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升降式自行车停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18692发布日期:2018-11-13 22:48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联动升降式自行车停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涉及机械领域,具体的说是联动升降式自行车停放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小区对于家用小型车辆的停放,仅是划定一定的范围,甚至直接停放在楼道下,存在着安全与有序的问题。小区内家用车辆十分普及,自行车作为低碳环保的、便捷的首选交通工具,作为一个自行车大国,应当考虑停放问题。家用自行车辆停取相对频繁,且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即便是自有车库的居民也存在着随意停放的问题,需要一种能够将自行车竖直停放的简易升降装置,使自行车有序停放,并能够节省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功联动升降式自行车停放装置,能够将自行车竖直停放,使自行车停放有序,节约空间,操作简单、省时省力。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联动升降式自行车停放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两组固定支架,所述的两组固定支架分别为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所述的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结构相同且相对平行设置,所述的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均包括底架,所述的底架的前端与一号杆一端铰接,所述的一号杆另一端安装在二号杆的槽轨内,所述的二号杆包括回转杆和滑动杆;

所述的一号杆安装在二号杆内的一端安装在回转杆上的槽轨内并可在槽轨内自由滑动,所述的回转杆底端与底架尾端铰接,所述的回转杆顶端内嵌有滑动杆,所述的滑动杆可在回转杆内自由滑动,所述的回转杆和滑动杆内均为空心结构,所述的滑动杆内安装有三号杆,所述的三号杆可在滑动杆内滑动,所述的三号杆的尾端与一号杆安装在二号杆内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的滑动杆的顶部安装有上限位板,所述的滑动杆的内部上方安装有下限位板,所述的一号杆可带动三号杆的顶端在上限位板与下限位板之间滑动,当三号杆顶住上限位板时进一步带动滑动杆在回转杆内向上滑动,当三号杆向下滑动时通过三号杆顶部的凸圆带动下限位板进而带动滑动杆在回转杆内向下滑动;

所述的滑动杆上表面开有长条形的通孔,所述的三号杆上部与四号杆尾端铰接,所述的四号杆穿过滑动杆上表面开的长条形通孔,所述的滑动杆的顶端与五号杆一端铰接,所述的五号杆的另一端与六号杆一端铰接,所述的六号杆另一端与七号杆一端铰接,所述的七号杆另一端与四号杆顶端铰接,所述的四号杆的中部一位置通过转轴固定在五号杆的中部一位置,所述的四号杆、五号杆、六号杆和七号杆形成双摇杆机构;

所述的一号杆与驱动装置传动连接,所述的驱动装置能够带动一号杆围绕底架的前端旋转,所述的驱动装置还能够实现一号杆的定位。

所述的第一固定支架的六号杆与第二固定支架的六号杆之间安装有水平设置的承接杆,所述的第一固定支架的七号杆与第二固定支架的七号杆之间安装有水平设置的固定杆,所述的两个七号杆上安装有车锁。

为优化上述实用新型,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所述的驱动装置为杠杆机构,所述的杠杆机构包括滑动杠杆,所述的滑动杠杆通过转轴固定安装在一号杆的中部一位置,所述的滑动杠杆的一端安装有滑块,另一端安装有手柄,所述的滑块安装在底架上表面的滑轨内并能够沿着滑轨自由滑动,。

所述的滑动杠杆与一号杆长度相同,所述的滑动杠杆的中下部一位置与一号杆的中部一位置通过转轴铰接。

所述的五号杆与六号杆的铰接处至四号杆与五号杆的铰接处的距离和四号杆与五号杆的铰接处至四号杆与七号杆的铰接处的距离之和等于六号杆和七号杆的长度之和。

所述的四号杆内嵌安装在五号杆内,并可围绕两杆铰接处转动,所述的五号杆上设置有可容纳四号杆的通槽。

所述的回转杆上的槽轨开设在回转杆的左、右侧面上。

该种联动升降式自行车停放装置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为:

第一,杠杆机构在起到能够提升整个机构的同时还能够在一号杆越过二号杆死点位置后锁死整个机构,保证自行车的竖直停放时自锁。

第二,二号杆分为回转杆和滑动杆,在提升的过程中逐渐展开,保证了结构收起时整体结构的紧凑。

第三,三号杆带动推动四号杆,带动双摇杆机构展开,四号杆、五号杆、六号杆和七号杆形成双摇杆机构结构稳定,保证了固定杆和承接杆的位置稳定。

第四,固定杆和承接杆以及车锁能够为自行车前轮提供稳定的支撑,消除了自行车的晃动。

第五,二号杆的滑动杆和四号杆展开后,二号杆、四号杆和五号杆形成三角支撑,二号杆滑动端、四号杆与五号杆形成的三角支撑结构为固定杆、承接杆以及车锁等固定自行车车头的结构提供稳定支撑。

第六,该装置适用性广,可以放置在诸多场所,如小区的公共场所、道路两侧,楼道内闲置的角落,在家用车库内也能节省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联动升降式自行车停放装置展开状态的结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联动升降式自行车停放装置收缩状态的结构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联动升降式自行车停放装置杠杆机构的结构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联动升降式自行车停放装置中二号杆和三号杆的结构原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联动升降式自行车停放装置中二号杆、四号杆和五号杆形成的三角支撑结构的原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联动升降式自行车停放装置双摇杆机构的结构原理图。

图例说明:1、第一固定支架;2、第二固定支架;3、底架;4、一号杆;5、二号杆;6、回转杆;7、滑动杆;8、滑块;9、滑动杠杆;10、手柄;11、三号杆;12、四号杆;13、五号杆;14、六号杆;15、七号杆;16、固定杆;17、承接杆;18、上限位板;19、下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联动升降式自行车停放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两组固定支架,所述的两组固定支架分别为第一固定支架1和第二固定支架2,所述的第一固定支架1和第二固定支架2结构相同且相对平行设置,所述的第一固定支架1和第二固定支架2均包括底架3,所述的底架3的前端与一号杆4一端铰接,所述的一号杆4另一端安装在二号杆5的槽轨内,所述的二号杆5包括回转杆6和滑动杆7;

所述的一号杆4安装在二号杆5内的一端安装在回转杆6上的槽轨内并可在槽轨内自由滑动,所述的回转杆6底端与底架3尾端铰接,所述的回转杆6顶端内嵌有滑动杆7,所述的滑动杆7可在回转杆6内自由滑动,所述的回转杆6和滑动杆7内均为空心结构,所述的滑动杆7内安装有三号杆11,所述的三号杆11可在滑动杆7内滑动,所述的三号杆11的尾端与一号杆4安装在二号杆5内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的滑动杆7的顶部安装有上限位板18,所述的滑动杆7的内部上方安装有下限位板19,所述的一号杆4可带动三号杆11的顶端在上限位板18与下限位板19之间滑动,当三号杆11顶住上限位板18时进一步带动滑动杆7在回转杆6内向上滑动,当三号杆11向下滑动时通过三号杆11顶部带动下限位板19进而带动滑动杆7在回转杆6内向下滑动;

所述的滑动杆7上表面开有长条形的通孔,所述的三号杆11上部与四号杆12尾端铰接,所述的四号杆12穿过滑动杆7上表面开的长条形通孔,所述的滑动杆7的顶端与五号杆13一端铰接,所述的五号杆13的另一端与六号杆14一端铰接,所述的六号杆14另一端与七号杆15一端铰接,所述的七号杆15另一端与四号杆12顶端铰接,所述的四号杆12的中部通过转轴固定在五号杆13的中部,所述的四号杆12、五号杆13、六号杆14和七号杆15形成双摇杆机构;

所述的一号杆4与驱动装置传动连接,所述的驱动装置能够带动一号杆4围绕底架3的前端旋转,所述的驱动装置还能够实现一号杆4的定位。

所述的第一固定支架1的六号杆14与第二固定支架2的六号杆14之间安装有水平设置的承接杆17,所述的第一固定支架1的七号杆15与第二固定支架2的七号杆15之间安装有水平设置的固定杆16,所述的两个七号杆15上安装有车锁。

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为杠杆机构,所述的杠杆机构包括滑动杠杆9,所述的滑动杠杆9通过转轴固定安装在一号杆4的中部,所述的滑动杠杆9的一端安装有滑块8,另一端安装有手柄10,所述的滑块8安装在底架3上表面的滑轨内并能够沿着滑轨自由滑动,。

本实施例中,滑动杠杆9与一号杆4长度相同,所述的滑动杠杆9的中下部一位置与一号杆4的中部一位置通过转轴铰接,手柄10距离滑动杠杆9与一号杆4铰接位置的长度大于滑块8距离滑动杠杆9与一号杆4铰接位置的长度,该种杠杆结构能够在提升自行车时更加省力。

本实施例中,五号杆13与六号杆14的铰接处至四号杆12与五号杆13的铰接处的距离和四号杆12与五号杆13的铰接处至四号杆12与七号杆15的铰接处的距离之和等于六号杆14和七号杆15的长度之和。

本实施例中,四号杆12内嵌安装在五号杆13内,所述的五号杆13上设置有可容纳四号杆12的通槽。

本实施例中,回转杆6上的槽轨开设在回转杆6的左、右侧面上。

该种联动升降式自行车停放装置平时处于收缩状态,自行车通过底架3靠近二号杆5一侧停入,自行车前轮停放在固定杆16和承接杆17之上,并用安装在七号杆15上的车锁对前轮进行固定,此时通过手柄10推动滑块8,使滑块8在底架3内向前移动,滑动杠杆9推动一号杆4转动,使一号杆4绕底架3一端升起一定角度,使一号杆4越过二号杆回转端的死点位置,一号杆4和底架3成一锐角,一号杆4和二号杆回转端成一锐角,在停止升降后形成稳固支撑,无需外加动力稳固。

当一号杆4升起时会推动三号杆11滑动,并且带动二号杆5转动升起,三号杆11向上运动,进而带动四号杆12、五号杆13、六号杆14和七号杆15展开形成双摇杆机构,此时固定杆16和承接杆17位于不同的高度,可以将自行车前轮固定,防止车轮出现单点悬挂造成的前后摆动,同时四号杆12、五号杆13、六号杆14和七号杆15展开形成双摇杆机构能够对自行车前轮两侧形成保护,当三号杆11向上运动顶住上限位板18时,会进一步带动滑动杆7向上滑动,提升自行车前轮,最终使自行车处于竖直状态。

当该装置收回时,向垂直与一号杆4的方向推动手柄10使一号杆4越过二号杆5回转端的死点位置,滑块8与滑槽内端面紧密接触,充分利用省力杠杆9,缓慢下放手柄10,即可使整个装置缓慢下行。此时一号杆4和二号杆5向地面回转运动,一号杆4向下回转时会带动三号杆11向下运动,此时四号杆12、五号杆13、六号杆14和七号杆15形成的双摇杆机构收起,六号杆14的承接杆17和七号杆15的固定杆16距离增大,使车轮更大程度嵌入六号杆14和七号杆15中,当三号杆11向下运动到滑动杆7下限位板19时,带动滑动杆7滑入回转杆6内,使整体结构高度降低,最终恢复收缩状态。

五号杆13与六号杆14的铰接处至四号杆12与五号杆13的铰接处的距离和四号杆12与五号杆13的铰接处至四号杆12与七号杆15的铰接处的距离之和等于六号杆14和七号杆15的长度之和,该种状态保证了本机构在处于收缩状态时整体机构的平整。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