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辆与站台间隙的安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99033阅读:71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装置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地铁车辆与站台间隙的安全装置。



背景技术:

地铁是现在城市的重要交通工,人流输送的主要通道,当今城市地铁发展迅速,安全设施不断完善,由于地铁列车停靠时与站台间隙的技术要求保持一定的距离,自然形成一个缝隙,广州地铁经过多年发展,各项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绝对是安全快速的代名词。但仍要一些细小的角落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琢磨,是否能做得更加完善。

目前,在广州地铁,当列车靠站时,在地铁候车站台和列车之间,存有一定的间隙。这条间隙宽6-10Cm,这样的空隙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年龄比较小的小孩脚容易陷进去间隙中,女士的高跟鞋踩空会崴脚,或者带了小饰品的旅客在上下车的过程中,碰撞,导致贵重的饰品掉入间隙中,甚至被上下车的乘客不注意的碰撞,导致低头族的手机车卡等财物通过间隙掉进隧道,从而有了经济上的损失。还有坐轮椅的残疾人,婴儿车,手推车等在上车途中很多时候会由于空隙卡住了轮子导致上车困难甚至造成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安全、无缝和美观的的地铁车辆与站台间隙的安全装置。

本实用新型任务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地铁车辆与站台间隙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左侧板、右侧板、隔离板和传感器,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分别固定在所述地铁车辆的屏蔽门靠近轨道一侧的站台边缘,并分别与屏蔽门的两侧对应,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上分别固定有导轨;所述隔离板的两侧分别安装在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的所述导轨上,所述隔离板下方设置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于控制所述隔离板的前后运动;所述传感器设置于所述隔离板上。

优选,所述传感器包括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位于所述隔离板前端,且所述第一传感器与所述地铁的车身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传感器位于所述隔离板的后端。

优选,还包括后侧板,所述后侧板位于远离所述地铁的轨道的一侧,且所述后侧板连接所述左侧板的后端和所述右侧板的后端,所述后侧板与所述第二传感器相对设置。

优选,还包括开关机构,所述开关机构位于所述隔离板的下方,用于使得所述安全装置得电与断电。

优选,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位于所述隔离板的下方,所述开关机构位于所述底板上,且所述开关机构设置在所述地铁的轨道侧边。

优选,所述开关机构设置在所述地铁的轨道上,所述地铁车辆碾压所述开关机构进而使得所述安全装置得电。

优选,还包括前挡板,所述前挡板连接所述左侧板的前端与所述右侧板的前端,所述前挡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隔离板自所述通孔伸出。

优选,所述开关机构为行程开关。

优选,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动机,所述电动机设置于所述隔离板的底部,所述隔离板底部连接有齿轮条,所述电动机通过所述齿轮条控制所述隔离板前后运动。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地铁车辆与站台间隙的安全装置,传感器控制隔离板的前进至地铁车辆车身及后退的停止位置,驱动机构控制隔离板的前进与后退,利用传感器、驱动机构与隔离板之间的配合连接,实现地铁车辆与站台间隙的安全装置的安全、无缝和美观。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实用新型的地铁车辆与站台间隙的安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地铁车辆与站台间隙的安全装置,10、左侧板,11、右侧板,12、前挡板,120、通孔,13、后挡板,14、隔离板,140、导轨,15、底板,16、地铁车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实施方式表述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地铁车辆与站台间隙的安全装置1,包括左侧板10、右侧板11、前挡板12、后挡板13和隔离板14,所述左侧板10与所述右侧板11相对设置,所述前挡板12连接所述左侧板10与所述右侧板11的前端,所述后挡板13连接所述左侧板10与所述右侧板11的后端,所述隔离板14位于所述左侧板10与所述右侧板11之间,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于所述隔离板14的下方, 位于所述隔离板14的底部,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动机,所述隔离板14的底部连接有齿轮条,所述电动机通过所述齿轮条控制所述隔离板14的前后运动。

所述左侧板10与所述右侧板11分别固定在所述地铁车辆16的屏蔽门靠近轨道一侧的站台边缘,并分别与屏蔽门的两侧对应,或者所述左侧板10与所述右侧板11之间的距离大于屏蔽门的两侧之间的距离。所述左侧板10与所述右侧板11上分别固定有导轨140,所述导轨140自前向后延伸,并且所述左侧板10的导轨140与所述右侧板11的导轨140相对设置,所述隔离板14在所述导轨140上自由滑动。所述左侧板10上设置有正转启动开关,用于启动所述电动机的旋转,进而带动所述隔离板14向前伸出,所述右侧板11上设置有反转启动开关,用于反转所述电动机的旋转,进而带动所述隔离板14向后回缩,且所述正转启动开关与所述反转开关均与所述地铁屏蔽门的启停一同操作,即开启屏蔽门的同时启动正转启动开关,关闭屏蔽门的同时启动反转启动开关。

所述隔离板14连接所述左侧板10与所述右侧板11,所述隔离板14的两侧分别安装在所述左侧板10与所述右侧板11的所述导轨140上,使得所述隔离板14可以沿着所述导轨140前后移动,所述隔离板14上设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为光电开关,所述传感器包括第一传感器与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位于所述隔离板14的前端,且所述第一传感器与所述地铁车辆16相对设置,当所述隔离板14向前伸出时,所述第一传感器朝向所述地铁的车辆发射光束,发射的光束一般来源于发光二极管(LED)和激光二极管,光束不间断地发射,或者改变脉冲宽度,受脉冲调制的光束辐射强度在发射中经过多次选择,朝着地铁车辆不间接地运行,接收器由光电二极管或光电三极管组成,在接收器的前面,装有光学元件如透镜和光圈等,在其后面的是检测电路,它能滤出有效信号和应用该信号,由振荡回路产生的调制脉冲经反射电路后,由发光管GL辐射出光脉冲,当地铁车辆进入受光器作用范围时,被反射回来的光脉冲进入光敏三极管DU,光电开关在接收电路中将光脉冲解调为电脉冲信号,再经放大器放大和同步选通整形,然后用数字积分或RC积分方式排除干扰,最后经延时(或不延时)触发驱动器输出光电开关控制信号,进而停止电动机,使得隔离板14停止运动。

所述后挡板13位于远离所述地铁的轨道的一侧,所述后挡板13连接所述左侧板10的后端与所述右侧板11的后端,所述第二传感器位于所述隔离板14的后端,所述后挡板13与所述第二传感器相对设置,由所述第一传感器探测地铁车辆信号同理可得,当所述第二传感器探测到所述隔离板14回缩到位后,输出控制信号,使得所述电动机停止运动,则所述隔离板14停止运动。

还包括底板15与开关机构,所述开关机构为行程开关,所述底板15位于所述隔离板14的下方,所述行程开关位于所述底板15上,且所述行程开关设置在所述地铁的轨道侧边,当所述地铁车辆16的车身触碰到所述行程开关时,实现接通控制电路,使得所述安全装置1得电;或者所述行程开关也可以设置在所述地铁的轨道上,所述地铁车辆16碾压所述行程开关接通控制电路进而启动所述安全装置1,所述行程开关用以检测地铁是否进站。

所述前挡板12连接所述左侧板10与所述右侧板11的前端,所述前挡板12上设置有通孔120,所述通孔120前后贯穿所述前挡板12,且所述隔离板14自所述通孔120伸出,所述通孔120用于固定所述隔离板14,使得所述隔离板14的设置稳固,不易于晃动。

上述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当所述地铁车辆16进站后,所述车辆的车声接触位于所述地铁车辆16的屏蔽门靠近轨道一侧的站台边缘的行程开关,接通电路,使得安全装置1得电,所述车辆停稳后,司机开启屏蔽门的同时启动正转启动开关,使得电动机正转,隔离板14向前伸出,所述第一传感器检测到所述隔离板14伸出到位所述车辆的车身后发出控制信号,所述电动机停止旋转,则隔离板14停止运动;司机关闭屏蔽门的同时启动反转启动开关,使得电动机反转,隔离板14向后回缩。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到所述隔离板14回缩到所述后挡板13的位置后发出控制信号,所述电动机停止旋转,则所述隔离板14停止运动。所述地铁车辆16启动离站后,不再触压所述行程开关,则所述行程开关自动复位,所述安全装置1断电。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 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