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柱内板、车身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8566阅读:1018来源:国知局
A柱内板、车身和车辆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A柱内板、车身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越发重要,这对如何提高车身碰撞性能同时降低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技术中,车身的顶盖横梁通过顶盖横梁连接板连接到A柱内板,其中顶盖横梁连接板的两端分别焊接于顶盖横梁和A柱内板,导致车身在从顶盖横梁到A柱内板经过了分别位于顶盖横梁连接板两侧的焊接接头,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由于两个焊接接头彼此相距太近,碰撞将导致焊接接头及其之间的部位急剧变形,可能导致顶盖横梁和A柱内板的连接失效。另外,由于需要单独加工出顶盖横梁连接板,还增加了相应的制造成本(例如模具成本)。

因此,现有技术中需要提高车身安全性并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A柱内板,以在提高车身安全性的同时降低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A柱内板,其中,所述A柱内板包括A柱内板主体和用于连接车身的顶盖横梁的连接部,所述A柱内板为一体件。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A柱内板主体的中部。

优选地,所述A柱内板主体的中部设置有缺口,所述连接部从所述缺口横向向外延伸。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为板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的端部设置为与所述顶盖横梁的端部对应的结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A柱内板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A柱内板一体地设置有用于连接车身的顶盖横梁的连接部,一方面减少了A柱内板到顶盖横梁的焊接接头数量,使得A柱内板到顶盖横梁形成更为平缓的过渡,从而提高车身的安全性能;另一方面,由于将连接部一体设置在A柱内板上,避免了单独制造顶盖横梁连接板,降低了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身,其中,该车身设置有顶盖横梁和本实用新型的A柱内板,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顶盖横梁的端部。

优选地,所述车身包括侧围总成,所述A柱内板主体连接于所述侧围总成。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焊接于所述顶盖横梁,所述A柱内板主体焊接于所述侧围总成。

优选地,所述侧围总成包括左侧围总成和右侧围总成,所述A柱内板包括左A柱内板和右A柱内板,所述左A柱内板连接所述左侧围总成和所述顶盖横梁的左端,所述右A柱内板连接所述右侧围总成和所述顶盖横梁的右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其中,所述车辆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A柱内板和/或本实用新型的车身。

所述车身和车辆与上述A柱内板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A柱内板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A柱内板连接于顶盖横梁和侧围总成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A柱内板,11-A柱内板主体,11a-缺口,12-连接部,20顶盖横梁, 30-侧围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参考附图所示的上、下、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A柱内板,其中,所述A柱内板10包括A柱内板主体11和用于连接车身的顶盖横梁20的连接部12,所述A柱内板10为一体件。

本实用新型的A柱内板10一体地设置有用于连接车身的顶盖横梁20 的连接部12,一方面减少了A柱内板10到顶盖横梁20的焊接接头数量,使得A柱内板10到顶盖横梁20形成更为平缓的过渡,从而提高车身的安全性能;另一方面,由于将连接部12一体设置在A柱内板10上,避免了单独制造顶盖横梁连接板,降低了制造成本。

其中,A柱内板10可以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形成一体件,例如铸造、 3D打印等。

为适应顶盖横梁20的位置,以提供稳固的连接,如图2所示,所述连接部12设置在所述A柱内板主体11的中部。

另外,为简化A柱内板10的结构并使A柱内板主体11和连接部12方便地一体形成,所述A柱内板主体11的中部设置有缺口11a,所述连接部 12从所述缺口11a横向向外延伸。由此,可以方便地设计模具以一体形成A 柱内板10。

此外,为便于后续与顶盖横梁20的连接(例如焊接)以及减轻A柱内板10的重量,所述连接部12为板状结构。

优选地,为便于通过连接部12与顶盖横梁20连接,所述连接部12的端部设置为与所述顶盖横梁20的端部对应的结构。具体地,连接部12的端部可以设置为与顶盖横梁20的端部一致的宽度和形状。例如,顶盖横梁20 设置为具有凹槽形截面的板状,则连接部12至少在端部也形成为类似的结构。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2的整体可以形成为具有凹槽形横截面的板状。另外,连接部12可以设置为与现有的顶盖横梁连接板基本相同的结构,从而无需调整现有的顶盖横梁20的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身,其中,该车身设置有顶盖横梁20和本实用新型的A柱内板10,所述连接部12连接于所述顶盖横梁 20的端部。

本实用新型的车身,由于在A柱内板10和顶盖横梁20之间仅通过连接部12进行一次连接,避免了多个相距较近的连接接头,使得A柱内板10 和顶盖横梁20的连接过渡更加平缓,提高了车身的安全性。

另外,如图2所示,所述车身包括侧围总成30,所述A柱内板主体11 连接于所述侧围总成30。由此,A柱内板10可以连接侧围总成30和A柱内板10和顶盖横梁20。其中,所述连接部12可以焊接于所述顶盖横梁20,所述A柱内板主体11可以焊接于所述侧围总成30。

可以理解的,车身设置有左侧围总成和右侧围总成,左侧围总成和右侧围总成可以分别通过相应的A柱内板10连接到顶盖横梁20。具体地,所述侧围总成30包括左侧围总成和右侧围总成,所述A柱内板10包括左A柱内板和右A柱内板,所述左A柱内板连接所述左侧围总成和所述顶盖横梁 20的左端,所述右A柱内板连接所述右侧围总成和所述顶盖横梁20的右端。其中,左A柱内板(例如图2中所示)的连接部设置在A柱内板主体10的右侧,右A柱内板的连接部设置在A柱内板主体10的左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还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其中,所述车辆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A柱内板10和/或本实用新型的车身。由于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 A柱内板10和/或本实用新型的车身,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更低的制造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