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减振器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7902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汽车后减振器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后减振器座,具体涉及一种强度和刚度高的汽车后减振器座。
背景技术
现在整车设计过程中,对NVH的要求越来越高,继而分解到车身各安装点的刚度需求也变得更加苛刻。另外,由于对整车使用寿命需求的提高,车身上各主要受力点也要达到一定的强度。现有车型后减震器结构是直接焊接在纵梁上,在各种工况下强度难于保证。 为此,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有些在减振器上增加连接件,然后通过连接件与汽车连接。这样设置增加了减振器的重量,增加汽车的载重负担;而且连接件与减振器未连为一体,给加工和安装带来很大麻烦,这种结构不适合推广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强度和刚度高的汽车后减振器座,该后减振器座具有大大加强整个车身强度的功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汽车后减振器座,包括固定设置在汽车纵梁上的后减振器座本体,在后减振器座本体的下侧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翻边,增加翻边的目的在于使后减振器座本体与纵梁的接触面积增大。为使后减振器座本体能同时固定到纵梁和横梁上,在后减振器座本体的侧部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横梁连接。所述连接件与后减振器座本体为一体式结构。将连接件与后减振器座本体设置成一体式结构,方便对减振器座的加工,而且只需将连接件与汽车的横梁固连,减少减振器座直接与汽车横梁固连的局限性,增强连接件与汽车横梁之间的连接牢固性,使连接件更不容易脱离汽车横梁。所述翻边与后减振器座本体设为一体。为使翻边与纵梁连接更加牢固,所述翻边的下侧面与汽车纵梁为焊接连接。所述连接件的下侧面与汽车的横梁通过焊接连接。所述连接件呈片状。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后减振器座本体下设置翻边和与后减振器座本体连为一体的连接件,大大加强了后减振器座本体强度又加强了整个车身强度,具有推广作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设置在汽车上时的结构示意图。图号对照说明[0014]1纵梁 2横梁 3后减振器座本体31连接件 32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与达成目的易于明白理解,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参看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汽车后减振器座包括固定设置在汽车纵梁1上的后减振器座本体3,在后减振器座本体3的下侧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翻边32,增加翻边32 的目的在于使后减振器座本体3与纵梁1的接触面积增大。为使后减振器座本体3能同时固定到纵梁1和横梁2上,在后减振器座本体3的侧部设置有连接件31,所述连接件31与横梁2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31与后减振器座本体3为一体式结构。将连接件31与后减振器座本体3设置成一体式结构,方便对减振器座的加工,而且只需将连接件31与汽车的横梁2固连,减少减振器座直接与汽车横梁2固连的局限性,连接方便、实用,增强连接件 31与汽车横梁2之间的连接牢固性,使连接件31更不容易脱离汽车横梁2。进一步地,所述翻边32与后减振器座本体3设为一体。进一步地,为使翻边32与纵梁1连接更加牢固,所述翻边32的下侧面与汽车纵梁 1为焊接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31的下侧面与汽车的横梁2通过焊接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31呈片状。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后减振器座,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固定设置在汽车纵梁上的后减振器座本体,在后减振器座本体的下侧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翻边;在后减振器座本体的侧部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横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汽车后减振器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与后减振器座本体为一体式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汽车后减振器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的下侧面与汽车纵梁为焊接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汽车后减振器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的下侧面与汽车的横梁通过焊接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汽车后减振器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呈片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后减振器座,包括固定设置在汽车纵梁上的后减振器座本体,在后减振器座本体的下侧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翻边,增加翻边的目的在于使后减振器座本体与纵梁的接触面积增大。为使后减振器座本体能同时固定到纵梁和横梁上,在后减振器座本体的侧部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横梁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后减振器座本体下设置翻边和与后减振器座本体连为一体的连接件,大大加强了后减振器座本体强度又加强了整个车身强度,具有推广作用。
文档编号B62D21/02GK202320504SQ20112048310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8日
发明者张泽毅, 袁俊彪, 雷雨成, 黄亚伟 申请人: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