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岔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60797阅读:774来源:国知局
道岔控制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铁路信号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道岔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联锁系统的集成度不断提高,形成全电子联锁系统。全电子联锁系统中,为了精简计算机联锁的系统结构,降低系统成本,将传统的继电接口电路收到了电子模块内部。

现有的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大都采用集中控制方式,即,控制中心和执行的模块集中放置,模块输出线通过长线缆与室外受控对象连接,如道岔转辙机等。

采用长线缆将执行模块与室外受控对象连接,若在雷击的情况下有电流流过长线缆,会使室外受控对象产生误动,从而出现道岔误动的严重安全故障,可靠性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道岔控制系统,以提高道岔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性和可靠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道岔控制系统,包括:控制模块和道岔转辙机;

其中,所述控制模块设置在所述控制机壳内,所述道岔转辙机设置在所述转辙机机壳内;所述控制机壳与所述转辙机机壳相连,且所述控制机壳与所述转辙机机壳之间的距离小于距离预设值。

如上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道岔转辙机上具有控制端和表示端;所述控制端通过道岔控制线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表示端通过道岔表示线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如上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均通过所述道岔控制线与所述道 岔转辙机上的所述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均通过所述道岔表示线与所述道岔转辙机上的所述表示端连接。

如上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距离预设值为10cm。

本发明提供的道岔控制系统,具体包括控制模块和道岔转辙机;其中,所述控制模块设置在所述控制机壳内,所述道岔转辙机设置在所述转辙机机壳内;所述控制机壳与所述转辙机机壳相连,且所述控制机壳与所述转辙机机壳之间的距离小于距离预设值。通过将原有的集中式控制方式改为室外分布式控制方式,并将控制模块和道岔转辙机放在一起,有效解决了现有的道岔控制系统中,采用长线缆将执行模块与室外受控对象连接,若在雷击的情况下有电流流过长线缆,使室外受控对象产生误动而出现道岔误动的严重安全故障的问题,从而提高了道岔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道岔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道岔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道岔控制系统10具体可以包括:控制模块11和道岔转辙机12;

其中,所述控制模块11设置在所述控制机壳内,所述道岔转辙机12设置在所述转辙机机壳内;所述控制机壳与所述转辙机机壳相连,且所述控制 机壳与所述转辙机机壳之间的距离小于距离预设值。

具体的,该距离预设值可以设置为10cm,因此所述控制模块11与所述道岔转辙机12之间的连接不需使用长线缆,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长线缆将该道岔转辙机12与该控制模块11连接,在雷击时容易产生道岔误动的问题,提高了道岔控制系统10的可靠性和抗干扰性。

所述道岔转辙机12上具有控制端和表示端;所述控制端通过道岔控制线与所述控制模块11连接;所述表示端通过道岔表示线与所述控制模块11连接;所述控制模块11包括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均通过所述道岔控制线与所述道岔转辙机12上的所述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均通过所述道岔表示线与所述道岔转辙机12上的所述表示端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道岔控制系统,具体包括控制模块和道岔转辙机;其中,所述控制模块设置在所述控制机壳内,所述道岔转辙机设置在所述转辙机机壳内;所述控制机壳与所述转辙机机壳相连,且所述控制机壳与所述转辙机机壳之间的距离小于距离预设值。通过将原有的集中式控制方式改为室外分布式控制方式,并将控制模块和道岔转辙机放在一起,有效解决了现有的道岔控制系统中,采用长线缆将执行模块与室外受控对象连接,若在雷击的情况下有电流流过长线缆,使室外受控对象产生误动而出现道岔误动的严重安全故障的问题,从而提高了道岔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性和可靠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