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垂直升降式自行车停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17299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垂直升降式自行车停车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停车架,尤其涉及了一种垂直升降式自行车停车架。



背景技术:

自行车是两轮的常用交通工具,绿色环保。自行车的乱停乱放,挤占空间,使得自行车的取用十分不便,影响交通,影响市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出现了自行车停车架,为了进一步节约空间场地,出现了一垂直升降式自行车停车架。

申请号“CN201410126122”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名称为“垂直升降式自行车停车架”的实用新型专利,该公布的垂直升降式自行车停车架解决现有自行车停车架使用不够方便、结构复杂的技术问题,但还存在着质量不稳定,拉簧易失效、噪音大的问题,且存在因拉簧驱动升降车架,过程中速度变化过大,升降车架到底最高点时突然被限位,内置自行车因为惯性,容易向上跳动甚至从车架中跌落的安全隐患;同时当升降车架处于最低点时,外露的拉簧部件过于锋利,容易变形失效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垂直升降式自行车停车架,主要作用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质量不稳定,拉簧易失效、噪音大、有安全隐患等缺陷,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结构紧凑,安全性高,噪音小、可靠性强的优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质量不稳定,拉簧易失效、噪音大的缺陷,且因拉簧驱动升降车架,过程中速度变化过大,升降车架到底最高点时突然被限位,内置自行车因为惯性,容易跳动甚至从车架中跌落;同时升降车架处于最低点时,外露的拉簧部件过于锋利,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垂直升降式自自行车停车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垂直升降式自行车停车架,包括立柱和升降臂,升降臂包括立架和横架,立架的两侧还固定有立架轮,立柱为空心筒状,在立柱的底部还连接有立柱底座,立架底部还设有底架,立柱内部竖直方向设有氮气弹簧,两个氮气弹簧的一端均设在立柱的顶部,另外一端分别设有第一动滑轮组件、第二动滑轮组件,立柱顶部设有第一定滑轮组件、第二定滑轮组件,钢丝绳的一端固定于立柱上,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一动滑轮组件、第二定滑轮组件、第二动滑轮组件和第一定滑轮组件后与底架连接;氮气弹簧伸缩平缓,带动升降车架速度平缓的升降,撞顶冲击力小,有效防止车架内的自行车由于惯性上窜跌落,极大提升安全性,同时因为氮气弹簧的使用过程中静音效果好,极大降低停车架升降时的噪音,采用钢丝绳替代现有技术常用的拉簧卷簧,不容易变形失效,且没有锋利的外露部分,也极大的提高了安全性,在升降臂上升时,在氮气弹簧的驱动力作用下,钢丝绳驱动底架带动升降臂上升,因为底架结构紧凑,驱动稳定,不易因为受力不平衡的而在立柱上发生偏摆卡滞;在升降臂下降时,拉动升降臂一端的把手,升降臂带动底架一起下行运动。

作为优选,立柱上还设有第一限位挡块,横架的底部设有第一拉杆,第一拉杆分为两段,两段之间通过第一拉簧连接,第一拉杆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块,另一端设有把手,第一拉杆带动第一限位块脱离或进入第一限位挡块的限位面位置,第一限位块与第一限位挡块组成可活动的限位机构。第一限位块同时通过第一限位块拉簧与横架连接;第一限位块通过第一限位块拉簧实现柔性复位,噪音小,使用性能可靠。

作为优选,立柱上还设有第二限位挡块,底架上设有可活动的第二限位块,第二限位块通过第二拉簧与底架连接,横架上设有转动杠杆,转动杠杆的一端连接有车轮托架,转动杠杆的中部与横架通过转动轴连接,转动杠杆的另一端通过杠杆拉簧与横架连接的同时连接有第二拉杆,第二拉杆的末端设有拉钩,拉钩同时通过连接螺柱与横架可活动连接,拉钩的钩状末端带动第二限位块,使第二限位块与第二限位挡块构成可活动的限位机构,当自行车放入停车架的横架内时,自行车的车轮自重使得车轮托架带动转动杠杆转动,从而使得拉钩带动第二限位块脱离第二限位挡块的限位,解除第一重限位,然后拉动把手,第一限位块脱离第一限位挡块,升降臂在第一卷簧和第二卷簧的作用力下,升高至立柱的最高点,第一拉簧对第一拉杆起到自动复位作用。

作为优选,拉钩同时通过拉钩弹簧与横架连接,用拉钩弹簧的柔性弹力自复位,使用舒适,噪音小,使用寿命长。

作为优选,横架设有转动限位柱,转动杠杆设有转动限位孔,转动限位柱设于转动限位孔内,使转动杠杆在合理的角度内转动,结构紧凑合理。

作为优选,立柱的顶端还设有立柱上封板,第一定滑轮组件与第二定滑轮组件安装于立柱上封板上,且第一定滑轮组件与第二定滑轮垂直于立柱上封板视图方向的投影成八”字形,钢丝绳绕绳不易缠绕在一起,两个氮气弹簧一端安装于立柱上封板,结构紧凑。

作为优选,第一动滑轮组件与第二动滑轮组均包括动滑轮组件主体板、绳轮、绳轮安装轴、运动轮、运动轮安装轴;绳轮通过绳轮安装轴安装于动滑轮组件主体板上,运动轮通过运动轮安装轴安装于动滑轮组件主体板两侧,运动轮在立柱内部可顺滑的滚动,有效保障停车架使用中不发生卡滞,保证设备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立柱的截面形状包括第一定位槽与第二定位槽,运动轮与立架轮分别可活动的设置于第一定位槽与第二定位槽内,结构紧凑,便于生产制造和现场安装。

作为优选,立柱的内部还设有T形件,T形件设置于第一定位槽与第二定位槽相连接的面中间,或空心筒状内壁上一体成型有T形凸起,运动轮通过运动轮安装轴安装于动滑轮组件主体板两侧,一侧运动轮在立柱截面的第一定位槽滚动,另一侧运动轮在T形件或T形凸起上滚动,实现动滑轮组件主体板两侧的运动轮大小一致,可方便互换,便于生产制造、装配维修。

作为优选,氮气弹簧为变阻尼氮气弹簧;氮气弹簧驱动升降臂从立柱最低点升至最高点的过程中,升降臂先加速后匀速,削减了氮气弹簧伸展时的惯性冲击,使用时感受更为舒适,且使用寿命更长。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质量稳定可靠,氮气弹簧寿命持久、伸缩速度平稳,噪音小,利用氮气弹簧驱动升降车架升降过程中速度变化不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升降车架到底最高点时突然被限位,内置自行车因为惯性,容易跳动甚至从车架中跌落的安全隐患;同时利用钢丝绳替代常用的卷簧,解决了外露卷簧容易变形、过于锋利有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技术进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左视图;

图5是图1中02和0301的组件图;

图6是图5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6的左视图;

图8是图4中A-A的截面图;

图9是图4中B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图3中C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图2中D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图2中升降臂200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2中E的局部放大图;

图14-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横架的主要部件拆解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底架230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底架立柱100截面示意图;

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02-氮气弹簧、0301-第一动滑轮滑轮组件、0302-第二动滑轮组件、04-钢丝绳、05-第一定滑轮组件、06-第二定滑轮组件、07-立柱上封板、09-串联轴、10-立柱底座、11-T形件、240-立架轮、088-连接杆、0810-限位挡块、021-活动杆、022-固定缸、023-安装孔、031-动滑轮组件主体板、032-绳轮、033-绳轮安装轴、034-运动轮、035-运动轮安装轴、013-第一定位槽、014-第二定位槽、015-T形凸起、100-立柱,140-第一限位挡块,150-第二限位挡块,200-升降臂,210-立架,213-限位杆,220-横架,221-第一拉杆,222-第一拉簧,223-第一限位块,224-把手,225-第一限位块拉簧,226-转动限位柱,230-底架,231-第二限位块,232-第二拉簧,240-活动轮,250-转动杠杆,251-车轮托架,252-转动轴,253-杠杆拉簧,254-第二拉杆,255-拉钩,256-拉钩弹簧,257-转动限位孔,260-护栏,258-连接螺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垂直升降式自行车停车架,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图,包括立柱100、升降臂200、氮气弹簧02、第一动滑轮组件0301、第二动滑轮组件0302、钢丝绳04、第一定滑轮组件05、第二定滑轮组件06,立柱01竖直方向设有两个氮气弹簧02,两个氮气弹簧02的一端设与立柱100的顶部,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动滑轮组件0301、第二动滑轮组件0302,立柱100顶部设有第一定滑轮组件05、第二定滑轮组件06,钢丝绳04的一端固定于立柱100上,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一动滑轮组件0301、第二定滑轮组件06、第二动滑轮组件0302、第一定滑轮组件05与升降臂20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升降臂200包括立架210和横架220,立架210底部还设有底架230,钢丝绳04与底架230连接,氮气弹簧02伸缩平缓,带动升降臂200升降速度平缓,撞顶冲击力小,有效防止车架内的自行车由于惯性上窜跌落,极大提升安全性,同时因为升降臂200的静音效果好,极大降低停车架升降时的噪音,采用钢丝绳04替代现有技术常用的拉簧或卷簧,没有锋利的外露部分,也极大的提高了安全性。

立柱100的顶端还设有立柱上封板07,第一定滑轮组件05、第二定滑轮组件06高度不同,两者设置安装于立柱上封板07上,且两者在上封板07上的垂直投影成八”字形,方便钢丝绳04绕绳不易缠绕在一起,两个氮气弹簧02的固定缸022的一端有安装孔023,串联轴09穿过安装孔023将氮气弹簧02安装于立柱上封板07,结构紧凑。

第一动滑轮组件0301、第二动滑轮组件0302结构相同,均包括动滑轮组件主体板031、绳轮032、绳轮安装轴033、运动轮034、运动轮安装轴035;绳轮032通过绳轮安装轴033安装于动滑轮组件主体板031上,运动轮034通过运动轮安装轴035安装于动滑轮组件主体板031两侧;运动轮034在立柱100内部可不卡滞的滚动。

立柱100上设有第一限位挡块140,横架220的底部设有第一拉杆221,第一拉杆221的中间设有第一拉簧222,第一拉杆221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块223,另一端设有把手224;设备运行过程中,升降臂200从立柱100的最高点运行至最低点,在第一限位挡块140的导向作用下,第一限位块223经过压缩回弹,卡住第一限位挡块140使得升降臂200可靠的定位于最低点,在自行车放入升降臂200后,拉动把手224,第一限位块223脱离第一限位挡块140,升降臂200在第一卷簧101和第二卷簧103的作用力下,升高至立柱100的最高点,第一拉簧222对第一拉杆221起到自动复位作用。

第一限位块223同时通过第一限位块拉簧225与横架220连接,第一限位块拉簧225对第一限位块223起到自动复位作用,使用操作更为简单省力,第一限位块223的复位更加安全可靠,结构更为稳定。

立柱100上还设有第二限位挡块150,底架230上设有可活动的第二限位块231,第二限位块231通过第二拉簧232与底架230连接,横架220上设有转动杠杆250,转动杠杆250的一端连接有车轮托架251,转动杠杆250的中部与横架220通过转动轴252连接,转动杠杆250的另一端通过杠杆拉簧253与横架220连接的同时连接有第二拉杆254,第二拉杆254的末端设有拉钩255,拉钩255同时通过连接螺柱258与横架220可活动连接,拉钩255与第二限位块231的垂直凸起可活动连接,第二限位块231与第二限位挡块150构成可活动的限位机构,当自行车放入停车架的横架220内时,自行车的车轮自重使得车轮托架251带动转动杠杆250转动,从而使得拉钩255带动第二限位块231脱离第二限位挡块150的限位,解除第一重限位,然后拉动把手224,第一限位块223脱离第一限位挡块140,升降臂200在第一卷簧101和第二卷簧103的作用力下,升高至立柱100的最高点,第一拉簧222对第一拉杆221起到自动复位作用。

拉钩255同时通过拉钩弹簧256与横架220连接,利用拉钩弹簧256的柔性弹力自复位,使用舒适,噪音小,使用寿命长。

横架220设有转动限位柱226,转动杠杆250设于转动限位孔257,转动限位柱226设于转动限位孔257内,使转动杠杆250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转动,结构合理紧凑。

立柱100的截面形状包括第一定位槽013与第二定位槽014,运动轮034与立架轮240分别可活动的设置于第一定位槽013与第二定位槽014内,结构紧凑,便于生产安装。

立柱100的内部设有T形件11,运动轮034通过运动轮安装轴035安装于动滑轮组件主体板031两侧,一侧运动轮034在立柱截面的第一定位槽013滚动,另一侧在T形件11上滚动,实现动滑轮组件主体板031两侧的运动轮034大小一致可互换,便于生产制造、装配维修。

在本实施例中,氮气弹簧02为变阻尼氮气弹簧;氮气弹簧02驱动升降臂200从立柱100最低点升至最高点的过程中,升降臂200先加速后匀速,削减了氮气弹簧02伸展时的惯性冲击,使用时感受更为舒适,且使用寿命更长。

实施例2

与实施例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如图1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立柱100的内部没有T形件11,而是替代的是在立柱100的空心筒状内壁上一体成型有T形凸起015,运动轮034通过运动轮安装轴035安装于动滑轮组件主体板031两侧,一侧运动轮034在立柱截面的第一定位槽013滚动,另一侧在T形凸起015上滚动。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