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56463发布日期:2018-09-05 00:01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在运营线路上出现需要逃生的紧急情况时,通常依靠打开车门的紧急解锁装置打开车门,乘员通过设置在轨道梁侧逃生通道上的逃生梯来实现逃生。该逃生梯设计长度与线路等长。逃生梯的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可以利用安全门作为用于逃生的安全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身和安全门。所述车身上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安全出口;所述安全门可打开地封闭所述安全出口,所述安全门的下端与所述车身相连,所述安全门相对于所述车身沿上下方向可翻转,且所述安全门相对于所述车身沿左右方向可摆动,所述安全门向下翻转打开时适于形成连接所述安全出口的安全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可以将安全门作为逃生通道,不需要另外设置逃生梯,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并且减少了车辆的装配部件,从而降低成本,并方便装配。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车辆,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全出口的底部设有基座,所述基座沿左右方向可转动地与所述车身相连,所述安全门的下端与所述基座相连,且安全门可相对于基座沿上下方向翻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全出口的内底面上设有间隔布置的两个螺栓,所述基座上设有与两个所述螺栓一一对应的滑槽,所述螺栓穿过对应的滑槽以沿上下方向锁紧所述基座,且所述螺栓相对于所述基座沿对应的滑槽可滑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螺栓沿左右间隔布置在所述安全出口的底面上,所述滑槽为沿所述基座左右间隔布置并与两个所述螺栓一一对应的弧形,两个所述滑槽中的每个滑槽均为以另一个滑槽的后端为中心的圆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螺栓可移动地设在所述车身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座上设有旋转臂,所述旋转臂从所述安全出口的下方朝所述车身外并向上延伸且与所述安全门相对固定地连接,所述旋转臂包括一个或沿左右间隔布置的至少两个。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全门包括:门板和踏板,所述门板为沿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延伸的板体;所述踏板包括沿上下间隔设置于所述门板的内侧面上的多个,其中,在所述安全门关闭所述安全出口时,每个所述踏板均相对于所述门板向上倾斜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踏板上背离所述门板一端的边沿设有折边,所述踏板上设有一个或沿左右间隔布置的多个支撑筋,所述支撑筋与所述折边和所述门板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踏板上背离所述门板的一端的边沿朝向所述门板折弯形成所述折边,且所述支撑筋设置于所述踏板的朝向所述门板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踏板与所述门板之间的夹角在30°到90°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踏板与所述门板相对固定地连接;或所述踏板沿上下方向可翻转地与所述门板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全门的内侧设置有防滑凸台。

附图说明

图1至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辆中安全门处于不同状态下的示意图,其中,图1中安全门将安全出口关闭,图2中安全门打开形成逃生通道,图3中安全门通过左右旋转调整到合适的位置。

附图标记:车辆100,车身1,安全门2,安全出口101,基座21,滑槽211,旋转臂22,门板23,踏板24,折边25,支撑筋26。

具体实施方式

目前车辆100在运营线路上出现需要逃生的紧急情况时,通常依靠打开车门的紧急解锁装置打开车门,乘员通过设置在轨道梁侧逃生通道上的逃生梯来实现逃生。该逃生梯设计长度与线路等长。

由于上述方案采用跟随线路设置固定逃生梯长度较长,所以逃生梯的设置一定要满足线路运营长度,采用来回两条单轨线路并且间距不大的情况下该逃生梯可以设置在救援通道的中间来公用。间距太大的情况下,就需要线路边设置独立的固定逃生梯。

另外,跟随线路设置固定逃生梯一般与轨道梁都在室外环境中,为避免锈蚀一般采用304不锈钢来进行制作。所以一条线路的固定逃生梯的制作成本非常高;跟随线路设置固定逃生梯设置在救援通道上,占用了救援通道的有限宽度,对逃生乘员的通行造成不便;跟随线路设置固定逃生梯一般高于梁面1米左右,对单轨原有的简洁美观风格造成破坏。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可以包括轨道列车、载客客车等。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结合图1至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0,包括:车身1和安全门2。

其中,车身1上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安全出口101,安全出口101可以用于乘客的安全通过。安全门封闭安全出口101,而且安全门2可打开,另外,安全门2打开时可以作为安全通道以供逃生。具体而言,安全门2的下端与车身1相连,且安全门2相对于车身1沿上下方向可翻转,安全门2通过翻转实现开关安全出口101,而且安全门2可以相对于车身1沿左右方向摆动,安全门2左右摆动可以调整安全门2的角度,从而将安全门2调整到预定的逃生方向,以方便通过。

另外,在一般情况下安全门2处于关闭的状态,此时安全门2将安全出口101关闭,而在需要使用安全通道时,可以将安全门2向下翻转形成安全通道,可以通过安全通道进行逃生等,从而提高车辆100的安全性,在一些地方,安全门2向下翻转之后下端的落地点可能不理想,此时,可以将安全门2左右摆动,将安全门2摆动到合适的位置,从而提高逃生通道的安全性和适用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0,可以将安全门2作为逃生通道,不需要另外设置逃生梯,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并且减少了车辆100的装配部件,从而降低成本,并方便装配。

另外,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只需要打开安全门2并翻转到预定位置即可形成逃生通道以供逃生,安全可靠,减少了紧急情况下的开门的步骤,节省时间。

进一步地,本申请中的安全门2还可以左右摆动,以调整安全通道的角度,从而进一步地方便安全门2的使用。

另外,本实用新型为利用安全门2设置安全梯的方式来解决跟随线路来布置固定逃生梯的弊端。需要逃生时,操作人员在安全门2遮挡内饰外打开安全门2紧急按钮,安全门2解锁并向下翻转,目测安全门2落地后安全门2与救援平台之间搭接了一条可以踩踏的通道,打开遮挡用内饰,乘员即可逃生。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安全门2室内侧设置了防滑凸台(未示出),安全门2搭接在轨道梁上后,凸台能避免逃生乘员出现脚底打滑。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中的逃生门沿铰链回转设置在地板附近,逃生门解锁后沿回转中心朝下翻转。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中逃生梯与车体的连接基座21设置了可滑动的导槽,逃生门向下翻转的同时,驱动基座21伸出车体一个距。有利地,本实用新型逃生梯与车体的连接基座21设置了可以转向的固定点及旋转导槽。逃生梯可以根据轨道梁面的拐外情况进行旋转。

本实用新型中救生门具备逃生梯功能,正常运营时提供车体隔音隔热防水等功能、需要逃生时具备救生梯功能。

其中,如图1所示,安全门2将安全出口101关闭,图2中安全门2打开形成逃生通道,图3中安全门2通过左右旋转调整到合适的位置。

结合图2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安全出口101的底部设有基座21,基座21沿左右方向可转动地与车身1相连,安全门2的下端沿上下方向可翻转的与基座21相连,换句话说,安全门2的下端与基座21相连,且安全门2可相对于基座沿上下方向翻转。在安全出口101的底部设置基座21,从而可以方便安全门2左右摆动,方便调整逃生通道的方向,从而提高安全门2的适用范围,例如,对于弧形、直线型等形式的导轨,安全门2都可以调整到预定的位置,从而方便逃生。

另外,可以在安全出口101的底部设置螺栓(未示出),通过螺栓可以对基座21定位,以限制基座21的上下移动,而且,通过螺栓定位基座21,可以提高基座21的安装效率,而且还可以方便实现基座21的摆动(或者说转动)。

进一步地,安全出口101的内底面上设有间隔布置的两个螺栓,基座21上设有与两个螺栓一一对应的滑槽211,螺栓穿过对应的滑槽211以沿上下方向锁紧基座21,且螺栓相对于基座21沿对应的滑槽211可滑动。从而可以方便基座21的左右摆动。设置两个螺栓定位基座21,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基座21的稳定性。而螺栓可以沿着滑槽211滑动,从而使得基座21可以相对于安全出口101的底面移动,不仅可以便于将安全门2调整到预定的方向。

其中,本实用新型的两个螺栓可以是沿左右方向、前后方向等,同样地,两个滑槽211也可以设置为沿左右方向延伸、沿前后方向间隔;或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沿左右方向间隔等。另外,对于螺栓以及滑槽211的数量,本实用新型也未作限制,例如可以设置三个或更多个的螺栓、也可以设置一个、三个或更多个的滑槽211。

进一步地,螺栓沿左右间隔布置在安全出口101的底面上,滑槽211为沿基座左右间隔布置并与两个螺栓一一对应的弧形,两个滑槽211中的每个滑槽211均为以另一个滑槽211的后端为中心的圆弧。

在一个螺栓移动到对应的滑槽211的后端时,可以以一个螺栓为中心左右摆动基座21,将基座21转动预定角度,从而将作为逃生通道的安全门2摆动到预定位置。

优选地,螺栓可移动地设在车身1上。因此,在基座21摆动时,不会受限于螺栓的位置,在基座21旋转过程中,可移动地螺栓可以保证基座21可以顺利的旋转而布置于卡死,避免出现卡死的问题。

进一步优选地,车身1上设有复位件(弹簧等),可以对螺栓进行定位,进一步地方便基座21的旋转。

另外,在通过两个螺栓定位基座21时,可以将其中的一个螺栓设置成可动,而另一个螺栓设置成固定。

如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基座21上设有旋转臂22,旋转臂22从安全出口101的下方朝车身1外并向上延伸且与安全门2相对固定地连接,旋转臂22包括一个或沿左右间隔布置的至少两个。通过设置旋转壁,安全门2的翻转将不受限,例如,安全门2可以向下翻转到向下倾斜的形式,而避免车身1地板对安全门2翻转角度的影响。

参照图1,旋转臂与基地相连,然后绕过安全出口的地板边沿延伸并连接安全门。

结合图2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安全门2包括:门板23和踏板24,门板23为沿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延伸的板体。踏板24包括沿上下间隔设置于门板23的内侧面上的多个,其中,在安全门2关闭安全出口101时,每个踏板24均相对于门板23向上倾斜延伸。在安全门2翻转至向下倾斜时,踏板24将会处于大体水平的位置,方便踩踏,从而提高逃生的安全稳定,使得逃生的过程可以有序进行。

当然,也可以不设置踏板24,门板23向下倾斜至预定角度后,滑板形式也可以方便逃生。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踏板24上背离门板23一端的边沿设有折边25,踏板24上设有一个或沿左右间隔布置的多个支撑筋26,支撑筋26与折边25和门板23相连。通过折边25和支撑件的组合,可以提高踏板24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地提高逃生过程中的安全性,方便有序通过逃生通道。

优选地,如图2和吐3,踏板24上背离门板23的一端的边沿朝向门板23折弯形成折边25,且支撑筋26设置于踏板24的朝向门板23的一侧。避免出现人员踩踏折边25、支撑筋26时站立不稳的问题。

当然,也可以将支撑筋26和折边25设置在远离门板23的一侧,支撑筋26和折边25可以作为辅助,提高踏板24的防滑效果。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踏板24上远离门板23的侧面为逃生门下放形成逃生通道时踏板24的上侧面,而踏板24上朝向门板23的侧面为逃生门下放形成逃生通道时踏板24的下侧面。或者说,由于踏板24与门板24之间形成了夹角,因此,夹角内(锐角)为内侧、夹角外(钝角)为外侧。

有利地,踏板24与门板23之间的夹角在30°到90°范围内。例如,将踏板24与门板23之间的夹角设置为30°、65°、90°等等。当然,踏板24与门板23之间的夹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旋转,例如,还而已将踏板24与门板23之间的夹角设置为小于30°的形式。另外,还可以将踏板24设置成可以翻转的形式。例如,将踏板24设置成沿上下方向可翻转地连接门板23,从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踏板24的方向。

另外,踏板24与门板23也可以设置为相对固定地形式,例如,通过螺栓、焊接等方式将踏板24固定安装与门板23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安全门2的内侧设置有防滑凸台(未示出)。避免逃生人员脚底打滑。

另外,结合前述实施例,安全门2由门板23和踏板24组成,此时,可以在踏板24上设置防滑凸台,也可以在踏板24和门板23上都设置防滑凸台。

进一步优选地,还可以在安全门2上设置扶手。其中扶手可以为相对安全门2位置固定,或者相对安全门2可转动的形式。

其中,本实用新型中的车辆可以运行于双轨轨道上,在两个轨道梁210之间设有逃生的通道,整个车辆跨坐在两个轨道梁210上并且包裹(可以是部分包裹)轨道梁210;安全门适于伸入到逃生的通道(两个轨道梁210之间),在放下安全门2时,乘客可以从安全门进入到两个轨道梁210之间用于逃生的通道,便于逃生。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车辆可以为铁路、地铁、跨坐式单轨等,优选为跨坐式单轨。

如前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轨道交通中,所述轨道车辆跨坐在轨道梁上,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跨坐”是对轨道车辆进行限定,即轨道车辆的车体骑跨在轨道梁上运行,而对于转向架中的水平轮与轨道梁的相对位置则没有特殊限定。例如,所述水平轮可自由配合于轨道梁的外侧壁或内侧壁,以适应不同尺寸的轨道梁结构。换言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轨道交通系统中,所述轨道车辆可以跨坐在轨道梁上,即为车体包裹轨道梁结构,车身宽度尺寸可以大于轨道梁宽度尺寸。

其中,车辆100的其他结构,对于现有技术中可以获知的,本申请不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