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通道顶盖、中通道总成和包括该中通道总成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24383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通道顶盖、中通道总成和包括该中通道总成的汽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中通道顶盖、中通道总成和包括该中通道总成的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的安全性与轻量化已成为汽车研发的重要主题,而汽车的中通道总成作为车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汽车在正面、侧面碰撞过程中的安全性能。现有的汽车中通道总成大多采用一体化的结构,不仅体积较大而且结构复杂,因此如何在保证碰撞安全性能的情况下,如何简化中通道的结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中通道顶盖、中通道总成和包括该中通道总成的汽车,其通过中空型腔在汽车碰撞过程中实现力的传递,不仅保证了中通道总成的碰撞安全性能,而且简化了结构,实现了中通道总成的轻量化。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中通道顶盖,包括:

顶盖本体,所述顶盖本体的长度方向沿汽车的车身方向延伸,所述顶盖本体由一中空型腔形成;和

两个连接部,每个所述连接部分别形成于所述顶盖本体的一侧,并且沿所述顶盖本体的一侧向下延伸,每个所述连接部在其长度方向上沿所述顶盖本体的所述一侧延伸。

优选地,所述顶盖本体包括:

顶壁,所述顶壁的长度方向沿所述顶盖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底壁,所述底壁的长度方向沿所述顶盖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底壁位于所述顶壁的下方;

两个侧壁,两个所述侧壁分别形成于所述顶壁和底壁的一侧,以形成所述中空型腔。

优选地,进一步包括:

至少一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竖直地形成在所述中空型腔内,所述加强筋的长度方向沿所述顶盖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顶盖本体在其长度方向上包括:

第一水平部,所述第一水平部沿所述车身方向延伸;

第二水平部,所述第二水平部沿所述车身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水平部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水平部的高度,且位于所述第一水平部的后方;和

过渡部,所述过渡部形成在所述第一水平部和第二水平部之间,所述过渡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水平部和第二水平部圆弧连接。

优选地,所述底壁在其宽度方向上具有朝向所述中空型腔内拱起的第一凸起部,以在所述顶盖本体的下方形成一容置空间。

优选地,所述顶壁在其宽度方向上包括:

中间搭接部,所述中间搭接部沿水平方向设置;

两个侧搭接部,两个侧搭接部分别在所述中间搭接部的两侧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中间搭接部的高度高于所述两个侧搭接部的高度,所述两个侧搭接部的高度相同;

两个倾斜部,每个倾斜部倾斜地形成在一个所述侧搭接部和所述中间搭接部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中通道总成,包括:

一种如上所述的汽车中通道顶盖;

两个中通道侧板,所述汽车中通道顶盖的每个连接部分别与一个所述中通道侧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每个所述中通道侧板固定于汽车的地板表面。

优选地,进一步包括:

两个地板纵梁,每个所述中通道侧板通过一个所述地板纵梁固定于所述汽车的地板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以上所述的汽车中通道总成。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中通道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中通道顶盖的截面图。

图3为图1的中通道顶盖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中通道总成的装配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中通道总成的装配俯视图。

标号说明:

1 汽车中通道顶盖

10 顶盖本体

11 顶壁

111 中间搭接部

112 侧搭接部

113 倾斜部

12 底壁

121 第一凸起部

13 侧壁

14 加强筋

10a 第一水平部

10b 过渡部

10c 第二水平部

20 连接部

2 中通道侧板

3 汽车中通道总成

4 地板纵梁

30 地板前横梁

40 门槛梁

50 地板斜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中通道总成结构复杂笨重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中通道顶盖、中通道总成和包括该中通道总成的汽车,其通过中空型腔在汽车碰撞过程中实现力的传递,不仅保证了中通道总成的碰撞安全性能,而且简化了结构,实现了中通道总成的轻量化。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中通道顶盖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中通道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中通道总成3,包括:如图1所示的汽车中通道顶盖1;和两个中通道侧板2。

其中,汽车中通道顶盖1包括:

顶盖本体10,顶盖本体10的长度方向沿汽车的车身方向延伸,顶盖本体10由一中空型腔形成;和

两个连接部20,每个连接部20分别形成于顶盖本体10的一侧,并且沿顶盖本体10的一侧向下延伸,每个连接部20在其长度方向上沿顶盖本体10的一侧延伸,即每个连接部20形成在顶盖本体10的整个长度方向上。

汽车中通道顶盖1的每个连接部20分别与一个中通道侧板2的顶部固定连接,每个中通道侧板2固定于汽车的地板表面。其中,连接部20可通过铆接或焊接的方式与中通道侧板2的顶部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汽车中通道总成3由中通道顶盖1和两个中通道侧板2组成,其在汽车的地板表面形成了一个门字型的结构,以为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提供容纳空间。为了保证动力电池不会受到碰撞等外力的影响,本实施例中的中通道顶盖1以及两个中通道侧板2在汽车碰撞过程、特别是正面碰撞时,沿其各自的长度方向将外力自车头方向向车尾方向传导。

其中,顶盖本体10为一中空型腔,由于该中空型腔沿汽车的车身方向延伸,因此在受到正面碰撞时,外力沿该中空型腔的整个外壁进行传导,从而将外力自车头方向向车尾方向传导。进一步地,由于顶盖本体10的中空的腔体能够增大其外壁的强度,抵御沿垂直于外壁方向的外力,则当汽车中通道总成3受到来自于汽车侧向的碰撞外力和竖直向下的压力时,顶盖本体10不容易发生变形,从而保证放置在汽车中通道总成3中的动力电池不会受到破坏。

另外,本实施例的汽车中通道总成3分解为中通道顶盖1和中通道侧板2两种部件,且这两种部件的形状和结构均非常简单,均可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制造,因此本实施例的汽车中通道总成3在保证中通道总成的碰撞安全性能的基础上,还简化了结构,不仅实现了中通道总成的轻量化,而且简化了制造工艺,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优选地,本实施例的汽车中通道总成3进一步包括:

两个地板纵梁4,每个中通道侧板2通过一个地板纵梁4固定于汽车的地板表面,即每个中通道侧板2与一个地板纵梁4固定连接,而地板纵梁4被固定于汽车的地板表面,或者地板纵梁4即为汽车的地板表面的一部分。

结合图5所示,每个地板纵梁4的前端与一个地板前横梁30连接,每个地板前横梁30沿车身的宽度方向延伸,主要用于承担来自于车头方向的正面碰撞的外力。每个地板纵梁4的外侧还具有一个沿车头方向延伸的门槛梁40,门槛梁40与地板纵梁4间隔设置,位于汽车车门的下方。其中,每个门槛梁40的前端通过地板斜梁50与一个地板前横梁30连接。其中,地板纵梁4、地板斜梁50、以及门槛梁40均位于地板前横梁30的后方。

当受到来自于车头方向的正面碰撞的外力时,如图5中的箭头方向所示,每个地板前横梁30承受的外力一部分通过地板纵梁4向车尾方向传导,另一部分通过地板斜梁50和门槛梁40向车尾方向传导,以实现力的分散,使得每个部件承受的外力减小,避免由于受力过大而发生破坏。

其中,地板纵梁4受到的外力还通过与其连接的中通道侧板2以及中通道顶盖1向车尾方向传导,进一步实现了力的分散,因此,沿中通道侧板2以及中通道顶盖1传导的外力远小于车头处受到的外力,以保证汽车中通道总成3在受到外力碰撞时不容易发生破坏,从而实现了对动力电池的保护。

如图1和图2所示,顶盖本体10包括:

顶壁11,顶壁11的长度方向沿顶盖本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

底壁12,底壁12的长度方向沿顶盖本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底壁12位于顶壁11的下方;

两个侧壁13,两个侧壁13分别形成于顶壁11和底壁12的一侧,以形成中空型腔。

优选地,进一步包括:

至少一个加强筋14,加强筋14竖直地形成在中空型腔内,加强筋14的长度方向沿顶盖本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即加强筋14形成在该中空型腔的整个长度方向上。

如图2所示,加强筋14形成在顶壁11和底壁12之间,其将中空型腔划分为多个更小的型腔,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顶盖本体10的强度。另外,加强筋14的设置使得外力的传导不仅可通过中空型腔的外壁,即顶壁11、底壁12和两个侧壁13进行传导,而且还可以通过其内部的多个加强筋14进行传导,从而使得顶盖本体10的整体称为外力传导路径的一部分,不仅能够保证顶盖本体10的强度,而且进一步实现了力的分散,提高了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加强筋14的数量可根据顶盖本体10的宽度进行设置,例如,可如图2所示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加强筋14。

进一步地,底壁12在其宽度方向上具有朝向中空型腔内拱起的第一凸起部121,以在顶盖本体10的下方形成一容置空间。其中,第一凸起部121的顶部可如图所示的水平延伸,或者可形成为圆弧形。

由于动力电池装设在顶盖本体10的下方,而动力电池通常需要设置大量的连接线缆,因此本实施例的顶盖本体10通过朝向中空型腔内拱起的第一凸起部121在顶盖本体10的下方为连接线缆形成容置空间,以避免由于空间狭窄而导致线缆弯折而发生破损。

进一步地,顶壁11在其宽度方向上包括:

中间搭接部111,中间搭接部111沿水平方向设置;

两个侧搭接部112,两个侧搭接部112分别在中间搭接部111的两侧沿水平方向设置,中间搭接部111的高度高于两个侧搭接部112的高度,两个侧搭接部112的高度相同;和

两个倾斜部113,每个倾斜部113倾斜地形成在一个侧搭接部112和中间搭接部111之间。

顶壁11形成了一个向上拱起的几字形结构,从而便于与汽车的内饰件进行配合。可以理解的是,顶壁11的形状可根据汽车的内饰件的形状进行调整。

如图1和图3所示,顶盖本体10在其长度方向上包括:

第一水平部10a,第一水平部10a沿所述车身方向延伸;

第二水平部10c,第二水平部10c沿车身方向延伸,第二水平部10c的高度低于第一水平部10a的高度,且位于第一水平部(10a)的后方;和

过渡部10b,过渡部10b形成在第一水平部10a和第二水平部10c之间,过渡部10b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水平部10a和第二水平部10c圆弧连接。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顶盖本体10在其长度方向上通过高度不同的两个水平部10a、10b以及过渡部10b实现了力的传导方向的两次变换,当外力自第一水平部10a传导至过渡部10b,其通过高度和角度的变化产生了具有竖直方向分量的力的变化,从而比单一方向的力传导实现更大程度的减力作用。当外力自过渡部10b传导至第二水平部10c,其通过角度的变化进一步产生了具有竖直方向分量的力的变化,以进一步实现其减力作用。这样,当外力通过过渡部10b以后,能够实现很大程度的减小。另外,由于过渡部10b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水平部10a和第二水平部10c圆弧连接,可使力的传导路径变化更加平滑,以避免由于尖锐的角度变化而导致顶盖本体10在过渡部10b与第一水平部10a和第二水平部10c的连接处被破坏,从而避免位于其下方的动力电池受到破坏。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中通道顶盖、中通道总成和包括该中通道总成的汽车,其通过中空型腔在汽车碰撞过程中实现力的传递,不仅保证了中通道总成的碰撞安全性能,而且简化了结构,实现了中通道总成的轻量化。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将上述实施例中的汽车中通道总成3应用在汽车中。当然,该汽车中通道总成3如何实现在汽车中的安装不是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按照任意方式实施该汽车中通道总成3在汽车中的安装,本文不再赘述。

在本文中,“水平”和“竖直”只是表示该部件或表面的大体延伸方向,并非是指绝对的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其可与绝对的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具有一定的夹角。

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

在本文中,“一个”并不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的数量限制为“仅此一个”,并且“一个”不表示排除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的数量“多于一个”的情形。

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的数值范围不仅包括其两个端点内的整个范围,也包括含于其中的若干子范围。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案或变更,如特征的组合、分割或重复,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