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履带车的承重轮及履带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56068发布日期:2022-06-10 17:08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履带车的承重轮及履带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履带机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履带车的承重轮,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履带车。


背景技术:

2.目前在常用的建筑工程设备中,用于混凝土搅拌和运输的车辆一般为大型的车型,价钱昂贵的同时,也不是非常适应乡下道路泥泞、不平整、路面狭窄的工作环境,因此目前一般采用履带式运输车辆进行建筑材料的运输作业,但是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履带式运输车中的履带承重轮因其恶劣的工作环境而导致污渍容易进入中心轴和轮体之间的间隙进而影响二者之间的润滑效果,使得履带承重轮自身磨损速度过快,严重的影响了履带承重轮的使用寿命,进而限制了履带式运输车辆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履带车的承重轮及履带车,支重轮体和支重轮轴之间采用短油封盖、承重轮内隔套、密封环和密封圈形成的浮动油封,不仅能够很好的防止外部的污渍进入支重轮体和支重轮轴之间的间隙,同时也能很好的防止二者之间的润滑脂发生泄漏以保证良好的润滑效果。
4.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用于履带车的承重轮,包括支重轮体、支重轮轴、轴承、短油封盖、承重轮内隔套、密封环和密封圈,
6.所述轴承和承重轮内隔套分别对称的设置在所述支重轮轴的两端,且两个所述轴承相邻设置,所述支重轮体和短油封盖的中心处分别设置有贯穿其两端的通孔,所述支重轮体套装在所述轴承和承重轮内隔套的外部,所述短油封盖分别套装在所述支重轮轴的两端并盖合在所述支重轮体上通孔的两端,两个所述短油封盖的端面分别插入所述支重轮体上的通孔内部,所述密封环分别设置在所述支重轮体和短油封盖上的通孔的内壁与所述承重轮内隔套之间,所述支重轮体和短油封盖上的通孔的内壁以及所述密封环的外侧壁上分别对应的设置有密封圈安装槽,所述密封圈分别设置在所述支重轮体和短油封盖以及密封环上的密封圈安装槽内。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重轮轴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所述第一油孔的一端贯穿所述支重轮轴一端的端面、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油孔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油孔的另一端贯穿所述支重轮轴上位于两个所述轴承之间的外侧壁,所述支重轮轴上位于两个所述轴承之间部分的外径小于所述支重轮体上的通孔的内径、大于所述轴承的内圈的内径。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油孔沿所述支重轮轴的轴线设置,所述第二油孔与所述第一油孔相互垂直设置。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重轮体整体呈“h”形结构,所述支重轮体的两端面分
别设置有凹陷部。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重轮轴的两端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所述第一台阶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台阶部的外径,所述轴承和承重轮内隔套分别套装在所述第一台阶部上,所述短油封盖套装在所述第二台阶部上。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短油封盖包括连接部和密封部,所述连接部的外径小于所述密封部的外径,所述密封部的外径大于所述支重轮体上的通孔的直径,所述连接部套装在所述第二台阶部上,所述密封部上远离所述连接部一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插入所述支重轮体上的通孔内,所述突起部的内壁上设置有所述密封圈安装槽。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的侧壁上设置有定位通孔,所述定位通孔内螺接有定位螺钉,所述第二台阶部的外侧壁上与所述定位通孔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沿所述第二台阶部周向一圈的定位凹槽。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重轮体上的通孔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轴承限位台阶,所述轴承限位台阶沿所述支重轮体上的通孔的内壁周向设置一圈。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重轮轴上还设置有第三台阶部,所述第三台阶部与所述第二台阶部相邻,所述第三台阶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台阶部的外径,所述第三台阶部的外侧壁上对称的设有两个紧固用的平面。
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履带车,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任一所述的一种承重轮。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履带车的承重轮,包括支重轮体、支重轮轴、轴承、短油封盖、承重轮内隔套、密封环和密封圈,轴承和承重轮内隔套分别对称的设置在支重轮轴的两端,且两个轴承相邻设置,支重轮体和短油封盖的中心处分别设置有贯穿其两端的通孔,支重轮体套装在轴承和承重轮内隔套的外部,短油封盖分别套装在支重轮轴的两端并与支重轮体的两端连接,两个短油封盖的端面分别插入支重轮体上的通孔内部,密封环分别设置在支重轮体和短油封盖上的通孔的内壁与承重轮内隔套之间,支重轮体和短油封盖上的通孔的内壁以及密封环的外侧壁上分别对应的设置有密封圈安装槽,密封圈分别设置在支重轮体和短油封盖以及密封环上的密封圈安装槽内,短油封盖、承重轮内隔套、密封环和密封圈在支重轮体和支重轮轴之间形成浮动油封,不仅能够很好的防止外部的污渍进入支重轮体和支重轮轴之间的间隙,同时也能很好的防止二者之间的润滑脂发生泄漏以保证良好的润滑效果。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支重轮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的短油封盖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25.如图1-3所示,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中的“上”“下”“左”“右”“前”“后”方位基准以附图1所示的方位为准;
26.一种用于履带车的承重轮,包括支重轮体1、支重轮轴2、轴承3、短油封盖4、承重轮内隔套5、密封环6和密封圈7,
27.轴承3和承重轮内隔套5分别对称的设置在支重轮轴1的两端,且两个轴承3相邻设置,意味着两个轴承3位于内侧,而两个承重轮内隔套5分别位于轴承3的外侧,此结构合理,承重平衡,支重轮体1和短油封盖4的中心处分别设置有贯穿其两端的通孔,支重轮体1套装在轴承3和承重轮内隔套5的外部,短油封盖4分别套装在支重轮轴2的两端并盖合在支重轮体1上通孔的两端,两个短油封盖4的端面分别插入支重轮体1上的通孔内部,由此利用短油封盖4将轴承3和承重轮内隔套5限定在支重轮体1上通孔的内部,密封环6分别设置在支重轮体1和短油封盖4上的通孔的内壁与承重轮内隔套5之间,支重轮体1和短油封盖4上的通孔的内壁以及密封环6的外侧壁上分别对应的设置有密封圈安装槽,密封圈7分别设置在支重轮体1和短油封盖4以及密封环6上的密封圈安装槽内,密封圈7为o型圈,支重轮体1和承重轮内隔套5之间的密封圈7以密封支重轮体1和承重轮内隔套5之间间隙,短油封盖4和承重轮内隔套5之间的密封圈7以密封短油封盖4和承重轮内隔套5之间的间隙,因此,加注在支重轮体1上通孔内部的润滑脂在上述两道密封结构的阻止下,就不会轻易出现润滑脂泄漏的现象,相应的,外部的污渍在上述两道密封结构的作用下,也不会进入支重轮体1和支
重轮轴2之间去影响轴承3等其他部件的润滑效果。
28.在本实施例中,支重轮轴2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油孔201和第二油孔202,第一油孔201的一端贯穿支重轮轴2一端的端面、另一端与第二油孔202的一端连通,第二油孔202的另一端贯穿支重轮轴2上位于两个轴承3之间的外侧壁,支重轮轴2上位于两个轴承3之间部分的外径小于支重轮体1上的通孔的内径、大于轴承3的内圈的内径,这样支重轮轴2上位于两个轴承3之间的部分与支重轮体1上的通孔之间存在着间隙以便于加注和储存润滑脂,其次,支重轮轴2上位于两个轴承3之间部分的外径大于轴承3的内圈的内径,这样对轴承3起到限位作用,当需要对支重轮体1内部空腔以及轴承3加注润滑脂时,就可以直接从支重轮轴2上第一油孔201的外端直接利用注油工具往第一油孔201内注射润滑脂即可,润滑脂就会沿着第一油孔201和第二油孔202进入支重轮体1内部的空腔,再经过支重轮轴2上位于两个轴承3之间的部分与支重轮体1上的通孔之间的间隙达到轴承3,实现了对轴承3进行润滑的目的,润滑脂加注完毕后,利用孔塞或密封螺钉将第一油孔201的外端进行密闭即可。
29.优选的,第一油孔201沿支重轮轴2的轴线设置,第二油孔202与第一油孔201相互垂直设置,由此形成的油路整个距离较短、油路直接,方便润滑脂能够快速达到轴承3的位置,同时也便于对整个油路的加工。
30.在本实施例中,支重轮体1整体呈“h”形结构,整个支重轮体1类似为由左右两个半轮沿轴向拼接而成的“h”状结构,左右两个半轮的连接处设于上述“h”状结构的细径部处,此结构灵活,装配方便;
31.支重轮体1的两端面分别设置有凹陷部101,凹陷部101的设置可有效降低整个支重轮体1的材料用量,降低成本。
32.在本实施例中,支重轮轴2的两端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台阶部203和第二台阶部204,第一台阶部203的外径大于第二台阶部204的外径,轴承3和承重轮内隔套5分别套装在第一台阶部203上,短油封盖4套装在第二台阶部204上,通过设计第一台阶部203和第二台阶部204,方便了轴承3和承重轮内隔套5以及短油封盖4的安装,同时也对其分别起到良好的限位作用。
33.在本实施例中,短油封盖4包括连接部401和密封部402,连接部401的外径小于密封部402的外径,密封部402的外径大于支重轮体1上的通孔的直径,连接部401套装在第二台阶部204上,密封部402上远离连接部401一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突起部403,突起部403插入支重轮体1上的通孔内,突起部403的内壁上设置有密封圈安装槽,突起部403和承重轮内隔套5之间的密封圈7以密封突起部403和承重轮内隔套5之间的间隙,进而实现密封短油封盖4与支重轮体1上的通孔之间的间隙,实现二者之间的密封连接。
34.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401的侧壁上设置有定位通孔404,定位通孔404内螺接有定位螺钉,第二台阶部204的外侧壁上与定位通孔404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沿第二台阶部204周向一圈的定位凹槽205,螺接在定位通孔404内螺接的定位螺钉与第二台阶部204外侧壁上的定位凹槽205之间相互配合以实现对短油封盖4轴向的定位,优选的,连接部401的侧壁上对称的设置有两个定位通孔404,两个定位通孔404内部分别螺接有定位螺钉,对称设置的两个定位螺钉相互之间受力更为均匀,不会容易出现折断,以保持短油封盖4与支重轮体1之间良好的密封性。
35.在本实施例中,支重轮体1上的通孔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轴承限位台阶102,轴承限
位台阶102沿支重轮体1上的通孔的内壁周向设置一圈,通过设置轴承限位台阶102与支重轮轴2上位于两个轴承3之间的部分分别对轴承3的外圈和内圈起到限位作用,使得轴承3的外圈和内圈受力更为均衡,有利于轴承3长久的平稳运转。
36.在本实施例中,支重轮轴2上还设置有第三台阶部206,第三台阶部206与第二台阶部204相邻,第三台阶部206的外径小于第二台阶部204的外径,第三台阶部206的外侧壁上对称的设有两个紧固用的平面207,方便操作人员利用扳手等工具夹持该两个紧固用的平面207以旋转支重轮轴2。
3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履带车,具有上述所述的一种承重轮,不仅能够很好的防止外部的污渍进入支重轮体1和支重轮轴2之间的间隙,同时也能很好的防止二者之间的润滑脂发生泄漏以保证良好的润滑效果,有效的延长了承重轮的使用寿命,从而降低了履带车需要停机维护的次数,提高了整个履带车的工作效率。
38.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3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