。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能翻转的汽车座椅头枕,包括枕头、设置于座椅顶部的枕杆,所述枕杆的上部与枕头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座椅头枕还包括固定架与转动机构,所述固定架固定于座椅顶部内,所述转动机构能转动地设置于固定架中,所述枕杆的下端竖向伸入座椅顶部内与转动机构中的转动杆相固定,所述座椅顶部设置有用于所述枕杆前后翻转的滑槽,在座椅上设置有能控制枕头自动翻转的控制机构。
[0005]作为改进,所述固定架包括底板、后板、第一左侧板,第二左侧板、第一右侧板,第二右侧板,所述第一左侧板与第一右侧板分别固定于底板左右两端上,所述第二左侧板与第二右侧板分别固定于第一左侧板与第一右侧板内的底板上表面上,所述第一左侧板与第二左侧板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隔腔,第一右侧板与第二右侧板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隔腔,所述后板固定于底板后边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一左侧板、第二左侧板与后板之间形成前部开口的“C”字形框体,所述底板与座椅内骨架相固定,所述转动机构中的转动杆能转动地横向穿置于第二左侧板与第二右侧板中,且所述转动杆左端延伸入第一间隔腔中,所述转动杆右端延伸入第二间隔腔中,所述转动杆的左端与伸入第一间隔腔中的枕杆相固定,所述转动杆的右端与伸入第二间隔腔中的枕杆相固定。
[0006]进一步改进,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转动杆、转动盘、台级状盖板、拉簧、扭簧,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插块、拉绳,所述转动盘位于靠近第二左侧板内侧,且转动盘的中部套穿于转动杆上并与转动杆能一起转动地固定在一起,所述转动盘底部设置有插块一端能横向插入的缺口,并在转动盘圆周上凸设有能卡扣于后板卡腔底边上的卡扣,所述扭簧套穿于靠近第二右侧板内侧一端的转动杆上,所述扭簧的一只支撑脚卡扣于径向穿置于转动杆的销轴上,而所述扭簧的另一只支撑脚穿置于第二右侧板相应位置的穿孔中,所述台级状盖板固定于靠近转动盘内侧面位置的底板上,所述台级状盖板的后部底面与底板上表面之间形成插块在其中能左右移动的通腔,所述插块的左端当转动盘转动至缺口相对应位置时能插入缺口中,所述插块的另一端与所述拉绳一端相连接,所述拉绳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二右侧板、第一右侧板而从座椅的侧面延伸出外界与座椅上的拉动部相连接,所述台级状盖板后部顶面横向开有与通腔相孔的滑腔,所述拉簧位于台级状盖板后部顶面的上方,所述拉簧的左端拉钩于台级状盖板左端顶面凸部上,而所述拉簧的右端拉钩于竖向插柱中,所述竖向插柱的底端从上至下穿过滑腔与插块顶部相固定,且所述竖向插柱当插块左右移动时能在滑腔中左右移动。
[0007]进一步改进,在位于插块右端与第二右侧板内侧面之间的底板上表面上固定有挡板,所述挡板内侧面与台级状盖板右端面之间距离为大于转动盘的缺口的厚度,所述拉绳的右端依次穿过挡板、第二右侧板、第一右侧板而从座椅侧面延伸出外界与座椅上的拉动部相连接。
[0008]进一步改进,所述转动盘的左侧面上紧贴有与转动盘为同圆心的侧盘,所述侧盘的中心套穿固定于转动杆上,所述侧盘左端面能与第二左侧板内侧面相对转动地相支撑,且所述直径为小于转动盘直径大于转动杆的直径,且侧盘转动时的底面高度要高于插块顶面的高度。
[0009]作为改进,所述枕杆的下端分别通过焊接与转动杆对应端部相连接。
[0010]作为改进,所述底板通过螺栓与座椅内的骨架相固定。
[0011]作为改进,所述台级状盖板的前部置于底板的上表面上,并通过顶部为内六角头部的螺钉与底板上表面相应位置固定在一起。
[0012]作为改进,所述后板、第二左侧板、第二右侧板的底面分别通过焊接与底板相应位置的上表面连接在一起。
[0013]作为改进,所述拉绳被接绳套包裹于其中,所述接绳套与拉绳能相对活动。
[0014]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拉动拉动部,实现枕头的折叠,简单省力,折叠后的枕头贴合在座椅前侧的表面上,节约空间,整齐美观;需要使用枕头时,只需推动枕头复位,使用十分方便,固定牢固,使用者倚靠舒适,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应用于座椅上的立体图;
[0016]图2是图1中枕头折叠后的立体图;
[0017]图3是图1中去除座椅后的立体图;
[0018]图4是图2中去除座椅后的立体图;
[0019]图5是图3的结构分解图;
[0020]图6是图3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0021]图7是图3的正面投影图;
[0022]图8是图6中沿A-A线的剖面图;
[0023]图9是图5中部分结构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5]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能翻转的汽车座椅头枕,包括枕头2、设置于座椅5顶部的枕杆1,所述枕杆1的上部与枕头2相连接,所述汽车座椅头枕还包括固定架3与转动机构4,所述固定架3固定于座椅5顶部内,所述转动机构4能转动地设置于固定架3中,所述枕杆1的下端竖向伸入座椅5顶部内与转动机构4中的转动杆41相固定,所述座椅5顶部设置有用于所述枕杆1前后翻转的滑槽51,在座椅5上设置有能控制枕头2自动翻转的控制机构。
[0026]固定架3包括底板31、后板32、第一左侧板33,第二左侧板34、第一右侧板36,第二右侧板35,所述第一左侧板33与第一右侧板36分别固定于底板31左右两端上,所述第二左侧板34与第二右侧板35分别固定于第一左侧板33与第一右侧板36内的底板上表面上,所述第一左侧板33与第二左侧板34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隔腔30,第一右侧板36与第二右侧板35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隔腔37,所述后板32固定于底板31后边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一左侧板33、第二左侧板34与后板32之间形成前部开口的“C”字形框体,所述底板31与座椅5内骨架相固定,所述转动机构4中的转动杆41能转动地横向穿置于第二左侧板34与第二右侧板35中,且所述转动杆41左端延伸入第一间隔腔30中,所述转动杆41右端延伸入第二间隔腔37中,所述转动杆41的左端与伸入第一间隔腔30中的枕杆1相固定,所述转动杆41的右端与伸入第二间隔腔37中的枕杆1相固定。
[0027]转动机构4包括转动杆41、转动盘42、台级状盖板43、拉簧44、扭簧45,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插块46、拉绳47,所述转动盘42位于靠近第二左侧板34内侧,且转动盘42的中部套穿于转动杆41上并与转动杆41能一起转动地固定在一起,所述转动盘42底部设置有插块46 —端能横向插入的缺口 421,并在转动盘42圆周上凸设有能卡扣于后板卡腔321底边上的卡扣422,所述扭簧45套穿于靠近第二右侧板35内侧一端的转动杆41上,所述扭簧45的一只支撑脚451卡扣于径向穿置于转动杆41的销轴40上,而所述扭簧45的另一只支撑脚451穿置于第二右侧板35相应位置的穿孔中,所述台级状盖板43固定于靠近转动盘42内侧面位置的底板31上,所述台级状盖板43的后部底面与底板31上表面之间形成插块46在其中能左右移动的通腔461,所述插块46的左端当转动盘42转动至缺口 421相对应位置时能插入缺口 421中,所述插块46的另一端与所述拉绳47 —端相连接,所述拉绳47的另一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