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转向回油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0636阅读:7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动力转向回油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力转向回油管,包括软管、第一U型硬管、连接软管、第二U型硬管、缓冲软管和连接转向器接头,其中,所述连接转向器接头与所述缓冲软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缓冲软管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U型硬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U型硬管的输出端与所述连接软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连接软管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U型硬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U型硬管的输出端与所述软管的输入端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软管、硬管的结合布置,一方面,通过缓冲软管来缓冲转向器流出的转向液;另一方面,通过第一U型硬管、第二U型硬管来缓冲转向液,并增加液压系统的阻尼;可以有效减少路面高频冲击引起的转向系统异响问题。
【专利说明】
一种动力转向回油管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回油管,尤其涉及一种动力转向回油管。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的回油管的走向受布置空间的限制,通常采用较长的金属硬管,由于路面高频的冲击,容易引起异响问题。

【发明内容】

[000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力转向回油管。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力转向回油管,包括软管、第一U型硬管、连接软管、第二U型硬管、缓冲软管和连接转向器接头,其中,所述连接转向器接头与所述缓冲软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缓冲软管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 U型硬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 U型硬管的输出端与所述连接软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连接软管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 U型硬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 U型硬管的输出端与所述软管的输入端连接。
[000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冲软管的长度大于或等于300毫米。
[000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冲软管的长度为400毫米。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冲软管的长度为500毫米。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方案,通过软管、硬管的结合布置,一方面,通过缓冲软管来缓冲转向器流出的转向液;另一方面,通过第一U型硬管、第二U型硬管来缓冲转向液,并增加液压系统的阻尼;可以有效减少路面高频冲击引起的转向系统异响问题。
【附图说明】
一种动力转向回油管的制作方法附图
[000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动力转向回油管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11]如图1所示,一种动力转向回油管,包括软管1、第一U型硬管2、连接软管3、第二 U型硬管4、缓冲软管5和连接转向器接头6,其中,所述连接转向器接头6与所述缓冲软管5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缓冲软管5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 U型硬管4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 U型硬管4的输出端与所述连接软管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连接软管3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 U型硬管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 U型硬管2的输出端与所述软管I的输入端连接。
[0012]如图1所示,所述缓冲软管5的长度大于或等于300毫米。
[0013]如图1所示,所述缓冲软管5的长度优选为300毫米。
[0014]如图1所示,所述缓冲软管5的长度优选为400毫米。
[0015]如图1所示,所述缓冲软管5的长度优选为500毫米。
[00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动力转向回油管,通过软管、硬管的结合布置,一方面,通过缓冲软管5来缓冲转向器流出的转向液;另一方面,通过第一U型硬管2、第二U型硬管4来缓冲转向液,并增加液压系统的阻尼;可以有效减少路面高频冲击引起的转向系统异响问题。
[0017]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动力转向回油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软管、第一 U型硬管、连接软管、第二 U型硬管、缓冲软管和连接转向器接头,其中,所述连接转向器接头与所述缓冲软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缓冲软管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 U型硬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 U型硬管的输出端与所述连接软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连接软管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 U型硬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 U型硬管的输出端与所述软管的输入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转向回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软管的长度大于或等于300晕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转向回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软管的长度为400毫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转向回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软管的长度为500毫米。
【文档编号】B62D5/06GK205706846SQ201620378078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9日
【发明人】彭友, 彭友一, 方华, 吕安松
【申请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