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级防爬吸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0046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爬吸能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多级防爬吸能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出行更加便捷的同时,事故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在提高主动控制可靠性的同时,被动安全防护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减轻轨道交通车辆相互碰撞时对车体结构造成的巨大破坏,通常在列车车厢首尾两端设置缓冲吸能装置。

随着双层客运列车等高速、重载车辆的出现,正常运行时动能要远大于普通列车,加上人员更加密集,因而碰撞事故中对能量的吸收要求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具备大行程、高可靠性等吸能特点的吸能装置。而目前列车上配置的普遍为单级压缩吸能装置,适用于地铁、城际列车等场合。采用单级压缩吸能方式,存在车体纵向空间利用率低,吸能行程短的缺点。若应用于高速重载车辆,吸能元件需要具备大的纵向尺寸,这将导致车头尺寸急剧增加,不利于列车的轻量化、小型化。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级防爬吸能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防爬吸能装置纵向尺寸小,无法适用于高速重载车辆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级防爬吸能装置,包括安装在车体上的若干个防爬吸能装置,其中,所述防爬吸能装置包括:安装在车体上的安装座,防撞块,将防撞块与安装座连接的若干个吸能套筒;所述吸能套筒依次套接并可相对滑动;自防撞块至安装座,所述吸能套筒的内径依次增大;与所述安装座之间距离最大的吸能套筒内还设置有吸能块;所述防撞块与所述安装座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吸能块的长度。

所述多级防爬吸能装置,其中,所述防撞块位于与所述安装座之间距离最远的吸能套筒内。

所述多级防爬吸能装置,其中,所述防撞块的长度小于与所述安装座之间距离最远的吸能套筒的长度。

所述多级防爬吸能装置,其中,所述吸能套筒的长度相等/不等。

所述多级防爬吸能装置,其中,每相邻两个所述吸能套筒间重合的长度相等/不等。

所述多级防爬吸能装置,其中,相邻两个所述吸能套筒间重合的长度小于所述吸能套筒的长度。

所述多级防爬吸能装置,其中,其还包括贯穿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吸能套筒上的若干个剪切销。

所述多级防爬吸能装置,其中,所述防撞块包括: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及将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连接的支撑管。

所述多级防爬吸能装置,其中,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用于对与所述安装座相连接的吸能套筒进行支撑的若干个肋板。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多个内径依次增大的吸能套筒相套接后与防撞块连接,当车体发生撞击时,防撞块压迫吸能块朝向安装座方向压缩,同时自防撞块端至安装座端,吸能套筒逐级后退,直至所有的吸能套筒完全重叠从而将碰撞冲击能转化为吸能块的塑性变形能,有效增加了车体前端的纵向吸能行程,同时也解决了单级吸能套筒垂向承载能力差的问题,对于高速重载车辆等需要吸收巨大碰撞能量的工况尤为适用,如双层客运列车等,以此来降低碰撞时冲击能带来的危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多级防爬吸能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多级防爬吸能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多级防爬吸能装置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碰撞后所述多级防爬吸能装置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级防爬吸能装置,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同时参阅图1-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级防爬吸能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安装在车体上的若干个防爬吸能装置。所述防爬吸能装置包括:安装在车体上的安装座1,防撞块2,将防撞块2与安装座1连接的若干个吸能套筒;所述吸能套筒依次套接并可相对滑动;自防撞块2至安装座1,所述吸能套筒的内径依次增大;与安装座1之间距离最大的吸能套筒内还设置有吸能块3;所述防撞块2与所述安装座1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吸能块3的长度。

多个内径依次增大的吸能套筒相套接后与防撞块2连接,当车体发生撞击时,防撞块2压迫吸能块3朝向安装座1方向压缩,同时自防撞块2端至安装座1端,吸能套筒逐级后退,直至所有的吸能套筒完全重叠从而将碰撞冲击能转化为吸能块3的塑性变形能,有效增加了车体前端的纵向吸能行程,同时也解决了单级吸能套筒垂向承载能力差的问题,对于高速重载车辆等需要吸收巨大碰撞能量的工况尤为适用,如双层客运列车等,以此来降低碰撞时冲击能带来的危害。

进一步的,所述吸能块3为蜂窝吸能结构/泡沫吸能结构/层叠点阵吸能结构。

较佳的,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吸能套筒为三个,分别为:与防撞块2连接的一级吸能套筒4、与安装座1连接的三级吸能套筒5、将一级吸能套筒4与三级吸能套筒5连接的二级吸能套筒6。其中,如图2所示,三级吸能套筒5套接在二级吸能套筒6的外表面,二级吸能套筒6套接在一级吸能套筒4的外表面;

所述防撞块2位于与安装座1之间距离最远的吸能套筒内,且所述防撞块2的外侧面与此吸能套筒的外表面平齐。较佳的实施例,防撞块2位于所述一级吸能套筒4内,当车体发生撞击时,一级吸能套筒4与防撞块2同时被撞击,防撞块2挤压吸能块3使吸能块3向安装座1方向压缩,同时,防撞块2与一级吸能套筒4同时朝向二级吸能套筒6移动,一级吸能套筒4移动至二级吸能套筒6内后,随二级吸能套筒6一起移动至三级吸能套筒5内,吸能块3持续被压缩,如图4所示,直至一级吸能套筒4、二级吸能套筒6和防撞块2均位于三级吸能套筒5内,碰撞吸能过程结束。一级吸能套筒4和二级吸能套筒6在车体碰撞时的滑动,有效的承受了所述多级防爬吸能装置错位压缩时产生的垂向载荷,避免错位压缩对所述吸能块3造成的破坏。

所述吸能套筒的长度可相等,也可不相等,较佳的,所述吸能套筒的长度均相等;每相邻两个吸能套筒间重合的长度相等/不等,较佳的,每相邻两个所述吸能套筒间重合的长度相等;相邻两个吸能套筒间重合的长度小于吸能套筒的长度。较佳的实施例,一级吸能套筒4、二级吸能套筒6与三级吸能套筒5的长度均相等,一级吸能套筒4与二级吸能套筒6相重合的长度小于一级吸能套筒4的长度,一级吸能套筒4位于二级吸能套筒6内的长度与二级吸能套筒6位于三级吸能套筒5内的长度相等。

所述多级防爬吸能装置还包括贯穿设置在相邻两个吸能套筒上的若干个剪切销。较佳的实施例,一级吸能套筒4与二级吸能套筒6相重合处设置有两个第一剪切销7,第一剪切销7贯穿一级吸能套筒4和二级吸能套筒6;二级吸能套筒6与三级吸能套筒5相重合处贯穿设置有两个第二剪切销8,第二剪切销8贯穿二级吸能套筒6和三级吸能套筒5。车体发生碰撞时,第一剪切销7在冲击力作用下折断,一级吸能套筒4向二级吸能套筒6内滑动,吸能块3压缩吸能;一级吸能套筒4与二级吸能套筒6完全重合时,二者一起向三级吸能套筒5滑动,此时第二剪切销8折断,一级吸能套筒4、二级吸能套筒6滑动至与安装座1接触,碰撞吸能过程结束。较佳的,一级吸能套筒4与二级吸能套筒6之间间隙配合,二级吸能套筒6与三级吸能套筒5之间间隙配合,使得在碰撞发生时,一级吸能套筒4和二级吸能套筒6在撞击力作用下可以顺利滑动。

如图3所示,所述防撞块2包括:第一挡板21、第二挡板22、及将第一挡板21与第二挡板22连接的支撑管23。所述防撞块2的长度小于一级吸能套筒4的长度。

如图1所示,所述多级防爬吸能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座1上用于对与安装座1相连接的吸能套筒进行支撑的若干个肋板9。较佳的实施例,安装座1上设置有用于对三级吸能套管进行支撑的肋板9。由于在碰撞结束时,一级吸能套管4和二级吸能套管6均滑动至三级吸能套管5内,因此,本实用新型中需要在安装座1上设置肋板9,肋板9与三级吸能套管5接触,对其进行支撑,提高三级吸能套管5的强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多级防爬吸能装置,包括安装在车体上的若干个防爬吸能装置。所述防爬吸能装置包括:安装在车体上的安装座,防撞块,将防撞块与安装座连接的若干个吸能套筒;所述吸能套筒依次套接;自防撞块至安装座,所述吸能套筒的内径依次增大;与安装座之间距离最大的吸能套筒内还设置有吸能块;所述防撞块与所述安装座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吸能块的长度。多个内径依次增大的吸能套筒相套接后与防撞块连接,当车体发生撞击时,防撞块压迫吸能块朝向安装座方向压缩,同时自防撞块端至安装座端,吸能套筒逐级后退,从而将碰撞冲击能转化为吸能块的塑性变形能,有效增加了车体前端的纵向吸能行程,同时也解决了单级吸能套筒垂向承载能力差的问题,对于高速重载车辆等需要吸收巨大碰撞能量的工况尤为适用,如双层客运列车等,以此来降低碰撞时冲击能带来的危害。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