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带支重轮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64493发布日期:2021-01-08 11:05阅读:71来源:国知局
履带支重轮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支重轮组件,特别是关于一种履带支重轮组件。



背景技术:

履带支重轮组件(例如:挖掘机或拖拉机的履带支重轮组件)经常处在极端工作条件而承受极大的应力和磨损。当在山区和岩石地带的极端条件下工作时,履带支重轮组件更容易损坏。因此,履带支重轮组件存在维修成本较高、磨损而导致寿命较短以及其它结构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于需要恒定地保持履带支重轮组件被良好地润滑。然而,履带支重轮组件在困难地带工作时,经常导致润滑油体从履带支重轮组件的内部区域泄漏到外部区域,进而导致修复泄漏处或更换整个履带支重轮组件的维修成本大幅增加。而其它结构性的问题包括构建组件的零件数量高、制造工艺复杂以及在构建期间处理油体润滑剂。

现有的履带支重轮组件是利用一对横向隔开的端盖连接一轮轴,并用于将此轮轴支撑在由柱形内壁和端壁限定出的盲孔内。支承组件被安装在此盲孔内并被插入端盖与轮轴之间,并且包括由内壁固定支撑的套筒型的柱形衬套和固定到端壁上的盘型止推垫圈所形成。在端壁内的竖直延伸的通道容置油体润滑剂,例如:可经一孔口引导到支重轮组件的油体。虽然现有的履带支重轮组件使用衬套和止推垫圈,但其未能解决长期存在的漏油问题,也即在极端工作条件下容易发生油体泄漏的问题。由此可知,目前市场上缺乏一种可防止漏油且不失效的履带支重轮组件,所以相关业者均在寻求其解决之道。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履带支重轮组件,其利用帽体螺锁于轮体,搭配帽体结合旋转油封,可防止油体溢出,进而大幅降低漏油的机率,并让履带支重轮组件不失效。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为一种履带支重轮组件,其包含轮体、轴承、轮轴、帽体、旋转油封、端盖、油体以及第一插销。轮体具有螺纹,轴承设置于轮体,轮轴穿设于轴承。帽体具有对应螺纹的螺牙,螺牙对应螺锁啮合于螺纹中。旋转油封的一侧连接帽体,旋转油封的另一侧可转动地抵接轮轴。端盖连接轮轴,油体限位于轮体、轮轴、帽体及旋转油封所形成的容置空间中。第一插销连接帽体与轮体。

借此,本实用新型的履带支重轮组件,通过帽体螺锁于轮体并结合旋转油封,可防止油体溢出,进而大幅降低漏油的机率,并让履带支重轮组件不失效。

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例如下:前述履带支重轮组件可包含o形环,此o形环设置于帽体与轮体之间,o形环由可塑性材质制成。再者,前述轮体的内壁设有环槽,o形环设置于环槽与帽体之间。

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例如下:前述履带支重轮组件可包含限位件,此限位件设置于帽体与轮体之间,限位件限位帽体。另外,前述轮体的内壁环可设有限位槽,限位件设置于限位槽与帽体之间。此外,前述限位件可包含第一限位段与第二限位段,第一限位段衔接第二限位段,且第一限位段嵌接限位槽。帽体包含至少一条固定槽,第二限位段嵌接至少一条固定槽。

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例如下:前述帽体的外壁设有多个卡槽,此些卡槽彼此间隔排列。轮体的内壁设有多个限位凹槽,限位件设置于其中一个限位凹槽与帽体的其中一个卡槽之间。

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例如下:前述履带支重轮组件可包含第二插销,此第二插销可拆卸地连接端盖与轮轴。再者,前述旋转油封可包含至少一个挡油部与防尘部,其中至少一个挡油部可转动地抵接轮轴且靠近油体。防尘部可转动地抵接轮轴且远离油体。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为一种履带支重轮组件,其包含两个轮体、两个轴承、轮轴、两个帽体、两个旋转油封、两个端盖、油体以及至少一个第一插销。两个轮体彼此连接,各轮体具有螺纹。两个轴承分别设置于两个轮体,轮轴穿设于两个轴承。各帽体具有对应螺纹的螺牙,螺牙对应螺锁啮合于螺纹中。各旋转油封的一侧连接各帽体,各旋转油封的另一侧可转动地抵接轮轴。两个端盖分别连接轮轴的相对两端,而油体限位于两个轮体、轮轴、两个帽体及两个旋转油封所形成的容置空间中。至少一个第一插销连接一个帽体与一个轮体。

借此,本实用新型的履带支重轮组件,通过两个帽体分别螺锁于两个轮体并结合两个旋转油封,其借由对称的结构来实现整个组件,不但可大幅降低漏油的机率,还可让履带支重轮组件不失效。

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例如下:前述履带支重轮组件可包含两个o形环,各o形环设置于各帽体与各轮体之间,各o形环由可塑性材质制成。此外,前述各轮体的内壁设有环槽,各o形环设置于环槽与各帽体之间。

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例如下:前述履带支重轮组件可包含两个限位件,各限位件设置于各帽体与各轮体之间,各限位件限位各帽体。再者,各轮体的内壁环设有限位槽,各限位件设置于限位槽与各帽体之间。另外,各限位件包含第一限位段与第二限位段,第一限位段衔接第二限位段,且第一限位段嵌接限位槽。各帽体包含至少一条固定槽,第二限位段嵌接至少一条固定槽。

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例如下:前述各帽体的外壁设有多个卡槽,此些卡槽彼此间隔排列。各轮体的内壁设有多个限位凹槽,限位件设置于其中一个限位凹槽与帽体的其中一个卡槽之间。

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例如下:前述履带支重轮组件可包含两个第二插销,各第二插销可拆卸地连接各端盖与轮轴。此外,前述各旋转油封包含至少一个挡油部与防尘部,其中至少一个挡油部可转动地抵接轮轴且靠近油体,而防尘部可转动地抵接轮轴且远离油体。

附图说明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说明如下:

图1绘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履带支重轮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绘示图1的履带支重轮组件的分解图;

图3绘示图1的履带支重轮组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4绘示图1的履带支重轮组件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5绘示图1的履带支重轮组件的轮体的示意图;

图6绘示图1的履带支重轮组件的轮体、帽体及限位件的组接示意图;

图7绘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履带支重轮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8绘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履带支重轮组件的轮体的示意图;

图9绘示图8的轮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10绘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履带支重轮组件的帽体的示意图;

图11绘示图10的帽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12绘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之轮体、帽体及限位件的结合示意图;

图13a绘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的履带支重轮组件的侧视示意图;

图13b绘示图13a的履带支重轮组件沿割面线a-a的剖视示意图;

图14a绘示本实用新型的还一实施例的履带支重轮组件的侧视示意图;以及

图14b绘示图14a的履带支重轮组件沿割面线b-b的剖视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00、100a、100c、100d-履带支重轮组件,110-容置空间,200、200a、200b、200c、200d-轮体,210-螺纹,220-环槽,230、230a-限位槽,240-限位凹槽,300-轴承,400-轮轴,500、500a、500b、500c、500d-帽体,510-螺牙,520-固定槽,530-限位部,540-卡槽,600-旋转油封,610-挡油部,620-防尘部,700-端盖,800-油体,900-o形环,1000、1000a、1000b-限位件,1002-第一限位段,1004-第二限位段,1100-第二插销,1200c、1200d-第一插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示范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例,以利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可在不需过度解读与实验的情形下完整利用并实践本实用新型。然而,阅读者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例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并且重复的元件将可能使用相同的编号表示。

此外,本文中当某一元件(或机构或模组等)“连接”、“设置”或“耦合”于另一元件,可指所述元件是直接连接、直接设置或直接耦合于另一元件,也可指某一元件是间接连接、间接设置或间接耦合于另一元件,意即,有其他元件介于所述元件及另一元件之间。而当有明示某一元件是“直接连接”、“直接设置”或“直接耦合”于另一元件时,才表示没有其他元件介于所述元件及另一元件之间。而第一、第二、第三等用语只是用来描述不同元件或成分,而对元件/成分本身并无限制,因此,第一元件/成分也可改称为第二元件/成分。且本文中的元件/成分/机构/模块的组合非此领域中的一般周知、常规或现有的组合,不能以元件/成分/机构/模组本身是否为现有,来判定其组合关系是否容易被技术领域中的通常知识者轻易完成。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6,其中图1绘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履带支重轮组件100的立体示意图;图2绘示图1的履带支重轮组件100的分解图;图3绘示图1的履带支重轮组件100的剖视示意图;图4绘示图1的履带支重轮组件100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5绘示图1的履带支重轮组件100的轮体200的示意图;以及图6绘示图1的履带支重轮组件100的轮体200、帽体500及限位件1000的组接示意图。如图所示,履带支重轮组件100包含两个轮体200、两个轴承300、轮轴400、两个帽体500、两个旋转油封600、两个端盖700、油体800、两个o形环900、两个限位件1000以及两个第二插销1100。

两个轮体200彼此连接,其中一个轮体200包含凸部,另一个轮体200包含凹部,凸部对应嵌接凹部而使两个轮体200紧密接合。此外,各轮体200呈中空圆柱状且包含螺纹210、环槽220及限位槽230。螺纹210用以螺锁帽体500,环槽220设于各轮体200的内壁且用以容置o形环900,限位槽230设于各轮体200的内壁且用以容置限位件1000。各轮体200的外侧面连接履带,致使各轮体200转动。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轮体可一体成型,不以上述为限。

两个轴承300分别设置于两个轮体200,轮轴400穿设于两个轴承300。两个轴承300的结构彼此相同,各轴承300枢接于各轮体200与轮轴400之间。

各帽体500具有对应螺纹210的螺牙510,螺牙510对应螺锁啮合于螺纹210中。此外,各帽体500呈中空环状且包含内环面及底面,内环面抵靠各旋转油封600,底面抵靠各轴承300。

各旋转油封600的一侧(外侧)连接各帽体500的内环面,各旋转油封600的另一侧(内侧)可转动地抵接轮轴400。详细地说,各旋转油封600包含三个挡油部610及防尘部620,其中挡油部610可转动地抵接轮轴400且靠近油体800,挡油部610可阻挡油体800离开容置空间110。容置空间110是由两个轮体200、轮轴400、两个帽体500及两个旋转油封600之间所形成的空间。防尘部620可转动地抵接轮轴400且远离油体800,防尘部620朝x轴的方向(即轮轴400的轴向)倾斜且可阻挡外面的灰尘进入容置空间110。各挡油部610及防尘部620是由软性材质制成且均与轮轴400直接连接。当履带移动时,各轮体200、各帽体500及各旋转油封600为连动且均相对于轮轴400转动;换言之,当履带移动时,各挡油部610及防尘部620会相对于轮轴400旋转而与轮轴400相互摩擦。在其他实施例中,挡油部的数量可依据需求而调整,不以上述为限。

两个端盖700分别连接轮轴400的相对两端,两个端盖700是通过螺锁固定于履带车架上,其螺锁结构为现有技术,故不再赘述。

油体800限位于两个轮体200、轮轴400、两个帽体500及两个旋转油封600所形成的容置空间110中。油体800用以润滑两个轴承300,借以使履带支重轮组件100能正常转动。

各o形环900设置于各帽体500与各轮体200之间,各o形环900由可塑性材质制成。各o形环900设置于各轮体200之环槽220与各帽体500之间。当各帽体500的螺牙510对应螺锁啮合于各轮体200的螺纹210时,各o形环900受各帽体500与各轮体200的环槽220相互挤压变形而填满各帽体500与各轮体200之间的缝隙,进而阻挡油体800外漏而达到油密之效。

各限位件1000设置于各帽体500与各轮体200之间,各限位件1000限位各帽体500。也就是说,各限位件1000阻止各帽体500朝x轴的方向位移,各限位件1000设置于限位槽230与各帽体500之间。各限位件1000包含第一限位段1002与第二限位段1004,第一限位段1002衔接第二限位段1004,且第一限位段1002嵌接限位槽230。此外,各帽体500包含多条固定槽520,第二限位段1004嵌接其中一条固定槽520,借以让帽体500固定并紧密抵贴轮体200而不松脱。

各第二插销1100可拆卸地连接各端盖700与轮轴400。各端盖700与轮轴400均包含孔洞,而各第二插销1100可穿设于各端盖700与轮轴400的孔洞,致使轮轴400固定于各端盖700。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油体800的油面即使低于挡油部610,轴承300仍可浸于油体800而受到润滑,而且当油体800的油面低于挡油部610时,油体800会受重力影响而一直维持在容置空间110的下半部,所以在帽体500接合轮体200及旋转油封600而不漏油的条件下,油体800可确保在容置空间110内不溢出。在其他实施例中,履带支重轮组件可包含轮体、轴承、轮轴、帽体、旋转油封、端盖以及油体,轮体呈圆槽状,各组件的数量端看应用需求,不以上述为限。借此,本实用新型的履带支重轮组件100通过两个帽体500分别螺锁于两个轮体200并结合两个旋转油封600,其借由对称性的结构来实现整个组件,可防止油体800溢出,进而大幅降低漏油的机率。再者,油体800会受重力影响而能一直维持在容置空间110的下半部,可让轴承300持续运作而使履带支重轮组件100不失效。

请一并参阅图2、图4及图7,图7绘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履带支重轮组件100a的立体示意图。履带支重轮组件100a包含轮体200a、轴承300、轮轴400、帽体500a、旋转油封600、端盖(未示于图中)、油体800、o形环900、限位件1000a以及第二插销(未示于图中)。

在图7的实施例中,轴承300、轮轴400、旋转油封600、端盖、油体800、o形环900及第二插销与图2、图4中轴承300、轮轴400、旋转油封600、端盖700、油体800、o形环900及第二插销1100的结构相同,不再赘述。特别的是,图7实施例的履带支重轮组件100a还包含轮体200a、帽体500a及限位件1000a,其中轮体200a包含螺纹210、环槽220及限位槽230a,帽体500a包含螺牙510与限位部530。螺牙510对应螺锁啮合于螺纹210中,环槽220用以容置o形环900。限位部530具有限位孔,限位件1000a对应贯穿限位部530的限位孔并螺锁于限位槽230a,致使轮体200a与帽体500a相互定位。借此,本实用新型的履带支重轮组件100a通过限位件1000a、限位槽230a及限位部530的锁接,同时搭配o形环900的油封密合以及螺牙510与螺纹210之间的螺锁啮合,以确保油体800不外漏且履带支重轮组件100a不失效。

请一并参阅图8、图9、图10、图11及图12,其中图8绘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履带支重轮组件之轮体200b的示意图;图9绘示图8的轮体200b的剖视示意图;图10绘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履带支重轮组件的帽体500b的示意图;图11绘示图10的帽体500b的剖视示意图;以及图12绘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轮体200b、帽体500b及限位件1000b的结合示意图。如图所示,限位件1000b设置于轮体200b与帽体500b之间,轮体200b的内壁设有多个限位凹槽240,而帽体500b的外壁设有多个卡槽540,卡槽540彼此间隔排列,限位件1000b设置于其中一个限位凹槽240与帽体500b的其中一个卡槽540之间。本实施例的限位件1000b为弹簧插销,帽体500b的卡槽540的数量为六个,而限位凹槽240依序邻接,但不以上述公开为限。借此,本实用新型通过轮体200b、帽体500b及限位件1000b的卡合设置,可以防止轮体200b及帽体500b的相对旋转,而且其搭配螺纹210与螺牙510的螺锁啮合,可以进一步防止帽体500朝x轴的方向位移。

请一并参考图3、图13a以及图13b,其中图13a绘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的履带支重轮组件100c的侧视示意图,图13b绘示图13a的履带支重轮组件100c沿割面线a-a的剖视示意图。履带支重轮组件100c包含两个轮体200c、两个轴承300、轮轴400、两个帽体500c、两个旋转油封600、两个端盖(未示于图中)、油体(未示于图中)、两个o形环900、两个限位件1000、第一插销1200c以及两个第二插销(未示于图中)。

在图13b的实施例中,轴承300、轮轴400、旋转油封600、端盖、油体、o形环900、限位件1000及第二插销与图3实施例中的轴承300、轮轴400、旋转油封600、端盖700、油体800、o形环900、限位件1000及第二插销的结构相同,不再赘述。特别的是,图13a以及图13b实施例的履带支重轮组件100c还包含第一插销1200c,第一插销1200c连接帽体500c与轮体200c。详细来说,帽体500c与轮体200c均包含穿孔(未示于图中),而第一插销1200c可穿设于帽体500c与轮体200c的穿孔,并抵顶于轮体200c的凹槽(未示于图中),致使帽体500c固定于轮体200c。然而,第一插销1200c可插入后焊死于帽体500c与轮体200c中,或者第一插销1200c可含有螺牙,且帽体500c与轮体200c的穿孔中具有螺纹,螺牙对应螺锁啮合于螺纹,也可将第一插销1200c焊死于帽体500c与轮体200c中。

请一并参阅图14a以及图14b,其中第14图绘示本实用新型的还一实施例的履带支重轮组件100d的侧视示意图,图14b绘示图14a的履带支重轮组件100d沿割面线b-b的剖视示意图。图14b实施例的履带支重轮组件100d的元件设置及作用与图13b实施例的履带支重轮组件100c相同,在此不另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履带支重轮组件100d的第一插销1200d的数量为两个,且各第一插销1200d为斜向插入各帽体500d与各轮体200d中,其中各第一插销1200d朝轮轴400的轴向倾斜60°。

详细来说,图13b实施例的履带支重轮组件100c中的第一插销1200c为直向插入帽体500c中,而图14b实施例的履带支重轮组件100d中的第一插销1200d则是斜向插入各帽体500d中,但第一插销的插入方式及数量不以本公开内容为限。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履带支重轮组件可包含轮体、轴承、轮轴、帽体、旋转油封、端盖、油体以及第一插销,轮体呈圆槽状,各组件的数量端看应用需求,不以上述为限。

由上述实施方式可知,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优点:其一,利用两个帽体分别螺锁于两个轮体并结合两个旋转油封,其借由对称性的结构来实现整个组件,可防止油体溢出,进而大幅降低漏油的机率。再者,油体会受重力影响而能一直维持在容置空间的下半部,可让轴承持续运作而使履带支重轮组件不失效。其二,通过限位件、限位槽、限位部的锁接,同时搭配o形环的油封密合以及螺牙与螺纹之间的螺锁啮合,以确保油体不外漏且履带支重轮组件不失效。其三,通过轮体、帽体及限位件的卡合设置,可以防止轮体及帽体的相对旋转,而且其搭配螺纹与螺牙的螺锁啮合,可以进一步防止帽体朝x轴的方向位移。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经以实施方式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变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