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的车首竖管缓冲避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8248阅读:690来源:国知局
自行车的车首竖管缓冲避震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自行车的车首竖管的缓冲避震结构。



背景技术:

无车首缓冲避震或此功能未能有效发挥的自行车,于行进时将会使地面施予前轮的反作用力通过前叉、车首竖管传递至把手,造成把手震动。以往,通过设置在前叉的一个或一对(左右各一)以压缩弹簧为主的缓冲组件来减少前叉震动并试图缓和把手的震动,但实际上无法达到良好的把手减震效果。因此,若要具体的减少自行车把手震动问题,缓冲避震设计应实现在车首竖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自行车的车首竖管缓冲避震结构,实现在车首竖管的缓冲避震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行车的车首竖管缓冲避震结构,包括:

一套管,该套管的内壁具有一多边形区段,该套管的底端组合固定一套管端座;该套管穿设固定于一自行车的前叉立管中;

一第一弹簧,轴向设于该套管中,其底端抵顶该套管端座;

一立管,该立管的外壁具有一多边形区段,该立管的底端固定一立管端座,该立管端座的中央具有一穿孔;该立管穿伸于该套管中,该立管的多边形区段通过一多边形衬套匹配结合于该套管的多边形区段,该第一弹簧的顶端抵顶该立管端座;

一内杆,其顶端凸设一环状支托部;该内杆穿设于该立管内部,其杆身通过该立管端座的穿孔而穿伸于该第一弹簧中,该内杆的底端固定于该套管端座;

一第二弹簧,设于该立管内部,该第二弹簧的底端抵顶该内杆的该环状支托部;

一竖管,该竖管以一立管束紧环束紧结合于该立管的外部;

一端盖,结合于该立管的顶端,该端盖挡止该立管束紧环的上且压制该第二弹簧的顶端。

较佳的,该套管端座的中央具有一穿孔,该内杆的底端于中心轴设一螺纹孔,该内杆的底端设于该穿孔中,通过一螺丝组件穿锁该套管端座及该内杆的螺纹孔,该内杆固定于该套管端座。

较佳的,该立管束紧环的内部通过一缓冲衬套而束紧结合于该立管的外部。

较佳的,通过一束紧于该前叉立管外部的束紧扣环,该套管与该前叉立管为紧迫结合的固定关系。

较佳的,该套管的管端与该束紧扣环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垫圈。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

自行车行进中,从地面施予前轮的反作用力(由下而上的轴向震动力),由该第一弹簧和该第二弹簧分段吸收,具体的减少从前叉传递给该立管和该竖管的震动,当自行车的骑者施加较大的下压力量于自行车的把手时,与该把手连接的该竖管承受由上而下的轴向力量,此一力量压缩该第一弹簧和该第二弹簧,该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分段吸收该力量,减少下压力量通过该前叉立管传递至该前叉和前轮,以使前叉和前轮保持上下活动的自由性,不因加重于把手的力量而致前叉和前轮变得难以操控。

该第一弹簧和该第二弹簧是内藏于该套管和该立管中,避免外部尘土或污垢卡积,且被该套管和该立管所保护,不致受到外力撞击,确保该第一弹簧和该第二弹簧的弹性活动得以确实发挥,并延长使用寿命。

基于该立管与该套管之间彼此以多边形区段结合,以及该套管穿设固定于一自行车的前叉立管中,因此该竖管的转向运动可通过该立管、套管而同步驱动该前叉立管及前叉转向,从而控制自行车的前轮转向,该竖管对该前叉的传动确实。

该立管及该套管以多边形区段穿套配搭,可定位该竖管,使自行车的把手及车首不至于任意偏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实现在车首竖管的缓冲避震结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缓冲避震结构与自行车的前管和前叉组合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缓冲避震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缓冲避震结构的纵剖面图。

图4为图3所示IV-IV横剖面图。

图中标号说明:

10-套管

11-多边形区段

12-套管端座

13-穿孔

15-第一弹簧

20-立管

21-多边形区段

22-立管端座

23-穿孔

24-多边形衬套 25-衬环

30-内杆

31-环状支托部

32-螺纹孔

33-螺丝组件

35-第二弹簧

40-竖管

41-立管束紧环

42-把手束紧环

43-缓冲衬套45-端盖

50-自行车前叉

51-前叉立管

52-车头碗组

53-束紧扣环

54-垫圈

55-前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的车首竖管缓冲避震结构,包括套管10、第一弹簧15、立管20、内杆30、第二弹簧35、竖管40、端盖45。

所述的套管10的内壁具有一多边形区段11,该套管10的底端组合固定一套管端座12,该套管端座12的中央具有一穿孔13。

所述的第一弹簧15为压缩弹簧,轴向设于该套管10中,其底端抵顶该套管端座12。

所述的立管20,其外壁具有一多边形区段21,该立管20的底端固定一立管端座22,该立管端座22的中央具有一穿孔23;该立管20穿伸于该套管10中,该立管20的多边形区段21通过一多边形衬套24匹配结合于该套管10的多边形区段11,该第一弹簧15的顶端抵顶该立管端座22;通过该多边形衬套24的辅助,该立管20可于该套管10中压缩该第一弹簧15而上下移动;该立管20与该套管10的管口之间另设一衬环25;所述的多边形衬套24以及衬环25皆为减少该立管20和该套管10彼此磨擦的组件或组件。

所述的内杆30,其顶端凸设一环状支托部31,该环状支托部31的外径相当于该立管20的内径;该内杆30的底端于中心轴设一螺纹孔32;该内杆30穿设于该立管20内部,其杆身通过该立管端座22的穿孔23而穿伸于该第一弹簧15中,该内杆30的底端穿设于该套管端座12的穿孔13中,通过一螺丝组件33穿锁该套管端座12及该内杆30的螺纹孔32,将内杆30固定于该套管端座12。

所述的第二弹簧35,设于该立管20内部,该第二弹簧35的底端抵顶该内杆30该环状支托部31。

所述的竖管40(或称龙头、把立),其第一端设一立管束紧环41,其第二端设一把手束紧环42,所述的立管束紧环41和把手束紧环42均为现有结构,在此不多加赘述;该把手束紧环用42以结合一自行车把手(图未示);该立管束紧环41的内部通过一缓冲衬套43而束紧结合于该立管20的外部。

所述的端盖45,通过螺纹线结合于该立管20的顶端,该端盖45挡止该立管束紧环41的上,且压制该第二弹簧35的顶端。

已知,自行车前叉50以其前叉立管51穿设于自行车车架的前管55中,且在前管55的上端及下端各配设一车头碗组52,使该前叉立管51可于该前管55中自由旋转。

本实用新型的竖管缓冲避震结构以该套管10穿设于该前叉立管51中,通过一束于该前叉立管51外部的束紧扣环53,迫使该套管10与该前叉立管51为紧迫结合关系。在该套管10的管端与该束紧扣环53之间可视情况加设一个或数个垫圈54。据此,该自行车把手(图未示)左右转向,该竖管40带动该立管20转动,基于该立管20与该套管10之间彼此以多边形区段11,21结合,因此该立管20驱动该套管10同步转动,该套管10则驱动该前叉立管51及前叉50转向,从而控制自行车的前轮(图未示)转向。并且该立管20及该套管10以多边形区段穿套11,21配搭,可定位该竖管40,使自行车的把手及车首不至于任意偏摆。

自行车行进中,从地面施予前轮的反作用力(由下而上的震动力)传递至该前叉50,该前叉立管51所承受的上下震动使该套管10、该套管端座12、及该内杆30产生上下位移,该第一弹簧15和第二弹簧35吸收该轴向的震动力,具体的减少了从该前叉50传递给该立管20和该竖管40的震动,从而使自行车的把手震动程度得以减轻。

再者,当自行车的骑者骑乘重心往前移,例如向前压曲身体或者是站立骑乘的情况中,骑车的双手会施加较大的下压力量于把手,因此该竖管40承受由上而下的较大力量,此一力量使该立管20及该立管端座22在该套管10中往下移动,压缩该第一弹簧15和该第二弹簧35,该第一弹簧15和第二弹簧35吸收该力量,减少下压力量通过该前叉立管51传递至该前叉50和前轮,以使前叉50和前轮保持上下活动的自由性,不因加重于把手的力量而致前叉50和前轮变得难以操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