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铁路冷藏车的侧墙结构及具有其的铁路冷藏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57146发布日期:2018-06-22 22:45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用于铁路冷藏车的侧墙结构及具有其的铁路冷藏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冷藏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铁路冷藏车的侧墙结构及具有其的铁路冷藏车。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铁路冷藏运输的快速发展,铁路冷藏车日趋增多,而保温功能是铁路冷藏车的关键技术之一。现有技术中的铁路冷藏车的侧墙内板为两端开口的波纹板架构,由于该波纹板两端开口,冷藏货物的水分或水蒸气能够通过上下两端的开口处进入侧墙结构的保温层内,从而造成侧墙内外板与保温层的分离。现有技术中的侧墙内板的上下开口结构使得侧墙结构的密封性能较差,从而使得车辆的保温性能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铁路冷藏车的侧墙结构及具有其的铁路冷藏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铁路冷藏车的侧墙结构密封性能不好而导致保温性能不佳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铁路冷藏车的侧墙结构,侧墙结构包括:内板,内板上设置有加强筋,加强筋为冲压结构,加强筋的两端为封闭式结构;外板;保温层,设置在内板与外板之间。

进一步地,加强筋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内板上,且加强筋的两端与内板的上下边沿具有间隔。

进一步地,内板上设置有多条加强筋,多条加强筋间隔设置在内板上。

进一步地,相邻两条加强筋之间的间隔在210mm至240mm之间。

进一步地,加强筋的宽度在50mm至70mm之间。

进一步地,加强筋相对内板表面的高度在25mm至30mm之间。

进一步地,内板与保温层为粘接,和/或外板与保温层为粘接。

进一步地,加强筋两端的宽度小于加强筋中部的宽度

进一步地,内板为非金属材料或铝材制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铁路冷藏车,包括侧墙结构,该侧墙结构为上述提供的侧墙结构。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铁路冷藏车的侧墙结构包括:内板、外板和保温层。其中,内板上设置有加强筋,加强筋为冲压结构,加强筋的两端为封闭式结构。保温层设置在内板与外板之间。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铁路冷藏车的侧墙结构,通过将内板的上下两端设置为封闭式的结构,有效的防止了冷藏货物的冷凝水或水蒸气进入保温层,提高车辆的密封性,增强了车辆的保温性,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铁路冷藏车的侧墙结构密封性能不好而导致保温性能不佳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侧墙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板的主视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板的俯视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板的左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内板;11、加强筋;20、外板;30、保温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铁路冷藏车的侧墙结构,该侧墙结构包括:内板10、外板20和保温层30。其中,内板10上设置有加强筋11,加强筋11为冲压结构。加强筋11的两端为封闭式结构,即加强筋11的上下两端没有开口结构。保温层30设置在内板10与外板20之间。本实施例中的外板20设置在该铁路冷藏车的外侧,内板10设置在该冷藏车的内侧。

如图2至图4所示,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铁路冷藏车的侧墙结构,通过将加强筋11的两端设置为封闭式结构,进而使得内板10的上下边沿为封闭式结构,从而能够有效的防止了冷藏货物的冷凝水或水蒸气从内板10的上下两端进入保温层30,使得内板10、保温层30和外板20紧密贴合在一起,从而提高该铁路冷藏车的密封性,进而增强了车辆的保温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铁路冷藏车的侧墙结构密封性能不好而导致保温性能不佳的技术问题。同时,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冷藏车的保温性能较好,该冷藏车也不需要长期开启制冷设备,节约了运输成本,也提高了制冷设备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将加强筋11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内板10上,加强筋11的两端与内板10的上下边沿具有间隔,即加强筋11的上端与内板10的上边沿具有间隔,加强筋11的下端与内板10的下边沿具有间隔。如此设置可方便该内板10与车体内其他零部件的连接。该内板10可通过螺纹连接或焊接的连接方式与铁路冷藏车内的其余零部件相连,当采用螺纹连接的连接方式时,可在加强筋11两端与内板10上下边沿的间隔处间隔设置有多个螺纹孔,当采用焊接的连接方式时,可将加强筋11两端与内板10上下边沿的间隔处与铁路冷藏车内的其余零部件进行焊接。

本实施例中的内板10安装在铁路冷藏车内,加强筋11朝向铁路冷藏车内部的方向凸起,并形成一个凸起部。由于内板10上设置有多条加强筋11,且多条加强筋11间隔设置在内板10上,使得内板10上朝向铁路冷藏车内部方向间隔形成有多个凸起部。为了使该铁路冷藏车内存放更多的货物,部分货物会紧靠冷藏车的内板10放置,由于内板10上存在着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起部,使得与内板10接触的货物只会接触到内板10上的多个凸起部。而且,货物表面与两个相邻的凸起部之间将形成一个风道,多个凸起部和货物表面将形成多个风道,这些风道将有利于该铁路冷藏车内的空气的流动,以使该铁路冷藏车的冷藏和保温效果更均匀,避免了局部冷藏效果不好的情况。

为了使该铁路冷藏车内的保温效果更好,可以将相邻两条加强筋11之间的间隔设置在210mm至240mm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将加强筋11之间的间隔设置为230mm,采用这样的设置,将有利于该铁路冷藏车的空气的流通,以使整个铁路冷藏车的温度更均匀,从而能够提高整个铁路冷藏车的保温效果。

为了提高该铁路冷藏车的保温效果,可以将加强筋11的宽度设置在50mm至70mm之间。采用这样的设置,使得相邻两个风道之间的距离在50mm至70mm之间,这样的间距将更加有利于风道内通风的流畅性,从而使得该铁路冷藏车内的温度更佳均匀,以使该铁路冷藏车的冷藏效果更加均匀。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该铁路冷藏车的保温效果,还可以将加强筋11相对内板10表面的高度在25mm至30mm之间。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使货物与加强筋11之间形成的风道便于该铁路冷藏车内的整体通风,以使该铁路冷藏车的整体冷藏效果更佳均匀,从而避免该铁路冷藏车由于通风不畅而导致部分区域冷藏效果不好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内板10与保温层30粘接起来;或者可以将外板20与保温层30粘接起来;或者可以将内板10与保温层30粘接起来,同时将外板20与保温层30粘接起来。在本实施例中,将内板10与保温层30粘接起来,同时将外板20与保温层30粘接起来,以保证内板10和外板20分别于保温层30的可靠连接。

为了得到本实施例中的侧墙结构,先将内板10和外板20间隔放置,此时,内板10的四个边沿处与外板20的四个边沿形成了四个平面,在这四个平面中的三个平面处均放置有阻挡件,且该阻挡件能够覆盖这三个平面。接着,向未放置阻挡件的那个开口平面内倒入液体的保温材料,随着保温材料的固化,保温材料将分别于内板10和外板20粘接起来。随后,安装人员便可以将该侧板结构安装在铁路冷藏车内。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内板10为整体冲压得到。采用这样的设置,减少了工作人员将内板10组装焊接的工作过程,使得安装工序更加简单方便,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由于内板10为整体冲压得到,使得该内板10的结构强度较强,密封效果也较好,从而有利于该铁路冷藏车的密封效果,进而能够提高该铁路冷藏车的冷藏保温效果。同时,为了便于整体冲压,将加强筋11两端的宽度小于加强筋11中部的宽度。在本实施例中,将加强筋11的两端呈渐缩状设置,具体地,该加强筋11两端呈梯形状渐缩。

具体的,为了便于整体冲压,内板10为非金属材料或铝材制成。本实施例中的内板10为非金属材料,采用非金属材料能够减轻该内板10的重量,减少车体自身的整体重量,以使该铁路冷藏车能够运输更多的冷藏货物。

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侧墙结构,通过将侧墙内板10上的加强筋11的上下两端设置为封闭式结构,即该加强筋11的上下两端之间没有开口结构,从而有效的防止了冷藏货物的冷凝水或水蒸气由加强筋11进入保温层30,进而避免了保温层30与内板10和外板20之间的分离,从而提高了侧板结构的密封性,增强了车辆的保温性,最终达到提高车辆冷藏保温效果的目的。由于该侧墙内板10的保温性能较好,因而该铁路冷藏车的制冷设备不需要长期开启,节省了运输成本,也提高了铁路冷藏车的使用寿命。同时,本实施例中的内板10采用整体冲压的工艺,从而能够简化了内板10组装的工序,方便安装人员的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铁路冷藏车,该铁路冷藏车包括侧墙结构,具体地,该侧墙结构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侧墙结构。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