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操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0720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自行车操作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自行车操作装置。



背景技术:

骑自行车正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娱乐形式和交通运输方式。此外,对于业余爱好者和职业运动员,骑自行车均已成为非常受欢迎的竞技体育。无论自行车用于娱乐、交通或竞技,自行车产业都不断改进自行车的各种部件。自行车操作装置(见例如公开号为S63-312291和S63-315390的日本未经审查专利申请)是一种被广泛重新设计的自行车部件。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自行车操作装置包括基座构件、缆线控制主体、操作构件、支撑结构和调节结构。所述基座构件构造为安装至自行车主体。所述缆线控制主体构造为绕枢转轴线可枢转地安装至所述基座构件,以控制控制缆线。所述操作构件构造为从静止位置至操作位置可移动地安装至所述基座构件,以移动所述缆线控制主体。所述支撑结构构造为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可枢转地支撑所述缆线控制主体。所述支撑结构设置至所述基座构件,以与所述枢转轴线至少部分地交叉。所述调节结构构造为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可调节地定位所述支撑结构,使得所述操作构件的所述静止位置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被调节。

对于根据第一方面的自行车操作装置,可以通过使用调节结构相对于基座构件调节操作构件的静止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根据第一方面的自行车操作装置构造为使得所述缆线控制主体构造为不可移动地联接至所述操作构件。

对于根据第二方面的自行车操作装置,可以经由操作构件操作缆线控制主体,即使在调节结构被损坏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根据第二方面的自行车操作装置构造为使得所述缆线控制主体与所述操作构件一体地设置为单个整块构件。

对于根据第三方面的自行车操作装置,可以简化操作构件和缆线控制主体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根据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项的自行车操作装置构造为使得所述调节结构构造为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绕所述枢转轴线可调节地定位所述支撑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根据第四方面的自行车操作装置构造为使得所述调节结构构造为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绕所述枢转轴线可调节地定位所述支撑结构,使得所述操作构件的所述静止位置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被连续地调节。

对于根据第五方面的自行车操作装置,可以通过使用调节结构容易地提供静止位置的微调。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根据第四或第五方面的自行车操作装置构造为使得所述缆线控制主体与所述操作构件一起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绕所述枢转轴线从所述静止位置至所述操作位置可枢转。所述调节结构构造为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绕所述枢转轴线定位所述支撑结构,使得所述缆线控制主体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从所述静止位置至所述操作位置可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根据第四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项的自行车操作装置构造为使得所述调节结构构造为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绕所述枢转轴线在可调节范围内可调节地定位所述支撑结构。所述调节结构包括限制构件,所述限制构件与所述支撑结构可接触,以限定所述可调节范围。

对于根据第七方面的自行车操作装置,可以机械地限定可调节范围,允许使用者识别可调节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根据第七方面的自行车操作装置构造为使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枢转轴和支撑构件。所述枢转轴可移动地联接至所述缆线控制主体,使得所述缆线控制主体相对于所述枢转轴绕所述枢转轴线可枢转。所述支撑构件不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枢转轴。所述支撑构件包括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限制构件可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限制构件可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根据第七或第八方面的自行车操作装置构造为使得所述限制构件固定至所述基座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根据第六至第九方面中的任一项的自行车操作装置构造为使得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枢转轴,所述枢转轴可移动地联接至所述缆线控制主体,使得所述缆线控制主体相对于所述枢转轴绕所述枢转轴线可枢转。所述调节结构包括夹持结构,所述夹持结构构造为可调节地定位所述枢转轴,使得所述缆线控制主体的周向位置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绕枢转轴线被调节。

对于根据第十方面的自行车操作装置,可以用包括枢转轴和夹持结构的简单结构调节操作构件的静止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根据第十方面的自行车操作装置构造为使得所述夹持结构包括夹持构件和紧固件。所述夹持构件构造为接附至所述基座构件并且构造为处于可调节状态和固定状态中的每个,在所述可调节状态下,所述枢转轴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绕所述枢转轴线可旋转,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枢转轴经由所述夹持构件固定至所述基座构件。所述紧固件构造为在所述可调节状态和所述固定状态之间改变所述夹持构件的状态。

对于根据第十一方面的自行车操作装置,可以在可调节状态和固定状态之间容易地改变夹持构件的状态,使得其容易调节操作构件的静止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根据第十一方面的自行车操作装置构造为使得所述基座构件包括壳体,所述缆线控制主体和所述调节结构中的每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所述紧固件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可进入。

对于根据第十二方面的自行车操作装置,可以经由紧固件从壳体的外壳容易地调节操作构件的静止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根据第十一或第十二方面的自行车操作装置构造为使得所述枢转轴包括外周表面和设置在所述外周表面上的外部沟槽,所述外部沟槽绕所述枢转轴线延伸。所述紧固件延伸通过所述外部沟槽,以防止所述枢转轴从所述夹持构件移除。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根据第六至第八方面中任一项的自行车操作装置构造为使得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枢转轴和支撑构件。所述枢转轴可移动地联接至所述缆线控制主体,使得所述缆线控制主体相对于所述枢转轴绕所述枢转轴线可枢转。所述支撑构件不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枢转轴。所述调节结构构造为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可调节地定位所述支撑构件,使得所述缆线控制主体的所述静止位置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被调节。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根据第十四方面的自行车操作装置构造为使得所述调节结构包括限制构件和调节结构件。所述限制构件构造为联接至所述支撑构件。所述限制构件包括螺纹孔。所述调节构件包括螺栓,所述螺栓与所述螺纹孔接合。所述调节构件构造为绕中心轴线可旋转地安装至所述基座构件。所述螺纹孔和所述螺栓构造为将所述调节构件的旋转转换成所述支撑构件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绕所述枢转轴线的枢转移动。

对于根据第十五方面的自行车操作装置,可以通过使用限制构件和调节构件容易地调节操作构件的静止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根据第十五方面的自行车操作装置构造为使得所述基座构件构造为限制所述调节构件沿所述中心轴线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的轴向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根据第十五或十六方面的自行车操作装置构造为使得所述基座构件包括壳体,所述缆线控制主体和所述调节结构中的每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所述调节构件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可进入。

对于根据第十七方面的自行车操作装置,可以经由调节构件从壳体的外部容易地调节操作构件的静止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根据第十五至第十七方面中任一项的自行车操作装置构造为使得所述限制构件相对于所述支撑构件绕附加枢转轴线可枢转。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方面,根据第十八方面的自行车操作装置构造为使得所述支撑构件构造为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可调节地定位,使得所述缆线控制主体的所述静止位置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在可调节范围内被调节。所述限制构件相对于所述支撑构件绕所述附加枢转轴线在可枢转范围内可枢转,以限定所述可调节范围。

对于根据第十九方面的自行车操作装置,可以经由限制构件和支撑构件机械地限定可调节范围,允许使用者识别可调节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方面,根据第一至第十九方面中任一项的自行车操作装置构造为使得自行车操作装置进一步包括附加缆线控制主体和附加操作构件。所述附加缆线控制主体与所述缆线控制主体分离地设置。所述附加缆线控制主体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可移动,以控制与所述控制缆线分离地设置的附加控制缆线。所述附加操作构件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可移动,以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移动所述附加缆线控制缆线。所述调节结构构造为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可调节地定位所述支撑结构,而不改变所述附加缆线控制主体和所述附加操作构件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的位置。

对于根据第二十方面的自行车操作装置,除了自行车部件之外,可以通过使用附加缆线控制主体和附加操作构件操作附加自行车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一方面,根据第一至第二十方面的任一项的自行车操作装置构造为使得所述支撑结构可移动地安装至所述基座构件。所述支撑结构构造为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定位所述缆线控制主体,以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将所述操作构件定位在所述静止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二方面,根据第二十一方面的自行车操作装置构造为使得所述支撑结构绕所述枢转轴线可枢转地安装至所述基座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三方面,根据第二十一或二十二方面的自行车操作装置构造为使得所述基座构件包括壳体,所述支撑结构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所述支撑结构可移动地安装至所述壳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四方面,自行车操作装置包括基座构件、缆线控制主体、操作构件和调节结构。所述基座构件构造为安装至自行车主体。所述基座构件包括壳体。所述缆线控制主体构造为绕枢转轴线可枢转地安装至所述基座构件,以控制控制缆线。所述操作构件构造为从静止位置至操作位置可移动地安装至所述基座构件,以移动所述缆线控制主体。所述调节结构构造为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可调节地定位所述缆线控制主体,使得所述操作构件的所述静止位置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被调节,所述缆线控制主体和所述调节结构的每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

对于根据第二十四方面的自行车操作装置,可以简化自行车操作装置的外观。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结合附图所考虑的以下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更完整意图及其许多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同时变得更加容易被理解。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自行车操作装置以及自行车制动操作装置和自行车主体的立体视图。

图2是自行车操作装置的立体视图。

图3是自行车操作装置的立体视图。

图4是自行车操作装置的分解立体视图。

图5是自行车操作装置的平面图,其中省略基座构件。

图6是自行车操作装置的调节结构的分解的立体视图。

图7是自行车操作装置的平面图,其中省略基座构件。

图8是自行车操作装置的截面视图。

图9是自行车操作装置的截面视图。

图10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自行车操作装置的立体视图。

图11是自行车操作装置的立体视图。

图12是自行车操作装置的分解的立体视图。

图13是自行车操作装置的平面图,其中省略基座构件。

图14是自行车操作装置的调节结构的分解的立体视图。

图15是自行车操作装置的平面图,其中省略基座构件。

图16是自行车操作装置的截面视图。

图17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自行车操作装置的立体视图。

图18是自行车操作装置的平面图,其中省略基座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描述实施方式,其中,各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指代对应或相同的元件。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自行车操作装置10构造为安装到自行车主体B1。自行车主体B1的示例包括诸如自行车手把的自行车管状构件B11。自行车操作装置10构造为操作自行车部件B2,自行车部件B2构造为经由诸如博登缆线(Bowden cable)的控制缆线2被操作。自行车部件B2可以为缆线操作装置。自行车部件B2的示例包括可调节的座管组件、自行车变速器、悬架以及中间卷取装置。例如,中间卷取装置经由控制缆线2操作地连接至自行车操作装置10。中间卷取装置构造为卷绕或释放另一控制缆线,以响应于控制缆线2的移动操作缆线操作装置。

自行车操作装置10是由骑车者的左手操作的左手侧控制装置。自行车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可以了解,自行车操作装置10的构造可以适用于由骑车者的右手操作的右手侧控制装置。

在本申请中,下列方向性术语“向前”、“向后”、“左”、“右”、“向上”和“向下”以及任何其它类似的方向性术语是针对于在坐在自行车的自行车车座(未示出)上并且面向自行车手把的骑车者的基础上确定的那些方向。因此,用于描述自行车操作装置10的这些术语应相对于在水平表面上在直立骑乘位置中使用的装备有自行车操作装置10的自行车进行解释。

如图1所示,自行车操作装置10包括基座构件12和操作构件14。基座构件12构造为安装到自行车主体B1。操作构件14构造为可移动地安装至基座构件12。基座构件12构造为经由自行车制动操作装置B3的安装夹持件B31安装至自行车主体B1。自行车制动装置B4经由自行车制动操作装置B3致动。自行车制动操作装置B3包括主体B32和制动杆B33。主体B32联接至安装夹持件B31。制动杆B33枢转地安装至主体B32。例如,自行车制动操作装置B3包括在主体B32中的液压操作单元(未示出)。

基座构件12包括壳体16和安装结构18。操作构件14构造为可移动地安装至壳体16。安装结构18构造为经由安装夹持件B31联接至自行车主体B1。

如图2和3所示,壳体16包括第一壳体构件20和第二壳体构件22。在自行车操作装置10安装至自行车主体B1的安装状态下,第一壳体构件20设置在第二壳体构件22上方。第二壳体构件22经由螺钉24(图3)固定至第一壳体构件20。

如图1所示,安装结构18包括适配器构件26、接收构件28和联接构件30。适配器构件26构造为接附至安装夹持件B31。安装夹持件B31包括夹持孔B34,自行车主体B1延伸通过所述夹持孔B34。适配器构件26具有构造为可拆卸地设置在夹持孔B34内的连接部分32。安装夹持件B31和连接部分32限定圆柱形部分,自行车主体B1延伸通过该圆柱形部分。

接收构件28固定至壳体16。在此实施方式中,接收构件28与第一壳体构件20一体地设置为单个整块构件。适配器构件26构造为经由联接构件30可移动地联接至接收构件28。

如图1所示,适配器构件26包括在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一伸长孔34。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1是连接部分32的周向方向。联接构件30延伸通过第一伸长孔34。

如图2所示,接收构件28包括在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二伸长孔36。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二方向D2是自行车主体B1的纵向方向。具体地,第二方向D2是平行于自行车主体B1的自行车管状构件B11的纵向中心轴线X1的方向。第二方向D2也对应于由连接部分32限定的弧形的中心。联接构件30延伸通过第二伸长孔36。因此,壳体16构造为经由接收构件28和联接构件30联接至适配器构件26,使得壳体16的位置相对于适配器构件26在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中的每个方向上可调节。安装结构18构造为将壳体16联接至自行车主体B1,使得壳体16的位置相对于自行车主体B1在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的每个方向上可调节。

如图4所示,自行车操作装置10包括缆线控制主体38。缆线控制主体38构造为绕枢转轴线A1枢转地安装至基座构件12,以控制控制缆线(图2)。缆线控制主体38构造为不可移动地联接至操作构件14。在此实施方式中,缆线控制主体38与操作构件14一体地设置为单个整块构件。然而,缆线控制主体38可以是与操作构件14分离的构件。缆线控制主体38可以构造为可移动地联接至操作构件14。在缆线控制主体38是与操作构件14分离的构件的情况下,缆线控制主体38经由粘合剂和/或其它合适的固定结构固定至操作构件14。缆线控制主体38和操作构件14包括刚性材料,诸如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

如图5所示,操作构件14构造为从静止位置P1到操作位置P2可移动地安装至基座构件12,以移动缆线控制主体38。缆线控制主体38与操作构件一起相对于基座构件12绕枢转轴线A1从静止位置P1至操作位置P2可枢转。缆线控制主体38包括缆线接附部40,控制缆线2的内线4接附至所述缆线接附部40。壳体16包括外壳接收部41,该外壳接收部41构造为接收控制缆线2的外壳6。自行车操作装置10仅包括操作构件14,操作构件14作为构造为移动缆线控制主体38的单个操作构件。然而,除了操作构件14之外,自行车操作装置10可以包括构造为移动缆线控制主体38的其它的操作构件。

例如,初始拉力F1被施加至缆线控制主体38与自行车部件B2之间的内线4。操作力F2被从使用者施加至操作构件14,以从静止位置P1朝向操作位置P2枢转操作构件14。当缆线控制主体38通过操作力F2相对于基座构件12绕枢转轴线A1从静止位置P1枢转至操作位置P2时,内线4相对于外壳6抵抗初始拉力F1被牵拉。当缆线控制主体38通过释放或减小操作力F2而相对于基座构件12绕枢转轴线A1从操作位置P2枢转至静止位置P1时,内线4通过初始拉力F1返回。自行车操作装置10可以包括构造为朝向静止位置P1偏置操作构件14和/或缆线控制主体38的偏置构件。

如图4所示,自行车操作装置10包括支撑结构42。支撑结构42构造为相对于基座构件12可枢转地支撑缆线控制主体38。如图5所示,支撑结构42构造为将缆线控制主体38相对于基座构件12定位,以将操作构件14相对于基座构件12定位在静止位置P1处。具体地,支撑结构42构造为相对于壳体16定位缆线控制主体38,以相对于壳体16将操作构件14定位在静止位置P1处。

如图4所示,支撑结构42设置至基座构件12,以至少部分地与枢转轴线A1交叉。枢转轴线A1延伸通过支撑结构42。支撑结构42可移动地安装至基座构件12。支撑结构42可移动地安装至壳体16。在此实施方式中,支撑结构42绕枢转轴线A1可枢转地安装至基座构件12。支撑结构42绕枢转轴线A1可枢转地安装至壳体16。

如图4和6所示,支撑结构42包括枢转轴44和支撑构件46。枢转轴44可移动地联接至缆线控制主体38,使得缆线控制主体38相对于枢转轴44绕枢转轴线A1可枢转。支撑构件46不可旋转地联接至枢转轴44。枢转轴44限定枢转轴线A1。缆线控制主体38相对于枢转轴44和支撑构件46绕枢转轴44可枢转。在此实施方式中,支撑构件46是与枢转轴44分离的构件。支撑构件46经由粘合剂和/或其他适当的固定结构固定至枢转轴44。如图4所示,支撑结构42包括锁定构件47。操作构件14经由锁定构件47可枢转地联接至枢转轴44。

如图6所示,支撑构件46包括支撑主体48和定位部50。例如,支撑构件46由金属板制成。支撑主体48固定至枢转轴44并且从枢转轴44径向向外延伸。定位部50固定至支撑主体48并且与缆线控制主体38可接触。定位部50从支撑主体48在平行于枢转轴线A 1的轴向方向D3延伸。如图5所示,在缆线控制主体38与定位部50接触的静止状态下,缆线控制主体38和操作构件14被定位在静止位置P1处。

如图4、5和7所示,自行车操作装置10包括调节结构52,该调节结构52构造为相对于基座构件12可调节地定位支撑结构42,使得操作构件14的静止位置P1相对于基座构件12被调节。在此实施方式中,调节结构52构造为相对于基座构件12绕(围绕)枢转轴线A1可调节地定位支撑结构42。调节结构52构造为相对于基座构件12绕枢转轴线A1在可调节范围AR1(图7)内可调节地定位支撑结构42。具体地,调节结构52构造为相对于基座构件12可调节地定位缆线控制主体38,使得操作构件14的静止位置P1相对于基座构件12被调节。

在此实施方式中,调节结构52构造为相对于基座构件12绕枢转轴线A1可调节地定位支撑结构42,使得操作构件14的静止位置P1相对于基座构件12被连续地调节。然而,调节结构52可以构造为相对于基座构件12绕枢转轴线A1可调节地定位支撑结构42,使得操作构件14的静止位置P1相对于基座构件12以阶段式的方式被调节。

如图5和7所示,调节结构52构造为相对于基座构件12绕枢转轴线A1定位支撑结构42,使得缆线控制主体38相对于基座构件12从静止位置P1至操作位置P2可移动。在此实施方式中,调节结构52构造为相对于基座构件12绕枢转轴线A1定位支撑结构42,使得缆线控制主体38相对于基座构件12绕枢转轴线A1从静止位置P1至操作位置P2可枢转。在调节结构52将支撑结构42相对于基座构件12定位在调节位置P3处的状态下,缆线控制主体38和操作构件14相对于基座构件12绕枢转轴线A1在静止位置P1和操作位置P2之间可枢转。

如图4和6所示,调节结构52包括夹持结构54,该夹持结构54构造为可调节地定位枢转轴44,使得缆线控制主体38的周向位置相对于基座构件12绕枢转轴线A1被调节。夹持结构54包括夹持构件56和紧固件58。夹持构件56构造为接附至基座构件12(图4)。

在此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夹持构件56经由螺钉59固定地接附至基座构件12的壳体16。在此实施方式中,夹持构件56接附至壳体16的第一壳体构件20。然而,夹持构件56可以接附至第二壳体构件22或基座构件12的其他部分。

如图6所示,枢转轴44包括外周表面44a和设置在外周表面44a上的外槽44b。外槽44b绕枢转轴线A1延伸。外槽44b具有环形形状。如图8所示,紧固件58延伸通过外槽44b,以防止枢转轴44从夹持构件56移除。

夹持构件56构造为处于可调节状态和固定状态的每个中。在可调节状态下,枢转轴44相对于基座构件12绕枢转轴线A1可旋转。在固定状态下,枢转轴44经由夹持构件56固定至基座构件12。紧固件58构造为在可调节状态和固定状态之间改变夹持构件56的状态。

图6和7所示,夹持构件56包括第一夹持臂60和第二夹持臂62。第一夹持臂60和第二夹持臂62限定夹持开口64,枢转轴44设置在所述夹持开口64中。夹持构件56包括设置在第一夹持臂60和第二夹持臂62之间的缝65。第一夹持臂60和第二夹持臂62中的至少一个可弹性变形,以改变缝65的宽度。

第一夹持臂60包括通孔66。第二夹持臂62包括螺纹孔68。紧固件58延伸通过通孔66。紧固件58包括外螺纹70和头部72。外螺纹70与螺纹孔68接合。头部72与第一夹持臂60接触。拧紧紧固件58会减小缝65的宽度,使得枢转轴44经由夹持构件56固定至基座构件12(固定状态)。拧松紧固件58会增加缝65的宽度,使得枢转轴44相对于基座构件12绕枢转轴线A1可旋转(可调节状态)。

如图4、5和7所示,调节结构52包括限制构件74,该限制构件74与支撑结构42可接触,以限定可调节范围AR1(图7)。如图4所示,限制构件74被固定至基座构件12。在此实施方式中,限制构件74固定至壳体16的第一壳体构件20。限制构件74在轴向方向D3从第一壳体构件20延伸。

如图5和7所示,支撑构件46包括第一接触部76和第二接触部78。第一接触部76与限制构件74可接触。第二接触部78与限制构件74可接触。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接触部76从支撑主体48径向向外延伸。第二接触部78从支撑主体48径向向外延伸。第一接触部76与第二接触部78在绕枢转轴线A1的周向方向间隔开。限制构件74设置在第一接触部76与第二接触部78之间。

如图9所示,缆线控制主体38和调节结构52的每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壳体16中。壳体16包括内部空间80。缆线控制主体38和调节结构52中的每一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内部空间80中。在此实施方式中,缆线控制主体38和调节结构52整个地设置在壳体16中。然而,缆线控制主体38和调节结构52可以部分地设置在壳体16中。支撑结构42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壳体16中。在此实施方式中,支撑结构42部分地设置在壳体16中。枢转轴44部分地设置在壳体16中。支撑构件46整个地设置在壳体16中。

如图8所示,紧固件58从壳体16的外部可进入。壳体16包括将内部空间80连接至壳体16的外部空间的进入孔82。紧固件58的头部72设置在进入孔82中。头部72通过进入孔82从壳体16露出至壳体16的外部空间。头部72包括工具接合孔83,通过该工具接合孔83接合诸如六角扳手的工具。因此,能够使用工具从壳体16的外部拧紧或拧松紧固件58。

如图6所示,自行车操作装置10进一步包括通知结构84,该通知结构84构造为通知使用者操作构件14是否通过通知位置P4(图5和7)。通知结构84包括通知构件86、通知棘爪88、枢转销90和偏置元件92。

通知构件86绕枢转轴线A1可枢转地安装至支撑结构42。通知构件86相对于枢转轴44和支撑构件46绕枢转轴线A1可枢转。通知构件86联接至缆线控制主体38,以与缆线控制主体38一起相对于基座构件12枢转。

通知棘爪88绕棘爪枢转轴线A2可枢转地安装至支撑构件46。枢转销90构造为将通知棘爪88绕棘爪枢转轴线A2可枢转地联接至支撑构件46。在此实施方式中,棘爪枢转轴线A2基本上平行于枢转轴线A1。偏置元件92构造为偏置通知棘爪88,以接触通知构件86。

如图5所示,通知构件86包括基座主体94和突出部96。基座主体94从枢转轴44径向向外延伸。突出部96从基座主体94径向向外突出。在操作构件14定位在静止位置P1处的静止状态下,通知棘爪88与基座主体94接触并且与突出部96间隔开。

当通知构件86与缆线控制主体38一起相对于基座构件12从静止位置P1枢转时,通知棘爪88开始与突出部96接触。当通知构件86与缆线控制主体38一起相对于基座构件12进一步枢转时,突出部96抵抗偏置元件92的偏置力径向向外移动通知棘爪88。这在通知位置P4处将旋转阻力施加至操作构件14,允许用户识别到操作构件14穿过通知位置P4。通知结构84可以从自行车操作装置10省略。

对于自行车操作装置10中,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1)调节结构52构造为相对于基座构件12可调节地定位支撑结构42,使得操作构件14的静止位置P1被相对于基座构件12被调节。因此,可以通过使用调节结构52相对于基座构件12调节操作构件14的静止位置P1。

(2)缆线控制主体38构造为不可移动地联接至操作构件14。因此,可以经由操作构件14操作缆线控制主体38,即使当调节结构52损坏时。

(3)缆线控制主体38与操作构件14一体地设置为单个整块构件。因此,可以简化操作构件14和缆线控制主体38的结构。

(4)调节结构52构造为相对于基座构件12绕枢转轴线A1可调节地定位支撑结构42,使得操作构件14的静止位置P1相对于基座构件12被连续地调节。因此,可以通过使用调节结构52容易地提供静止位置P1的微调。

(5)调节结构52包括限制构件74,该限制构件74与支撑结构42可接触,以限定可调节范围AR1。因此,可以机械地限定可调节范围AR1,允许用户识别可调节范围AR1。

(6)调节结构52包括夹持结构54,该夹持结构54构造为可调节地定位枢转轴44,使得缆线控制主体38的周向位置相对于基座构件12绕枢转轴线A1被调节。因此,可以用包括枢转轴44和夹持结构54的简单的结构调节操作构件14的静止位置P1。

(7)紧固件58构造为改变可调节状态和固定状态之间的夹持构件56的状态。因此,可以容易地在可调节状态和固定状态之间改变夹持构件56的状态,从而更容易调节操作构件14的静止位置P1。

(8)由于紧固件58从壳体16的外部可进入,因此可以经由紧固件58从壳体16的外部容易地调节操作构件14的静止位置P1。

(9)由于缆线控制主体38和调节结构52的每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壳体16中,因此可以简化自行车操作装置10的外观。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图10至16描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自行车操作装置210。除了壳体16、支撑结构42和调节结构52,自行车操作装置210具有与自行车操作装置10相同的结构。由此,此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那些元件具有大致相同功能的元件被标记为相同,并且为了简洁,此处将不再详细描述和/或图示。

如图10至12所示,在自行车操作装置210中,基座构件12包括壳体216。壳体216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壳体16的结构大致相同的结构。然而,第二壳体构件22从壳体216省略。第一壳体构件20包括内部空间80(图13)。

如图12所示,自行车操作装置210包括支撑结构242。支撑结构242构造为相对于基座构件12枢转地支撑缆线控制主体38。如图13中所示,支撑结构242构造为相对于基座构件12定位缆线控制主体38,以将操作构件14相对于基座构件12定位在静止位置P1处。支撑结构242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支撑结构42的结构大致相同的结构。

如图12和14所示,支撑结构242包括枢转轴244和支撑构件246。枢转轴244可移动地联接至缆线控制主体38,使得缆线控制主体38相对于枢转轴244绕枢转轴线A1可枢转。支撑构件246不可旋转地联接至枢转轴244。然而,支撑构件246可以可旋转地联接至枢转轴244。支撑结构242包括锁定构件247。操作构件14经由锁定构件247可枢转地联接至枢转轴244。

如图14所示,支撑构件246包括支撑主体248和定位部50。支撑构件246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支撑构件46的结构大致相同的结构。支撑主体248固定至枢转轴244并且从枢转轴244径向向外延伸。然而,支撑主体248可以可枢转地联接至枢转轴244。

如图12、13和15所示,自行车操作装置210包括调节结构252,该调节结构252构造为相对于基座构件12可调节地定位支撑结构242,使得操作构件14的静止位置P1相对于基座构件12被调节。在此实施方式中,调节结构252构造为相对于基座构件12绕枢转轴线A1可调节地定位支撑结构242。调节结构252构造为在可调节范围AR1(图15)内相对于基座构件12绕枢转轴线A1可调节地定位支撑结构242。具体地,调节结构252构造为相对于基座构件12可调节地定位缆线控制主体38,使得操作构件14的静止位置P1相对于基座构件12调节。

在此实施方式中,调节结构252构造为相对于基座构件12绕枢转轴线A1可调节地定位支撑结构242,使得操作构件14的静止位置P1相对于基座构件12被连续地调节。然而,调节结构252可以构造为相对于基座构件12绕枢转轴线A1可调节地定位支撑结构242,使得操作构件14的静止位置P1相对于基座构件12以阶段式的方式被调节。

如图13和15所示,调节结构252构造为相对于基座构件12绕枢转轴线A1定位支撑结构242,使得缆线控制主体38相对于基座构件12从静止位置P1至操作位置P2可移动。支撑构件246构造为相对于基座构件12可调节地定位,使得缆线控制主体38的静止位置P1相对于基座构件12在可调节范围AR1内被调节。在此实施方式中,调节结构252构造为相对于基座构件12可调节地定位支撑构件246,使得缆线控制主体38的静止位置P1相对于基座构件12被调节。

调节结构252构造为相对于基座构件12绕枢转轴线A1定位支撑结构242,使得缆线控制主体38相对于基座构件12绕枢转轴线A1从静止位置P1至操作位置P2可枢转。在调节结构252相对于基座构件12将支撑结构242定位在调节位置P3的状态下,缆线控制主体38和操作构件14相对于基座构件12绕枢转轴线A1在静止位置P1和操作位置P2之间可枢转。

如图14所示,调节结构252包括限制构件274和调节构件275。限制构件274构造为联接至支撑构件246。限制构件274包括螺纹孔277。调节构件275包括与螺纹孔277接合的螺栓279。

调节构件275构造为绕中心轴线A3可旋转地安装至基座构件12。螺纹孔277和螺栓279构造为将调节构件275的旋转转换成支撑构件246相对于基座构件12绕枢转轴线A1的枢转移动。

基座构件12构造为限制调节构件275沿着中心轴线A3相对于基座构件12的轴向移动。在此实施方式中,调节结构252包括接附至调节构件275的止动件281。调节构件275包括头部283。止动件281接附至头部283。

如图13所示,壳体216包括保持部216a。保持部216a包括开口216b。头部283设置在开口216b中。调节构件275包括从头部283径向向外突出的突出部分285。突出部分285设置在壳体216中。止动件281设置在壳体216的外部。保持部216a设置在突出部分285与止动件281之间。

如图15所示,缆线控制主体38和调节结构252的每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壳体216中。调节构件275从壳体216的外部可进入。如图10所示,调节构件275的头部283通过开口216b从壳体216露出至壳体216的外部空间。头部283包括工具接合孔287,通过该工具接合孔287接合诸如六角扳手的工具。由此,可以使用工具从壳体216的外部旋转调节构件275。

如图16所示,限制构件274相对于支撑构件246绕附加枢转轴线A4可枢转。限制构件274相对于支撑构件246绕附加枢转轴线A4在可枢转范围AR2内可枢转,以限定可调节范围AR1(图15)。在此实施方式中,限制构件274包括枢转体289。支撑构件246包括支撑开口246a。枢转体289绕附加枢转轴线A4可枢转地设置在支撑开口246a中。

支撑构件246包括第一接触部276和第二接触部278。第一接触部276与限制构件274可接触。第二接触部278与限制构件274可接触。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接触部276与第二接触部278间隔开。限制构件274设置在第一接触部276与第二接触部278之间。在此实施方式中,限制构件274包括从枢转体289突出的接触部分291。第一接触部276与接触部分291可接触。第二接触部278与接触部分291可接触。接触部分291设置在第一接触部276与第二接触部278之间。

第一实施方式的限制构件74、第一接触部76以及第二接触部78可以应用至调节结构252,以限制支撑结构242在可调节范围AR1内的枢转移动,而不是限制构件274。

除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自行车操作装置10所获得的效果之外和/或代替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自行车操作装置10所获得的效果,对于自行车操作装置210,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1)调节结构252构造为相对于基座构件12可调节地定位支撑结构242,使得操作构件14的静止位置P1相对于基座构件12被调节。因此,可以通过使用调节结构252相对于基座构件12调节操作构件14的静止位置P1。

(2)螺纹孔277和螺栓279构造为将调节构件275的旋转转换成支撑构件46相对于基座构件12绕枢转轴线A1的枢转移动。因此,可以通过使用限制构件274和调节构件275容易地调节操作构件14的静止位置P1。

(3)由于调节构件275从壳体216的外部可进入,因此可以经由调节构件275从壳体216的外部容易地调节操作构件14的静止位置P1。

(4)限制构件274相对于支撑构件246绕附加枢转轴线A4在可枢转范围AR2内可枢转,以限定可调节范围AR1。因此,可以经由限制构件274和支撑构件246机械地限定可调节范围AR1,允许用户识别可调节范围AR1。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图17和18描述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自行车操作装置310。除了附加操作单元之外,自行车操作装置310具有与自行车操作装置10相同的构造。由此,与以上实施方式中的那些元件具有大致相同的功能的元件此处被标记为相同,并且为了简洁,此处不再详细描述和/或图示。

如图17和18所示,自行车操作装置310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自行车操作装置19的结构大致相同的结构。然而,除了自行车部件B2,自行车操作装置310构造为操作附加自行车部件B5,该附加自行车部件B5构造为经由诸如博登缆线的附加控制缆线8操作。此外,自行车操作装置310可以是电控制附加自行车部件B5的电开关,或液压地控制附加自行车部件B5的液压装置。

在此实施方式中,自行车操作装置310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自行车操作装置10的结构大致相同的结构。然而,自行车操作装置310可以具有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自行车操作装置210的结构大致相同的结构。

自行车操作装置310进一步包括附加缆线控制主体391和附加操作构件393。附加缆线控制主体391与缆线控制主体38分离地设置。附加缆线控制主体391相对于基座构件12可移动,以控制与控制缆线2分离地设置的附加控制缆线8。

附加自行车部件B5与自行车部件B2不同。附加自行车部件B5可以是缆线操作的装置。附加自行车部件B5的示例包括可调节座杆组件、自行车变速器、悬架和中间卷取装置。

如图18所示,附加操作构件393相对于基座构件12可移动,以相对于基座构件12移动附加缆线控制主体391。调节结构52构造为在相对于基座构件12可调节地定位支撑结构42,而不改变附加缆线控制主体391和附加操作构件393相对于基座构件12的位置。

自行车操作装置310仅包括作为构造为移动缆线控制主体38的单个操作构件的操作构件14。然而,除了操作构件14之外,自行车操作装置310可以包括构造为移动缆线控制主体38的其它操作构件。

除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自行车操作装置10所获得的效果之外和/或代替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自行车操作装置10所获得的效果,对于自行车操作装置310,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1)调节结构52构造为相对于基座构件12可调节地定位支撑结构42,而不改变附加缆线控制主体391和附加操作构件393相对于基座构件12的位置。因此,除了自行车部件B2之外,可以通过使用附加缆线控制主体391和附加操作构件393操作附加自行车部件B5。

自行车领域的技术人员从本公开可以了解,以上实施方式的结构可以至少部分地彼此结合。

在理解本发明的范围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派生词意图为开放性术语,其指明所记载的特征、元件、部件、群组、整体和/或步骤的存在,但不排除其他未记载的特征、元件、部件、群组、整体和/或步骤的存在。这种定义也适用于具有类似含义的词汇,例如,术语“包含”、“具有”及其派生词。

术语“构件”、“区段”、“部分”、“部”或“元件”当用作单数时可以具有单个部分或者多个部分的双重含义。

本申请中记载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为标识,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序数等。此外,例如术语“第一元件”本身不暗示“第二元件”的存在,术语“第二元件”本身不暗示“第一元件”的存在。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对”除了涵盖元件对具有彼此相同形状或结构的构造之外,还可以涵盖元件对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或结构的构造。

最后,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大致”、“大约”和“接近”的程度术语意味着所修饰术语的合理量的偏差,使得最终结果不会显著改变。

明显地,根据上述教导,可能对本发明做出许多变型和改变。因此,可以理解: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除了在本文具体地描述的以外,也可以实施本发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