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自行车及折叠车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5665阅读:5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折叠自行车及折叠车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尤其是折叠自行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折叠自行车普遍将车架设置呈折叠结构,此种折叠结构的自行车,无论如何设置,两个车轮所占的空间都不能减小,因此,在折叠后普遍体积较大,不便于携带。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积较小、便于携带的折叠自行车及折叠车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自行车,包括车架、前轮、后轮、车把、车座, 所述前、后车轮均为折叠车轮,所述折叠车轮由若干段首尾铰接的内卡箍、外轮毂及连接内卡箍与外轮毂的轮辐构成,其中,所述外轮毂为弧形且设置呈两段铰接,至少有一段所述内卡箍与设置在轮轴上的轴承及轴承座外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架包括连接车把的前立柱、连接车座的座立柱以及与座立柱连接后座,所述前立柱与座立柱之间设置斜支撑梁,所述斜支撑梁呈两侧开口的梭型盒体,所述车架、前轮、后轮、车把和车座折叠后从所述两侧的开口放置在所述梭型盒体内。进一步地,所述前立柱向下铰接前轮架,向后铰接斜支撑梁前端,所述斜支撑梁后端铰接链轮装置前端,所述链轮装置后端向上活动连接后轮架下端,所述后轮架上端铰接后座,所述链轮装置前端向上铰接座立柱下端,,所述座立柱上端设置车座,所述后座前端与所述座立柱铰接,所述的链轮装置前端的主动链轮上设置踏板结构。特别是,所述首端和尾端的两内卡箍、轮辐和/或外轮毂之间设置锁紧机构。其中,所述若干段外轮毂之间首尾连接后呈圆形且相邻两段外轮毂之间的铰接处设置限位结构。上述的结构,将前、后轮分别折叠后呈一端与轮轴连接的条状结构,将前轮折叠后的条状结构随车架前部沿前立柱端逆时针折叠后从侧开口置于梭型盒体内,后轮折叠后的条状结构随车架后部绕斜支撑梁后端旋转置入梭型盒体内,车把随前立柱顺时针旋转、车座随其下方的车架座立柱逆时针旋转、后座随座立柱顺时针旋转折叠后再绕斜支撑梁后端旋转均能折叠置入所述梭型盒体内,整个自行车折叠后呈梭型,体型较小,便于携带。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折叠车轮,由内箍、外箍及设置在内、外箍之间的若干根轮辐构成,所述内箍、外箍分别由若干段首尾铰接的内卡箍、外轮毂构成, 其中,所述外轮毂为弧形且设置呈两段铰接,至少有一段所述内卡箍与设置在轮轴上的轴承及轴承座外端固定连接。其中,所述首端和尾端的两内卡箍、轮辐和/或外轮毂之间设置锁紧机构。进一步地,所述若干段外轮毂之间首尾连接后呈圆形且相邻两段外轮毂之间的铰接处设置限位结构。[0012]上述的结构,将所述内卡箍及外轮毂的首端与尾端拆开,由于相邻两段之间均为铰接,因此能折叠呈条状结构,所述两轮辐之间的外轮毂由于较长因此设置呈两段铰接结构,大大减小了折叠后所占空间,同时弧形设置首尾连接后形成圆形不影响转动性能,结构简单,体积较小,便于安装和携带。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展开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折叠状态结构示意图。图3为折叠车轮的展开结构示意图。图4为折叠车轮的折叠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自行车,包括车架、前轮1、后轮2、 车把3、车座4,所述前、后车轮均为折叠车轮,所述折叠车轮由若干段首尾铰接的内卡箍 11、外轮毂12及连接内卡箍与外轮毂的轮辐13构成,其中,所述外轮毂为弧形且设置呈两段铰接,至少有一段所述内卡箍与设置在轮轴上的轴承及轴承座5外端固定连接,所述首端和尾端的两内卡箍、轮辐和/或外轮毂之间设置锁紧机构6。其中,所述若干段外轮毂之间首尾连接后呈圆形且相邻两段外轮毂之间的铰接处设置限位结构;所述支架包括连接车把的前立柱21、连接车座的座立柱22以及与座立柱连接的后座23,所述前立柱与座立柱之间设置斜支撑梁M,所述前立柱向下铰接前轮架25,向后铰接斜支撑梁前端,所述斜支撑梁后端铰接链轮装置26前端,所述链轮装置后端向上活动连接后轮架27下端,所述后轮架上端铰接后座,所述链轮装置前端向上铰接座立柱22下端,,所述座立柱上端设置车座,所述车座与座立柱22之间设置避震器28,因折叠车轮为非充气轮胎,震动大于普通充气轮胎自行车,避震器在此降低折叠车的震动,,为了增加摩擦,还可在所述外轮毂外轮圈设置橡胶层以增加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同时降低震动。所述后座前端与所述座立柱铰接,所述的链轮装置前端的主动链轮上设置踏板结构四。所述斜支撑梁呈两侧开口的梭型盒体, 所述车架、前轮、后轮、车把和车座折叠后从所述两侧的开口放置在所述梭型盒体内。上述的结构,按照图1所示的虚线方向折叠,将前、后轮分别折叠后呈一端与轮轴连接的条状结构,将前轮折叠后的条状结构随前轮架沿前立柱下端逆时针折叠后从侧开口置于梭型盒体内,后轮折叠后的条状结构随链轮装置绕斜支撑梁后端旋转置入梭型盒体内,车把随前立柱顺时针旋转、车座顺时针旋转后随其下方的座立柱逆时针旋转、后轮架顺时针旋转与后座一起随座立柱逆时针旋转后绕立柱下端折叠后再绕斜支撑梁后端旋转折叠后从另一侧的开口置入所述梭型盒体内,整个自行车折叠后呈梭型,体型较小,上述的结构,斜支撑梁对、前立柱21、座立柱22、前轮架25、后轮架27、链轮装置沈的长度可根据具体需要以及折叠后在梭型盒体内的位置进行具体设置,在此不限。为了进一步方便携带,可在斜支撑梁两侧设背带8,可提也可背;同样还可设置与所述梭型盒体状斜支撑梁相适配的背袋,能将折叠后的自行车整体放入该背袋内,通过设在背袋上的背带能方便的背在肩上。
4[0021]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折叠车轮,由内箍、外箍及设置在内、外箍之间的若干根轮辐构成,所述内箍、外箍分别由若干段首尾铰接的内卡箍、外轮毂构成,其中,所述外轮毂为弧形且设置呈两段铰接,至少有一段所述内卡箍与设置在轮轴上的轴承及轴承座外端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座内外两侧分别设置有将所述折叠车轮限制在旋转平面内的限制圈7,所述内卡箍均设置在两限制圈7之间。其中,所述首端和尾端的两内卡箍、轮辐和/或外轮毂之间设置锁紧机构6,通过锁紧机构6将所述内卡箍、外轮毂及轮辐进行首尾连接形成安装于自行车上或从车轮状态在首端和尾端之间断开进行折叠。进一步地,为了保证使首尾连接的外轮毂形成的车轮正常行驶,需要限定外轮毂连接后形成的圆环受压变形,所述若干段外轮毂之间首尾连接后呈圆形且相邻两段外轮毂之间的铰接处设置限位结构。上述的结构,打开锁紧机构6,将所述内卡箍及外轮毂的首端与尾端拆开,由于相邻两段之间均为铰接,因此能折叠呈条状结构,所述两轮辐之间的外轮毂由于较长因此设置呈两段铰接结构,大大减小了折叠后所占空间,同时弧形设置首尾连接后形成圆形不影响转动性能,锁定锁紧机构,能将内卡箍形成的圆形或正多边形固定在轮轴的轴承座上,上述的若干段内卡箍围成的内箍为与所述自行车的前后轮轴上设置的轴承所安装的轴承外形相适配的圆形或正多边形,结构简单,体积较小,便于安装和携带。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做任何变化,凡是利用上述的折叠自行车及折叠车轮都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变形,均应认为落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折叠自行车,包括车架、前轮、后轮、车把、车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车轮均为折叠车轮,所述折叠车轮由若干段首尾铰接的内卡箍、外轮毂及连接内卡箍与外轮毂的轮辐构成,其中,所述外轮毂为弧形且设置呈两段铰接,至少有一段所述内卡箍与设置在轮轴上的轴承及轴承座外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架包括连接车把的前立柱、连接车座的座立柱以及与座立柱连接后座,所述前立柱与座立柱之间设置斜支撑梁,所述斜支撑梁呈两侧开口的梭型盒体,所述车架、前轮、后轮、车把和车座折叠后从所述两侧的开口放置在所述梭型盒体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立柱向下铰接前轮架,向后铰接斜支撑梁前端,所述斜支撑梁后端铰接链轮装置前端,所述链轮装置后端向上活动连接后轮架下端,所述后轮架上端铰接后座,所述链轮装置前端向上铰接座立柱下端,所述座立柱上端设置车座,所述后座前端与所述座立柱铰接,所述的链轮装置前端的主动链轮上设置踏板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车轮首端和尾端的两内卡箍、轮辐和/或外轮毂之间设置锁紧机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车轮若干段外轮毂之间首尾连接后呈圆形且相邻两段外轮毂之间的铰接处设置限位结构。
5.一种自行车折叠车轮,由内箍、外箍及设置在内、外箍之间的若干根轮辐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箍、外箍分别由若干段首尾铰接的内卡箍、外轮毂构成,其中,所述外轮毂为弧形且设置呈两段铰接,至少有一段所述内卡箍与设置在轮轴上的轴承及轴承座外端固定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车折叠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首端和尾端的两内卡箍、轮辐和/或外轮毂之间设置锁紧机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车折叠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段外轮毂之间首尾连接后呈圆形且相邻两段外轮毂之间的铰接处设置限位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折叠自行车及折叠车轮,为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不便等问题而发明。前、后车轮均为折叠车轮,折叠车轮由若干段首尾铰接的内卡箍、外轮毂及连接内卡箍与外轮毂的轮辐构成,外轮毂为弧形且设呈两段铰接,至少有一段内卡箍与设在轮轴上的轴承及轴承座外端固定连接;支架包括连接车把的前立柱、连接车座的座立柱以及与座立柱连接的后座,前立柱与座立柱之间设斜支撑梁,斜支撑梁呈两侧开口的梭型盒体,自行车折叠后从两侧开口放置在梭型盒体内。上述的结构,前、后轮分别折叠后呈一端与轮轴连接的条状结构,整个自行车折叠后呈梭型,体型较小,便于携带。
文档编号B62K15/00GK201941909SQ201020291310
公开日2011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13日
发明者曹少鹏 申请人:曹少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