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主撑管与后斜管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1118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摩托车主撑管与后斜管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摩托车主撑管与后斜管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前高后低的主撑管和前低后高的后斜管,其中后斜管的前端与主撑管的下部焊接,在所述主撑管与后斜管之间还连接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紧靠主撑管和后斜管的外侧焊接固定。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主撑管与后斜管之间连接加强板,对主撑管与后斜管之间的连接进行加强,使车架更加结实、牢固、结构强度更高,显著地减小了震动,提高了乘坐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具有构思巧妙、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且成本低廉等特点。
【专利说明】摩托车主撑管与后斜管之间的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技术领域】,具体地讲,特别涉及一种摩托车主撑管与后斜管之间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目前,铃木系列的摩托车车架主要包括立管、主梁、尾管、前斜管、托架、主撑管和后斜管,其中立管前低后高倾斜布置,主梁的前端与立管的上部焊接,主梁的后端与左右两根主撑管的上端焊接,左右两根主撑管上端还分别与左右两根纵向尾管的前端焊接,所述主撑管的下端与托架的后端焊接,所述主撑管的下端与托架的后端焊接,所述托架的前端与前斜管的下端焊接,所述前斜管前高后低倾斜布置,该前斜管的上端与立管的下部焊接,在每一所述尾管的中部与主撑管的下部之间还连接有后斜管。
[0003]其中,主撑管的前方安装有发动机,后斜管对尾管的后部进行支撑,在尾管上安装有座椅,因此后斜管和主撑管、以及后斜管与主撑管之间的连接对整车的强度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现有车架的后斜管与主撑管之间的连接仅仅是焊接固定,并没有设置其他的加强结构,后斜管与主撑管之间的连接强度低,不利于车架整体强度的提高,乘坐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强度高的摩托车主撑管与后斜管之间的连接结构。
[000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摩托车主撑管与后斜管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前高后低的主撑管和前低后高的后斜管,其中后斜管的前端与主撑管的下部焊接,在所述主撑管与后斜管之间还连接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紧靠主撑管下部和后斜管下部的外侧焊接固定。
[0006]采用上述结构,在主撑管与后斜管之间连接加强板,不仅对主撑管与后斜管之间的连接进行加强,而且对主撑管和后斜管均具有支撑作用,使车架整体更加结实、牢固、可靠,显著地减小车辆行驶中的震动,提高了乘坐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0007]所述加强板由2.5-3.0mm厚的板材冲压而成。车架中常规使用的板体为1.5_2_厚,采用这种比常规厚度大的加强板,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车架的强度,使车架更加结实、牢固、可靠。
[0008]所述主撑管和后斜管由外径24-26mm的焊管弯折而成,该焊管的壁厚为2.4-2.6_。构成主撑管和后斜管的焊管壁厚比常用2.0mm的厚度大,进一步提高了车架的强度。
[0009]所述加强板上部和下部的相应边沿向内侧弯折形成翻边,所述翻边的端头与对应的主撑管和后斜管点焊。设置翻边,不仅有利于提高加强板的强度,而且翻边的相应端头与主撑管和后斜管点焊,使加强板与主撑管和后斜管的固定更加牢固,进一步提高了车架的强度,使车架更加结实牢固。
[0010]所述加强板板面的后端开有前后两个第一安装孔,该第一安装孔位于后斜管之后。开设第一安装孔便于通过加强板后部安装脚踏板。不仅加强板的功能更齐备,而且脚踏板的安装更加稳固。
[0011 ] 在所述加强板板面上还开有第二安装孔,该第二安装孔也位于后斜管之后,并且第二安装孔位于第一安装孔的前下方。第二安装孔可用于安装消声器和搁脚支架,加强板的实用性更强。
[0012]在所述加强板的上边固定有竖向的支耳,所述支耳位于主撑管与后斜管之间,该支耳包括“ η ”形板体,并且支耳的板体与加强板的板体在同一平面,在支耳板体上部开有第三安装孔,并且所述支耳板体的左右两边向车体内侧延伸形成翻边,所述支耳的翻边下端与加强板上边对应翻边的上表面焊接固定。便于通过加强板和支耳安装侧盖,节约了单独的侧盖安装支架,使侧盖的安装更加方便,加强板的功能更加齐备。并且支耳左右两边的翻边不仅使支耳自身的强度更高,并且与加强板的连接更加牢固。
[0013]在所述加强板上还开有三角形的过孔,该过孔位于主撑管与后斜管之间,所述过孔的孔沿向车体内侧延伸形成加强筋。设置过孔,不仅加强板的用料更少,有利于控制整车的整备质量,而且加强板的结构强度更高。并且过孔孔沿加强筋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加强板的强度。再则这种开有过孔的加强板造型也更加美观。
[0014]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主撑管与后斜管之间连接加强板,对主撑管与后斜管之间的连接进行加强,使车架更加结实、牢固、结构强度更高,显著地减小了震动,提高了乘坐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具有构思巧妙、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且成本低廉等特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0018]图中标记如下:主撑管1、后斜管2、加强板3、水平段3a、第一倾斜段3b、第二倾斜段3c、后边沿3d、第三倾斜段3e、第四倾斜段3f、第五倾斜段3g、第六倾斜段3h、弧形段31、第一安装孔31、第二安装孔32、过孔33、支耳4和第三安装孔41。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实施例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在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之下”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是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的高度。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之下”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0020]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描述,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
[0021]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前高后低的主撑管I和前低后高的后斜管2,其中后斜管2的前端与主撑管I的下部焊接固定,在所述主撑管I与后斜管2之间还连接有加强板3,所述加强板3紧靠主撑管I下部和后斜管2下部的外侧焊接固定。所述加强板3上部和下部的相应边沿向内侧弯折形成翻边,所述翻边的端头与对应的主撑管I和后斜管2点焊。所述加强板3板面的后端开有前后两个第一安装孔31,该第一安装孔31位于后斜管2之后。在所述加强板3板面上还开有第二安装孔32,该第二安装孔32也位于后斜管2之后,并且第二安装孔32位于第一安装孔32的前下方。在所述加强板3上还开有三角形的过孔33,该过孔33位于主撑管I与后斜管2之间。所述过孔33的孔沿向车体内侧延伸形成加强筋。
[0022]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所述加强板3的上边固定有竖向的支耳4,所述支耳4位于主撑管I与后斜管2之间,该支耳4包括“ η ”形板体,并且支耳4的板体与加强板3的板体在同一平面,在支耳4板体上部开有第三安装孔41。所述支耳4板体的左右两边向车体内侧延伸形成翻边,所述支耳4的翻边下端与加强板3上边对应翻边的上表面焊接固定。
[0023]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加强板3由2.5-3.0mm厚的板材冲压而成。所述主撑管I和后斜管2由外径24-26_的焊管弯折而成,该焊管的壁厚为2.4-2.6_。本实施例优选所述加强板3的厚度为3.0mm,主撑管I和后斜管2的外径不低于25_,壁厚不低于2.5mmο
[0024]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加强板3包括异型的板体,加强板3板体的边沿分为上下前后四个部分,其中加强板3板体上部的边沿从前到后依次由水平段3a、第一倾斜段3b和第二倾斜段3c构成,其中水平段3a水平布置,水平段3a的后端与第一倾斜段3b的前端相连,所述第一倾斜段3b前高后低倾斜布置,该第一倾斜段3b的后端与第二倾斜段3c的前端相连,所述第二倾斜段3c前低后高倾斜布置。所述加强板3板体下部的边沿从后到前依次由第三倾斜段3e、第四倾斜段3f和第五倾斜段3g构成,其中第三倾斜段3e与第二倾斜段3c平行,第三倾斜段3e的长度与第二倾斜段3c的长度相适应,在第三倾斜段3e与第二倾斜段3c的后端之间连接有加强板3板面的后边沿3d,该后边沿3d与第三倾斜段3e垂直。所述第三倾斜段3e的前端与第四倾斜段3f的后端相连,该第四倾斜段3f前低后高倾斜布置,并且第四倾斜段3f的倾斜角度比第三倾斜段3e的倾斜角度大,第四倾斜段3f的前端位于水平段3a的前部下方,所述第四倾斜段3f位于后斜管2之下,并且第四倾斜段3f与后斜管2的下部平行。所述第四倾斜段3f的前端与第五倾斜段3g的后端平滑相连,所述第五倾斜段3g前高后低倾斜布置。在所述第五倾斜段3g的前端与水平段3a的前端之间连接有加强板3的前部边沿,该前部边沿由弧形段3i和第六倾斜段3h构成。其中,弧形段3i的圆心在前,弧形段3i的上端与水平段3a的前端相连,弧形段3i的下端与第六倾斜段3h的上端平滑相连,所述第六倾斜段3h前低后高倾斜布置,第六倾斜段3h的下端与第五倾斜段3g的前端夹角相连;所述弧形段3i和第六倾斜段3h与主撑管I下部的外侧焊接。
[0025]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加强板3板体上部边沿的水平段3a、第二倾斜段3c,下部边沿的第三倾斜段3e、第四倾斜段3f和第五倾斜段3g向内弯折形成翻边。所述水平段3a翻边的前后两端各自与主撑管I的后侧和后斜管2的前侧相抵,并且水平段3a翻边的前端与主撑管I的后侧点焊。所述第三倾斜段3e翻边的前端与后斜管2的后侧点焊,所述第五倾斜段3g翻边的前端与主撑管I的后侧点焊。
[0026]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安装孔31位于第二倾斜段3c与第三倾斜段3e之间的加强板3板面上。所述第二安装孔32位于第四倾斜段3f中部的上方。所述支耳4固定在水平段3a的中部,支耳4翻边的下端与水平段3a上的翻边上表面焊接固定。
【权利要求】
1.一种摩托车主撑管与后斜管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前高后低的主撑管(I)和前低后高的后斜管(2),其中后斜管(2)的前端与主撑管(I)的下部焊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撑管(I)与后斜管(2)之间还连接有加强板(3),所述加强板(3)紧靠主撑管(I)下部和后斜管(2)下部的外侧焊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摩托车主撑管与后斜管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3)由2.5-3.0mm厚的板材冲压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摩托车主撑管与后斜管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撑管(I)和后斜管(2)由外径24-26_的焊管弯折而成,该焊管的壁厚为2.4-2.6_。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摩托车主撑管与后斜管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3)上部和下部的相应边沿向内侧弯折形成翻边,所述翻边的端头与对应的主撑管⑴和后斜管⑵点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摩托车主撑管与后斜管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3)板面的后端开有前后两个第一安装孔(31),该第一安装孔(31)位于后斜管(2)之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摩托车主撑管与后斜管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强板(3)板面上还开有第二安装孔(32),该第二安装孔(32)也位于后斜管(2)之后,并且第二安装孔(32)位于第一安装孔(32)的前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摩托车主撑管与后斜管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强板(3)的上边固定有竖向的支耳(4),所述支耳(4)位于主撑管(I)与后斜管(2)之间,该支耳⑷包括“η”形板体,并且支耳(4)的板体与加强板(3)的板体在同一平面,在支耳(4)板体上部开有第三安装孔(41),并且所述支耳(4)板体的左右两边向车体内侧延伸形成翻边,所述支耳(4)的翻边下端与加强板(3)上边对应翻边的上表面焊接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摩托车主撑管与后斜管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强板(3)上还开有三角形的过孔(33),该过孔(33)位于主撑管(I)与后斜管(2)之间,所述过孔(33)的孔沿向车体内侧延伸形成加强筋。
【文档编号】B62K19/28GK204250264SQ201420652669
【公开日】2015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4日
【发明者】伍毅, 曾宪富, 杜忠毅 申请人:重庆银钢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