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6059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手推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推车,特别涉及一种包含新的刹车装置的手推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四轮无动力手推车的应用十分广泛,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手推车是通 过安装在车轮上的刹车片对手推车进行制动的手推车类型。但在使用该种手推车刹车的时 候,会经常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刹车时每次需要同时把四个车轮的刹车片都踩下才能停稳 手推车,若是手推车停放在了狭小的空间内,则在先刹住手推车一边的车轮后还需再绕到 手推车的另外一边踩下那边车轮上的刹车片进行刹车,由于狭小空间的限制操作起来很不 方便;二是当手推车的车轮上的刹车片不巧被转到车子里面去时,需要先调整车轮位置后 再踩下刹车片,并且有时刹车片会被卡住,导致需要推行手推车时却推不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手推车,以解决现有技术的手推车刹车 装置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推车,包括车身、车身支撑体,所述 车身支撑体的一端连接所述车身的底面,另一端安装车轮,所述车身支撑体至少为两个,还 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连接所述相邻的两个车身支撑体;所述车身底端还设置有轴,所述 轴的外周套有齿轮,所述齿轮朝向地面的一端固定有套在所述轴上的垫圈,所述橡胶垫圈 连同所述齿轮可沿所述轴上下移动;还包括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所述第一推杆和第二推 杆上均具有可同所述齿轮相咬合的突起,所述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的一端均穿过所述连接 板,另一端分别同所述齿轮相对的两侧相咬合,所述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穿过所述连接板 的部分具有锁扣,用于将所述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锁定于所述连接板上。可选的,所述垫圈为橡胶垫圈。可选的,所述垫圈采用摩擦系数大于人的推力与手推车所提供的正压力之比的材 料制成。可选的,所述锁扣为齿状凸起。可选的,所述车身底面还设置有第一推杆支撑槽和第二推杆支撑槽支撑所述第一 推杆和第二推杆。可选的,第一推杆支撑槽和第二推杆支撑槽包括顶面、底面和一连接所述顶面 和所述底面的侧面,所述顶面固定于所述手推车上所述连接板和所述轴之间的车身的底面 上,所述底面上设置有簧片,所述第一推杆或第二推杆平行于所述侧面方向置于所述簧片 上且可沿所述侧面方向进行移动。可选的,所述簧片同所述第一推杆或第二推杆的之间以及所述第一推杆或第二推 杆同所述顶面之间设置有滚珠。本实用新型的手推车通过在车子底部设置新的刹车结构,利用地面与结构间的摩擦力实现手推车的刹车,可有效地把行进中的手推车停下来,且操作方便。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手推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锁扣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推杆支撑槽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 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做详细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手推车可广泛应用于多种领域,并且可以利用多种替换方式实 现,下面是通过较佳的实施例来加以说明,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该具体实施例,本领 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一般的替换无疑地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其次,本实用新型利用示意图进行了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时,为了 便于说明,示意图不依一般比例局部放大,不应以此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请参看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手推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 型的手推车包括车身100、车身支撑体101,所述车身支撑体101的一端连接所述车身100 的底面,另一端安装车轮102 ;所述车身支撑体101至少为两个,所述相邻的两个车身支撑 体101之间设置有连接板103,所述连接板103连接所述相邻的两个车身支撑体101 ;所述 车身底端还设置有轴104,所述轴104的外周套有齿轮105,所述齿轮105朝向地面的一端 固定有套在所述轴104上的橡胶垫圈106,所述橡胶垫圈106连同所述齿轮105可沿所述轴 104上下移动;还包括第一推杆107和第二推杆108,所述第一推杆107和第二推杆108上 均具有可同所述齿轮105相咬合的突起,所述第一推杆107和第二推杆108的一端均穿过 所述连接板103,另一端分别同所述齿轮105相对的两侧相咬合。请参看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锁扣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推杆 107和第二推杆108穿过所述连接板103的部分具有齿状凸起的锁扣111,用于将所述第一 推杆107和第二推杆108锁定于所述连接板103上。由于摩擦力F = UXN(U为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如果人的推力为P,则手推车 能够停下的条件为P<UN。所以若想将手推车停住,手推车与地面间的摩擦系数需满足U > P/N,因此所述橡胶垫圈106需使用摩擦系数大于人的推力与手推车所提供的正压力之 比的橡胶材料制成。例如,若P = 20kg,N = 3 ,则U > 0. 63,即要选择与地板摩擦系数 大于0. 63的橡胶材料作为橡胶垫圈。优选的,所述车身100的底面还设置有第一推杆支撑槽109和第二推杆支撑槽 110,对所述第一推杆107和第二推杆108起到支撑作用,且配合实现手推车的刹车或解除 刹车。请参看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推杆支撑槽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 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推杆支撑槽109包括顶面200、底面201和一连接所述顶面200和所述 底面201的侧面202,所述顶面200固定于所述手推车上所述连接板103和所述轴104之间 的车身的底面上,所述底面201上设置有簧片203,所述第一推杆107平行于所述侧面202置于所述簧片203上并可沿所述侧面202方向进行移动,所述簧片203可起到帮助推杆移 动的作用。更加优选的,所述簧片203同所述第一推杆107之间以及所述第一推杆107同 所述顶面200之间设置有滚珠204以减小所述第一推杆107移动时的摩擦力。所述第二推杆支撑槽110的结构同所述第一推杆支撑槽109相同。本实用新型的手推车在行进中需要刹车时,将第一推杆107上露于所述连接板 103之外的部分轻微压下并向所述齿轮105的方向推进,所述齿轮105被第一推杆107带 动,沿着所述轴104朝向地面转动,直到所述橡胶垫圈106顶住地面不动后,停止推动所述 第一推杆107,所述第一推杆107上的锁扣111将所述第一推杆107固定于所述连接板103 上,同时手推车被锁住固定不动;当需要解除刹车时,将第二推杆108上露于所述连接板 103之外的部分轻微压下并向所述齿轮105的方向推进,所述齿轮105被第二推杆带动,沿 着所述轴104朝向车身底部方向转动,所述橡胶垫圈106离开地面一定距离后,停止推动所 述第二推杆108,所述第二推杆108上的锁扣111将所述第二推杆108固定于所述连接板 103上,同时手推车的刹车被解除。本实用新型的手推车通过在车子底部设置新的刹车结构,利用地面与结构间的摩 擦力实现手推车的刹车,可有效地把行进中的手推车停下来,且操作方便。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 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 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权利要求1.一种手推车,包括车身、车身支撑体,所述车身支撑体的一端连接所述车身的底面, 另一端安装车轮,所述车身支撑体至少为两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连 接所述相邻的两个车身支撑体;所述车身底端还设置有轴,所述轴的外周套有齿轮,所述齿 轮朝向地面的一端固定有套在所述轴上的垫圈,所述橡胶垫圈连同所述齿轮可沿所述轴上 下移动;还包括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所述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上均具有可同所述齿轮相 咬合的突起,所述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的一端均穿过所述连接板,另一端分别同所述齿轮 相对的两侧相咬合,所述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穿过所述连接板的部分具有锁扣,用于将所 述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锁定于所述连接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圈为橡胶垫圈。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手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圈采用摩擦系数大于人的推力 与手推车所提供的正压力之比的材料制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为齿状凸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底面还设置有第一推杆支撑槽 和第二推杆支撑槽支撑所述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推车,其特征在于,第一推杆支撑槽和第二推杆支撑槽包括 顶面、底面和一连接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的侧面,所述顶面固定于所述手推车上所述连接 板和所述轴之间的车身的底面上,所述底面上设置有簧片,所述第一推杆或第二推杆平行 于所述侧面方向置于所述簧片上且可沿所述侧面方向进行移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同所述第一推杆或第二推杆的 之间以及所述第一推杆或第二推杆同所述顶面之间设置有滚珠。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推车,包括车身、车身支撑体,所述车身支撑体的一端连接所述车身的底面,另一端安装车轮,所述车身支撑体至少为两个,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连接所述相邻的两个车身支撑体;所述车身底端还设置有轴,所述轴的外周套有齿轮,所述齿轮朝向地面的一端固定有套在所述轴上的橡胶垫圈,所述橡胶垫圈连同所述齿轮可沿所述轴上下移动;还包括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所述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上均具有可同所述齿轮相咬合的突起,所述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的一端均穿过所述连接板,另一端分别同所述齿轮相对的两侧相咬合。本实用新型的手推车可有效地把行进中的手推车停下来,且操作方便。
文档编号B62B5/04GK201842116SQ20102051639
公开日2011年5月25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3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3日
发明者吴静銮, 廖璞, 施威, 魏敏 申请人: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