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于斜坡停靠的建筑工地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83201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于斜坡停靠的建筑工地推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于斜坡停靠的建筑工地推车,包括车板、车斗、独轮以及车把,车斗位于车板的上方,独轮通过轮板固定在车板的下方,车把固定在车板上,还包括插入装置,插入装置固定在车板或车把上,插入装置包括连接杆、平压板以及设置在平压板下方的插筒,连接杆的一端固定在车板或车把上,另一端与平压板固定。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能够使独轮推车在斜坡装卸货物时,能够获得可靠的停靠保证,防止推车失控,另外在斜坡上能够便于再次启动推车。
【专利说明】
一种适于斜坡停靠的建筑工地推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于斜坡停靠的建筑工地推车。
【背景技术】
[0002]在建筑施工中,由于施工环境以及地形的原因,一般大型、快速的转运设备无法派上用场,此时,手推车成为了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运输工具,尤其是独轮推车,由于其只需一个轮子触地,对建筑施工地形的适应能力更强,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0003]目前,在停靠独轮推车时,直接将把手放下,使支撑杆与独轮作为三角支撑,使推车以及推车上的物品停住。在建筑工地,尤其是户外建筑工地,常常遇到需要装卸货物的地方并非是平坦的,而是处于一个斜坡上,此时一般的处理方法是,要么一个操作人员将车固定住,由另一个操作人员进行货物的装卸;要么下压把手,使支撑杆插入到地里,使推车停在斜坡上,若车头向下,则支撑杆极有可能固定不住推车,支撑杆很容易从泥土里拔出,达不到停靠推车的目的,还可能造成推车冲下斜坡或者侧翻,导致事故的发生;若车头向上,则导致车平板的倾斜过大,货物重心不稳,容易滑落。因此,目前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遇到需要在斜坡位置装卸货物的情况时,没有什么可靠的办法,导致操作效率不高,甚至是带来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于斜坡停靠的建筑工地推车,解决目前的独轮推车在遇到需要在斜坡位置装卸货物时,操作效率不高,且容易导致推车失控,带来安全隐患的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种适于斜坡停靠的建筑工地推车,包括车板、车斗、独轮以及车把,车斗位于车板的上方,独轮通过轮板固定在车板的下方,车把固定在车板上,还包括插入装置,所述插入装置固定在车板或车把上,插入装置能够牢牢地插入到泥土里,同时又便于拔出,在斜坡上实现推车牢靠固定的基础上,方便再次启动推车。
[0007]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插入装置包括连接杆、平压板以及设置在平压板下方的插筒,连接杆的一端固定在车板或车把上,另一端与平压板固定。插筒可轻松地插入泥土里,平压板能够确保平压板下方的插筒插入深度基本一致,使受力平衡,避免推车倾斜,甚至是侧翻。
[0008]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插筒包括圆柱部和圆锥部,圆锥部固定在圆柱部的底部,圆柱部为空心结构,圆柱部内设有相互平行的上卡板、下卡板,上卡板与下卡板上设有相对的卡槽,卡槽内卡接有两块关于圆柱部的竖直中心线对称的三角板,三角板能够沿着卡槽滑动,两块三角板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圆柱部上设有能够使三角板穿出的开口;
[0009]还包括踏板、第二弹簧、L形传动杆以及套环,踏板位于平压板的上方,第二弹簧位于踏板的正下方,且第二弹簧的一端固定在踏板的下方,另一端固定在平压板上;L形传动杆的水平段位于平压板的上方,L形传动杆的竖直段贯穿平压板并与套环固定连接,套环套接在插筒上;
[0010]还包括转盘以及固定在转盘下方的插杆,转盘嵌入平压板,且转盘能够自由转动,插杆的最下端固定有横杆,所述平压板上设有通孔以及两道纵向贯穿通孔的侧壁的导槽,所述插杆穿过该通孔,且导槽的形状与横杆的形状相配合。
[0011]在本方案中,对插筒的结构进行了设计,插筒内设置了两个可伸出和收起的三角板,静止状态下,在套环的作用下,三角板被迫收起在圆柱部内,当插筒完全插入到泥土中(平压板基本与地面相贴)之后,下踩踏板上的转盘,当横杆露出平压板的底部后,旋转转盘,使横杆将转盘钩住,避免其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向上运动;踏板在向下运动过程中,套环在L形传动杆的带动作用下,同样向下运动,三角板脱离套环的压迫,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两块三角板向相反的方向伸出圆柱部并横向插入到泥土里,由于在插筒下插的过程中,两块三角板并未伸出圆柱部,因此圆柱部外并未形成三角板的滑出路线,此时,在三角板的作用下,大大增加了插筒被拔出时的阻力,从而能够实现推车在斜坡上的可靠固定;当装卸货物完毕准备启动推车时,踩在转盘上并使其转动,当横杆转动到与导槽相对应的位置时,松开转盘,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踏板向上运动,并带动套环向上运动,套环向上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对三角板进行压迫,并迫使三角板向圆柱部内收起,此时,由于没有了三角板的阻碍作用,插筒可轻松拔出,从而能够相对省力地实现推车的再次启动。
[0012]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三角板为直角三角板,直角三角板的其中一条直角边与上卡板相贴,且另一条直角边到圆柱部的竖直中心线的距离小于斜边到圆柱部的竖直中心线的距离。
[0013]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套环的内径与插筒的圆柱部的外径相等。
[0014]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0015](I)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一个插入装置,插筒可轻松地插入泥土里,实现推车在斜坡上的固定,而平压板能够确保平压板下方的插筒插入深度基本一致,使受力平衡,避免推车倾斜,甚至是侧翻。
[0016](2)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插筒、平压板进行设计,不仅实现了插筒在泥土内的牢靠固定,同时在拔出插筒时能够做到轻松省力,便于再次启动推车。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插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踏板、L形传动杆、套环、插筒之间的连接关系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三角板伸出圆柱部时插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三角板收入圆柱部时插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平压板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1、车板,2、车斗,3、独轮,4、轮板,5、连接杆,6、车把,
7、L形传动杆,8、平压板,9、插筒,10、踏板,11、第二弹簧,12、套环,13、转盘,14、插杆,15、横杆,91、圆柱部,92、圆锥部,93、上卡板,94、下卡板,95、第一弹簧,96、三角板,101、通孔,102、导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0025]实施例:
[0026]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适于斜坡停靠的建筑工地推车,包括车板1、车斗2、独轮3以及车把6,车斗2位于车板I的上方,独轮3通过轮板4固定在车板I的下方,车把6固定在车板I上,还包括插入装置,插入装置固定在车板I或车把6上。
[0027]本实施例的插入装置包括连接杆5、平压板8以及设置在平压板8下方的插筒9,连接杆5的一端固定在车板I或车把6上,另一端与平压板8固定,由于车把6是固定在车板I上的,因此,无论连接杆5的一端固定在车板I上还是车把6上,只要下压车把6,均可实现插筒9的下压,使其插入泥土中。
[0028]本实施例的插筒9包括圆柱部91和圆锥部92,圆锥部92固定在圆柱部91的底部,圆柱部91为空心结构,圆柱部91内设有相互平行的上卡板93、下卡板94,上卡板93与下卡板94上设有相对的卡槽,卡槽内卡接有两块关于圆柱部91的竖直中心线对称的三角板96,三角板96能够沿着卡槽滑动,两块三角板96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95,圆柱部91上设有能够使三角板96穿出的开口,在第一弹簧95的作用下,两块三角板始终具有背向运动的趋势,另外,为了防止三角板96脱离上卡板93、下卡板94,可在上卡板93、下卡板94的两端设置限位结构,比如将卡槽的两端封堵,使三角板96无法完全滑出卡槽。
[0029]本实施例还包括踏板10、第二弹簧11、L形传动杆7以及套环12,踏板10位于平压板8的上方,第二弹簧11位于踏板10的正下方,且第二弹簧11的一端固定在踏板10的下方,另一端固定在平压板8上;L形传动杆7的水平段位于平压板8的上方,L形传动杆7的竖直段贯穿平压板8并与套环12固定连接,套环12套接在插筒9上,优选的,套环12的内径与插筒9的圆柱部91的外径相等。另外,为了配合套环12,本实施例的三角板96优选为直角三角板,直角三角板的其中一条直角边与上卡板93相贴,且另一条直角边到圆柱部91的竖直中心线的距离小于斜边到圆柱部91的竖直中心线的距离,也就是说,三角板96的竖直直角边始终在圆柱部91内,水平直角边和斜边会伸出圆柱部91,这样,当套环12向上运动时,三角板96会解除套环12对其的束缚作用,在第一弹簧95的作用下,三角板96伸出圆柱部,起到增大插筒9的拔出阻力的作用,反之,当套环12向上运动时,迫使三角板96向内收起,减小插筒9的拔出阻力,便于启动推车。另外,通过对L形传动杆7的竖直段的长度设计,能够使套环12在向上运动过程中,确保套环12运动的上限位置不会超出三角板96的上端,从而避免出现套环12不能向下运动的情况,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容易实现的。
[0030]本实施例还包括转盘13以及固定在转盘13下方的插杆14,转盘13嵌入平压板8,且转盘13能够自由转动,插杆14的最下端固定有横杆15,平压板8上设有通孔101以及两道纵向贯穿通孔101的侧壁的导槽102,插杆14穿过该通孔101,且导槽102的形状与横杆15的形状相配合。
[0031 ]本实施例采用上述结构能够解决如下问题:
[0032]一、解决推车在斜坡停靠时的平衡问题。传统的推车是点着力方式停靠,当作为停靠支撑点的支撑杆插入到泥土中时,由于推车上货物的重心并不一定刚好在推车的中心处,因此,该货物重心偏离时,会导致支撑杆插入泥土的深度不同,最终呈现出的状态是推车倾斜,甚至是侧翻。为此,本实施例采用平压板与地面相贴的面接触的方式来取代传统的点着力的方式,避免出现推车两侧受力不均的情况,在平压板的作用下,保证了整个着力面的受力均衡,车体不会因为支撑点的问题而发生倾斜,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推车发生倾斜、侧翻的可能性。
[0033]二、解决推车停靠不稳固,推车再次启动费力的问题。传统的推车采用支撑杆作为停靠支点,当推车上载有重物时,支撑杆会陷入到泥土中,而为了在斜坡上停住推车,一般采用直接将支撑杆压入泥土中的方式使推车停靠,由于支撑杆的下端一般不是尖锐结构,因此要保证插得够深,相对要大力才行,而在拔出支撑杆时,由于插得深且推车上有重物,又需要大力才能将支撑杆拔出,从而导致整个过程十分费力;另一方面,由于支撑杆的下端就是一普通的圆柱形,对泥土的抓附力有限,当推车在斜坡上时,支撑杆很难起到较好的固定作用,最终容易导致推车自动下滑、失控,进而致使货物倾翻,甚至是造成人员受伤。为此,本实施例进行了独特的设计,通过在插筒上增加可伸缩的三角板,当插筒完全插入到泥土中时,踩下踏板并使三角板伸出圆柱部、插入到泥土中,从而增强了插筒对泥土的抓附力,而在需要将插筒拔出时,通过自然地松开踏板,使三角板在套环的作用下收入圆柱部中,减小插筒的抓附力,整个过程相对传统操作而言,轻松省力,便于启动推车,且无需大幅度抬动车把,避免了造成推车上的货物散落。
[003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适于斜坡停靠的建筑工地推车,包括车板(I)、车斗(2)、独轮(3)以及车把(6),车斗(2)位于车板(I)的上方,独轮(3)通过轮板(4)固定在车板(I)的下方,车把(6)固定在车板(I)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插入装置,所述插入装置固定在车板(I)或车把(6)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于斜坡停靠的建筑工地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装置包括连接杆(5)、平压板(8)以及设置在平压板(8)下方的插筒(9),连接杆(5)的一端固定在车板(I)或车把(6)上,另一端与平压板(8)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于斜坡停靠的建筑工地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筒(9)包括圆柱部(91)和圆锥部(92),圆锥部(92)固定在圆柱部(91)的底部,圆柱部(91)为空心结构,圆柱部(91)内设有相互平行的上卡板(93)、下卡板(94),上卡板(93)与下卡板(94)上设有相对的卡槽,卡槽内卡接有两块关于圆柱部(91)的竖直中心线对称的三角板(96),三角板(96)能够沿着卡槽滑动,两块三角板(96)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95),所述圆柱部(91)上设有能够使三角板(96)穿出的开口 ; 还包括踏板(10)、第二弹簧(11)、L形传动杆(7)以及套环(12),踏板(10)位于平压板(8)的上方,第二弹簧(11)位于踏板(10)的正下方,且第二弹簧(11)的一端固定在踏板(10)的下方,另一端固定在平压板(8)上;L形传动杆(7)的水平段位于平压板(8)的上方,L形传动杆(7)的竖直段贯穿平压板(8)并与套环(12)固定连接,套环(12)套接在插筒(9)上; 还包括转盘(13)以及固定在转盘(13)下方的插杆(14),转盘(13)嵌入平压板(8),且转盘(13)能够自由转动,插杆(14)的最下端固定有横杆(15),所述平压板(8)上设有通孔(101)以及两道纵向贯穿通孔(101)的侧壁的导槽(102),所述插杆(14)穿过该通孔(101),且导槽(102)的形状与横杆(15)的形状相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于斜坡停靠的建筑工地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板(96)为直角三角板,直角三角板的其中一条直角边与上卡板(93)相贴,且另一条直角边到圆柱部(91)的竖直中心线的距离小于斜边到圆柱部(91)的竖直中心线的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于斜坡停靠的建筑工地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环(12)的内径与插筒(9)的圆柱部(91)的外径相等。
【文档编号】B62B1/16GK205675053SQ201620475910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5月24日 公开号201620475910.X, CN 201620475910, CN 205675053 U, CN 205675053U, CN-U-205675053, CN201620475910, CN201620475910.X, CN205675053 U, CN205675053U
【发明人】徐锐, 李云飞
【申请人】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