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自动化设备检修方面的检修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29585阅读:59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自动化设备检修方面的检修车。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的进步,各类自动化设备逐渐发展成熟,自动化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设备维护中,检修工具都是放在固定的工具柜里,在检修设备时,需要先从工具柜里取,检修过程中只能将用到的工具随意地放在地上,待检修完毕后再放回工具柜里,有时要来回跑好几趟,很不方便,另外,在检修时通常要进行对自动化设备高度的装置进行检修,很不方便,且现有的自动化设备体较大,对自动化设备进行高度检修非常不便,现有的检修车存在着移动不便,高度固定,自动化程度不高,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用于自动化设备检修方面的检修车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自动化设备检修方面的检修车以解决现有的检修车存在着移动不便,高度固定,自动化程度不高,使用不方便的问题。一种用于自动化设备检修方面的检修车,包括检修车,检修车门,铰链,插销,插销固定环,梯子,安全绳固定环,安全绳,支架,轨道,轨道凹槽,滚轮,电动机和倒顺开关,所述检修车的前侧面上安装有检修车门;所述检修车门的上方的右侧安装有插销;所述插销的右侧安装有插销固定环;所述检修车前侧面下方的中间位置安装有梯子;所述梯子的左侧安装有安全绳固定环;所述安全绳固定环上固定有安全绳;所述检修车的前后两侧面上方的两端均安装有支架;所述每前后两个支架上方的中间位置均安装有滚轮;所述前侧面的左侧支架上安装有电动机;所述电动机的下方安装有倒顺开关;所述滚轮安装在轨道的轨道凹槽内。

所述电动机和倒顺开关之间通过电线进行连接,有利于倒顺开关通过电线对电动机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所述安全绳固定环和梯子的材料均为不锈钢材质,且安全绳固定环和梯子与检修车之间均为焊接连接,有利于安全绳固定环和梯子与检修车之间固定的稳定。

所述检修车门与检修车之间通过铰链进行连接,有利于检修车门在检修车上进行灵活的转动。

所述滚轮与轨道凹槽之间为间隙配合,有利于滚轮在轨道凹槽的内部进行灵活的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的检修车门,有利于检修人员的进出检修车,设有的梯子和安全绳,有利于检修人员通过站在梯子的所需高度对设备进行检修,且同时保证其工作的安全,设有的倒顺开关,有利于通过控制电动机的工作状态,从而对检修车的前进或后退进行控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图中:

1-检修车,2-检修车门,3-铰链,4-插销,5-插销固定环,6-梯子,7-安全绳固定环,8-安全绳,9-支架,10-轨道,11-轨道凹槽,12-滚轮,13-电动机,14-倒顺开关。

实施例:

如附图1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自动化设备检修方面的检修车,包括检修车1,检修车门2,铰链3,插销4,插销固定环5,梯子6,安全绳固定环7,安全绳8,支架9,轨道10,轨道凹槽11,滚轮12,电动机13和倒顺开关14,所述检修车1的前侧面上安装有检修车门2;所述检修车门2的上方的右侧安装有插销4;所述插销4的右侧安装有插销固定环5;所述检修车1前侧面下方的中间位置安装有梯子6;所述梯子6的左侧安装有安全绳固定环7;所述安全绳固定环7上固定有安全绳8;所述检修车1的前后两侧面上方的两端均安装有支架9;所述每前后两个支架9上方的中间位置均安装有滚轮12;所述前侧面的左侧支架9上安装有电动机13;所述电动机13的下方安装有倒顺开关14;所述滚轮12安装在轨道10的轨道凹槽11内。

所述电动机13和倒顺开关14之间通过电线进行连接,有利于倒顺开关14通过电线对电动机13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所述安全绳固定环7和梯子6的材料均为不锈钢材质,且安全绳固定环7和梯子6与检修车1之间均为焊接连接,有利于安全绳固定环7和梯子6与检修车1之间固定的稳定。

所述检修车门2与检修车1之间通过铰链3进行连接,有利于检修车门2在检修车1上进行灵活的转动。

所述滚轮12与轨道凹槽11之间为间隙配合,有利于滚轮12在轨道凹槽11的内部进行灵活的移动。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通过攀登梯子6,打开检修车门2,使得检修人员进入检修车1的内部,再关闭检修车门2,将插销4插入插销固定环5内,检修人员通过调节倒顺开关14,对电动机13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从而实现检修车1的移动,当移动至所需检修的设备位置时,检修人员将安全绳8系在自己的腰上,再通过所需检修位置的高低,站在梯子6的所需位置进行高度调节,再进行设备的检修即可。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