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蜗杆轴向间隙的消除及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4065阅读:18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蜗杆轴向间隙的消除及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蜗杆轴向间隙的消除及固定结构,属汽车电动转向系统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电动转向系统中的蜗杆装配是靠上、下两个轴承来支承,上、下轴承分别与蜗杆装配的两端,加上减振垫来消除轴承轴向游隙。其过程是先在蜗杆两端装上弾性垫,然后分别在弹性垫两端装上轴承,再通过将弹性垫压缩到一定的压缩量后,然后用轴向孔用挡圈将轴承蜗杆轴向固定。轴承的轴向游隙全部是靠两个弹性垫的预压カ来消除并固定。此结构存在的问题ー是多装配了两个弹性垫片,相对成本较高。ニ是弹性垫片由上下两片钢片与橡胶硫化而成,对弹性刚度和耐久性要求高,生产、控制比较困难,导致汽车电动转向系统耐久性存在一定风险。同时,选用垫片过程复杂,导致装配效率不高,易出错。并且弹性垫片老化后易使蜗轮蜗杆啮合产生异响。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装配要求低,性能可靠,并可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减少产品失效概率的蜗杆轴向间隙的消除及固定结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的一种蜗杆轴向间隙的消除及固定结构,包括壳体、轴用挡圈、轴承A、轴承B和蜗杆,其特征在于蜗杆通过联轴器和轴承B安装在壳体内,蜗杆上通过轴用挡圈铆装有轴承A,蜗杆的蜗杆孔中设置有弹簧,弹簧一端设置有顶杆,轴承A —侧的蜗杆上装有孔用外倒角弾性挡圈,所述的弹簧与顶杆接触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孔用外倒角弾性挡圈的弹性张力与壳体的楔形槽结构来消除轴承外圈与壳体的装配的轴向间隙并轴向固定,避免了现有技术对弹性刚度和耐久性要求高,导致生产、控制比较困难,以及汽车电动转向系统耐久性存在一定风险的问题,具有结构简单,装配要求不高,性能可靠的优点,并可相对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减少广品的失效概率。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蜗杆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I、弹簧,2、孔用外倒角弹性挡圈,3、轴承A,4、轴用挡圈,5、蜗杆,6、壳体,7、轴承B,8、顶杆,9、联轴器。
具体实施方式
该蜗杆轴向间隙的消除及固定结构包括壳体6、轴用挡圈4、轴承A3、轴承B7和蜗杆5,蜗杆5通过联轴器9和轴承B7安装在壳体6内,蜗杆5上通过轴用挡圈4铆装有轴承A3,蜗杆5的蜗杆孔中设置有弹簧1,弹簧I 一端设置有顶杆8,弹簧I与顶杆8接触连接。轴承A3 —侧的蜗杆5上装有孔用外倒角弾性挡圈2。本实用新型是通过轴用挡圈4把轴承A3与蜗杆5铆接在一起,成为ー个小总成,然后通过孔用外倒角弾性挡圈2的弹性张力与壳体6的楔形槽结构来消除轴承A3外圈与壳体6装配的轴向间隙并轴向固定,然后在蜗杆5的蜗杆孔中装上弹簧1,装上带顶杆8的电机后,由顶杆8压缩弹簧I来消除轴承A3自生的轴向游隙。孔用外倒角弾性挡圈2设计倒角后,与之配合的壳体6也相应的设计有相同倒角的槽,这样配合时在孔用外倒角弾性挡圈2的径向张力下,使孔用外倒角弾性挡圈2利用沿轴向下移的轴向力,来消除蜗杆5在壳体6中的轴向配合间隙并轴向固定。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単,装配要求低,性能可靠,与现有首先在蜗杆5两端分别装上0型密封圏,将弹性垫分别装配到蜗杆5两端,在蜗杆5两端分别装上轴承A3和轴承B7,压装上联轴器9,完成蜗杆总成装配。然后通过选用不同类型的垫片将相应的蜗杆总成装配到壳体6中,其蜗杆5轴向间隙,全靠上下两端的弹性垫与压缩量来消除相比,相对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提闻广品的生广效率,减少广品的失效概率。
权利要求1.ー种蜗杆轴向间隙的消除及固定结构,包括壳体(6)、轴用挡圈(4)、轴承A(3)、轴承B (7)和蜗杆(5),其特征在于蜗杆(5)通过联轴器(9)和轴承B (7)安装在壳体(6)内,蜗杆(5)上通过轴用挡圈(4)铆装有轴承A (3),蜗杆(5)的蜗杆孔中设置有弹簧(1),弹簧(1)一端设置有顶杆(8),轴承A (3)—侧的蜗杆(5)上装有孔用外倒角弾性挡圈(2),所述的弹簧(1)与顶杆(8 )接触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蜗杆轴向间隙的消除及固定结构,属汽车电动转向系统领域。它包括壳体、轴用挡圈、轴承A、轴承B和蜗杆,蜗杆通过联轴器和轴承B安装在壳体内,蜗杆上通过轴用挡圈铆装有轴承A,蜗杆的蜗杆孔中设置有弹簧,轴承A一侧的蜗杆上装有孔用外倒角弹性挡圈。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孔用外倒角弹性挡圈的弹性张力与壳体的楔形槽结构来消除轴承外圈与壳体的装配的轴向间隙并轴向固定,解决了现有技术对弹性刚度和耐久性要求高,导致生产、控制比较困难,以及汽车电动转向系统耐久性存在一定风险的问题,具有结构简单,装配要求不高,性能可靠的优点,并可相对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减少产品的失效概率。
文档编号B62D5/04GK202593606SQ201220239418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5日
发明者陈力, 艾涛, 姜殿鑫 申请人:武汉捷隆汽车电动转向系统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