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盖总成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71095发布日期:2019-01-13 17:01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顶盖总成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顶盖总成。



背景技术:

现有的顶盖总成中,一般需要设计三根大截面的横梁,包括B柱加强横梁,C柱加强横梁,以及设于B柱加强横梁和C柱加强横梁之间的支撑横梁。

为了增加顶盖总成的强度,在顶盖本体上、于相邻横梁之间的大面积无支撑区域各粘贴有2块丁基胶板,每个顶盖总成共粘贴6块丁基胶板。每个丁基胶板的断面尺寸为280mm×150mm×1mm,单件成本为3.6元,每个顶盖总成总计贴片费用约21.6元。

以上的顶盖总成结构缺点如下:由于顶盖大面积无支撑,因此为防止顶盖变形、并使顶盖总成刚度性能满足要求,以及在车身高速运动时,防止顶盖总成异响,故需布置多片丁基胶板来增加顶盖总成强度,造成单车成本增加,顶盖总成总重增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顶盖总成,以在提升顶盖总成刚度的同时降低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顶盖总成,包括顶盖本体,以及位于所述顶盖本体两端的顶盖前横梁总成和顶盖后横梁总成,于所述顶盖本体的内侧端面上固连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布置的B柱加强横梁和C柱加强横梁;还包括于所述顶盖前横梁总成和所述B柱加强横梁之间固连在所述顶盖本体上的至少一根第一加强横梁,以及于所述B柱加强横梁和所述C柱加强横梁之间固连于所述顶盖本体上的至少三根第二加强横梁,且所述第一加强横梁和所述第二加强横梁均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强横梁的数量为一根,所述第一加强横梁与所述顶盖前横梁总成之间的距离为255-275mm,所述第一加强横梁和所述B柱加强横梁之间的距离为220-240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强横梁的数量为三根,相邻的所述第二加强横之间的距离为190-210mm;所述B柱加强横梁和与所述B柱加强横梁相邻的所述第二加强横梁之间的距离为190-210mm;所述C柱加强横梁和与所述C柱加强横梁相邻的所述第二加强横梁之间的距离为190-210mm。

进一步的,各所述第一加强横梁和/或各所述第二加强横梁的横截面呈“几”字形。

进一步的,各所述第一加强横梁和/或各所述第二加强横梁粘接于所述顶盖本体上。

进一步的,于各所述第一加强横梁和/或各所述第二加强横梁上成型有涂胶槽。

进一步的,所述涂胶槽长度方向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布置,且所述涂胶槽位于各所述第一加强横梁或各所述第二加强横梁宽度方向的中部。

进一步的,各所述第一加强横梁和/或各所述第二加强横梁的宽度为35-45mm、高度为5-7mm。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顶盖总成,由于同时设置了至少一根第一加强横梁和至少三根第二加强横梁,使得本顶盖总成为多根横梁支撑顶盖本体的结构,因此可以提高顶盖总成的结构强度,并且相邻横梁之间的距离较小,因此可取消丁基胶板,降低生产成本。

(2)通过第一加强横梁和第二加强横梁位置的合理设置,可对顶盖本体起到有效的支撑力。

(3)第一加强横梁和第二加强横梁的横截面呈“几”字形,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

(4)第一加强横梁和第二加强横梁粘接于所述顶盖本体上,可以不用更改现有的焊接夹具,装配方便。

(5)通过设置涂胶槽,不仅可以提高第一加强横梁和第二加强横梁安装的牢固性,并且可以提高第一加强横梁和第二加强横梁的自身强度。

(6)涂胶槽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布置,有利于第一加强横梁和第二加强横梁成型。

(7)第一加强横梁和第二加强横梁的尺寸设置,可在起到有效的支撑力同时降低顶盖总成总重。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车身,于所述车身上安装有如上所述的顶盖总成。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与前述的顶盖总成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顶盖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加强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A-A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顶盖本体,2-顶盖前横梁总成,3-顶盖后横梁总成,4-B柱加强横梁,5-C柱加强横梁,6-第一加强横梁,7-第二加强横梁,701-涂胶槽。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第一和第二,是为了便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顶盖总成,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顶盖本体1,以及位于顶盖本体1两端的顶盖前横梁总成2和顶盖后横梁总成3,于顶盖本体1的内侧端面上固连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布置的B柱加强横梁4和C柱加强横梁5;还包括于顶盖前横梁总成2和B柱加强横梁4之间固连在顶盖本体1上的至少一根第一加强横梁6,以及于B柱加强横梁4和C柱加强横梁5之间固连于顶盖本体1上的至少三根第二加强横梁7,且第一加强横梁6和第二加强横梁7均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横梁6的数量为一根,其当然还可设为其他数量,比如两根或三根。第一加强横梁6与顶盖前横梁总成2之间的距离a为255-275mm,优选为265mm,第一加强横梁6和B柱加强横梁4之间的距离b为220-240mm,优选为230mm。

第二加强横梁7的数量为三根,其当然还可设为其他数量,比如四根或五根等。相邻的第二加强横之间的距离c为190-210mm,优选为200mm;B柱加强横梁4和与B柱加强横梁4相邻的第二加强横梁7之间的距离h为190-210mm,优选为200mm;C柱加强横梁5和与C柱加强横梁5相邻的第二加强横梁7之间的距离j为190-210mm优选为200mm。

以上结构中,通过第一加强横梁6和第二加强横梁7位置和数量的合理设置,可对顶盖本体1起到有效的支撑力,并且重量较轻。

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横梁6和第二加强横梁7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和尺寸,因此为了便于描述,以下以第二加强横梁7为例进行说明。

参看图2和图3所示,第二加强横梁7的横截面呈“几”字形,使得第二加强横梁7自身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其横截面当然还可呈其他形状。

为了装配方便,本实施例中,第二加强横梁7粘接于顶盖本体1上,因而可不用更改现有的焊接夹具,降低生产成本,当然,第二加强横梁7还可采用其他方式固定于顶盖本体1上,比如焊接、卡接等。而为了提高第二加强横梁7安装的牢固性,于第二加强横梁7上成型有涂胶槽701,因此可以容纳部分粘接胶,并且还可提高第二加强横梁7的自身强度。

具体结构上,涂胶槽701的长度方向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布置,其可为不连续设置的多个,也可为连续设置的一个,并且,涂胶槽701位于各第二加强横梁7宽度方向的中部,该结构有利于第二加强横梁7成型。

参照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加强横梁7的宽度d为35-45mm,优选为40mm,高度e为5-7mm,优选为6mm,第二加强横梁7两侧的侧边的宽度f为2.5-3.5mm,优选为3mm。为了保证粘接强度,第二加强横梁7与顶盖本体1之间的涂胶间隙g为2-3mm,优选为2mm。该结构中,第二加强横梁7的合理尺寸设置,可在起到有效的支撑力同时降低顶盖总成总重。

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横梁6和第二加强横梁7的形状、结构、尺寸以及对应的有益效果均相同,区别仅在于第一加强横梁6尺寸略长,在此不再详述。

本实用新型的顶盖总成,由于同时设置了至少一根第一加强横梁6和至少三根第二加强横梁7,使得本顶盖总成为多根横梁支撑顶盖本体1的结构,因此可以提高顶盖总成的结构强度,并且相邻横梁之间的距离较小,因此可取消丁基胶板,降低生产成本。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包括车身,于所述车身上安装有如实施例一所述的顶盖总成。

本实施例的车辆,通过采用实施例一的顶盖总成,不仅结构强度较高,还可降低整车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