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持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86072阅读:478来源:国知局
夹持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夹持件,将夹持件相对于安装孔安装成向插入加深的方向消除松动的状态。向安装孔(21)插入而安装的夹持件(10A)具有:卡合爪(13),通过被插入到安装孔(21)中而紧贴于安装孔(21)的被插入部位的里侧面(20B),从而以防脱的状态卡合;限制部(12),通过卡合爪(13)被插入至与安装孔(21)卡合的位置而紧贴于安装孔(21)的表侧面(20A);及干扰部(16),在限制部(12)与安装部(20)的表侧面(20A)抵接的阶段被插入到安装孔(21)中而成为被弹性地按压于安装孔(21)的里侧面(20B(角部))的状态。
【专利说明】
夹持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夹持件。详细而言,涉及向安装孔插入并安装的夹持件。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在汽车用的座椅中,已知有采用将树脂制的夹持件向安装孔插入并安装的构造的情况(专利文献I)。上述夹持件具备卡合爪,该卡合爪在向安装孔插入而被弹性地压窄之后在孔的深处复原成扩展的形状且以防脱的状态与孔的里侧面卡合。而且,上述夹持件具备稳定器,该稳定器通过上述卡合爪向安装孔插入而以被弹性地按压的状态紧贴于安装孔的表侧面。通过上述稳定器,夹持件相对于安装孔安装成插入方向的松动被弹性地阻止的状态。
[0003]专利文献I:日本国特开2005-125813号公报【实用新型内容】
[0004]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夹持件是通过稳定器的弹力而保持为向从安装孔脱离的方向被压回的状态的结构,因此成为相对于安装的对象物浮起的状态。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在于将夹持件相对于安装孔安装成向插入加深的方向消除松动的状态。
[0005]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夹持件采用如下的方案。
[0006]第一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夹持件,被插入到设于安装部的安装孔中而安装于安装部,该夹持件具有:卡合爪,通过被插入到安装孔中而紧贴于安装孔的被插入部位的里侧面,从而以防脱的状态卡合;限制部,通过卡合爪被插入至与安装孔卡合的位置而紧贴于安装孔的表侧面;及干扰部,在限制部与安装孔的表侧面抵接的阶段被插入到安装孔中而成为被弹性地按压于安装孔的里侧面的状态。
[0007]根据该第一实用新型,夹持件向安装孔插入至限制部与安装孔的表侧面接触的位置,由此成为卡合爪插入至与安装孔卡合的位置且干扰部被弹性地按压于安装孔的里侧面的状态。由此,夹持件通过干扰部的弹力而成为向相对于安装孔的插入加深的方向被压紧的状态。因此,能够将夹持件相对于安装孔安装成向插入加深的方向消除松动的状态。
[0008]第二实用新型以上述的第一实用新型为基础,设为如下的结构。卡合爪具有紧贴于安装孔的里侧面的里侧的面部,干扰部形成于卡合爪的里侧的面部,形成为以朝向安装孔的半径方向的外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部,成为被安装孔的里侧面的周缘部以倾斜的角度按压的状态。
[0009]根据该第二实用新型,仅利用夹持件的插入,不使用干扰部就能够形成为以适当的方式按压于安装孔的里侧面的状态。而且,通过干扰部,也能进行夹持件相对于安装孔的半径方向的松动消除。
[0010]第三实用新型以上述的第二实用新型为基础,设为如下的结构。干扰部在卡合爪的里侧的面部中的半径方向的内侧的端部区域,形成为比卡合爪的里侧的面部更朝向半径方向的外侧的倾斜被局部地紧固的形状。
[0011]根据该第三实用新型,能够使从干扰部脱离的卡合爪的里侧的面部以倾斜少的发挥较强的防脱力的角度紧贴于安装孔的里侧面。因此,能够设置不降低卡合爪的防脱力而进行夹持件的插入方向的松动消除的干扰部。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表示应用了实施例1的夹持件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0013]图2是对支撑台的前屏蔽件与侧屏蔽件进行组装的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0014]图3是对支撑台的前屏蔽件与侧屏蔽件进行组装的部分的侧视图。
[0015]图4是前屏蔽件和侧屏蔽件的分解立体图。
[0016]图5是夹持件和安装孔的放大立体图。
[0017]图6是从外侧观察图5的立体图。
[0018]图7是图3的VI1-VII线剖视图。
[0019]图8是将图7的VIII部放大表示的示意图。
[0020]图9是表示将夹持件向安装孔插入之前的状态的示意图。
[0021 ]图1O是表示将夹持件向安装孔插入的中途的状态的示意图。
[0022]图11是表示进一步进行夹持件的插入的状态的示意图。
[0023]图12是将另一实施例的夹持件以与图7对应的方式表示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关于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方式,使用附图进行说明。
[0025]实施例1
[0026]首先,关于实施例1的夹持件1A的结构,使用图1?图11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夹持件1A应用于在汽车的座椅I的左右两侧部设置的支撑台5的构成部件间的组装构造。在此,上述座椅I构成为具备3排座椅的所谓小型货车类型的汽车中的第二排座椅,详细而言是驾驶席的后侧的第二排座椅。上述座椅I具备:成为就座者的背靠的座椅靠背2;成为就座部的座椅座垫3;成为头靠的头枕4;及在座椅座垫3的左右两侧部竖立设置的立壁状的支撑台5。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记载为“车辆内侧” “车辆外侧”的情况分别表示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 “外侧”。
[0027]上述的座椅靠背2以其下端部与座椅座垫3的后端部连结的方式设置。座椅座垫3将未图示的左右一对滑轨夹于座椅座垫3与车辆的地板F之间而以能够前后滑动的状态连结并设置在车辆的地板F上。头枕4装配并设置在座椅靠背2的上部。各支撑台5分别形成为纵长的箱型形状,它们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侧部以与座椅座垫3的左右两侧部分别一体地结合的方式设置。
[0028]上述的各支撑台5的上表面部构成为扶手5A。而且,各支撑台5形成为如下形状:各支撑台5的外侧面部分别遍及前后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从外侧广泛地覆盖扶手5A的下部区域、座椅座垫3及其下部区域,向下方侧以大致圆柱的形状延伸至接地于车辆的地板F上的附近位置。其中,在车辆内侧的侧部设置的支撑台5成为其前面部和外侧面部分别由聚丙烯树脂制的前屏蔽件5B和侧屏蔽件5C覆盖的结构。
[0029]上述的前屏蔽件5B和侧屏蔽件5C分别由相互注入成形的不同部件构成,如图2?图3所示,通过由在彼此之间形成的多个夹持件10A、10B和安装孔21、22形成的插入式的嵌合构造A而成为一体地安装的状态。详细而言,如图4所示,上述插入式的嵌合构造A由夹持件10A、10B和安装孔21、22构成,该夹持件1(^、1(?设置在沿着前屏蔽件58的车辆内侧的缘部的高度方向的三个部位的位置,该安装孔21、22在沿着凸缘状的安装部20的对应的高度方向的三个部位的位置贯通形成且呈纵长的大致矩形形状,该安装部20从侧屏蔽件5C的前侧的缘部向车辆外侧折弯而形成。
[0030]上述的各夹持件10AU0B分别通过从相对于对应的各安装孔21、22的前侧插入而成为相对于各安装孔21、22卡合成防脱的状态的结构。详细而言,各夹持件10A、1B相对于各安装孔21、22分别安装成朝相对于各安装孔21、22的插入方向及其相反方向的松动被弹性地阻止的状态。更详细而言,各夹持件10A、1B成为如下的结构:相对于各安装孔21、22分别安装成沿着相对于各安装孔21、22的插入加深的方向被弹性地压紧且朝插入方向及其相反方向的松动被弹性地阻止的状态。
[0031]通过成为这样的结构,前屏蔽件5B的车辆内侧的缘部相对于侧屏蔽件5C的前侧的缘部安装成沿前后方向没有空出间隙地紧贴的、外观良好的状态。以下,关于形成在上述的前屏蔽件5B与侧屏蔽件5C之间的插入式的嵌合构造A,具体地详细说明。另外,上述的各夹持件10AU0B及它们相对于各安装孔21、22的安装构造成为基本结构彼此相同的构造,因此,以下,以它们为代表,详细说明在前屏蔽件5B的高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位设置的夹持件1A和与之对应的在侧屏蔽件5C的高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位形成的安装孔21的安装构造。
[0032]如图5?图6所不,夹持件1A—体地形成在前屏蔽件5B的从车辆内侧的缘部向后侧伸出的面部的内表面。上述夹持件1A具有:从前侧插入到在侧屏蔽件5C上形成的对应的安装孔21内的主体部11;在主体部11的插入方向的根部形成的限制部12;在主体部11的插入方向的中间部形成的卡合爪13;对主体部11相对于安装孔21的插入进行引导的引导部14;在主体部11的插入方向的前端部形成的紧急用的卡挂部15;及在卡合爪13的根部形成的干扰部16。
[0033]主体部11形成为从后述的限制部12的连结板12B朝着成为向安装孔21插入的插入方向的车辆后侧延伸的纵向的板形状。限制部12形成为如下形状:从上述前屏蔽件5B的从车辆内侧的缘部向后侧伸出的面部的内表面上立起为将两端与该内表面连结的横向的U字板形状。上述的主体部11从上述限制部12的将U字的两立起板12A彼此连结的连结板12B与该连结板12B齐平面地朝向车辆后侧延伸而形成。如图7所示,上述限制部12以如下方式发挥功能:通过上述主体部11向侧屏蔽件5C的安装孔21插入,上述限制部12的U字的两立起板12A与安装孔21的周围的表侧面20A抵接,限制主体部11向插入方向移动。
[0034]如图5?图6所示,卡合爪13从主体部11的插入方向的中间部的宽度方向的内侧面(车辆外侧的侧面)上呈山状截面的形状伸出而形成。详细而言,上述卡合爪13形成为从该主体部11沿宽度方向鼓出的山形朝向主体部11的插入方向发生变化的形状。在上述呈山状鼓出的卡合爪13的上下的两侧部形成有以沿着上述侧部将卡合爪13相对于主体部11局部切离的方式贯通的狭缝13A。通过上述狭缝13A,卡合爪13相对于主体部11容易沿宽度方向挠曲。
[0035]上述卡合爪13形成为,面朝向成为卡合爪13的插入方向的车辆后侧的、表侧的斜面部13B形成为使面比较平缓地立起的倾斜面,面朝向成为插入方向的相反侧的车辆前侧的、里侧的斜面部13C形成为使面比上述斜面部13B急剧地立起的倾斜面。如图9?图11所示,通过上述的主体部11向安装孔21插入,上述卡合爪13的上述的表侧的斜面部13B与安装孔21的内周面接触而向安装孔21的半径方向的内侧被压窄并插入到安装孔21内。详细而言,主体部11以通过后述的引导部14的引导构造相对于安装孔21从宽度方向的一侧(车辆内侧)支撑的状态插入,由此上述卡合爪13与安装孔21的另一侧的周缘部(车辆外侧的周缘部)接触而被压窄并插入到安装孔21内。
[0036]并且,通过上述主体部11插入至上述的限制部12与安装孔21的周围的表侧面20A抵接的位置,如图7所示,上述卡合爪13插入至穿过安装孔21的位置而复原变形,返回成向安装孔21的外侧(安装孔21的半径方向的外侧)伸出的形状。通过上述插入,卡合爪13成为上述的里侧的斜面部13C以沿车辆前后方向相向的状态紧贴于安装孔21的被插入部位的周围的里侧面20B的状态。由此,上述主体部11通过卡合爪13的伸出形状,被保持为相对于安装孔21的拔出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在此,上述里侧的斜面部13C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里侧的面部”。
[0037]如上所述,上述的卡合爪13形成为如下的形状:相比于向安装孔21插入时与安装孔21接触而向安装孔21的半径方向的内侧受到按压力的表侧的斜面部13B,在插入后成为紧贴于安装孔21的周围的里侧面20B的状态的里侧的斜面部13C急剧地立起。因此,与用于将上述卡合爪13向安装孔21插入的力相比,用于将卡合爪13从上述插入位置拔出的力更强地作用。因此,虽然能够以比较轻的力将卡合爪13向安装孔21插入,但是能够以比较强的力将卡合爪13保持为插入于安装孔21的状态。通过上述卡合爪13插入至上述限制位置,夹持件1A成为如下的状态:由卡合爪13和限制部12从表背两侧夹持安装孔21的周围而安装成防脱的状态。
[0038]如图5?图6所示,引导部14构成为,从上述的限制部12的U字的两立起板12A的车辆后侧的缘部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与该板部分齐平面地朝向车辆后侧并以与上述的主体部1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面(车辆内侧的侧面)连结的方式形成为呈大致三角形形状倾斜延伸出的形状。详细而言,如图5所示,上述引导部14形成为从上述的限制部12的U字的两立起板12A的后缘部朝着车辆后侧而向宽度方向的内侧(车辆外侧)倾斜地延伸至主体部11的插入方向的大致前端附近部位的大致三角形形状。
[0039]上述引导部14成为如下的结构:构成其大致三角形的斜面部分的外周面从插入方向的前端侧朝向末端侧依次形成有第一倾斜面14A、第二倾斜面14B及垂直面14C。第一倾斜面14A形成为如下的形状:从上述的主体部11的插入方向的前端部中的、后述的紧急用的卡挂部15形成于宽度方向的内侧面(车辆外侧的侧面)的区域的宽度方向的外侧面(车辆内侧的侧面)朝向车辆前侧倾斜地立起。
[0040]第二倾斜面14B形成为如下的形状:从上述的第一倾斜面14A的立起部位的缘部以比第一倾斜面14A平缓的角度向车辆前侧立起。垂直面14C形成为如下的形状:从上述的第二倾斜面14B的立起部位的缘部沿着与主体部11的插入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笔直地向车辆前侧延伸。上述垂直面14C形成为如下的形状:从与在上述的主体部1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面(车辆外侧的侧面)上形成的卡合爪13的山的顶点附近沿宽度方向并排的位置朝向限制部12笔直地向车辆前侧延伸。
[0041]上述引导部14如图9?图10所示,通过上述的主体部11向安装孔21插入,首先,第一倾斜面14A向安装孔21插入。上述第一倾斜面14A通过从该主体部1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面(车辆内侧的侧面)倾斜地立起的形状,向安装孔21插入而与该内周面接触,将主体部11以伴随着插入方向的移动向宽度方向的内侧(车辆外侧)输送的方式进行移动引导(对中)。
[0042]并且,通过上述主体部11向安装孔21进一步插入,接下来第二倾斜面14B向安装孔21插入。上述第二倾斜面14B与第一倾斜面14A同样地通过其倾斜地立起的形状,向安装孔21插入而与其内周面接触,由此将主体部11以伴随着插入方向的移动而向宽度方向的内侧(车辆外侧)进一步输送的方式进行移动引导(对中)。上述第二倾斜面14B成为立起比上述的第一倾斜面14A平缓的形状,因此使主体部11的宽度方向的插入位置以稍微地进行微调的方式沿宽度方向输送移动。
[0043]并且,通过将主体部11进一步向安装孔21插入,接下来如图11所示将垂直面14C向安装孔21插入。此时,处于与垂直面14C沿宽度方向并排的位置的上述的卡合爪13也一并向安装孔21插入。在此,上述垂直面14C成为如下的结构:与上述的主体部1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面(车辆外侧的侧面)之间的幅长比安装孔21的幅长稍小,与主体部11 一起插入到安装孔21内,由此在安装孔21的内部产生些许的宽度方向的间隙。
[0044]然而,上述的间隙如图7所示,主体部11向安装孔21插入至被上述限制部12限制了插入方向上的移动的位置,由此在与该主体部11 一起插入到安装孔21内的卡合爪13的根部上形成的干扰部16干扰成向安装孔21的被插入部位的周缘部按压的状态,从而阻塞间隙。关于上述干扰部16的结构,在后文叙述。
[0045]如图5?图6所示,紧急用的卡挂部15从上述的主体部11的插入方向的前端部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车辆外侧)以山状截面的形状伸出而形成。上述紧急用的卡挂部15形成为沿宽度方向鼓出至与上述的卡合爪13相同程度的位置的形状。上述紧急用的卡挂部15中,朝向成为其插入方向的车辆后侧的面形成为倾斜面,但是朝向插入方向的相反侧的面形成为从主体部1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面(车辆外侧的侧面)以接近于垂直的角度立起的限制面15A。
[0046]如图9?图11所示,上述紧急用的卡挂部15通过上述主体部11向安装孔21插入而先行插入到安装孔21。并且,如图7所示,在夹持件1A由卡合爪13和限制部12从表背两侧夹持安装孔21的周围而安装成防脱状态的状态下,上述紧急用的卡挂部15沿插入方向穿过安装孔21,成为向在安装孔21的被插入部位的区域进行复原变形而扩展的卡合爪13的更靠车辆后侧的位置分离设置的状态。
[0047]上述紧急用的卡挂部15在通常时不发挥任何的功能,在与车辆发生碰撞等相伴的带有弹性的大载荷输入而夹持件1A受到从安装孔21以过度的力拔出的方向的载荷时,以将该拔出方向的移动在中途阻止的方式发挥功能。具体而言,当从安装孔21拔出的方向的过度的载荷作用于上述夹持件1A时,卡合爪13相对于安装孔21成为倾斜接触的状态,因此有时由于受到过度的力而沿半径方向被压窄且拉入到安装孔21内。
[0048]由此,夹持件1A向从安装孔21拔出的方向移动。然而,即使由于上述的载荷而将卡合爪13从安装孔21拔出,通过处于此处的紧急用的卡挂部15的限制面15A卡挂于安装孔21的周围的里侧面20B,也能阻止夹持件1A从安装孔21被拔出。上述紧急用的卡挂部15的限制面15A设为从主体部1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面(车辆外侧的侧面)以接近于垂直的角度立起的形状,因此卡挂成能够以与安装部20的里侧面20B大致进行面抵接的方式发挥较强的限制力的状态。
[0049]如图5?图7所示,干扰部16形成为在上述的卡合爪13的里侧的斜面部13C中的根侧的角部区域、即里侧的斜面部13C的半径方向的内侧的端部区域突起的形状。详细而言,上述干扰部16如图8所示,在卡合爪13的里侧的斜面部13C与主体部1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面部(车辆外侧的侧面部)所成的角部,以比卡合爪13的里侧的斜面部13C更朝向安装孔21的半径方向的外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部(图8的阴影的突起部)以突起的形状形成。
[0050]如图7所示,通过上述的夹持件1A相对于安装孔21插入至成为由上述的卡合爪13和限制部12从表背两侧夹持安装孔21的周围的状态的位置,上述干扰部16成为被以倾斜的角度按压于安装孔21的被插入部位的周缘部(角部)的状态。由此,在上述干扰部16从安装孔21的被插入部位的周缘部受到的斥力的作用下,在上述夹持件1A上沿宽度方向和插入方向分别以压回的方式作用有弹力。
[0051]然而,该沿宽度方向和插入方向作用的各自的弹力中,通过上述的紧贴于安装孔21的内周面上的引导部14的垂直面14C来承受宽度方向的斥力,并且通过与安装部20的表侧面20A抵接的限制部12来承受插入方向的斥力。因此,通过上述干扰部16的干扰,夹持件1A相对于安装孔21成为在宽度方向和插入方向上都不会产生松动地安装的状态。
[0052]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夹持件1A成为如下的结构。即,被插入到设于安装部20的安装孔21中而安装于安装部20的夹持件1A具有:卡合爪13,通过被插入到安装孔21中而紧贴于安装孔21的被插入部位的里侧面20B,从而以防脱的状态卡合;限制部12,通过卡合爪13被插入至与安装孔21卡合的位置而紧贴于安装孔21的表侧面20A;及干扰部16,在限制部12与安装部20的表侧面20A抵接的阶段被插入到安装孔21中而成为被弹性地按压于安装孔21的里侧面20B(的角部)的状态。
[0053]通过成为这样的结构,夹持件1A向安装孔21插入至限制部12与安装部20的表侧面20A接触的位置,由此成为卡合爪13插入至与安装孔21卡合的位置且干扰部16被弹性地按压于安装孔21的里侧面20B(角部)的状态(参照图7)。由此,夹持件1A通过干扰部16的弹力而成为向相对于安装孔21的插入加深的方向被压紧的状态。因此,能够将夹持件1A相对于安装孔21安装成向插入加深的方向消除松动的状态。
[0054]卡合爪13具有紧贴于安装孔21的里侧面20B的里侧的斜面部13C(里侧的面部),上述干扰部16形成于卡合爪13的里侧的面部,且形成为以朝向安装孔21的半径方向的外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部,成为被安装孔21的里侧面20B的周缘部以倾斜的角度按压的状态。
[0055]通过成为这样的结构,仅利用夹持件1A的插入,不使用干扰部16就能够形成为以适当的方式按压于安装孔21的里侧面20B的状态。而且,通过干扰部16,也能进行夹持件1A相对于安装孔21的半径方向的松动消除。
[0056]详细而言,上述干扰部16在卡合爪13的里侧的斜面部13C中的半径方向的内侧的端部区域,形成为比卡合爪13的里侧的斜面部13C更朝向半径方向的外侧的倾斜被局部地紧固的形状。
[0057]通过成为这样的结构,能够使从干扰部16脱离的卡合爪13的里侧的斜面部13C以倾斜少的发挥较强的防脱力的角度紧贴于安装孔21的里侧面20B。因此,能够设置不降低卡合爪13的防脱力而进行夹持件1A的插入方向的松动消除的干扰部16。
[0058]以上,使用I个实施例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除了上述实施例之外,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例如,本实用新型的“夹持件”除了用于上述实施例所示的汽车的座椅的支撑台的构成部件间的组装的用途以外,也可以应用于向安装孔插入而安装的结构这样的各种结构。而且,在应用于座椅的情况下,并不局限于汽车用的座椅,也可以广泛应用于铁路等汽车以外的车辆、飞机、船舶等各种交通工具所使用的座椅。
[0059]另外,夹持件可以由硬质橡胶或金属等树脂以外的材料构成。而且,安装夹持件的安装孔除了圆孔、椭圆孔、多边形的孔之外,也可以是形状与它们不同的异形孔。并且,夹持件可以应用与安装孔的形状相应的各种形状的夹持件。形成于夹持件的卡合爪、限制部、干扰部可以分别设置在夹持件的周向的多个部位,也可以仅设于I个部位。上述的形状也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所示的形状,例如形成为呈悬臂状地弹性支撑卡合爪的形状、或者使限制部局部地伸出的臂形状的形状等,可以应用各种形状的结构。
[0060]干扰部也同样地并不局限于形成为在卡合爪的里侧的面部的根部呈倾斜面状地突起的形状。例如,干扰部可以是在卡合爪的里侧的面部的半径方向的中间部位、外侧部位向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伸出并被弹性地按压于安装孔的里侧面的结构。干扰部的与该安装孔的里侧面接触的面可以是以与安装孔的周缘部倾斜接触的方式倾斜或弯曲的结构、或者形成为与安装孔的周围的里侧面进行面抵接的形状的结构。
[0061]另外,限制部可以是与夹持件分体地构成的结构。具体而言,例如,如图12所示,可以使限制部17以从形成有夹持件1A的前屏蔽件5B(屏蔽件)与夹持件1A不同地另行伸出的方式形成。
[0062]附图标记说明
[0063]I 座椅
[0064]2座椅靠背
[0065]3座椅座垫
[0066]4 头枕
[0067]5支撑台
[0068]5A 扶手
[0069]SB前屏蔽件
[0070]5C侧屏蔽件
[0071]1A夹持件
[0072]1B另一夹持件
[0073]11主体部
[0074]12限制部
[0075]12A立起板
[0076]12B连结板
[0077]13卡合爪
[0078]13A 狭缝
[0079]13B表侧的斜面部
[0080]13C里侧的斜面部(里侧的面部)
[0081]14引导部
[0082]14A第一倾斜面
[0083]14B第二倾斜面
[0084]14C垂直面
[0085]15紧急用的卡挂部
[0086]15A限制面
[0087]16干扰部
[0088]17限制部
[0089]20安装部
[0090]20A表侧面
[0091]20B里侧面
[0092]21安装孔
[0093]22另一安装孔
[0094]F 地板
[0095]A插入式的嵌合构造
【主权项】
1.一种夹持件,被插入到设于安装部的安装孔中而安装于所述安装部,所述夹持件的特征在于,具有: 卡合爪,通过被插入到所述安装孔中而紧贴于所述安装孔的被插入部位的里侧面,从而以防脱的状态卡合; 限制部,通过所述卡合爪被插入至与所述安装孔卡合的位置而紧贴于所述安装孔的表侧面;及 干扰部,在所述限制部与所述安装孔的所述表侧面抵接的阶段被插入到所述安装孔中而成为被弹性地按压于所述安装孔的所述里侧面的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爪具有紧贴于所述安装孔的所述里侧面的里侧的面部, 所述干扰部形成于所述卡合爪的所述里侧的面部,形成为以朝向所述安装孔的半径方向的外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部,成为被所述安装孔的所述里侧面的周缘部以倾斜的角度按压的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扰部在所述卡合爪的所述里侧的面部中的所述半径方向的内侧的端部区域,形成为比所述卡合爪的所述里侧的面部更朝向所述半径方向的外侧的倾斜被局部地紧固的形状。
【文档编号】B60N2/44GK205468654SQ201620040070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5日
【发明人】小野大辅
【申请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