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履带式全地形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32409发布日期:2021-01-26 10:43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履带式全地形车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形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履带式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0002]
双履带式全地形车,自十九世纪以来,广泛应用于拖拉机,农用机械,工程机械,坦克等轮式车辆不便通行的场景,可以在草地,沙地,山地,沙漠等复杂地形通过。但以往这些车辆,都需要使用化石能源,例如:汽油,柴油等,经过内燃机燃烧后,仅有不到40%的燃烧效率并产生大量排放污染物,造成大气污染,而且化石燃料为不可再生能源,是国际上短缺的战略物资。而电的来源广泛: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力,燃煤,核能等都能发电,采用双电机驱动,可以简化传动机构,电机的输出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整车能达到高速,节能,环保,高效等特点。
[0003]
目前,市场上的双履带式全地形车均是采用汽油机型式,通过动力输出轴上的主动皮带轮,经传动皮带,将动力传导至从动皮带轮,再通过大小动装置的二级传动,最终将动力传输到驱动轮,带动履带运行。并通过人体重心的变化来控制左右侧皮带轮产生差速,让整车完成转向动作,现有技术的缺点如下:
[0004]
1、在汽油机运行过程中,需达到一定的结合转速,才能使左右侧皮带轮产生动力传递,并让左右两侧履带产生差速,最后完成转弯动作,对驾驶员技术要求较高。
[0005]
2、而且汽油机运行中产生大量热能,因位置空间紧凑,热量不易散发,而易造成过热现象,导致车辆熄火,并且车辆运行一段时间后,因配件相互间隙加大,导致难以完成转弯动作,需经常调试。


技术实现要素:

[0006]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故障率低、而且降低难度小的双履带式全地形车。
[0007]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8]
一种双履带式全地形车,包括:
[0009]
车架,用于支撑整个车身;
[0010]
履带,对称设置在车架下侧,并在转动时带动车架运动;
[0011]
操控装置,与操控板对应并且控制履带转速;
[0012]
履带驱动装置,对称设置在车架上并驱动履带转动;
[0013]
履带通过履带轮带动,履带驱动装置包括电机、驱动主动装置及驱动从动装置,所述车架底部对称设置有放置电机的容置腔,电机固定在容置腔内,电机的驱动轴与驱动主动装置连接,驱动主动装置通过链条带动驱动从动装置转动,驱动从动装置与履带轮同步转动。
[0014]
为了方便电机的固定,本实用新型改进有,所述电机通过电机支撑座牢固的固定在容置腔内,电机支撑座的外表面与容置腔的外表面一致,内表面与电机外表面一致。
[0015]
为了降低电机的振动,本实用新型改进有,所述电机支撑座与电机接触的一面设置有橡胶层。
[0016]
为了保证驱动轴的强度和稳定性,本实用新型改进有,履带内侧设置有轴承座,轴承座上设置有滚动轴承,电机轴通过轴承座后再与驱动主动装置连接。
[0017]
为了实现整车的智能控制,本实用新型改进有,操作装置包括支座、旋转轴、感应轴座、感应轴及传感器,所述旋转轴可转动的设置在支座上并一端连接外界驱动,另一端与感应轴相连,感应轴可转动的设置在感应轴座上,所述传感器设置在感应轴座上并检测感应轴的转动;
[0018]
所述机架上还设置有中控器,中控器与传感器及电机相连。
[0019]
为了方便旋转轴回位,本实用新型改进有,所述旋转轴和支座之间设置有转向回位胶。
[0020]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21]
与现有的汽油机双履带车对比,将动力源改用双电机将实现产品的智能化升级,并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0022]
1、利用双电机驱动电子转向传感和中央控制器的技术,不仅是将传统的能源动力改造为新能源动力产品,并且将实现产品的智能化升级,同时利用5g网络技术使产品实现智能控制和远程操作,进而真正发挥履带式全地形车的优点,大大拓展产品的适用范围;
[0023]
2、简化了原有复杂的双cvt传动结构,零件大幅减少,减少故障点,大大降低了整车制造成本,并在低转速时就可以输出最大扭矩,整车可以保持长时间高速运行,进而大幅提高产品的品质;
[0024]
3、同时用电子转向传感器技术,降低了驾驶难度,让原来需要特殊培训才能驾驶的汽油机双履带全地形车,很轻易就可以上手驾驶,进一步提升了驾驶乐趣,实现了简单学习,轻易好玩,便于制造,拓展性广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25]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履带式全地形车的履带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履带式全地形车的的操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履带式全地形车的的局部放大图。
[0028]
附图标记:1-机架;2-履带;3-电机;4-感应轴;5-感应器6-驱动主动装置;7-驱动轴;8-电机支撑座;9-轴承座;10-滚动轴承;11-支座;12-旋转轴;13-感应轴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
[0030]
请参阅图1至附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履带式全地形车,包括车架1、履带2、操控装置及履带驱动装置,所述履带2对称设置在车架1两侧,履带驱动装置驱动对称设置在车架1上并履带2转动,履带驱动装置包括电机3、驱动主动装置6及驱动从动装置,所述车架1底部对称设置有放置电机3的容置腔,电机3固定在容置腔内,电机3的驱动轴7与驱动主动装置6连接,驱动主动装置6通过链条带动驱动从动装置转动,驱动从动装置与履带轮
同步转动。
[0031]
所述驱动主动装置6及驱动从动装置在本实施例中为链轮。
[0032]
新型结构的双履带2式全地形车,两边的电机3都单独运行的,分别控制对应的履带轮,具体的,所述电机3通过电机支撑座8牢固的固定在容置腔内,电机支撑座8的外表面与容置腔的外表面一致,内表面与电机3外表面一致,可以将电机3有效的卡合固定,进一步的,所述电机支撑座8与电机3接触的一面设置有橡胶层,有效的减轻了电机3运作时候的振动。
[0033]
电机3转动的时候,带动驱动主动装置6转动,直接通过键的配合即可,由于电机3轴伸出的长度比较长,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在履带2内侧设置有轴承座9,轴承座9上设置有滚动轴承10,电机3轴通过轴承座9后再与驱动主链轮连接,保证了轴的强度及转动的流畅度。
[0034]
驱动主动装置6在通过驱动从动装置带动履带轮转动,进一步的带动整个履带2转动,从而使整车运行,当两侧的履带2速度一样时,整车向前前进,当两侧的履带2速度不一样时,整车开始转弯。
[0035]
通过双电机3分别驱动双履带2,取代原有单汽油机驱动的技术,让双履带2车保持高速运行(最高车速大于30km/h)。
[0036]
操作装置包括支座11、旋转轴12、感应轴座13、感应轴4及传感器5,所述旋转轴12可转动的设置在支座11上并一端连接外界驱动,另一端与感应轴4相连,感应轴4可转动的设置在感应轴座13上,所述传感器5设置在感应轴座13上并检测感应轴4的转动;
[0037]
所述机架上还设置有中控器,中控器与传感器5及电机3相连。
[0038]
驾驶员通过外接驱动例如驱动板或者驱动盘来操作时,通过简单的机械连接,例如联轴器等直接连接到旋转轴12上,旋转轴12跟着转动,并带动感应轴4转动,感应轴4与感应轴座13之间通过磁钢与传感器5的感应原件产生感应信号再传输至中控器,由中控器分配不同的驱动信号给左右侧电机3的控制器,最终使电机3产生运转驱动履带2产生直线前进,差速左转弯,差速右转弯等动作;通过控制铰链旋转轴12的偏转角度大小来控制整车转弯半径的大小(偏转角越大,转弯半径越小),以使双履带2车在驾驶员操控转弯时有良好的操控性和驾使感受。
[0039]
通过操控式(包括手控杆、手控盘和脚控杆、脚踏板等)的机械转动偏转信号转化为电子信号,并利用控制器分别控制两个电机3的驱动力和转动速度,进而使两侧驱动履带2实现差速并最终控制车辆转向的技术,让整车直行和转向的操控容易和流畅。
[0040]
本实施例中,中控器为电路板,上面设置有各种功能模块,例如信号接收模块还有信号传递模块,这些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设计的,所有的信息传递都可以采用网络传递,例如4g,甚至是现在新出的5g,进一步的提升信号传输的速度,具体的,传感器5主要是传递感应轴4的转动角度,例如在感应轴4上设置有感应块,通过感应块转动的角度,将偏转的角度通过电子信号传递至中控器,中控器根据转动的角度,计算出传动履带2需要差速,并且传递信号至电机3,电机3采用智能电机3,接收信号之后,智能控制两个电脑的转速,实现最终的操控。
[0041]
为了让旋转轴12回位准确,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旋转轴12和支座11之间设置有转向回位胶。
[0042]
利用双电机3驱动电子转向传感和中央控制器的技术,不仅是将传统的能源动力
改造为新能源动力产品,并且将实现产品的智能化升级,同时利用5g网络技术使产品实现智能控制和远程操作,进而真正发挥履带2式全地形车的优点,大大拓展产品的适用范围;
[0043]
简化了原有复杂的双cvt传动结构,零件大幅减少,减少故障点,大大降低了整车制造成本,并在低转速时就可以输出最大扭矩,整车可以保持长时间高速运行,进而大幅提高产品的品质;
[0044]
同时用电子转向传感器5技术,降低了驾驶难度,让原来需要特殊培训才能驾驶的汽油机双履带2全地形车,很轻易就可以上手驾驶,进一步提升了驾驶乐趣,实现了简单学习,轻易好玩,便于制造,拓展性广的目的。
[0045]
但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用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同理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