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钢轨下沉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56454发布日期:2020-04-03 14:51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铁路钢轨下沉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检测维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铁路钢轨下沉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铁路基础稳固是火车安全运输的前提,现有的铁路结构中,铁路钢轨通过钢轨底部两侧设置的枕木固定在地面基础上,火车在运行中会对铁路钢轨造成一定的压力和振动,铁路在长时间使用后,铁路基础地基可能会出现松软等问题。在铁路日常监测维修中,如果不能不及时发现铁路基础地基松软等问题以对铁路进行维护,当火车通过时,会使铁路钢轨下沉过大,从而造成铁路状态损坏,对火车安全运输造成严重影响。现有的铁路监测维修作业主要在铁路处于静态状态下实施,然而在铁路处于静态状态时,无法准确测量到铁路钢轨的下沉量,从而无法对铁路状态做出准确判断。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铁路钢轨下沉测量装置。

为此,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铁路钢轨下沉测量装置,所述铁路钢轨下沉测量装置用于测量火车经过铁路钢轨时钢轨的下沉位移,所述装置包括:底座、支撑架、刻度尺和测量杆;

所述支撑架垂直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端面上;

所述刻度尺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端面的一侧,且所述刻度尺可固定在任一转动位置上;

所述测量杆可转动或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支撑架上,且所述测量杆的初始安装位置沿所述支撑架的垂向可调,所述测量杆一端为接触端,另一端为测量端,所述接触端用于与所述钢轨接触配合,所述测量端用于指示所述刻度尺的刻度。

进一步地,在所述铁路钢轨下沉测量装置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固定立板,所述固定立板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用于支撑固定所述刻度尺。

进一步地,在所述铁路钢轨下沉测量装置中,所述固定立板设置在所述刻度尺的端部外侧,所述刻度尺的端部设置有端部通孔,所述固定立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端部通孔相适配的连接通孔,所述端部通孔与所述连接通孔正对,所述固定立板和所述刻度尺通过所述端部通孔、所述连接通孔与螺栓螺母副的配合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铁路钢轨下沉测量装置中,所述固定立板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进一步地,在所述铁路钢轨下沉测量装置中,所述支撑架侧端面上沿垂向设置多个等间距分布的固定通孔,所述测量杆侧端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固定通孔相适配的安装通孔,所述测量杆通过螺栓螺母副与所述固定通孔及所述安装通孔的配合安装在所述支撑架上。

进一步地,在所述铁路钢轨下沉测量装置中,所述支撑架侧端面上沿垂向设置有固定通槽,所述测量杆侧端面上设置有所述固定通槽相适配的安装通孔,所述测量杆通过螺栓螺母副与所述固定通槽及所述安装通孔的配合安装在所述支撑架上。

进一步地,在所述铁路钢轨下沉测量装置中,所述支撑架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主要优点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铁路钢轨下沉测量装置能够测量在静态状态下无法测量的钢轨的下沉位移,能为铁路维护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操作方便,且在测量过程中工作人员不用靠近铁路,测量过程安全可靠,数据准确。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铁路钢轨下沉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铁路钢轨下沉测量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座、2-支撑架、3-刻度尺、4-测量杆、5-固定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铁路钢轨下沉测量装置,该铁路钢轨下沉测量装置用于测量火车经过铁路钢轨时钢轨的下沉位移,该铁路钢轨下沉测量装置包括:底座1、支撑架2、刻度尺3和测量杆4;支撑架2垂直安装在底座1上端面上;刻度尺3可转动地安装在底座1上端面的一侧,且刻度尺3可固定在任一转动位置上;测量杆4可转动或可滑动地安装在支撑架2上,且测量杆4的初始安装位置沿支撑架2的垂向可调,测量杆4一端为接触端,另一端为测量端,接触端用于与钢轨接触配合,测量端用于指示刻度尺3的刻度。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铁路钢轨下沉测量装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具体说明。

如附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铁路钢轨下沉测量装置在使用时,先在火车经过钢轨前将该装置平稳地安装在铁路钢轨外侧的两根枕木间,并使底座1稳固在地面基础上;而后通过调整测量杆4在支撑架2上的初始安装位置,使测量杆4的接触端顶住铁路钢轨的轨底底部,并对测量杆4施加一定的预紧力,确保测量杆4不会因自身重力而发生转动或滑动;转动刻度尺3,使刻度尺3靠近测量杆4的测量端,直至测量杆4的测量端正对刻度尺3的刻度后,将刻度尺3紧固在底座1上,并记录下此时测量杆4的测量端所指示的刻度尺3的读数,以作为初始值;当火车经过钢轨时,钢轨在火车的压力下会出现下沉,由于测量杆4的接触端顶住钢轨底部,下沉的钢轨会同步带动测量杆4的接触端运动,从而使测量杆4发生转动或滑动;当火车经过后,观察并记录此时测量杆4的测量端所指示的刻度尺3的读数,以作为测量值,计算初始值和测量值的差值,该差值即为铁路钢轨的下沉位移。

如附图1所示,为了便于刻度尺3的安装和固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铁路钢轨下沉测量装置还包括固定立板5,固定立板5安装在底座1上,用于支撑固定刻度尺3。

对于如何利用固定立板5实现刻度尺3可转动地安装在底座1上端面的一侧,且刻度尺3可固定在任一转动位置上,以下进行示例说明。

具体地,固定立板5设置在刻度尺3的端部外侧,刻度尺3的端部设置有端部通孔,固定立板5上设置有与端部通孔相适配的连接通孔,端部通孔与连接通孔正对,固定立板5和刻度尺3通过端部通孔、连接通孔与螺栓螺母副的配合连接。其中,固定立板5和刻度尺3在进行装配连接时,先使螺栓的螺纹端依次穿插出连接通孔和端部通孔,而后在穿出连接通孔和端部通孔的螺栓的螺纹端上旋拧上螺母。

如此设置,当需要转动刻度尺3时,先松开螺母以松开固定立板5与刻度尺3的连接,而后转动刻度尺3到所需位置,再旋紧螺母以使固定立板5与刻度尺3固定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立板5可以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底座1上,也可以通过螺栓连接方式固定在底座1上。

如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测量杆4可转动或可滑动地安装在支撑架2上,且测量杆4的初始安装位置沿支撑架2的垂向可调。具体地,对于如何实现测量杆4可转动或可滑动地安装在支撑架2上,且测量杆4的初始安装位置沿支撑架2的垂向可调,以下进行示例说明。

作为一种示例,支撑架2侧端面上沿垂向设置多个等间距分布的固定通孔,测量杆4侧端面上设置有与固定通孔相适配的安装通孔,测量杆4通过螺栓螺母副与固定通孔及安装通孔的配合安装在支撑架2上。

其中,固定通孔的间距和数量根据实际测量需求进行确定。

如此设置,通过更换支撑架2上与测量杆4配对的固定通孔即可实现测量杆4的初始安装位置的可调性;当该铁路钢轨下沉测量装置用于测量钢轨的下沉位移时,先确定测量杆4的安装位置,而后通过螺栓螺母副将测量杆4安装在支撑架2上,并利用螺栓螺母副对测量杆4施加一定的扭矩,以确保测量杆4不会因自身重力而发生转动;当火车经过钢轨时,钢轨的下沉运动会同步带动测量杆4转动,从而改变测量杆4的测量端的位置,实现钢轨的下沉位移的测量。

作为另一种示例,支撑架2侧端面上沿垂向设置有固定通槽,测量杆4侧端面上设置有固定通槽相适配的安装通孔,测量杆4通过螺栓螺母副与固定通槽及安装通孔的配合安装在支撑架2上。

其中,固定通槽的位置和槽长根据实际测量需求进行确定。

如此设置,通过调整测量杆4在支撑架2的固定通槽上的位置即可实现测量杆4的初始安装位置的可调性;当该铁路钢轨下沉测量装置用于测量钢轨的下沉位移时,先确定测量杆4的安装位置,而后通过螺栓螺母副将测量杆4安装在支撑架2上,并利用螺栓螺母副对测量杆4施加一定的扭矩,以确保测量杆4不会因自身重力而发生滑动;当火车经过钢轨时,钢轨的下沉运动会同步带动测量杆4滑动,从而改变测量杆4的测量端的位置,实现钢轨的下沉位移的测量。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架2可以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底座1上,也可以通过螺栓连接方式固定在底座1上。

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铁路钢轨下沉测量装置能够测量在静态状态下无法测量的钢轨的下沉位移,能为铁路维护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操作方便,且在测量过程中工作人员不用靠近铁路,测量过程安全可靠,数据准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此外,本文中“前”、“后”、“左”、“右”、“上”、“下”均以附图中表示的放置状态为参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