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乘坐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24679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摩托车乘坐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配合应用于摩托车上,保护乘坐在摩托车后座处的乘客的乘车安全保护装置,尤指一种摩托车乘坐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乘坐于摩托车后座的乘客,除了要头戴安全帽,更重要的是后座骑乘姿势,一般大众认为,较安全的后座乘坐法,是双手环抱骑乘姿势。

但有人指出,双手环抱骑乘姿势容易让后座乘客,不易察觉前面状况,一旦发生意外,无法像前座驾驶人有机会立即反应闪躲,所以便提出建议,要一手握后侧把手,一手抱着前座骑士,才比较安全。

经实际试验后,单手环抱的姿势,容易使后座向环抱手侧歪斜,使重心偏向单边,因为这样的姿势,会有一施力点在后扶手上,在加减速时,会因为乘客对后扶手的施力,使车子重心拉高,车辆各种动作都会加大车身的反应,这些因素都会让前座驾驶人更难操控车辆,在紧急状况时,反而容易因为单边施力的关系,会影响操作,导致摔车、撞车。

对于后座乘客来说,除了最危险的侧坐或倒坐以外,无论以什么姿势乘坐摩托车,在发生意外时,是无法像前座驾驶人一样能够轻松跳车。

所以与其思考如何提升后座安全,不如更确实的思考后座所述怎么坐才能减轻前座驾驶人的负担,让前座驾驶人能轻松、专心、安全地骑车。

目前,所提倡正确的后座乘坐法为:固定下半身、上半身与前座保持同步,在这样的前提下,后座脚部应所述紧贴车壳、车架,膝盖微夹前座屁股。

上半身与前座保持同步,所以不管是双手环抱、或是抓住腰际衣物,都是最好的选项,能降低前座驾驶人的负担,确实的减少车祸的发生。

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便于应用,确保后座乘客正确地乘坐, 减轻前座驾驶人负担的摩托车乘坐保护装置,便成为本新型欲改进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让乘客在乘坐摩托车时,适当地被保护,且非常容易应用的摩托车乘坐保护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及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是这样实现的,为一种摩托车乘坐保护装置,能定位于摩托车后端处、以作为摩托车后座扶手应用,所述乘坐保护装置,其包括有一后座扶手本体、一左剪式组件、一右剪式组件、以及一锁定组件;所述后座扶手本体,其包括有一与所述摩托车后端连接的下扶手部、及一对应于所述下扶手部而设置的上扶手部,所述下扶手部具有呈U形设置的一左下扶杆、一右下扶杆、及一中央下扶杆,所述上扶手部具有呈U形设置的一左上扶杆、一右上扶杆、及一中央上扶杆,而所述上扶手部能于紧靠所述下扶手部、远离所述下扶手部间作转换;所述左剪式组件底端的一侧与所述左下扶杆枢接、另一侧与所述左下扶杆滑动连接,而所述左剪式组件顶端的一侧则是与所述左上扶杆枢接、另一侧与所述左上扶杆滑动连接;所述右剪式组件底端的一侧与所述右下扶杆枢接、另一侧与所述右下扶杆滑动连接,而所述右剪式组件顶端的一侧则是与所述右上扶杆枢接、另一侧与所述右上扶杆滑动连接;前述左剪式组件与所述右剪式组件,能随着所述上扶手部的开合动作,而相应地于展开状态、折叠状态此两状态间作转换;所述锁定组件,其包括有一设于所述后座扶手本体左侧的第一锁定单元、及一设于所述后座扶手本体右侧的第二锁定单元,所述第一锁定单元与所述第二锁定单元两者用于限制所述上扶手部、所述左剪式组件与所述右剪式组件的动作。

更具体的是,所述左剪式组件,其还包括有由上至下且对应端相互枢接一上左剪式单元、及一下左剪式单元;所述右剪式组件,其还包括有由上至下且对应端相互枢接一上右剪式单元、及一下右剪式单元。

更具体的是,所述上左剪式单元,其还包括有中央相互枢接的一第一上左连杆、及一第二上左连杆;所述下左剪式单元,其还包括有中央相互枢接的一第一下左连杆、及一第二下左连杆;上述第一上左连杆的顶端, 与所述左上扶杆枢接、底端与所述第二下左连杆顶端对应枢接;上述第二上左连杆的顶端,与所述左上扶杆滑动连接、底端与所述第一下左连杆顶端对应枢接;上述第一下左连杆的底端与所述左下扶杆滑动连接;上述第二下左连杆的顶端与所述左下扶杆枢接;所述上右剪式单元,其还包括有中央相互枢接的一第一上右连杆、及一第二上右连杆;所述下右剪式单元,其还包括有中央相互枢接的一第一下右连杆、及一第二下右连杆;上述第一上右连杆的顶端与所述右上扶杆枢接、底端与所述第二下右连杆顶端对应枢接;上述第二上右连杆的顶端,与所述右上扶杆滑动连接、底端与所述第一下右连杆顶端对应枢接;上述第一下右连杆的底端,与所述右下扶杆滑动连接;上述第二下右连杆的顶端,与所述右下扶杆枢接。

更具体的是,所述第一下左连杆与所述第二下左连杆的底侧两端之间、以及所述第一下右连杆与所述第二下右连杆的底侧两端之间,分别各设有一将两端弹性连接的一动作弹簧。

更具体的是,所述第一锁定单元,其还包括有一设于所述左上扶杆的第一座体、一支一端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座体内的第一拉杆、一套设于所述第一拉杆外的第一弹簧、及一设于所述左下扶杆外壁面上的第一卡扣,所述第一拉杆位于内的一端,还凸设有能抵顶所述上左剪式单元的第一凸块、底侧还凸设有一第一扣件、顶侧还凸设有一第一顶块,所述第一弹簧一端为抵顶所述第一座体对应内壁面、另一端抵顶所述第一扣件与所述第一顶块,所述第一凸块用于限制所述上左剪式单元动作,所述第一卡扣能与所述第一扣件配合用于定位所述上扶手部;所述第二锁定单元,其还包括有一设于所述右上扶杆的第二座体、一支一端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座体内的第二拉杆、一套设于所述第二拉杆外的第二弹簧、及一设于所述右下扶杆外壁面上的第二卡扣,所述第二拉杆位于内的一端,还凸设有能抵顶所述上左剪式单元的第二凸块、底侧还凸设有一第二扣件、顶侧还凸设有一第二顶块,所述第二弹簧一端为抵顶所述第一座体对应内壁面、另一端抵顶所述第二扣件与所述第二顶块,所述第二凸块用于限制所述上左剪式单元动作,所述第二卡扣能与所述第二扣件配合用于定位所述上扶手部。

更具体的是,所述中央下扶杆,其还包括有一下伸缩部,所述下伸缩 部包括有一下伸缩杆体、两下定位单元、及两下导轨,所述下伸缩杆体为设于所述中央下扶杆中央处,所述下定位单元为分别设于所述下伸缩杆体的左、右两端处,所述下导轨为分别设于所述中央下扶杆对应于所述下定位单元的壁面处上;所述中央上扶杆其还包括有一上伸缩部,所述上伸缩部包括有一上伸缩杆体、两上定位单元、及两上导轨,所述上伸缩杆体为设于所述中央上扶杆中央处,所述上定位单元为分别设于所述上伸缩杆体的左、右两端处,所述上导轨为分别设于所述中央上扶杆对应于所述上定位单元的壁面处上。

更具体的是,所述后座扶手本体,其还包括有分别凸设于所述左上扶杆及所述右上扶杆外侧边缘处的扶手部。

更具体的是,所述下扶手部的左、右底侧面处,还分别由前至后间隔凸设有两个自由端朝向内侧的定位片体。

根据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点:本实用新型中,以后座扶手本体、左剪式组件、右剪式组件及锁定组件组成本实用新型乘坐保护装置,能通过上扶手部的上拉,同步带动左剪式组件、右剪式组件,形成一不但便于手扶,更能适用于各年龄层乘客的保护手段,有效地保护乘客,使乘客不会坐不稳,还能避免影响到摩托车驾驶人的操纵,一举多得,达到确保后座乘客正确地乘坐,减轻前座驾驶人负担的目标。

第二点:本实用新型中,下扶手部与上扶手部的配合,在贴合状态下时,能如同一般后座扶手般使用,不影响外观美观,不但能有效地收纳左剪式组件、右剪式组件,更是便于应用、不占空间。

第三点:本实用新型中,锁定组件的应用,让各年龄层的后座乘客都能便于应用,不管是要上拉上扶手部,或是要下压上扶手部,简单一个动作,一拉就能解锁,方便使用,不用担心会有难以应用的问题发生。

第四点:本实用新型中,还能配合下伸缩部和上伸缩部的配合,以取代原有的摩托车后座扶手,不会发生无法配合的问题,使用上非常简单,能快速地配合现有车辆以安装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中锁定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左、右剪式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配合摩托车后座应用时的立体实施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配合摩托车后座应用时的立体实施示意图(二)。

图7为图1中的A-A剖面实施示意图(一)。

图8为图1中的A-A剖面实施示意图(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配合另种后座扶手本体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配合另种后座扶手本体时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后座扶手本体 31 上右剪式单元

11 下扶手部 311 第一上右连杆

111 左下扶杆 312 第二上右连杆

112 右下扶杆 32 下右剪式单元

113 中央下扶杆 321 第一下右连杆

12 上扶手部 322 第二下右连杆

121 左上扶杆 4 锁定组件

122 右上扶杆 41 第一锁定单元

123 中央上扶杆 411 第一座体

13 下伸缩部 412 第一拉杆

131 下伸缩杆体 4121 第一凸块

132 下定位单元 4122 第一扣件

133 下导轨 4123 第一顶块

14 上伸缩部 413 第一弹簧

141 上伸缩杆体 414 第一卡扣

142 上定位单元 42 第二锁定单元

143 上导轨 421 第二座体

15 扶手部 422 第二拉杆

16 定位片体 4221 第二凸块

2 左剪式组件 4222 第二扣件

21 上左剪式单元 4223 第二顶块

211 第一上左连杆 423 第二弹簧

212 第二上左连杆 424 第二卡扣

22 下左剪式单元 5 动作弹簧

221 第一下左连杆 100 乘坐保护装置

222 第二下左连杆 200 摩托车

3 右剪式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依据图面所示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图中揭示出,为一种摩托车乘坐保护装置,能定位于摩托车200后端处、以作为摩托车后座扶手应用,所述乘坐保护装置100,其包括有一后座扶手本体1、一左剪式组件2、一右剪式组件3、以及一锁定组件4;所述后座扶手本体1,其包括有一与所述摩托车200后端连接的下扶手部11、及一对应于所述下扶手部11而设置的上扶手部12,所述下扶手部11具有呈U形设置的一左下扶杆111、一右下扶杆112、及一中央下扶杆113,所述上扶手部12具有呈U形设置的一左上扶杆121、一右上扶杆122、及一中央上扶杆123,而所述上扶手部12能于紧靠所述下扶手部11、远离所述下扶手部11间作转换;所述左剪式组件2底端的一侧与所述左下扶杆111枢接、另一侧与所述左下扶杆111滑动连接,而所述左剪式组件2顶端的一侧则是与所述左上扶杆121枢接、另一侧与所述左上扶杆121滑动连接;所述右剪式组件3底端的一侧与所述右下扶杆112枢接、另一侧与所述右下扶杆112滑动连接,而所述右剪式组件3顶端的一侧则是与所述右上扶杆122枢接、另一侧与所述右上扶杆122滑动连接;前述左剪式组件2与所述右剪式组件3,能随着所述上扶手部12的开合动作,而相应地于展开状态、折迭状态此两状态间作转换;所述锁定组件4,其包括有一设于所述后座扶手本体1左侧的第一锁定 单元41、及一设于所述后座扶手本体1右侧的第二锁定单元42,所述第一锁定单元41与所述第二锁定单元42两者用于限制所述上扶手部12、所述左剪式组件2与所述右剪式组件3的动作。

其中,本实用新型乘坐保护装置100由后座扶手本体1、左剪式组件2、右剪式组件3以及锁定组件4所组成,利用下扶手部11和上扶手部12,配合左剪式组件2和右剪式组件3,能在上扶手部12被上拉时,同步带动左剪式组件2、右剪式组件3,形成一保护后座乘客的围篱,不但能便于手扶,更能适用于各年龄层的乘客,有效地保护乘客,让乘客不会发生坐不稳的状况,还能避免影响到摩托车驾驶人的操纵,达到确保后座乘客正确地乘坐,减轻前座驾驶人负担的目标。

其次,包括有左下扶杆111、右下扶杆112及中央下扶杆113的下扶手部11,配合上包括有左下扶杆111、右下扶杆112及中央下扶杆113的上扶手部12,在下扶手部11与上扶手部12贴合的状态下,能如同一般后座扶手般使用,还不会影响到外观的美观,更能有效地收纳左剪式组件2、右剪式组件3,不但便于应用,更是不占空间。

再者,由第一锁定单元41及第二锁定单元42组成的锁定组件4,能在未解锁时,确保上扶手部12不会被拉动,解锁后,就方便地使用上扶手部12,不用担心会有难以应用的问题发生。

如图5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乘坐保护装置100在使用上非常地方便,通过左、右手,同时拉动第一锁定单元41及第二锁定单元42,就能达到解除上扶手部12锁定的效果,之后两手一拉上扶手部12,又会带动左剪式组件2和右剪式组件3,使两者由折叠转为展开,当上扶手部12拉到顶时,第一锁定单元41及第二锁定单元42就能自动锁定左剪式组件2和右剪式组件3,让两者被定位,形成一有效地保护,如要收回上扶手部12,一样通过左、右手,同时拉动第一锁定单元41及第二锁定单元42,就能达到解除上扶手部12锁定的效果,之后往下一压,让第一锁定单元41及第二锁定单元42再次自动锁定上扶手部12,即完成收纳,使用上简单且方便。

请参阅图2,所述左剪式组件2,其还包括有由上至下且对应端相互枢接一上左剪式单元21、及一下左剪式单元22;所述右剪式组件3,其还包括有 由上至下且对应端相互枢接一上右剪式单元31、及一下右剪式单元32。

其中,通过上左剪式单元21及下左剪式单元22的配合,组成左剪式组件2,再通过上右剪式单元31及下右剪式单元32的配合,组成右剪式组件3,让上扶手部12远离下扶手部11时,不用担心会有高度不足及强度不足的问题发生,提供上扶手部12一有力的支撑。

请参阅图2和图4,所述上左剪式单元21,其还包括有中央相互枢接的一第一上左连杆211、及一第二上左连杆212;所述下左剪式单元22,其还包括有中央相互枢接的一第一下左连杆221、及一第二下左连杆222;上述第一上左连杆211的顶端,与所述左上扶杆121枢接、底端与所述第二下左连杆222顶端对应枢接;上述第二上左连杆212的顶端,与所述左上扶杆121滑动连接、底端与所述第一下左连杆221顶端对应枢接;上述第一下左连杆221的底端,与所述左下扶杆111滑动连接;上述第二下左连杆222的顶端,与所述左下扶杆111枢接;所述上右剪式单元31,其还包括有中央相互枢接的一第一上右连杆311、及一第二上右连杆312;所述下右剪式单元32,其还包括有中央相互枢接的一第一下右连杆321、及一第二下右连杆322;上述第一上右连杆311的顶端,与所述右上扶杆122枢接、底端与所述第二下右连杆322顶端对应枢接;上述第二上右连杆312的顶端,与所述右上扶杆122滑动连接、底端与所述第一下右连杆321顶端对应枢接;上述第一下右连杆321的底端,与所述右下扶杆112滑动连接;上述第二下右连杆322的顶端,与所述右下扶杆112枢接。

其中,通过第一上左连杆211及第二上左连杆212组成上左剪式单元21,再通过第一下左连杆221及第二下左连杆222组成下左剪式单元22,以使上左剪式单元21和下左剪式单元22,两者能配合组成左剪式组件2,提供上扶手部12有力的左侧支撑。

其次,通过第一上右连杆311及第二上右连杆312组成上右剪式单元31,再通过第一下右连杆321及第二下右连杆322组成下右剪式单元32,两者能配合组成右剪式组件3,提供上扶手部12有力的右侧支撑。

再者,利用此种配置的上左剪式单元21、下左剪式单元22及上右剪式单元31、下右剪式单元32,让上扶手部12在远离下扶手部11时,能顺利地远 离,两层剪式单元的高度,不但能提供一有效地保护,更让整体容易应用拉开,完全不用担心会有强度不足的问题,让后座乘客能安心地乘坐。

请参阅图2和图4,所述第一下左连杆221与所述第二下左连杆222的底侧两端之间、以及所述第一下右连杆321与所述第二下右连杆322的底侧两端之间,分别各设有一将两端弹性连接的一动作弹簧6。

其中,通过动作弹簧6的应用,当锁定组件4一解锁后,便能将第一下左连杆221与第二下左连杆222、第一下右连杆321与第二下右连杆322的底端拉近,使下左剪式单元22、下右剪式单元32两者能同时向上弹开,便于后座乘客拉起上扶手部12,让左剪式组件2与右剪式组件3能快速地被展开,使用上能更加地便利。

请参阅图2和图3、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锁定单元41,其还包括有一设于所述左上扶杆121的第一座体411、一支一端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座体411内的第一拉杆412、一套设于所述第一拉杆412外的第一弹簧413、及一设于所述左下扶杆111外壁面上的第一卡扣414,所述第一拉杆412位于内的一端,还凸设有能抵顶所述上左剪式单元21的第一凸块4121、底侧还凸设有一第一扣件4122、顶侧还凸设有一第一顶块4123,所述第一弹簧413一端为抵顶所述第一座体411对应内壁面、另一端抵顶所述第一扣件 4122与所述第一顶块4123,所述第一凸块4121用于限制所述上左剪式单元21动作,所述第一卡扣414能与所述第一扣件4122配合用于定位所述上扶手部12;所述第二锁定单元42,其还包括有一设于所述右上扶杆122的第二座体421、一支一端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座体421内的第二拉杆422、一套设于所述第二拉杆422外的第二弹簧423、及一设于所述右下扶杆112外壁面上的第二卡扣424,所述第二拉杆422位于内的一端,还凸设有能抵顶所述上左剪式单元21的第二凸块4221、底侧还凸设有一第二扣件4222、顶侧还凸设有一第二顶块4223,所述第二弹簧423一端为抵顶所述第一座体411对应内壁面、另一端抵顶所述第二扣件 4222与所述第二顶块 4223,所述第二凸块4221用于限制所述上左剪式单元21动作,所述第二卡扣424能与所述第二扣件4222配合用于定位所述上扶手部12。

其中,通过第一座体411、第一拉杆412、第一弹簧413及第一卡扣414 的此种配合,组成第一锁定单元41,再以第二座体421、第二拉杆422、第二弹簧423及第二卡扣424的此种配合,组成第二锁定单元42,便能通过两锁定单元,锁定上扶手部12,简单不易故障,可靠性高。

其次,如图5至图8所示一般,使用时两手同时简单一拉第一拉杆412、第二拉杆422,第一扣件4122、第二扣件4222就会与配合的第一卡扣414、第二卡扣424脱离,让上扶手部12转为可向上拉动的状态,将上扶手部12向上一拉,左剪式组件2和右剪式组件3便会被带动,之后通过第一顶块4123、第二顶块4223,便能定位上左剪式单元21、上右剪式单元31,让左剪式组件2和右剪式组件3被固定,完成上扶手部12的上拉,与上左剪式单元21、上右剪式单元31的展开,反之,再拉动第一拉杆412、第二拉杆422,失去第一顶块4123、第二顶块4223的止挡,便能让上左剪式单元21、上右剪式单元31解锁,让上扶手部12能被下压回原位,使上左剪式单元21、上右剪式单元31能被折叠,之后当第一扣件4122、第二扣件4222与第一卡扣414、第二卡扣424配合卡扣后,便是完成了上扶手部12的收回,整体使用上非常方便与可靠。

请参阅图9和图10,所述中央下扶杆113,其还包括有一下伸缩部13,所述下伸缩部13包括有一下伸缩杆体131、两下定位单元132、及两下导轨133,所述下伸缩杆体131为设于所述中央下扶杆113中央处,所述下定位单元132为分别设于所述下伸缩杆体131的左、右两端处,所述下导轨133为分别设于所述中央下扶杆113对应于所述下定位单元132的壁面处上;所述中央上扶杆123其还包括有一上伸缩部14,所述上伸缩部14包括有一上伸缩杆体141、两上定位单元142、及两上导轨143,所述上伸缩杆体141为设于所述中央上扶杆123中央处,所述上定位单元142为分别设于所述上伸缩杆体141的左、右两端处,所述上导轨143为分别设于所述中央上扶杆123对应于所述上定位单元142的壁面处上。

其中,通过下伸缩部13和上伸缩部14的配合,当欲取代原有的摩托车后座扶手,替换于现有车辆上时,不用担心会发生无法配合的问题,使用上非常简单,只要转松下定位单元132、上定位单元142,便能通过同时拉动左下扶杆111和左下扶杆111、右下扶杆112和右上扶杆122,调整左下扶杆111和 右下扶杆112之间、左下扶杆111和右上扶杆122之间的间距,以配合现有车辆以应用,得以便于应用安装。

请参阅图2和图5,所述后座扶手本体1,其还包括有分别凸设于所述左上扶杆121及所述右上扶杆122外侧边缘处的扶手部15。

其中,通过扶手部15的应用,除了能便于后座乘客手扶之外,还能让后座乘客便于拉开第一锁定单元41和第二锁定单元41,解锁上扶手部12,再经由扶手部15快速地拉起上扶手部12,不用担心会影响使用。

请参阅图2和图5所示,所述下扶手部11的左、右底侧面处,还分别由前至后间隔凸设有两个自由端朝向内侧的定位片体16。

其中,通过定位片体16的设置,能便于取代原有的摩托车后座扶手,能便于替换于现有车辆上,甚至是直接由原厂安装至新车上,不用担心会影响使用或是车辆外观。

以上依据图示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