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T悬吊车驱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17254发布日期:2020-11-06 12:25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PRT悬吊车驱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prt悬吊车驱动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悬挂式智能立体轨道交通系统(简称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来说,每辆悬吊车都要通过轨道转换来改变其运行的轨道线路,这样悬吊车才能到达轨道网络上的任一站点,而轨道转换系统是实现这一功能的核心部件。

现有的悬吊车轨道转换,一般通过设置可动轨道单元,驱动可动轨道单元往复运动以实现轨道转换的功能,即通过模拟鱼骨结构,利用若干个可动轨道段组成可动轨道单元,在驱动器的带动下不同的可动轨道段会发生相对位置变化,进而实现了整个可动轨道单元的偏移动作,实现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中轨道转换的功能。

上述技术方案,悬吊车进行轨道切换时,需要通过可动轨道单元发生的偏移动作来实现。因此在前一辆悬吊车从主路切换至支路后,需待可动轨道单元复位后,下一辆悬吊车才能继续在主路上向前运行,降低了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prt悬吊车驱动系统,悬吊车进行轨道转换时,无需使轨道发生位置变化,而是调节驱动轮与轨道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实现换轨或脱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prt悬吊车驱动系统,包括驱动悬吊车沿轨道运行的驱动部件、以及驱动悬吊车换轨的换轨驱动装置;轨道为刚性轨道;驱动部件包括两个同步前进的驱动轮;换轨驱动装置横向或者竖向调节驱动轮与轨道的相对位置,实现换轨与脱轨。

上述技术方案中,悬吊车在运行部分运行时,有且只有一个驱动轮与在先轨道接触;悬吊车在转换部分运行时,换轨驱动装置使另一驱动轮与在后轨道连接,在先的驱动轮脱轨。换轨驱动装置横向或者竖向调节驱动轮与轨道的相对位置,以实现换轨或脱轨,而无需使轨道移动。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悬吊车驱动系统,换轨时,轨道不动,因此前一辆悬吊车从在先轨道换轨至在后轨道后,后一辆悬吊车在在先轨道上运行时,无需等待轨道复位,使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高效运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换轨驱动装置包括设在驱动部件上的能够分别调节两个驱动轮高度的高度调节机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高度调节机构可单独调节两个驱动轮的高度,即竖向调节驱动轮与轨道的相对位置,以实现脱轨与换轨。悬吊车运行至转换部分时,当不需要换轨时,在先驱动轮与转换部分的在先轨道连接,高度调节机构使另一驱动轮升高,使另一驱动轮脱离转换部分的对应轨道,从而使悬吊车继续在在先轨道上运行。当需要换轨时,另一驱动轮与转换部分的在后轨道连接,高度调节机构使在先驱动轮升高,使在先驱动轮脱离转换部分的在后轨道,从而使悬吊车在在后轨道上运行。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高度调节机构包括连接杆、与两个驱动轮车架分别连接的伸缩轴、以及分别驱动两根伸缩轴伸长或缩短的伸缩驱动件,伸缩驱动件均与连接杆固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伸缩驱动件为液压缸、气缸或电缸。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换轨驱动装置包括固设在驱动部件上的磁体,磁体的充磁方向与悬吊车行进方向垂直。磁体与磁力发生器相互作用,磁力发生器对驱动部件上的磁体产生吸力或斥力,从而使驱动部件的驱动轮相对轨道横向运动,以实现换轨和脱轨。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prt悬吊车轨道转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向视图。

图3是图1中的轨道的转换部分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二的prt悬吊车轨道转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二的prt悬吊车轨道转换系统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转换部分101、第一并行段101a、第一分离段101b、第二并行段101c、第二分离段101d、、凸出部102、凹槽103、左侧壁104、右侧壁105、底壁106、第一轨道110、第二轨道120、导向段121、驱动部件200、驱动轮210、外环槽21a、驱动轮车架220、驱动模块230、换轨驱动装置300、伸缩轴310、伸缩驱动件320、连接杆330、主路磁力发生器340、安装座341、电磁铁342、换轨磁力发生器350、吊臂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竖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prt悬吊车轨道转换系统,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悬吊车上方设有可沿轨道运行的驱动部件200,轨道包括运行部分和转换部分101,图1中所示的转换部分101以外为运行部分;转换部分101包括彼此靠近的两条轨道,比如为图1中所示的第一轨道110和位于第一轨道110右侧的第二轨道120,轨道转换系统还包括换轨驱动装置300。第一轨道110为悬吊车初始时运行的在先轨道,第二轨道120为悬吊车欲转换至的在后轨道,悬吊车不进行轨道转换时,则一直在第一轨道110上运行。

驱动部件200包括两个同步前进的驱动轮210,两个驱动轮通过连接杆330间接连接在一起,连接杆330的中部固接有吊臂400,吊臂400位于两个驱动轮210之间,悬吊车与吊臂400的下端固接。悬吊车在运行部分运行时,有且只有一个驱动轮210与第一轨道110接触;悬吊车在转换部分101运行时,换轨驱动装置300使另一驱动轮210与第二轨道120连接,在先的驱动轮210脱轨。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轮210安装在驱动轮车架220上,并由与驱动轮车架220固接的驱动模块230驱动,驱动模块230驱动驱动轮210转动的方式可采用现有技术,可以但不限于为cn201710213081.7中公开的一种全向驱动轮,具体应用时,可根据轨道的具体结构适应性调整驱动轮210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悬吊车在运行部分的第一轨道110上运行时,左边的驱动轮210与第一轨道110接触,右边的驱动轮210悬空并随左边的驱动轮210一起前进,此时右边驱动轮210上的驱动模块230无需工作。悬吊车在转换部分101运行时,当需要从第一轨道110转换至第二轨道120时,换轨驱动装置300使右边的驱动轮210与第二轨道120连接,右边驱动轮上的驱动模块230工作,左边的驱动轮210脱离第一轨道110,左边驱动轮上的驱动模块230停止工作。当无需换轨时,换轨驱动装置300使左边的驱动轮210继续与第一轨道110连接,左边的驱动轮210带动悬吊车继续在第一轨道110上运行。

应当指出,第一轨道110和第二轨道120为刚性轨道。

在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中应用本实用新型的prt悬吊车轨道转换系统时,悬吊车在第一轨道110上运行,第二轨道120可以为沿第一轨道110分支的另一条轨道支路或站点。第二轨道120为站点时,乘客可以在停靠站点上车和下车。悬吊车需要在站点停靠时,悬吊车换轨至第二轨道120上,无需在站点停靠的悬吊车可继续在第一轨道110上运行,两两悬吊车之间的运行不干扰,使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高效运行。

悬吊车需要从站点驶入第一轨道110(主路)上时,在第二轨道120的另一端也设置换轨驱动装置300和对称的转换部分101,换轨驱动装置300使与第二轨道120连接的右边的驱动轮210脱离第二轨道120,使左边的驱动轮210与第一轨道110连接,从而使悬吊车在第一轨道110(主路)上运行;此过程与前述悬吊车从第一轨道110转换至第二轨道120的过程相反,在此不赘述。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轨道110和第二轨道120均为具有凸出部102的轨道,凸出部102向上设置,驱动轮210的外周具有与凸出部102配合的外环槽21a,悬吊车运行时,驱动轮210能够通过外环槽21a和凸出部102在轨道上运行。具体地,轨道可以为图1中所示的在底座上设凸出部102的结构,也可以为绳缆等截面为圆形的结构,本实施例对轨道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换轨驱动装置300竖向调节驱动轮210与轨道的相对位置,实现换轨与脱轨,具体地,换轨驱动装置300包括设在驱动部件200上的能够分别调节两个驱动轮210高度的高度调节机构。

当悬吊车从运行部分的第一轨道110运行至转换部分101时,当不需要换轨时,左边的驱动轮210与转换部分101的第一轨道110连接,高度调节机构使右边的驱动轮210升高,使右边的驱动轮210脱离转换部分101的第二轨道120,从而使悬吊车继续在第一轨道110上运行。当需要换轨时,右边的驱动轮210与转换部分101的第二轨道120连接,高度调节机构使左边的驱动轮210升高,使左边的驱动轮210脱离转换部分101的第一轨道110,从而使悬吊车在第二轨道120上运行。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高度调节机构包括连接杆330、与两个驱动轮车架220分别连接的两根伸缩轴310、以及分别驱动两根伸缩轴310伸长或缩短的伸缩驱动件320,每个伸缩驱动件320均与连接杆330固接。比如左边的驱动轮车架220上通过螺栓连接一根竖向设置的伸缩轴310,右边的驱动轮车架220上也通过螺栓连接一根竖向设置的伸缩轴310;两根伸缩轴310各由一个伸缩驱动件320驱动,两个伸缩驱动件320的上端分别与连接杆330的左端和右端固接。伸缩驱动件320可以为电缸、液压缸或气缸,优选为电缸,为液压缸或气缸时,可在悬吊车上设置液压源或气源。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转换部分101的第一轨道110包括第一并行段101a和第一分离段101b,转换部分101的第二轨道120包括与第一并行段101a平行且对应设置的第二并行段101c、以及与第一分离段101b对应设置并逐渐远离的第二分离段101d,第二分离段101d与运行部分的第二轨道120连接。优选的,第二并行段101c具有向外延伸的向下倾斜设置的导向段121,由此便于驱动轮210运行至转换部分101的第二轨道120上。优选地,第一并行段101a、第一分离段101b和第二并行段101c均为直线段;第二分离段101d为远离第一分离段101b设置的斜线段或弧形段,第二分离段101d为斜线段时,第二分离段101d与第二并行段101c圆滑过渡。

悬吊车从运行部分的第一轨道110运行至转换部分101时,驱动部件200的两个驱动轮210分别与第一并行段101a和第二并行段101c接触,为脱轨和和换轨作准备。悬吊车继续向前运行过程中,需要换轨时,左边的伸缩驱动件320驱动左边的伸缩轴310缩短,使左边的驱动轮210向上运动而与第一分离段101b分离,同时右边的驱动轮210继续在第二分离段101d上运行,由此使悬吊车运行至运行部分的第二轨道120上,实现换轨;悬吊车离开转换部分101后,左边的伸缩驱动件320驱动左边的伸缩轴310伸长而复位。无需换轨时,右边的伸缩驱动件320驱动右边的伸缩轴310缩短,使右边的驱动轮210向上运动而与第二分离段101d分离,同时左边的驱动轮210继续在第一分离段101b上运行,由此使悬吊车继续在第一轨道110上运行,悬吊车离开转换部分101后,右边的伸缩驱动件320驱动右边的伸缩轴310伸长而复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可控制相应高度调节机构工作实现换轨,高度调节机构可根据收到的运行命令执行动作,例如可参考现有轻轨或地铁的产生及发送运行控制命令的方法,在此不作赘述。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轨道的结构和换轨驱动装置的结构不同。具体如图4所示,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轨道为具有凹槽103的轨道,运行部分的轨道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以及连接两个侧壁的底壁106,比如两个侧壁分别为左侧壁104和右侧壁105,凹槽103由两个侧壁和底壁106之间的区域形成,驱动轮210能够卡设在凹槽103中并在轨道上运行。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驱动轮210通过连接杆330连接,不设置伸缩轴310。转换部分101的第一轨道110包括一个左侧壁104和与该左侧壁104右端固接的底壁106,没有右侧壁105;转换部分101的第二轨道120包括一个右侧壁105和与该右侧壁105左端固接的底壁106,没有左侧壁104。悬吊车在转换部分101运行时,两个驱动轮210位于转换部分101的左侧壁104和右侧壁105之间的区域,即在转换部分101时,左侧壁104对左边的驱动轮210限位,右侧壁105对右边的驱动轮210限位。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换轨驱动装置300横向调节驱动轮210与轨道的相对位置,实现换轨与脱轨。具体地,换轨驱动装置300包括固设在驱动部件200上的磁体,优选两个驱动轮210上各设一个磁体,磁体的充磁方向与悬吊车行进方向垂直,两个磁体的充磁方向相同或者相反,优选相同;磁体可以但不限于为永磁铁或电磁铁,当然也可在驱动部件的中部设一个磁体。转换部分101处设有两套磁力发生器,磁力发生器包括设在转换部分101的第一轨道110处的主路磁力发生器340、以及设在转换部分101的第二轨道120处的换轨磁力发生器350,主路磁力发生器340与左边的驱动轮210上的磁体相互作用,换轨磁力发生器350与右边的驱动轮210上的磁体相互作用。比如主路磁力发生器340设在转换部分101的第一轨道110的左侧,主路磁力发生器340对左边的驱动轮210产生斥力;换轨磁力发生器350设在转换部分101的第二轨道120的右侧,换轨磁力发生器350对右边的驱动轮210产生吸力。当然,磁力发生器发出的磁力对两个磁体都有作用力,靠近的磁体受到的作用力大,总的运动力为其合力。

悬吊车运行至转换部分101处时,当需要换轨时,主路磁力发生器340对左边的驱动轮产生斥力,和/或换轨磁力发生器350对右边的驱动轮210产生吸力,使右边的驱动轮210在转换部分101的第二轨道120上运行,同时左边的驱动轮210脱离转换部分101的第一轨道110,由此使悬吊车脱离第一轨道110而在第二轨道120上运行。当无需换轨时,两个磁力发生器均不产生磁力,使左边的驱动轮210在转换部分101的第一轨道110上运行,由此使悬吊车继续在第一轨道110上运行。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在不换轨时,主路磁力发生器340也可以对左边的驱动轮210产生吸力,使左边的驱动轮210在转换部分101的第一轨道110上运行,同时右边的驱动轮210脱离转换部分101的第二轨道120,由此使悬吊车继续在第一轨道110上运行。

当然,也可仅在一个轨道的侧壁设置一套磁力发生器,比如在第一轨道110的外侧设置磁力发生器;当无需换轨时,该磁体发生器对驱动部件210上的磁体不产生磁力,使左边的驱动轮继续在第一轨道110上运行;当需要换轨时,该磁体发生器对驱动部件210上的磁体产生斥力,使左边的驱动轮脱离第一轨道110,同时使右边的驱动轮与第二轨道120连接,使悬吊车在第二轨道120上运行,实现换轨与脱轨。

又比如在第二轨道120的外侧设置磁体发生器;当需要换轨时,该磁体发生器对驱动部件210上的磁体产生吸力,使左边的驱动轮脱离第一轨道110,同时使右边的驱动轮与第二轨道120连接,使悬吊车在第二轨道120上运行,实现换轨与脱轨。具体可通过控制磁体发生器通电实现换轨,磁体发生器可根据收到的运行命令执行动作,例如可参考现有轻轨或地铁的产生及发送运行控制命令的方法,在此不作赘述。如图4所示,在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主路磁力发生器340和换轨磁力发生器350均包括与转换部分101固接的安装座341、以及安装在安装座341上的电磁铁342。比如主路磁力发生器340的安装座341通过螺栓固接在转换部分101的第一轨道110的左侧,换轨磁力发生器350的安装座341也通过螺栓固接在转换部分101的第二轨道120的右侧。具体地,主路磁力发生器340和换轨磁力发生器350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可采用现有技术,可以但不限于为cn201710940871.5中公开的磁力发生器。

如图5所示,在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转换部分101第一轨道110的底壁106具有向第二轨道120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部106a;转换部分101第二轨道120的底壁106具有向第一轨道110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撑部106b。第一支撑部106a位于第一分离段101b的末端,第二支撑部106a位于第二分离段101d的末端,即第一支撑部106a和第二支撑部106b位于悬吊车运行方向的转换部分101末端与运行部分的交接处。

当无需换轨时,悬吊车经转换部分101继续在第一轨道110上运行时,第二支撑部106b对右边的驱动轮进行支撑,直至左边的驱动轮完全卡在运行部分的第一轨道110中。当需要换轨时,悬吊车经转换部分101换轨至第二轨道120上运行时,第一支撑部106a对左边的驱动轮进行支撑,直至右边的驱动轮完全卡在运行部分的第二轨道120中。应当指出,第一支撑部106a和第二支撑部106b之间的空间应足以400吊臂通过。

实施例三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悬吊车控制系统,其包括信息输入单元、导航单元和变轨调节单元。信息输入单元至少用于接收用户的目的地信息,当然也可以接收出发地,或者预定时间、人数的输入信息。具体输入可以直接现场输入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远程输入。导航单元接收用户的输入信息并给出最优路径信息,具体导航单元可根据目的地信息得出多条可选择路径,根据距离最短或者时间最短给出最优路径,具体规划方法可参照现有导航软件的规划方法。变轨调节单元接收导航单元输出的最优路径信息并在轨道变轨处实现变轨,例如上车处,下车出,岔路口等地实现变轨,具体变轨处的轨道设置以及悬吊车的车轮设计可按照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转换系统设置。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优选的实施方式”、“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