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6248发布日期:2019-05-11 01:02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摩托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摩托车车架。



背景技术:

摩托车属于一种较为轻便的常用交通工具,摩托车整体的结构稳定性影响其安全性,而车架担负着较为重要的作用。现有技术中,摩托车车架是摩托车主要的承载部件,主要包括由头管、立梁和主梁等形成的稳定的三角结构,现有技术中,主梁与立梁的延伸段以及减震连接座等均采用钣金相互连接,生产工艺较复杂,成本较高,其次发动机采用整体连接件连接在车架上,匹配不同的发动机时,需要改变车架本体结构,增加生产流程及复杂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车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架的主梁与立梁的延伸段以及减震连接座等均采用钣金相互连接,生产工艺较复杂,成本较高,其次发动机采用整体连接件连接在车架上,匹配不同的发动机时,需要改变车架本体结构,增加生产流程及复杂度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摩托车车架,其包括头管、立梁、左主梁和右主梁,所述立梁与头管连接并与头管形成一倾斜角度,所述立梁的尾端分叉形成左底梁和右底梁,所述左主梁的一端与头管连接,另一端与左底梁通过第一铸钢件连接段连接,所述右主梁的一端与头管连接,另一端与右底梁通过第二铸钢件连接段连接,所述头管、立梁、左主梁、右主梁、第一铸钢件连接段、第二铸钢件连接段、左底梁和右底梁相互连接形成稳定的三角结构,还包括后减震结构,所述后减震结构包括分别与左主梁和右主梁连接的左铸钢件连接座和右铸钢件连接座,左铸钢件连接座和右铸钢件连接座之间连接有第一横梁,所述立梁的末端上设置有两发动机前吊挂片,所述发动机前吊挂片通过螺栓连接到所述立梁上。

优选的,所述左底梁和右底梁之间连接有第二横梁,所述第一铸钢件连接段的一端与左主梁的末端连接,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横梁上,所述第二铸钢件连接段的一端与右主梁的末端连接,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横梁上。

优选的,所述左铸钢件连接座和右铸钢件连接座相对接的侧面上均设置有插接槽,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分别置于所述插接槽内,并通过焊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发动机前吊挂片呈蝴蝶片状。

优选的,所述第一铸钢件连接段和第二铸钢件连接段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一类弧形本体,类弧形本体的前端上设置有卡接槽,所述左主梁或右主梁的末端焊接于所述卡接槽内,类弧形本体的后端上套孔,所述套孔套接于所述第二横梁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采用铸钢件,简化了生产工艺,同时增强了整体车架的强度,其次,将发动前吊挂片采用螺栓连接到车架上的固定方式,灵活多变,匹配不同的发动机只配更换发动机前吊挂片即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一种摩托车车架,其包括头管1、立梁2、左主梁3和右主梁4,所述立梁与头管连接并与头管形成一倾斜角度,所述立梁的尾端分叉形成左底梁5和右底梁6,所述左主梁的一端与头管连接,另一端与左底梁通过第一铸钢件连接段7连接,所述右主梁的一端与头管连接,另一端与右底梁通过第二铸钢件连接段8连接,所述头管、立梁、左主梁、右主梁、第一铸钢件连接段、第二铸钢件连接段、左底梁和右底梁相互连接形成稳定的三角结构,还包括后减震结构,所述后减震结构包括分别与左主梁和右主梁连接的左铸钢件连接座9和右铸钢件连接座10,左铸钢件连接座和右铸钢件连接座之间连接有第一横梁11,所述立梁的末端上设置有两发动机前吊挂片12,所述发动机前吊挂片通过螺栓连接到所述立梁上。

其中,第一铸钢件连接段和第二铸钢件连接段的外侧上采用螺栓固定有左脚踏支架13和右脚踏支架12,这种固定方式可灵活多变,所述左底梁和右底梁之间连接有第二横梁14,所述第一铸钢件连接段的一端与左主梁的末端连接,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横梁上,所述第二铸钢件连接段的一端与右主梁的末端连接,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横梁上,所述左铸钢件连接座和右铸钢件连接座相对接的侧面上均设置有插接槽15,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分别置于所述插接槽内,并通过焊接固定,所述发动机前吊挂片呈蝴蝶片状,所述第一铸钢件连接段和第二铸钢件连接段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一类弧形本体,类弧形本体的前端上设置有卡接槽16,所述左主梁或右主梁的末端焊接于所述卡接槽内,类弧形本体的后端上套孔17,所述套孔套接于所述第二横梁上。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