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量化厢体的上边梁及其应用的厢体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58471发布日期:2021-04-06 12:08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一种轻量化厢体的上边梁及其应用的厢体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厢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轻量化厢体的上边梁及其应用的厢体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常见的厢式车结构,其上边梁是钢制的,钢制的上边梁与侧厢板和顶板均通过焊接方式完成装配,因此必须在组装车间内完成组装。同时,现有的直角双层的上边梁结构不仅质量大,风阻也大;即便是为上边梁进行喷漆处理,但是其位于厢体的边楞处,漆面也容易脱落,容易腐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质量轻且能降低风阻,外形美观的轻量化厢体的上边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轻量化厢体的上边梁,包括第一梁体和第二梁体,所述第一梁体和所述第二梁体衔接成一体;至少所述第一梁体为单层结构,且所述第二梁体为弧形板;所述第一梁体上设有顶板连接结构;所述第二梁体上设有侧厢板连接结构。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梁体水平延伸。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顶板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均与所述第一梁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翻边向所述第一翻边的外侧延伸,所述第二翻边上设有第一连接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翻边水平延伸,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相互垂直,所述第一连接部水平延伸。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连接面上至少设置有一条溢胶槽。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侧厢板连接结构包括与所述第二梁体衔接为一体的第三翻边,所述第二梁体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三翻边共同形成槽型结构。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加强部,加强部相对的两个边缘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梁体的内侧面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梁体、所述加强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内侧形成空腔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质量轻、风阻低,外形美观的厢体连接结构。

应用上述轻量化厢体的上边梁的厢体连接结构,包括上边梁、顶板、侧厢板和蒙皮侧压板;所述顶板与所述上边梁通过所述顶板连接结构固定连接,所述侧厢板与所述上边梁通过所述侧厢板连接结构固定连接;所述蒙皮侧压板与所述第一梁体固定连接且覆盖在所述顶板的外侧,所述蒙皮侧压板向所述第二梁体延伸。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蒙皮侧压板为弧形板。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顶板包括顶横梁和顶蒙皮,所述顶蒙皮覆盖在所述顶横梁的外侧,所述蒙皮侧压板压在所述顶蒙皮的外侧。

上边梁,包括第一梁体和第二梁体,所述第一梁体和所述第二梁体衔接成一体;至少所述第一梁体为单层结构,且所述第二梁体为弧形板;该上边梁具有较大的圆弧曲面,可有效降低风阻,且外形美观;第一梁体采用单层结构,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基础上大幅减小上边梁重量,轻量化效果明显。

应用上述上边梁的厢体连接结构,厢体轻量化;保证结构强度的基础上重量更轻,配合装配更加方便快捷,可实现大块的异地装配;而且提高厢体外形的辨识度,更能有效地迎合大众的审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边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厢体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厢体连接结构的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厢体连接结构的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上边梁、11-第一梁体、12-第一翻边、13-第二翻边、14-第一连接部、15-溢胶槽、16-第二梁体、17-第二连接部、18-加强部、19-第三翻边、2-侧厢板、3-顶横梁、4-顶蒙皮、5-连接件、6-蒙皮侧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轻量化厢体的上边梁,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包括第一梁体11和第二梁体16,第一梁体11和第二梁体16相邻的边缘彼此衔接成一体。至少第一梁体11为单层结构,在保证上边梁1结构强度的情况下,减轻整体重量,满足整车的轻量化需求。第二梁体16为弧形板,曲面的设计不仅构成了良好的空气力学环境,还提高了上边梁1的整体强度。厢体组装后,第二梁体16暴露在外,直接与气流接触,减小风阻阻力,提高了车体外观的辨识度。

第一梁体11上设有顶板连接结构;第二梁体16上设有侧厢板连接结构。

最佳的,第一梁体11上、顶板连接结构、第二梁体16和侧厢板连接结构为一体式结构。

其中,第一梁体11优选水平延伸,即第一梁体11为水平板,以适应水平设置的顶板。

顶板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翻边12、第二翻边13和第一连接部14。

第一翻边12和第二翻边13固定在第一梁体11上,第二翻边13向第一翻边12的外侧延伸,第一连接部14设置在第二翻边13上。

最佳的,第一翻边12水平延伸,第一连接部14水平延伸,第一翻边12和第二翻边13相互垂直,有效的提高型材的整体强度。

第一连接部14的连接面上至少设置有一条溢胶槽15,如图1所示的,第一连接部14上设有两条溢胶槽15,两条溢胶槽15可相互平行。

侧厢板连接结构包括第二连接部17和第三翻边19。

第三翻边19与第二梁体16的边缘衔接,第二连接部17位于第三翻边19的内侧,与第三翻边19共同形成槽型结构。第二连接部17固定在第二梁体16的内侧壁上。

还包括加强部18,加强部18竖直延伸,加强部18的相对的两个边缘分别连接第二梁体16的内侧面和第二连接部17,在第二梁体16、加强部18和第二连接部17内侧形成空腔,提高了上边梁1的整体强度。

应用上述上边梁1的厢体连接结构,包括上述的上边梁1、顶板、侧厢板2和蒙皮侧压板6,上边梁1将顶板和侧厢板2固定连接。

其中,顶板包括顶横梁3和顶蒙皮4,顶蒙皮4与第一连接部14胶结,溢胶槽15可容纳多余的胶体,保证了顶蒙皮4与第一连接部14的有效连接。顶横梁3搭接在第一翻边12上,可通过铆接和螺接形式固定。

蒙皮侧压板6通过连接件5固定在第一连接部14上,连接件5可采用平圆头抽芯铆钉;顶蒙皮4夹在蒙皮侧压板6和第一连接部14之间,由于第一连接部14与第一梁体11形成阶梯状,渗入蒙皮侧压板6内侧的雨水也会被挡在外侧,而不会进入厢体内。

蒙皮侧压板6远离顶蒙皮4的边缘与第二梁体16衔接。最佳的,蒙皮侧压板6为弧形板,曲面的设计可减小风阻阻力。蒙皮侧压板6与第二梁体16的衔接过渡自然,减小风阻,外形美观。

侧厢板2卡入第三翻边19和第二连接部17所形成的槽型结构内,第三翻边19较槽型结构的另一侧边更加向下延伸,增大了其与侧厢板2的接触面,使得上边梁1与侧厢板2紧密并牢固的连接在一起;当侧厢板2为铝合金厢板时,第三翻边19能满足固定的焊接需求;当侧厢板2为复合板时,第三翻边19能满足铆接或螺接需求。

上边梁1与侧厢板2和顶板的连接可以采用铆接、粘接、焊接,顶板和侧厢板2可以用铝型材或复合板,装配、维修更加方便灵活。

采用上述的大圆弧曲面、单层轻量化的上边梁结构,有效降低了车体重量,拿到配件后普通的维修点就可以完成维修工作,将有效提升异地组装及维修的效率及节约成本,提高车辆运行效率。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