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氢燃料重型卡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84782发布日期:2021-01-01 13:24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氢燃料重型卡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卡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氢燃料重型卡车。



背景技术:

底盘是重型卡车重要的承载部件,其需要承受动力总成、车身等部分的重量及传递至其上的各种应力和扭矩,因此底盘应有足够的刚强度,此外,为降低重型卡车使用过程中整车的能量消耗,底盘应在能够保证具有足够刚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轻量化。

现有重型卡车的底盘大部分都是采用大梁式的方钢结构,即在两根纵大梁之间焊接若干个横梁,然后在纵大梁和横梁上焊接电池支架和设备支架等辅助梁,这种结构的底盘重量较大,能源的消耗较大,不符合底盘轻量化的发展方向。同时,在重型卡车领域,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负载重、动力大、行驶距离远等),重型卡车优选采用燃油驱动,以满足其工作特殊性的要求,但使用燃油驱动存在成本大、尾气会污染环境,目前虽然在小型车辆上有使用氢燃料进行驱动,但由于氢气罐占用空间较大,传统重型卡车缺少针对氢燃料和电池进行系统的布局,无法满足远距离的使用行驶要求。

因此,如何设计轻量化的底盘以降低能源消耗、如何布置体积更大的氢气罐来满足重型卡车的工作要求,成为制约重型卡车续航里程的一个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氢燃料重型卡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氢燃料重型卡车,包括驾驶舱总成、底盘总成、能源总成、悬架总成及车轮总成;

所述驾驶舱总成安装于所述底盘总成上;

所述底盘总成包括承载座、底座及下安装座,所述承载座包括一组承载板和若干个第一连接组件,所述第一连接组件用于固接两所述承载板,所述底座和下安装座均为桁架结构,所述底座固设于所述承载板的顶部,所述下安装座位于所述底座的下方,并与所述底座和承载板相固接,所述下安装座中安装有蓄电池组和控制设备;

所述能源总成包括上安装座、锁固件及氢气罐,所述上安装座固设于所述底座上,并位于所述驾驶舱总成的侧边,所述上安装座包括若干个相互隔开的第一安装空间,各所述第一安装空间中均设置有一组所述锁固件,所述第一安装空间中均装设有所述氢气罐,各所述氢气罐均通过所述锁固件固定于所述上安装座中;

所述悬架总成安装于所述承载座上;

所述车轮总成安装于所述悬架总成上。

优选地,所述驾驶舱总成包括前围骨架和前围护面;所述前围骨架前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侧支架,所述前围骨架前端的下侧设置有下支架,所述前围骨架前端的上侧设置有上支架;所述前围护面包括侧护板组件、下护板组件及上护板组件,所述侧护板组件设置于所述侧支架上,并可相对所述前围骨架向外打开,所述下护板组件设置于所述下支架上,并可相对所述前围骨架向下打开,所述上护板组件设置于所述上支架上,并可相对所述前围骨架向上打开。

优选地,所述侧护板组件包括侧护板、第一铰接件及第一卡扣,所述侧护板通过所述第一铰接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侧支架上,所述前围骨架于侧支架的一侧设有第一卡环,所述侧护板转动后可使所述第一卡扣与第一卡环相卡接;

所述下护板组件包括下护板、第二铰接件及第二卡扣,所述下护板通过所述第二铰接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下支架上,所述下支架上设有一组支杆,所述支杆上设有第二卡环和所述第一卡环,所述下护板转动后可使所述第二卡扣与第二卡环相卡接;

所述上护板组件包括上护板和气弹簧,所述上护板铰接于所述上支架中,所述气弹簧的底端设置于所述前围骨架上、上端连接于所述上护板中。

优选地,所述驾驶舱总成还包括驾驶舱车门和踏步装置;所述驾驶舱车门设于前围骨架的侧边;所述踏步装置设于所述驾驶舱车门的下方,其包括侧围、第一踏步板、第二踏步板及驱动机构,所述侧围固定设置于所述前围骨架上,所述侧围上设有一容置口,所述第一踏步板和第二踏步板由下至上设置于所述容置口中,且所述第一踏步板和第二踏步板的后端相对所述侧围能够转动,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件和联动件,所述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前围骨架和第一踏步板之间,所述第二踏步板通过所述联动件与第一踏步板同步动作,以敞开/封闭所述容置口。

优选地,所述承载板为u型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前连接件、后连接件及若干个中连接件,所述前连接件和后连接件分别设置于所述承载板的前后两端,所述承载板于其中间位置和靠近所述后连接件的位置设置有所述中连接件;所述下安装座包括第一安装空间和若干个第二安装空间,所述第一安装空间位于所述下安装座的中部,所述承载板穿设并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中,所述第二安装空间位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的两侧,所述第二安装空间用于装设所述蓄电池组和控制设备。

优选地,所述底座包括支撑桁架和顶桁架,所述支撑桁架与承载板相固接,所述支撑桁架的顶部设有所述顶桁架;所述下安装座包括底桁架、侧桁架、上桁架及侧隔架,所述底桁架的上方两侧分别固设有所述侧桁架,所述上桁架固设于所述侧桁架上方,并与所述支撑桁架相固接,两所述侧桁架之间固设有两个所述侧隔架,两所述侧隔架与所述底桁架和上桁架之间的空间为第一安装空间,所述承载板与侧隔架相固接,所述侧隔架、相邻侧桁架与所述底桁架和上桁架之间的空间为第二安装空间。

优选地,所述上安装座包括外框架、纵隔架及竖隔架,沿着所述外框架的纵向设有多个所述纵隔架、沿着竖向设有多个所述竖隔架,所述纵隔架和竖隔架互相交叉设置,以形成各所述第一安装空间;所述锁固件包括下定位座、锁接座、抱环及连接杆,所述下定位座固设于所述纵隔架上,且其顶部形状与所述氢气罐的外形相适应,所述下定位座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锁接座,所述抱环围接于所述氢气罐的外部,所述抱环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连接杆,通过所述连接杆与锁接座的可拆卸连接,将所述氢气罐固定于所述下定位座中。

优选地,所述纵隔架包括若干个竖梁和若干个横梁,所述竖梁沿着所述外框架的横向等间距布设,所述横梁沿着所述竖梁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布设,所述竖隔架包括若干个纵梁,所述纵梁沿着所述外框架的横向等间距布设;所述连接杆铰接于所述抱环的端部,所述连接杆加工有外螺纹,所述连接杆插入所述锁接座后通过与其相螺接的螺母进行连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悬架总成包括分别安装于所述承载座前后两端的前气囊承载总成和后气囊承载总成;所述前气囊承载总成包括第一气囊组件、第二气囊组件及第二连接组件;所述承载座包括互相平行设置的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所述第一气囊组件包括第一气囊、第一支架及第一底板,所述第一气囊的顶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承载板的底部,所述第一支架固设于所述第一承载板的底部,所述第一底板铰接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二气囊组件包括第二气囊、第二支架及第二底板,所述第二气囊的顶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承载板的底部,所述第二支架固设于所述第二承载板的底部,所述第二底板铰接于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二连接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之间,用于使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同步升降。

优选地,所述悬架总成还包括减震总成,所述减震总成包括第一减震器和第二减震器,所述第一减震器的下端设于第一底板上、上端与所述第一承载板相铰接,所述第二减震器的下端设于第二底板上、上端与所述第二承载板相铰接;

第一气囊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一支架相铰接,所述第二气囊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底板和第二支架相铰接;

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三连杆、第四连杆、支撑杆及轴承座,所述第三连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上,所述第四连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底板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承载板上,所述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三连杆的两端之间,所述支撑杆上端固接于所述承载座上、下端固设有所述轴承座,所述第三连杆通过轴承转动地穿设于所述轴承座中。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中承载座由一组承载板通过第一连接组件固接而成,底座和下安装座均呈桁架结构,采用承载座、底座及下安装座来取代现有重型卡车底盘的大梁式方钢结构,使得重型卡车底盘的重量更轻,能源的消耗更小,符合底盘轻量化的发展方向;同时,本实用新型中上安装座设于驾驶舱总成的侧边,蓄电池组设置于下安装座中,上安装座中能够固定安装多个氢气罐,以满足重型卡车长续航里程的使用要求,通过对上安装座的合理布局,在对重型卡车的载重空间影响小的同时,可以布置更多的氢气罐,以使重型卡车具有更长的续航里程。

2、本实用新型中侧护板组件、下护板组件及上护板组件均为分别独立安装的结构,维修时只需更换损坏部分,维修的成本低;同时,侧护板组件、下护板组件及上护板组件均相对前围骨架打开,进行检修保养时无需将整个前护面拆卸下来,极大地降低了卡车前护面检修保养的难度,操作非常方便。

3、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踏步板和第二踏步板能够转动地设置于容置口中,并可通过驱动机构驱动进行翻转,第一踏步板和第二踏步板敞开时可供驾驶人员上下车,第一踏步板和第二踏步板封闭时可以收折至容置口中,不仅对踏步内侧底盘空间的占用少,而且收折起来的踏步板风阻更小。

4、本实用新型在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上分别安装有第一气囊组件和第二气囊组件,并通过第二连接组件使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进行同步升降,第一气囊组件和第二气囊组件的底板重量更轻,降低了悬架整体的重量,利于能耗的降低和重型卡车底盘的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前围护面的立体示意图(闭合状态);

图3为前围护面的立体示意图(打开状态);

图4为侧护板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下护板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上护板组件的立体示意图之一;

图8为上护板组件的立体示意图之二;

图9为踏步装置的立体示意图(打开状态);

图10为踏步装置的立体示意图(闭合状态);

图11为侧围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第一踏步板和第二踏步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13为能源总成的安装示意图;

图14为氢气罐的安装示意图(立体图);

图15为图1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氢气罐的安装示意图(侧视图);

图17为氢气罐的安装示意图(后视图);

图18为底盘总成的立体示意图之一;

图19为底盘总成的立体示意图之二;

图20为承载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21为承载座的分解示意图;

图22为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悬架总成的立体示意图;

图24为前气囊承载总成的立体示意图之一;

图25为前气囊承载总成的分解示意图;

图26为前气囊承载总成的立体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说明:

驾驶舱总成100、前围骨架110、侧支架111、下支架112、上支架113、第一卡环114、支杆115、第二卡环116、侧护板组件120、侧护板121、加强板1211、第一铰接件122、第一卡扣123、下护板组件130、下护板131、第一防撞条1311、第二防撞条1312、第二铰接件132、第二卡扣133、上护板组件140、上护板141、防撞块1411、气弹簧142、驾驶舱车门150;

踏步装置200、侧围210、容置口211、第一连接座212、第二连接座213、第一限位板214、第二限位板215、后限位板216、第一踏步板220、第二踏步板230、驱动机构240、第三连接座241、第四连接座242、驱动缸243、第一连接杆244、第二连接杆245;

底盘总成300、第一承载板311、第二承载板312、前连接件313、第一连接板3131、后连接件314、第二连接板3141、中连接件315、第三连接板3151、底座320、支撑桁架321、顶桁架322、下安装座330、底桁架331、侧桁架332、上桁架333、侧隔架334、第一安装空间340、第二安装空间350;

能源总成400、上安装座410、外框架411、纵隔架412、竖梁4121、横梁4122、竖隔架413、纵梁4131、锁固件420、下定位座421、锁接座422、抱环423、连接杆424、螺母425、氢气罐430、防护罩440、防护门450、第三安装空间460;

第一气囊组件510、第一气囊511、第一支架512、第一底板513、第一连杆514、第二气囊组件520、第二气囊521、第二支架522、第二底板523、第二连杆524、第二连接组件530、第三连杆531、第四连杆532、支撑杆533、轴承座534、后气囊承载总成540、减震总成550、第一减震器551、第二减震器552;

车轮总成6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

参考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氢燃料重型卡车,包括驾驶舱总成100、底盘总成300、能源总成400、悬架总成及车轮总成600。

配合图1至图8所示,驾驶舱总成100安装于底盘总成300上,驾驶舱总成100包括前围骨架110和前围护面,前围骨架110前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侧支架111,前围骨架110前端的下侧设置有下支架112,前围骨架110前端的上侧设置有上支架113。前围护面包括侧护板组件120、下护板组件130及上护板组件140,侧护板组件120设置于侧支架111上,并可相对前围骨架110向外打开,下护板组件130设置于下支架112上,并可相对前围骨架110向下打开,上护板组件140设置于上支架113上,并可相对前围骨架110向上打开。

侧护板组件120包括侧护板121、第一铰接件122及第一卡扣123,侧护板121通过第一铰接件122可拆卸地连接于侧支架111上,侧护板121的内侧边缘固设有加强板1211,加强板1211沿着侧护板121的周向进行布设。前围骨架110于侧支架111的一侧设有第一卡环114,侧护板121转动后可使第一卡扣123与第一卡环114相卡接。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卡扣123与第一卡环114可以采用现有的卡接结构,只要能够实现侧护板121关闭卡接、打开解除卡接即可,故其具体结构未做赘述。

下护板组件130包括下护板131、第二铰接件132及第二卡扣133,下护板131通过第二铰接件132可拆卸地连接于下支架112上,下护板131的内侧设置有第一防撞条1311和第二防撞条1312,第一防撞条1311沿着下护板131的纵向设置,第二防撞条1312沿着下护板131的横向设置,第一防撞条1311和第二防撞条1312均由吸震材料制成。下支架112上设有一组支杆115,支杆115上设有第二卡环116和第一卡环114,下护板131转动后可使第二卡扣133与第二卡环116相卡接。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卡扣133与第二卡环116和第一卡扣123与第一卡环114的结构相同,均采用现有的卡接结构,故其具体结构未做赘述。

上护板组件140包括上护板141和气弹簧142,上护板141铰接于上支架113中,气弹簧142的底端设置于前围骨架110上、上端连接于上护板141中。在本实施例中,上护板141的内侧阵列设置有若干个防撞块1411,防撞块1411由吸震材料制成。

下护板131、上护板141及下护板131相对前围骨架110收起时,下护板131的边缘盖住侧护板121的边缘,上护板141的边缘盖住下护板131的边缘。需要进行部件更换或者维护保养时,先由气弹簧142打开上护板141,之后再向下打开下护板131,最后向两侧打开侧护板121。

侧护板组件120、下护板组件130及上护板组件140均为分别独立安装的结构,维修时只需更换损坏部分,维修的成本低;同时,侧护板组件120、下护板组件130及上护板组件140均相对前围骨架110打开,进行检修保养时无需将整个前护面拆卸下来,极大地降低了卡车前护面检修保养的难度,操作非常方便。

配合图1、图9至图12所示,驾驶舱总成100还包括驾驶舱车门150和踏步装置200,驾驶舱车门150设于前围骨架110的侧边。踏步装置200设于驾驶舱车门150的下方,其包括侧围210、第一踏步板220、第二踏步板230及驱动机构240,侧围210固定设置于前围骨架110上,侧围210上设有一容置口211,第一踏步板220和第二踏步板230由下至上设置于容置口211中,且第一踏步板220和第二踏步板230的后端相对侧围210能够转动。侧围210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第一连接座212和第二连接座21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座212和第二连接座213的数量均为两个,第一踏步板220的后端与第一连接座212相铰接,第二踏步板230的后端与第二连接座213相铰接。

容置口211中由下至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板214、第二限位板215及后限位板216,第一限位板214用于限制第一踏步板220向下翻转的角度,并对敞开的第一踏步板220起支撑作用,第二限位板215用于限制第二踏步板230向下翻转的角度,并对敞开的第二踏步板230起支撑作用,后限位板216用于限制第二踏步板230向后翻转的角度,并定位踏步板,以使踏步板收折到位。

驱动机构240包括驱动件和联动件,驱动件设置于前围骨架110和第一踏步板220之间,第二踏步板230通过联动件与第一踏步板220同步动作,以敞开/封闭容置口211。

驱动件包括第三连接座241、第四连接座242及驱动缸243,第三连接座241设置于侧围210上,第四连接座242设置于第一踏步板220上,驱动缸243底部与第三连接座241相铰接,驱动缸243的活塞杆与第四连接座242相铰接。

联动件包括第一连接杆244和第二连接杆245,第一连接杆244的下端固设于第一踏步板220的侧边、上端铰接于第二踏步板230前端侧边,第二连接杆245的下端铰接于第二踏步板230中部侧边、上端与侧围210相连。驱动缸243动作后,第一踏步板220翻转,第一踏步板220通过第一连接杆244和第二连接杆245带动第二踏步板230进行翻转,从而实现第一踏步板220和第二踏步板230敞开/封闭容置口211。

第一踏步板220和第二踏步板230能够转动地设置于容置口211中,并可通过驱动机构驱动进行翻转,第一踏步板220和第二踏步板230敞开时可供驾驶人员上下车,第一踏步板220和第二踏步板230封闭时可以收折至容置口211中,不仅对踏步内侧底盘空间的占用少,而且收折起来的踏步板风阻更小。

配合图1、图18至图22所示,底盘总成300包括承载座、底座320及下安装座330,承载座包括一组承载板和若干个第一连接组件,第一连接组件用于固接两承载板,底座320和下安装座330均为桁架结构,底座320固设于承载板的顶部,下安装座330位于底座320的下方,并与底座320和承载板相固接,下安装座330中安装有蓄电池组和控制设备。承载座由一组承载板通过第一连接组件固接而成,底座320和下安装座330均呈桁架结构,这种结构的底盘总成300取代现有重型卡车底盘的大梁式方钢结构,可以使得重型卡车底盘的重量更轻,能源的消耗更小,符合底盘轻量化的发展方向

第一连接组件包括前连接件313、后连接件314及若干个中连接件315,前连接件313和后连接件314分别设置于承载板的前后两端,承载板于其中间位置和靠近后连接件314的位置设置有中连接件315。承载板中间位置承受底座320主要的重量、靠近后连接件314的位置承受货仓的重量,在这两个位置设置中连接件315,可以提高承载座的承重能力。在本实施例中,前连接件313和后连接件314均为框形结构,中连接件315为工字型结构。

承载板为u型结构,其u形开口朝向内侧,前连接件313的两端设有第一连接板3131,后连接件314的两端设有第二连接板3141,中连接件315的两端设有第三连接板3151,第一连接板3131、第二连接板3141及第三连接板3151分别固设于承载板的u形开口中,这样可以增加前连接件313/后连接件314/中连接件315与承载板的连接面积,保证连接的可靠性。

下安装座330包括第一安装空间340和若干个第二安装空间350,第一安装空间340位于下安装座330的中部,承载板穿设并固定于第一安装空间340中,第二安装空间350位于第一安装空间340的两侧,第二安装空间350用于装设蓄电池组和控制设备。底座320包括支撑桁架321和顶桁架322,支撑桁架321与承载板相固接,支撑桁架321的顶部设有顶桁架322。

下安装座330包括底桁架331、侧桁架332、上桁架333及侧隔架334,底桁架331的上方两侧分别固设有侧桁架332,上桁架333固设于侧桁架332上方,并与支撑桁架321相固接,两侧桁架332之间固设有两个侧隔架334,两侧隔架334与底桁架331和上桁架333之间的空间为第一安装空间340,承载板与侧隔架334相固接,侧隔架334、相邻侧桁架332与底桁架331和上桁架333之间的空间为第二安装空间350。

配合图1、图13至图17所示,能源总成400包括上安装座410、锁固件420、氢气罐430及防护罩440,上安装座410固设于底座320上,并位于驾驶舱总成100的侧边,上安装座410包括若干个相互隔开的第三安装空间460,各第三安装空间460中均设置有一组锁固件420,第三安装空间460中均装设有氢气罐430,各氢气罐430均通过锁固件420固定于上安装座410中。在本实施例中,各氢气罐430的前后两端均通过锁固件420进行固定,以保证氢气罐430安装后的稳固性。防护罩440围接于上安装座410的外侧,防护罩440的一侧设有开口,其上安装有可开合的防护门450,通过防护门450方便氢气罐430的装卸。

上安装座410设于驾驶舱总成100的侧边,蓄电池组设置于下安装座330中,上安装座410中能够固定安装多个氢气罐430,以满足重型卡车长续航里程的使用要求,通过对上安装座410的合理布局,在对重型卡车的载重空间影响小的同时,可以布置更多的氢气罐430,以使重型卡车具有更长的续航里程。

上安装座410包括外框架411、纵隔架412及竖隔架413,沿着外框架411的纵向设有多个纵隔架412、沿着竖向设有多个竖隔架413,纵隔架412和竖隔架413互相交叉设置,以形成各第三安装空间460。

纵隔架412包括若干个竖梁4121和若干个横梁4122,竖梁4121沿着外框架411的横向等间距布设,横梁4122沿着竖梁4121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布设,竖隔架413包括若干个纵梁4131,纵梁4131沿着外框架411的横向等间距布设。在本实施例中,纵隔架412的数量为两个,每一纵隔架412包括四个竖梁4121和五个横梁4122;竖隔架413的数量为三个,每一竖隔架413包括四个纵梁4131。这种结构的上安装座410至少可以安装十二个氢气罐430,当然,上安装座410的结构并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其还可以设计成包括更多第三安装空间460的结构,使得车架可以安置更多的氢气罐430,以满足重型卡车长续航里程的使用要求。

锁固件420包括下定位座421、锁接座422、抱环423及连接杆424,下定位座421固设于纵隔架412上,且其顶部形状与氢气罐430的外形相适应,下定位座421的两端分别设有锁接座422,抱环423围接于氢气罐430的外部,抱环423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杆424,通过连接杆424与锁接座422的可拆卸连接,将氢气罐430固定于下定位座421中。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424铰接于抱环423的端部,连接杆424加工有外螺纹,连接杆424插入锁接座422后通过与其相螺接的螺母425进行连接固定。

配合图1、图20至图26所示,悬架总成安装于承载座上,车轮总成600安装于悬架总成上,悬架总成包括分别安装于承载座前后两端的前气囊承载总成和后气囊承载总成540,前气囊承载总成包括第一气囊组件510、第二气囊组件520及第二连接组件530,后气囊承载总成540可以采用现有结构,在本实用新型中不再进行赘述。

承载座包括互相平行设置的第一承载板311和第二承载板312,第一气囊组件510包括第一气囊511、第一支架512及第一底板513,第一气囊511的顶部连接于第一承载板311的底部,第一支架512固设于第一承载板311的底部,第一底板513铰接于第一支架512上,第一气囊组件510还包括第一连杆514,第一连杆51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底板513和第一支架512相铰接,第一气囊511伸缩时,第一底板513和第一连杆514相对第一支架512进行转动。第二气囊组件520包括第二气囊521、第二支架522及第二底板523,第二气囊521的顶部连接于第二承载板312的底部,第二支架522固设于第二承载板312的底部,第二底板523铰接于第二支架522上,第二气囊组件520还包括第二连杆524,第二连杆524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底板523和第二支架522相铰接,第二气囊521伸缩时,第二底板523和第二连杆524相对第二支架522进行转动。

第二连接组件530设置于第一承载板311和第二承载板312之间,用于使第一底板513和第二底板523同步升降。第二连接组件530包括第三连杆531、第四连杆532、支撑杆533及轴承座534,第三连杆53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底板513和第二底板523上,第四连杆532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底板523上,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承载板311上,支撑杆533位于第三连杆531的两端之间,支撑杆533上端固接于承载座上、下端固设有轴承座534,第三连杆531通过轴承转动地穿设于轴承座534中。

悬架总成还包括减震总成550,减震总成550包括第一减震器551和第二减震器552,第一减震器551的下端设于第一底板513上、上端与第一承载板311相铰接,第二减震器552的下端设于第二底板523上、上端与第二承载板312相铰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