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机车前轮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3361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三轮机车前轮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系关于一种三轮机车前轮支撑装置,尤指一种适用于三轮机车前轮的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常见的机车,皆为二轮式的设计,在骑乘的过程中暂时停止行进时,骑乘者需以双脚着地以稳定车身避免倾倒。若于骑乘时不小心遭遇碰撞,极易因反应不及使得车身倾倒而造成伤害,因此现有可于传统二轮式机车后轮加装辅助轮或是三轮机车的设计出现。传统二轮式机车后轮加装辅助轮的方式,常使车体体积变得巨大,在转弯时亦需考量转弯角度,否则容易翻覆或是不易过弯,并非十分理想。三轮机车常见的亦为前单车轮后双车轮的配置,其与加装辅助轮的概念类似,所存在的问题亦相同。而新兴起机车设计概念,则是二个前轮一个后轮的车体结构,此种设计亦可使车体较为稳固,但需考量其与传统二轮式机车后轮加装辅助轮或前单轮后双轮式三轮机车所产生的相同问题,即转弯时的容易度及灵活性,对于二前轮式的三轮机车来说,即是与其二前轮的固定方式有关。 习知的单一前轮式机车,其前轮的固定方式为于车体前方由头管支撑前叉,再经由二只避震器来支撑前轮,此组合方式虽然构造简单便宜,但其不适合直接转用于二前轮式的车体。发明人原因于此,本于积极发明创作之精神,亟思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之三轮机车前轮支撑装置,几经研究实验终至完成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之主要目的系在提供一种三轮机车前轮支撑装置,俾能以稳定之方形结构,使得二前轮式机车的前轮支撑较为稳固,并同时还能使二前轮拥有较高的活动自由度。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之三轮机车前轮支撑装置包括有一主架体、一左前管、一右前管、一左支架、一右支架、一前固定板、一左前轮、一右前轮、一左上连杆、一右上连杆、一左支撑杆、一右支撑杆、一下固定板、一左下连杆及一右下连杆。主架体可包括有相连之一上架及一底架;左前管及右前管系为平行设置,其形状可为L型弯管,二前管之一端分别与上架相连接;左支撑杆之一端与左前管相连接,另一端与底架相连接;右支撑杆之一端与右前管相连接,另一端与底架相连接;左支架固设于左前管与左支撑杆之间;右支架设于右前管与右支撑杆之间;前固定板系固设于左前管、右前管、左支架及右支架之间, 用以稳固左前管、右前管、左支架及右支架之相对位置;下固定板系固设于左前管、右前管、 左支撑杆及右支撑杆间,用以稳固左前管、右前管、左支撑杆及右支撑杆之相对位置。前述此种连接方式,即构成与主架体稳固相连接之一方形前架结构。[0009]左上连杆一端枢设于前固定板之一侧,另一端锁固于该左前轮上;右上连杆一端枢设于前固定板之一侧,另一端锁固于右前轮上;左下连杆一端枢设于下固定板之一侧,另一端锁固于左前轮上;右下连杆一端枢设于下固定板之一侧,另一端锁固于右前轮上。因为透过连杆连接前轮与方形前架来支撑二前轮,又上、下连杆系为分别枢设于前固定板及下固定板,可使得二前轮在垂直地面方向上增加移动的自由度,除于遇到不平地面时,可增加其前轮上下摆动范围,以减缓震动外,亦可以提高转弯时的容易度及灵活性。上述三轮机车前轮支撑装置可更包括一上固定板,连接于左前管与右前管之间, 可用来固定间距,俾增加左前管与右前管之稳固性。上述三轮机车前轮支撑装置可更包括一下支撑架,支撑架一端与底架相连接,另一端与下固定板相连接,俾用以支撑下固定板。上述三轮机车前轮支撑装置可更包括有一左后支架及一右后支架,其一端分别与左前管及右前管相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左支撑杆及右支撑杆相连接;在二支架间,可透过一后固定板相连接,俾以固定左后支架及右后支架之间距。而在左后支架及右后支架下方可更包括有一固定板,固设于左支撑杆及右支撑杆间,固定板其下方亦与支撑架相连接,俾以增加支撑杆、左支撑杆与右支撑杆间连接的稳固性。上述三轮机车前轮支撑装置之左下连杆及右下连杆可为二 U型连杆。左下连杆开口处一端枢设于下固定板之 一侧,另一端枢设于固定板之一侧,左下连杆底端锁固于左前轮上。右下连杆开口处一端枢设于前固定板之一侧,另一端枢设于固定板之一侧,右下连杆底端锁固于右前轮上,俾增加前架与前轮间连接的稳固性。上述三轮机车前轮支撑装置之前固定板可更包括一前L型板及一后L型板,前L 型板固设于左前管及右前管之间,后L型板固设于左支架与右支架之间,前L型板及后L型板间枢设有左上连杆及右上连杆。同样地,下固定板可更包括一下前L型板及一下后L型板,下前L型板及下后L型板分别固设于左支撑杆与右支撑杆之间,前L型板及后L型板间枢设有左下连杆及右下连杆。此种方式可让连杆较易装置入固定板内,俾增加组装时的方便性。

图I系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车体之立体图。图2系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车体前部之立体图。图3系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车体前部之前视图。图4系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车体前部AA’之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I 左前轮2 右前轮10 左前管11 右前管12 左支架13 右支架15 上固定板16 前固定板161 前L型板162 后L型板21 左支撑杆22 右支撑杆23 下固定板231 下前L型板[0027]232下后L型板24下支撑架25后固定板26固定板40左后支架41右后支架50左上连杆51右上连杆52左下连杆53右下连杆501,511,521,531底端9主架体91上架92底架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I和图2,图I系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车体之立体图,图2系本实施例车体前部之立体图。本实施例之三轮机车前轮支撑装置包括有一主架体体9、一左前管
10、一右前管11、一左支撑杆21、一右支撑杆22、一左支架12、一右支架13、一前固定板16、 一下固定板23、一左后支架40、一右后支架41、一左前轮I、一右前轮2、一左上连杆50、一右上连杆51、一左下连杆52及一右下连杆53。如图2所示,主架体9包括有相连之一上架91及一底架92。左前管10与右前管 11系平行设置的二 L型弯管,左前管10与右前管11之一端分别与上架91相连接。左支撑杆21 —端与左前管10相连接,另一端与底架92相连接;右支撑杆22 —端与右前管11 相连接,另一端与底架92相连接。左支架12与右支架13 —端分别固设于左前管10与右前管11上,另一端分别固设于左支撑杆21与右支撑杆22上。左后支架40及右后支架41 一端亦分别固设于左前管10及右前管11上,另一端亦分别固设于左支撑杆21及右支撑杆 22上。前述结构即与主架体9形成一方形前架。前固定板16系为一前L型板161及一后L型板162,为使结构更加稳固,在左前管 10及右前管11上除固设有一上固定板15,另固设有前L型板161,左支架12与右支架13 间则固设有后L型板162,用以固定左前管10、右前管11及左支架12、右支架13之间距。 同样地在左后支架40及右后支架41间亦固设有一后固定板25,以固定左后支架40及右后支架41之间距。请参阅图3系本实施例车体前部之前视图,并请一并参阅图2。本实施例之左上连杆50及右上连杆51为二 U型连杆。左上连杆50开口处一端枢设于前固定板16之一侧, 另一端枢设于后固定板25之一侧,左上连杆50底端501则锁固于左前轮I上。对侧之右上连杆51开口处一端亦枢设于前固定板16之一侧,另一端亦枢设于后固定板25之一侧, 右上连杆51底端511则锁固于右前轮2上。为枢设左下连杆52及右下连杆53,于左支撑杆21与右支撑杆22间固设有一下固定板23,下固定板23包括有一下前L型板231及一下后L型板232,其亦可用来稳固左支撑杆21与右支撑杆22之间距。另于左后支架40及右后支架41下方包括有一固定板26, 亦固设于该左支撑杆21与右支撑杆22间。在本实施例中左下连杆52及右下连杆53系二 U型连杆,左下连杆52开口处一端枢设于前L型板231及下后L型板232间之一侧,另一端枢设于固定板26之一侧,左下连杆 52底端521则锁固于左前轮I上。对侧之右下连杆53开口处一端枢设于前L型板231及下后L型板232间之另一侧,另一端亦枢设于该固定板26之另一侧,右下连杆53底端531 则锁固于右前轮2上。请参阅图4系本实施例车体前部AA’之剖视图。本实施例中为能支撑下方各固定板,在下固定板23及固定板26下方包括有一支撑架24,支撑架24 —端与底架92相连接, 再与下固定板23及固定板26下方相连接,以达到支撑的作用。藉由上述方形前架结构,本实施例除可使车体的前架部份更加稳固外,其方形车架的设计,亦可使得于整车组装时更为平顺及简便。另方形前架与二前轮1,2间之连结方式,系透过连杆50,51,52,53连接前轮1,2与方形前架来支撑二前轮1,2,由于上、下连杆 50,51,52,53系为分别枢设于前固定板16及下固定板23,可使得二前轮1,2在垂直地面方向上增加移动的自由度,除于遇到不平地面时,增加其二前轮1,2上下摆动范围,以减缓震动外,亦可以提高转弯时的容易度及灵活性。上述实施例仅系为了方便说明而举例而已,本实用新型所主张之权利范围自应以申请专利范围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
权利要求1.一种三轮机车前轮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主架体,包括有一上架及一底架;一左前管,一端与该上架相连接;一右前管,一端与该上架相连接;一左支撑杆,一端与该左前管相连接,另一端与该底架相连接;一右支撑杆,一端与该右前管相连接,另一端与该底架相连接;一左支架,一端与该左前管相连接,另一端与该左支撑杆相连接;一右支架,一端与该右前管相连接,另一端与该右支撑杆相连接;一前固定板,系固设于该左前管、该右前管、该左支架与该右支架之间,用以稳固该左前管、该右前管、该左支架与该右支架之相对位置;一左前轮与一右前轮;一左上连杆,一端枢设于该前固定板之一侧,另一端锁固于该左前轮上;一右上连杆,一端枢设于该前固定板之一侧,另一端锁固于该右前轮上;一下固定板,系固设于该左前管、该右前管、该左支撑杆与该右支撑杆之间,用以稳固该左前管、该右前管、该左支撑杆与该右支撑杆之相对位置;一左下连杆,一端枢设于该下固定板之一侧,另一端锁固于该左前轮上;以及一右下连杆,一端枢设于该下固定板之一侧,另一端锁固于该右前轮上。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三轮机车前轮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左前管与该右前管系为L型弯管。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三轮机车前轮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上固定板, 连接于该左前管与该右前管之间,系用以固定该左前管与该右前管之间距。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三轮机车前轮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下支撑架, 该下支撑架一端与该底架相连接,另一端与该下固定板相连接,用以支撑该下固定板。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三轮机车前轮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有一左后支架及一右后支架,其一端分别与该左前管及该右前管相连接,另一端分别与该左支撑杆及该右支撑杆相连接;该左后支架及该右后支架间,系透过一后固定板相连接,以固定该左后支架及右后支架间之间距。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轮机车前轮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左上连杆,系为一U型连杆,其开口处一端枢设于该前固定板之一侧,另一端枢设于该后固定板之一侧,该左上连杆底端锁固于该左前轮上。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轮机车前轮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左后支架及该右后支架下方,更包括有一固定板,固设于该左支撑杆及该右支撑杆间,用以稳固该左支撑杆及该右支撑杆之间距。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三轮机车前轮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左下连杆,系为一U型连杆,其开口处一端枢设于该下固定板之一侧,另一端枢设于该固定板之一侧,该左下连杆底端锁固于该左前轮上。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三轮机车前轮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前固定板包括一前L型板及一后L型板,该前L型板固设于该左前管及该右前管之间,该后L型板固设于该左支架与该右支架之间。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三轮机车前轮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下固定板包括一下前 L型板及一下后L型板,该下前L型板及该下后L型板分别固设于该左支撑杆与该右支撑杆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轮机车前轮支撑装置,包括主架体、二前管、二支撑杆、二支架、前固定板、二前轮、二上连杆、下固定板及二下连杆。二前管为平行设置并与上架相连接;二支撑杆固设于底架及二前管之间;二支架固设于二前管与二支撑杆之间;前固定板固设于二前管与二支架之间;下固定板固设于二支撑杆间,如此即构成与主架体稳固相接之方形前架结构。二上连杆分别枢设于前固定板上再锁固于二前轮上;二下连杆分别枢设于下固定板上,再锁固于二前轮上,此种连接方式,可使二前轮在垂直地面方向上增加移动自由度,提高转弯的灵活性。
文档编号B62K11/02GK202449134SQ201220071699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9日
发明者吴国南, 庄健弘, 廖朝清, 黄立伦 申请人: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