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动式自动三轮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9240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摇动式自动三轮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摇动式自动三轮车,车体分割为由一个前轮支撑的前部车体,和由左右一对后轮支撑的后部车体,前部车体通过摇动式连接机构与后部车体连接,并可以向左右方向自由摇动,特别是涉及同乘者可以舒适乘车的摇动式自动三轮车。
本申请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以直行时车辆的前进方向为基准。
背景技术
现有的摇动式自动三轮车中,已知由前轮支撑的前部车体和由后轮支撑的后部车体通过摇动式机构连接,前部车体向左右自由摇动并且设置驾驶席,作为非摇动部的后部车体设置行李架(参照专利文献1~4)。此外,在前部车体设置车篷也是公知的(参照专利文献4)。
专利文献1实开昭55-153291号公报图4、图5专利文献2特公平4-11426号公报图2、图3专利文献3特开平11-334670号公报图1~图4专利文献4特开平10-59254号公报图1发明内容然而,由于上述摇动式自动三轮车的后部车体不是让人乘坐的结构,所以如果同乘者乘坐在这里,就得不到良好的乘车感,并且脚的放置也比较困难。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使后部车体成为适合同乘者乘车的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申请的权利要求1是一种摇动式自动三轮车,车体分割为由一个前轮支撑的前部车体,和由左右一对后轮支撑的后部车体,前部车体通过摇动式连接机构与后部车体连接,并能向左右方向自由摇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部车体设置驾驶席,在所述后部车体设置同乘者席,并且在该后部车体设置同乘者用的脚放置部。
权利要求2是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动式自动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脚放置部位于所述摇动式连接机构与后轮之间。此外,权利要求3是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动式自动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脚放置部构成底板。
权利要求4是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动式自动三轮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部车体侧设置与所述驾驶席之间分隔的护栏。此外,权利要求5是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动式自动三轮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部车体侧设置同乘者用的把手。权利要求6的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5的把手设置在权利要求4的护栏上。
权利要求7是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动式自动三轮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部车体侧设置车篷。权利要求8是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动式自动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车体与后部车体具有各自互相独立的车室。权利要求9是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摇动式自动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车体与后部车体具有各自互相独立的车篷。
发明效果根据权利要求1,由于在前部车体设置驾驶席,在后部车体设置同乘者席,并且在该后部车体设置同乘者用的脚放置部,所以后部车体能作为同乘者用的乘车部。特别是后部车体为非摇动部,因此,在行驶中的摇动少,并且设置了专用的同乘者席以及脚放置部,所以能得到舒适的乘车感。此外,上下性也良好。另一方面,前部车体与以往一样自由摇动,从而可以维持良好的操纵性。因此,能同时实现前部车体的良好的操纵性和后部车体对于同乘者在乘车时的舒适性。
根据权利要求2,由于同乘者用的脚放置部位于摇动式连接机构与后轮之间,因此设置脚放置部变得容易,可以确保高度方向的自由度,上下性良好。此外,同乘者乘车时作为非摇动部的后部车体的重心变低,可以容易操纵。
此外,根据权利要求3,由于脚放置部构成踏板,所以放置脚的位置变得自由,并且可以不是跨座而是椅子式的就座形式。此外,可以用作防止路面上的雨水和泥等溅上来的防护盖,从而提高乘车感。
根据权利要求4,在作为非摇动部的后部车体侧设置与驾驶席之间分隔的护栏,所以不会向同乘者的前方与前部车体一体摇动,能给乘坐的同乘者安全感。
此外,根据权利要求5,由于设置同乘者专用的把手,把手的位置一定,从而同乘者的姿势稳定,不容易疲劳,并且驾驶者一侧操纵也容易。
此外,根据权利要求6,由于把手设置在护栏上,所以能在同乘者前方最适合的位置设置把手,利用护栏作为把手的安装部件,从而可以省去撑杆等特别的安装用的部件。
根据权利要求7,由于在后部车体设置车篷,即使在雨天等行驶,也能给予同乘者舒适的乘车感。
根据权利要求8,由于在前部车体和后部车体设置各自互相独立的车室,所以能形成驾驶者和同乘者各自舒适的乘坐空间。并且,使前部车体侧成为适合操纵的摇动的乘坐空间,后部车体侧成为摇动少的乘坐空间,所以能得到前后具备适合各自功能而特点不同的车室,且能同时乘坐多个人的同乘形式的小型摇动式自动三轮车。
此外,根据权利要求9,由于在各自的车室设置独立的车篷,即使在雨天,前后各车室也能舒适的行驶。


图1是第1实施例的摇动式自动三轮车的侧面图。
图2是第1实施例的车架的平面图。
图3是第1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侧面图。
图4是第1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5是动力单元部的侧面图。
图6是第2实施例的摇动式自动三轮车的侧面图。
图7是第2实施例的车架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图4涉及第1实施例,图1是摇动式自动三轮车的侧面图,图2是车架部分的平面图,图3是摇动式连接部的侧断面图,图4是其平断面图,图5是动力单元部的侧面图。
在图1中,本实施例的摇动式自动三轮车具备将车体前后分割的前部车体1和后部车体2。前部车体1相对后部车体2左右自由摇动而连接,使得前部车体1形成摇动部,后部车体2形成非摇动部。
前部车体1具备由金属制等的适当的部件构成的圆管制成的前部车架3。该前部车架3从侧面看大致形成U字形状,具有步入(ゥォ一クィン)式的可以上下的低底板。前部车架3的前端设置头管4,通过它支撑手把轴5,并能使其自由旋转,在其上端部设置手把6,下部一侧通过前叉7支撑前轮8。
前部车架3具备构成其前部并向后方斜下形成的向下架3b,从其后端部向左右分叉并大致水平向后方延伸的低部3b,从其后端部向斜上后方延伸的向上部3c。低部3b和向上部3c是连续一体的部件,边界部分形成弯曲部3d。
向上部3c的上端部支撑形成驾驶席的驾驶者用座椅10,驾驶者D可以坐在其上面,座椅10的下方支撑燃料箱11。低部3b的下方弯曲部3d的附近支撑连接箱12,连接轴13的前端侧嵌合在其中构成摇动连接机构。
连接轴13是后端部被固定在后部车体2的前端部中央,前端侧沿车体中心向前方突出的部件,连接轴13与连接箱12相对自由旋转而连接。
后部车体2具备形成阶梯形状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后部车架14。后部车架14是连续一体具备前侧的下段部14a,从其后部斜向上并向后方延伸的倾斜部14b,从其上端部大致水平向后方延伸的上段部14c,且由金属制等的适当材料构成的角管形状的部件。
下段部14a位于比前部车架3的低部3b更低的位置,在其前端部固定连接轴13,并且支撑前护栏15的下端部。前护栏15是从侧面看与向上部3c大致平行向上下方向延伸,并在驾驶者用座椅10与后述的同乘者用座椅之间形成大致拱形,向左右方向隔开,由金属制圆管等的适当材料构成的部件。
在前护栏15中,下部侧向后方斜上延伸。前护栏15的上部侧弯曲而大致成为垂直,在其上部安装把手16,从侧面看向后方大致水平突出。前护栏15的弯曲部在车体右侧与后述侧护栏的前端部连接。
下段部14a上形成设置了若干向前上倾斜的面板的踏板17,该踏板17形成同乘者用的脚放置部,同乘者P的脚F可以放置在这里。踏板17位于连接箱12与后轮19之间,较宽地覆盖连接轴13及下段部14a的上部,并且由于比前部车架3的低部3b更低,所以实现了步入式的可以上下的低底板。
倾斜部14b支撑动力单元18并能使其自由摇动,可以在上段部14c的下方上下自由摇动。动力单元18将发动机与变速箱一体化,其后端部支撑左右一对后轮19。此外,动力单元18的后部与上段部14c之间设置减震单元20。
上段部14c的上部支撑从侧面看大致为逆L形的座椅架21,其前部21a支撑同乘者用座椅22,后部21b支撑靠背23。在座椅架21的前侧以与座椅架21大致反向形状设置座椅部护栏24,其前侧的上下部24a连接在座椅架21的前部21a,后侧的水平部24b连接在座椅架21后部21b的中间部。
前部护栏15与座椅部护栏24的上下部24a之间,在车体右侧形成从水平部24b开始向前方延长,连接前部护栏15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弯曲部分的侧护栏25。侧护栏25大致水平向后方延伸,后端部连接在车体右侧的上下部24a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为了使同乘者P容易上下,在车体左侧形成不连接的上下口。此外,在右侧通行的情况下,上下口的位置变成左右相反侧。
图2是前部车体1与后部车体2中车架部分的俯视图。在前部车体1中,沿车体中心C前后方向设置一根向下架3a,其后端部通过交叉管26连接在左右的低部3b。低部3b与向上部3c俯视大致呈U字形,左右的低部3b的后部之间通过交叉管27连接。
后部车架14以左右一对向前后延伸,在其左右各外侧设置俯视大致呈コ字形状的座椅架21的左右前部21a,在与其同轴上设置座椅部护栏24的左右的水平部24b和侧护栏25,以及俯视大致呈コ字形状的前部护栏15的左右部分。
后部车架14及前部护栏15的各左右部分前端部通过交叉管28连接。连接轴13的后端部通过托架29被固定在该交叉管28的中间部。在左右后部车架14的中间部之间也设置交叉管30,它支撑动力单元18的前端部。
后部车架14中比交叉管30更前方的部分是下段部14a,由以俯视交叉管28和把手16的后部的各轴线以及左右座椅架21的各前部21a的轴线包围的范围大致相同面积的踏板17覆盖。
把手16由金属制圆管等适当部件构成,后方的同乘者P手向前方伸出就可以握住,俯视中间部从前部护栏15的上部向后方远离并平行,左右两端部向前方倾斜,各长度方向端部与前部护栏15左右的上下方向部分的中间部连接,通过焊接等一体化。
在左右后部车架14的各后部,平行的交叉管31、32前后分离设置,各自的左右端部支撑座椅架21的前部21a。在该交叉管31、32与左右座椅架21交叉的部分设置撑杆33、34。该撑杆33、34向上方突出,用于支撑同乘者座椅22。各交叉管为由金属制等的适当材料构成的圆管等。
图中的标号35为踏板17的车体左侧部分面对的上下口。36为踏板,中央部平坦,可以放置驾驶者D的脚,通过安装部件36a被安装在低部3b上,比低部3b更向左右伸出(参照图2)。前后沿向下架3a和向上部3c弯曲并向上方翻(参照图1)。
图3是以连接机构部分为主体表示的放大的详细侧面图,图4是其放大平断面图。连接机构由固定在前部车体1的连接箱12和固定在后部车体2的连接轴13构成,两个部件相对自由转动,主要是伴随前部车体1的摇动,连接箱12在连接轴13周围转动。此外,连接轴13的轴线向前方斜上倾斜。
如图4所示,连接箱12为利用铸造等形成,俯视形成大致Y字形的部件,其前端部形成腕部40、41,经由其中通过的轴42,被安装在设置于左右的低部3b上并向下方突出的撑杆43。后部由交叉部件27支撑(后面详述)。
作为连接部的轴直交方向断面的图3的放大部A所示,连接箱12的主体部分形成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部44,在其四个角容纳圆棒形状的奈氏橡胶45。各奈氏橡胶45与在连接轴13的周围一体自由旋转而连接的大致呈菱形断面的凸轮部46的外表面抵接。构成了公知的奈氏橡胶阻尼器机构,即如果连接箱12与连接轴13绕其轴线要相对转动,则利用奈氏橡胶45的弹性变形使该运动衰减,使前部车体1复原而笔直。
连接轴13的前端侧形成圆形断面,由轴承47支撑,更前端部形成螺杆部48,通过螺母49止动。图3中的标号50为从交叉管27向下方延伸出的撑杆,在其下端部通过螺栓52安装了设置在连接箱12的后侧上部的突部51。图4中的标号53为设置在连接轴13的底部侧面的凸起部,固定在交叉管28中央的托架29由螺栓止动在这里。
图3中的标号54为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并支撑在左右的向上部3c之间的圆柱形状的阻尼器,其活塞部经由连杆55及球窝接头56连接在撑杆57的上端部,并且该撑杆57的下端部安装在交叉管28的中央部,由此,缓冲前部车体1与后部车体2之间相对摇动的运动。
如图5所示,动力单元18支撑在左右一对摇架60上,左右的摇架60的各前端部通过第一枢轴62安装在设置于交叉管30的左右两端部的各撑杆61上,且可自由摇动。
在左右的摇架60的前端部之间安装制动板63,与其具有间隔并相对的制动橡胶64安装在前侧发动机吊架65的一端。前侧发动机吊架65的上部通过橡胶衬套66连接在动力单元18的前端下部,下端部经由另一橡胶衬套67连接在摇架60的前部。
摇架60的后端部经由第二枢轴68与动力单元18的后端部连接。因此,动力单元18与摇架60一起以第一枢轴62为中心上下摇动的同时,动力单元18的前端侧以第二枢轴68为中心相对摇架60摇动。此时,动力单元18的大幅度摇动通过制动橡胶64抵接制动板63而停止。
图中的标号70为汽缸,71为排气管,72为消声器,73为空气滤清器。此外,图1的74兼作挡泥板和后盖。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在前部车体1设置作为驾驶席的驾驶者用座椅10,在后部车体2设置作为同乘者席的同乘者用座椅22,并且在该后部车体2设置了作为同乘者用的放置脚部的踏板17,所以后部车体2可以用作同乘者P的乘车部。
特别是,后部车体2为非摇动部,所以在行驶中摇动少,并且因为设置了作为专用的同乘者席和放置脚部的驾驶者用座椅10以及同乘者用座椅22,所以得到舒适的乘车感。另一方面,由于前部车体1如同以往自由摇动,所以能维持良好的操纵性。因此,能同时实现前部车体1良好的操纵性和后部车体2对于同乘者P的舒适性。
此外,作为同乘者用的脚放置部的踏板17位于摇动式连接机构的连接箱12与后轮19之间,设置在构成后部车架14的最低部的下段部14a上,所以能实现步入式的上下的低底板,能使上下性良好。
此时,省略车体左侧的侧护栏而设置上下口,从而上下更加容易。并且上下方向的空间比较富余,因此,容易设置脚放置部,能确保高度方向较大的自由度。此外,同乘者P乘车时作为非摇动部的后部车体2的重心能变低,因此操纵变得容易。
由于同乘者用脚放置部由踏板17构成,所以放置同乘者P的脚F的位置变得自由,并且可以不是跨座式而是椅子式的就座方式,因此这点也能得到舒适的乘车感。此外,由于踏板17以宽阔的面积覆盖下段部14a,所以具有防止路面的雨水和泥等溅上来的防护盖的功能,更加提高了乘车感。
此外,在作为非摇动部的后部车体侧设置与驾驶者用座椅10之间分隔的前部护栏15,乘车的同乘者P前方存在护栏,因此可以给予同乘者P安全感。此外,由于在同乘者P前方设置专用的把手16,通过向前方伸手握住把手16,同乘者P的姿势稳定不容易疲劳,驾驶者D的操纵也变得容易。
此外,由于把手16设置在前部护栏15上,所以能在同乘者P的前方最合适的位置设置把手16,利用前部护栏15作为把手16的安装部件,从而可以省去撑杆等特别的安装用的部件。
图6和图7涉及第2实施例,图6和图1、图7和图2分别对应。该例主要的不同点是前部车体1和后部车体2分别安装车篷,以及后部车体2变为两个乘坐。因此,以下以该主要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共同部分标以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说明。
首先,在前部车体1,设置前盖80用来覆盖头管4的前方,从其上部开始向比驾驶者D的脸前方更高的上方延伸的挡板81,与从驾驶者用座椅10的后部开始大致垂直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前支柱82的各上端部之间在驾驶者D的头上以车篷83连接,内侧形成前部车室84。标号85为雨刷。
在后部车体2中,使前部护栏15的上部一直向上方延伸成为中支柱90,连接从其上端部开始通过同乘者P的头上向后方大致水平延伸的车顶横杆91,其后端部连接从同乘者P的后方位置弯曲而大致垂直向下方延伸的后支柱92,其下端部连接在后部车架14的上段部14c的后端。即,中支柱90、车顶横杆91及后支柱92从侧面看构成连续的环形状。该环状部件使用金属制管等适当部件,设置为左右一对。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前部护栏15和中支柱90及后支柱92成为分别左右连接的拱形,通过左右一对的车顶横杆91连接,或者如图所示,也可以使中支柱90、车顶横杆91及后支柱92从侧面看构成拱形而设置左右一对,左右的中支柱90及后支柱92之间分别用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部件连接。在这种情况下,设置连接左右的中支柱90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之间的部件,将其作为前部护栏的一部分。
左右车顶横杆91上面支撑车篷93,其下方形成用于同乘者P的后部车室94。该后部车室94如图7所示,比较宽阔,同乘者用座椅22可以由左右方向两个人共享,使得两个同乘者可以并排落座。本实施例可以是同乘者用座椅22为左右独立的分隔式,也可以是两人共用的连续长椅形式。
此外,座椅部护栏24中各水平部24b的后端部,各自左右的后支柱92的下部通过焊接等连接。图6中的标号36b为驾驶者用的踏板,在本实施例中不是低底板型而是棒型的踏板。此外,仅在车体右侧设置侧护栏25,左侧不设置,这点与前实施例相同,此外连接机构等其它点也相同。
以下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由于在后部车体2设置车篷94,所以在雨天等行驶也能给予同乘者P舒适的乘车感。此外,由于前部车体1和后部车体2设置各自独立的前部车室84和后部车室94,所以能形成驾驶者D和同乘者P的各自舒适的乘坐空间。
并且,由于在前部车体1设置了作为适合操纵的摇动的乘坐空间的前部车室84,在后部车体2设置了作为摇动少的乘坐空间的后部车室94,因此可以得到具备适合前部车体1及后部车体2各自的功能而特点不同的前部车室84和后部车室94,且能同时乘坐多个人的小型摇动式自动三轮车。
此外,由于分别在前部车室84和后部车室94上设置了独立的车篷83、93,所以在前部车室84和后部车室94的内部,即使雨天也能构成舒适的乘坐空间,因此,在同乘者P同乘的情况下,即使在雨天,驾驶者D及同乘者P也能舒适的行驶。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可以有各种变形和应用,例如,后部车体2中脚放置部可以不是踏板17,可以是向车体侧方向突出的踏板式的部分。此外,脚放置部的位置也可以例如比低部3b更靠上。相反,前部车体1中驾驶者D的脚放置部可以是踏板式。
此外,把手16不设置在前部护栏15上,而设置在其它地方也可以。在一人乘坐的情况下,左右的座椅部护栏24也可以代替把手16。前部护栏15不是拱形的部件,是板状等的分隔部件也是可以的。此外,前部车体1和后部车体2的车架结构可以自由构成。
权利要求
1.一种摇动式自动三轮车,车体分割为由一个前轮支撑的前部车体,和由左右一对后轮支撑的后部车体,前部车体通过摇动式连接机构与后部车体连接,并能向左右方向自由摇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部车体设置驾驶席,在所述后部车体设置同乘者席,并且在该后部车体设置同乘者用的脚放置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动式自动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脚放置部位于所述摇动式连接机构与后轮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动式自动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脚放置部构成底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动式自动三轮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部车体侧设置与所述驾驶席之间分隔的护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动式自动三轮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部车体侧设置同乘者用的把手。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摇动式自动三轮车,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同乘者用的把手设置在权利要求4的护栏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动式自动三轮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部车体侧设置车篷。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动式自动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车体与后部车体具有各自互相独立的车室。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摇动式自动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车体与后部车体具有各自互相独立的车篷。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提供一种适合同乘者乘坐的摇动式自动三轮车。具备将车体前后分割的前部车体(1)和后部车体(2),前部车体(1)通过摇动式连接机构与后部车体(2)连接,并可以自由摇动。前部车体(1)设置驾驶者用座椅(10),车架(9)的下部设置形成奈氏橡胶阻尼器的摇动式连接机构(12),通过连接轴(13)与后部车体(2)连接。后部车体(2)具备形成阶梯形状向前后延伸的后部车架(14),在其下段部(14a)设置踏板(17),成为同乘者P的脚放置部。该位置位于摇动式连接机构(12)与后轮(19)之间。前部护栏(15)从踏板(17)向上方延伸,从其中间部向后方突出把手(16)。在上段部(14c)上设置同乘者用座椅(22),下方支撑动力单元(18),并使其能上下自由摇动。
文档编号B62K5/04GK1535889SQ20041000416
公开日2004年10月13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13日 优先权日2003年2月14日
发明者堀内忠德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