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二轮车头灯光轴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2750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二轮车头灯光轴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在具有固定于车架上的车座的距路面的高度可高低变化的车高变更装置的自动二轮车上,为调节头灯的光轴而设置的头灯光轴调节装置。
现有的具有可高低变化车高的车高变化装置的自动二轮车,通过日本专利特开平5-16639号公报,已为公知。
在这种自动二轮车上,与高车高状态相比低车高时车架具有朝向前上方的姿势,如使头灯对车体架的姿势一定,则随着车高的变化,头灯的光轴变得不合适。
本发明之目的即是有鉴于此,提供一种自动二轮车用头灯光轴调节装置,它可适应车高变化对头灯的光轴作适当的调节。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1方案所记述的发明的特点在于,在具有可使固定于车体架上的车座距路面的高度产生高低变化的车高变更装置的自动二轮车上包括有在使光轴朝向对应于高车高的高车高对应位置与使光轴比高车高对应位置的朝向向下成对应于低车高的低车高对应位置之间可以转动的头灯;对应于车高变更装置的动作可在高车高对应位置与低车高对应位置间转动头灯的光轴变更装置。
另外,本发明第2方案所记述的发明的特点是,在第1方案的基础上,在车高变更装置与头灯之间设置与车高变更装置的动作连动并可转动头灯的光轴变更装置。
本发明第3方案所记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方案或第2方案记述的发明基础之上,光轴变更装置使得头灯的从低车高对应位置向高车高对应位置转动开始时间要比车高变更装置动作开始的时间晚;但使头灯的从高车高对应位置向低车高对应位置的转动开始时间与车高变更装置的动作开始时间同步。
本发明方案4所记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方案2或方案3记述的发明的基础之上,光轴变更装置包括有致动机构,它可相应于往输入构件一方向的输入使头灯从低车高对应位置转到高车高对应位置,而连结于头灯上;将牵引力作为前述一方向的输入,在使其作用于在输入构件的方向连结于该输入构件的第1传动缆索;相应于车高变更装置的从低车高转向高车高的动作在牵引方向连结于车高变更装置的第2传动缆索;以及行程吸收机构,在第2传动缆索仅被牵引到规定行程之前,抑制牵引力从第2传动缆索向第1传动缆索的传递,并设置于第1与第2传动缆索间。
本发明第5方案所记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第4发明的基础之上,在车体架一侧的支承构件与头灯间设置有复位弹簧,对头灯作用趋向低车高对应位置侧的力。
根据本发明方案1所述的构成,靠车高变更装置改变车高时,相应于车高变更装置的动作,光轴变更装置使头灯在低车高对应位置与高车高对应位置之间转动,由此,尽管车高变化,头灯的光轴都可进行适当的调节。
另外,根据本发明方案2所述的构成,由于光轴变更装置与车高变更装置连动而使头灯转动,所以光轴变更装置与车高变更装置达到传动机构的共通化,从而可以减少零件个数。
根据本发明方案3记述的发明的构成,由于头灯光轴与车高变更装置同步变化,当从低车高向高车高变化时,担心在成为高车高状态之前头灯变化到高车高对应位置,对此,依靠将头灯转动开始时间定得比车高变更装置动作开始时间晚,故可以防止在车高达到高车高之前头灯达到高车高对应位置,而在从高车高向低车高变化时光轴向下侧使头灯转动,因此,由于这时光轴变更装置使得头灯转动开始时间与车高变更装置动作开始时间同步而转动,因此可使得头灯立即转到低车高对应位置。
根据本发明方案4的发明的构成,车高变更装置的致动力通过第1与第2传动缆索传递到致动机构,由该致动机构使头灯转动,由于光轴变更装置与车高变更装置的传动机构之共通化,故可减少零件个数,而且由于行程吸收机构的作用,头灯的从低车高对应位置转到高车高对应位置的开始时间比车高变更装置工作开始时间要晚,故可防止车高达到高车高之前头灯转到高车高对应位置。
根据本发明方案5记述之发明的构成,即使由于第1或第2传动缆索断线使光轴变更装置动作不良,也可使得头灯转到低车高对应位置侧。
图面简单说明

图1为自动二轮车的侧视图,图2为高车高状态图1的主要部放大纵断面侧视图,图3为低车高状态对应图2的纵断面侧视图,图4为图3的4-4剖视图,图5为驱动部纵断面侧视图,图6为图5的6-6放大剖视图,图7为图4的7-7放大剖视图,图8为图4的8-8放大剖视图,图9为头灯安装部附近纵断面侧视图,图10为图9的10-10剖视图,图11为头灯处于高车高对应位置状态下的行程吸收机构的纵断面图,图12为头灯处于低车高对应位置状态下的行程吸收机构的纵断面图。
下边借附图所示的本发明一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式。
图1~12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图1是自动二轮车侧视图;图2是高车高状态下图1的主要部位放大纵剖面侧视图;图3是低车高状态下对应于图2的纵剖面侧视图;图4是图3的4-4剖视图;图5是驱动部的纵剖面侧视图;图6是图5的6-6剖视放大图;图7是图4的7-7剖视放大图;图8是图4的8-8剖视放大图;图9是头灯安装部附近的纵剖面侧视图;图10是图9的10-10剖视图;图11是头灯处于高车高对应位置状态下的行程吸收机构纵剖面图;图12是头灯处于低车高对应位置状态下的行程吸收机构纵剖面图。
首先在图1上,在自动二轮车车架15的前部通过前轮悬挂装置16悬挂着前轮WF;而在车架15的后部,搭载着包含有发动机与变速器的动力单元17、燃料箱18与座位19的同时,通过后轮悬挂装置20悬挂着后轮WR;从动力单元17来的动力通过包含有环形链等的动力传递装置21传递到后轮WR。
同时参照图2与图3,后轮悬挂装置20包括有其前端部依靠枢轴22可摇动地支承于车架15上的同时,将后轮可自由转动地支承于后端部的摇臂23;车架15与摇臂23的下部之间设置的连杆机构24;车架15与连杆机构24间设置的缓冲组件25。
连杆机构24由第1连杆臂27和第2连杆臂30构成,第1连杆臂27其一端由连结轴26可上下摇动地连结于车架15,而第2连杆臂30通过连结轴28可转动地连结于第1连杆臂27的另一端,同时其另外一端通过连结轴29可转动地连结于摇臂23的下部,各连结轴26、28、29的轴线与枢轴22平行。另外,在从连结第1与第2连杆臂27、30的连结轴28的轴线错开的位置,具有与连结轴28平行的轴线的转动轴31在其轴线周围可角位移地支承于第2连杆臂30上。再就是缓冲器组件25是由其上端连结于车体架15的油压缓冲器32和该油压缓冲器32的上下两端间设置的螺旋弹簧33构成,缓冲器连杆臂34其一端固定于前述转动轴31,其另一端通过具有与转动轴31平行轴线的连结轴35可转动地连结于油压缓冲器32的下端。
一并参照图4,在车架15下端部设置的托架15a上固定着连结轴26,该连结轴26与第1连杆臂27之间夹装着轴承36。另外,第2连杆臂30的一端部分成两个叉,该第2连杆臂30的一端部上固定着连结轴28,第1连杆臂27的另一端与连结轴28之间夹装着轴承37。还有,在摇臂23的下部设置的托架23a上固定着连结轴29,该连结轴29与第2连杆臂30的另一端部间夹装着轴承38。
在第2连杆臂30的两分叉部上可角位移地支承着转动轴31,该转动轴31的两端部与第2加杆臂30间分别夹装着轴承39、40。而缓冲器连杆臂34的一端部在两轴承39、40间于转动轴31的中间部分由细齿41固定。在缓冲器组件25的油压缓冲器32的下端部设置着托架32a,在该托架32a上固定的连结轴35与缓冲器连杆臂34的另一端之间夹装着轴承42。
在转动轴31上连结着车高变更装置44,该车高变更装置包括包含有作为执行机构的马达50的驱动部45;使转动轴31转动的工作部46;将动力从驱动部45传递到工作部46的一对传动缆索47,48。
在图5上,驱动部45固定支承于车体架15的前部一侧;它包括有固定在固定支承于车体架15上的壳体49上的可以自由正反转的马达50;设置在壳体49内的齿轮组51;马达50的输出轴50a与齿轮系51的输入侧之间设置的转矩限制器52;连结于前述齿轮组51的输出侧、在壳体49内,自由转动地支承于该壳体49的第1驱动皮带轮53。
而转矩限制器52包括有其外周与马达50的输出轴50a相啮合的多个摩擦板54;在这些摩擦板54间重合配置且其内周与齿轮组51的输入侧花键结合的多个摩擦板55;对使相邻配置的摩擦板54、55相互摩擦结合的方向施加弹簧力的盘形弹簧56。该转矩限制器52起到,当从马达向齿轮组51一侧传递驱动力,而由齿轮组51对马达50一侧作用以过大的载荷时,靠摩擦板54、55相互打滑而起到防止有过大的载荷作用于马达50的作用。
一并参照图6,在第1驱动皮带轮53上,一对传动缆索47、48相互反方向地卷挂着,传动缆索47、48的一端分别结合固定于第1驱动皮带轮53上。
一并参照图7与图8,工作部46包括有在转动轴31的一端部上设置的被动齿轮57;具有与转动轴31平行轴线的被动轴58;在该被动轴58的一端部固定着的被动皮带轮59;在被动轴58的另一端部一体设置并与前述被动齿轮57相啮合的传动齿轮60。
在第2连杆臂30上,结合着壳体61,以覆盖着转动轴31的一端。被动轴58以该壳体61和第2连杆臂30可自由转动地支承着;被动轴58与壳体61间以及轴58与第二连杆臂30间分别夹装着轴承62、63。该被动轴58的一端部上设置的被动皮带轮59上,相互反方向地卷装着传递驱动部45来的动力的一对传动缆索47、48,两传动缆索47、48的另一端结合固定于被动皮带轮59。
可是,为求得到在高车高位置时的连杆机构24的工作稳定,在缓冲连杆臂34上设置了挡块34a(见图2),该挡块使得缓冲连杆臂34处于高车高位置时与第2连杆臂30对接,并使缓冲连杆臂34与第2连杆臂30的相对姿态保持一定。另外,为求得到在低车高位置时连杆机构24的工作稳定,在第2连杆臂30上设置了限制部30a(参照图3),该限制部30a使得缓冲连杆臂34成为接近第1连杆臂27一侧的低车高位置时使之与该缓冲连杆臂相对接,并使该缓冲连杆臂34与第2连杆臂30的相对姿态保持一定(参照图3)。
再就是,在转动轴31的另外一端,连结着配置于第2连杆臂30的旋转编码器64,转动轴31的角位移量即缓冲连杆臂34的工作量由该旋转编码器64检测出来。
这样依车高变更装置44,以及依马达50的工作,可以使转动轴31即缓冲连杆臂34在高车高位置与低车高位置之间转动,其中像图2所示那样令其向后转动使得缓冲连杆臂34与缓冲组件25的连结部即连结轴35从第1连杆臂27离开成高车高位置;而像图3与图4所示那样令缓冲连杆臂34向前方转动使得前述之连结轴35接近第1连杆臂27成低车高位置。于是,由于使转动轴31即缓冲连杆臂34在高车高位置与低车高位置之间转动,缓冲组件25的作用于连杆机构24上的作用点至枢轴22的长度即杠杆比发生变化,相应地车体架15即座19在图1实线所示的高车高位置与图1双点划线所示的低车高位置之间变动车高。
而且,由于由后轮WR一侧来的载荷一般不常时作用于马达50,所以没有必要使马达50保持承受高载荷的强度,故可图得到马达50的小型化,减轻重量。
另外,由于即使在转动轴31转到低车高状态,缓冲组件25也可通过缓冲连杆臂34连结于第2连杆臂30一侧,故可相对摇臂23的上、下摇动量使缓冲组件25的上下行程比弄得比较大,在低车高状态的跑过性可以得以提高。
另外,当驾驶员从低车高状态的自动二轮车上下来等对车体架15施加的载荷减小时,伴随着缓冲组件25的伸长动作,缓冲连杆臂34要向第1连杆臂27一侧转动,但在第2连杆臂30上设置了限制随着缓冲组件25的伸长动作产生的缓冲连杆臂34向第1连杆臂27一侧的转动,且可与缓冲连杆臂34对接的限制部30a,由缓冲组件25的反力固定缓冲连杆臂34与第2连杆臂30,连杆机构24的连杆形态稳定于低车高位置,从而可以防止坐19的上升。
而且,由于在马达50与转动轴31间的动力传递机构上夹装有扭矩限制器52,故可以防止从路面作用给马达50过大的载荷;可以防止由路面引起的过大的输入载荷而损坏马达50与马达驱动系统。
同时参照图9,在车体架15的前端部安装着由合成树脂做成的罩68,临着该罩68的前部设置的开口部68a,于罩68内配置着头灯65。而在头灯65的上部固定着支轴69,在开口部68a的上方于罩68的内面突设的支承部70的顶端固定着支承板71,以该支承板71可转动地固定着支轴69。由此,头灯65可在高车高对应位置(图中实线所示位置)与低车高对应位置(图中双点划线所示位置)之间转动,其中在成为高车高状态时光轴不成为水平线朝上地与高车高状态相对应的状态;而在低车高对应位置,使光轴比在高车高对应位置时的方向向下地对应于低车高。
在该头灯65的下部,连接有对应于车高变更装置44的动作使得头灯65转动的光轴变更装置72。该光轴变更装置72包括有在车体架15一侧的支承构件73与头灯65间设置的复位弹簧74;头灯65的下部连结着的作为传动机构的连杆机构75;其一端与该连杆机构相连结的第1传动缆索76;与该第1传动缆索76的另外一端相连结的行程吸收机构77(参照图1);其一端与该行程吸收机构77相连结的第2传动缆索78(参照图1、图5、与图6);如图5与图6所示,第2传动缆索78的另一端卷挂连结着的第2驱动皮带轮79。而且如图5所示,第2皮带轮79与通过转矩限制器52与齿轮51连结于车高变更装置44上之马达50的第1驱动皮带轮53构成一体,光轴变更装置72设置于车高变更装置44与头灯65之间,使马达50与车高变更装置44共通。
在罩68上支承着可从其前面一侧进行转动操作的螺杆80。另外,支承构件73是具有拧上螺杆80的限制板部73a与螺杆80松动插入的接受板部73b的两侧,形成略呈凵字形。
连杆机构75包括有基底端固定于头灯65下部的连杆臂81;通过连结轴83其一端连结于该连杆臂81的顶端之作为输入构件的杠杆82,该杠杆82的中间部通过枢轴84可转动地支承于固定在罩68的内面的托架85上。
在连杆臂81的顶端上,设置了连结板部81a,它从两侧夹持着支承构件73的限制板部73a并略成凵字形,在支承构件73的限制板部73a与接受板部73b间螺杆80松动插入连结板部81a。而且支承构件73由于为连杆臂81的连结板部81a所夹持,故其被阻止在螺杆80的轴线周围转动,依靠对螺杆80的转动操作,可沿着该螺杆80的轴线来调整支承构件73的位置,为保持调整后的支承构件73的位置,在支承构件73的接受板部73b与罩68间压缩设置了围绕着螺杆80的螺旋状弹簧86。
复位弹簧74,成螺旋状围绕着螺杆80压缩设置于支承构件73的接受板部73b与连杆臂81的连结板部81a之间。而连杆机构75在成高车高对应位置状态与成低车高对应位置状态之间致动,其中由于向杠杆82一方施力,克服复位弹簧74的弹力,将连杆臂81的连结板部81a远离支承构件73的限制板部73a,使头灯65成高车高对应位置(实线所示位置);而由于复位弹簧74的弹力的作用,前述之连结板81a终为前述之限制板部73a所限制,使头灯转动,成低车高对应位置(点划线所示位置)。
第1与第2传动缆索76、78乃是内索76b、78b自由移动地插入外缆76a、78a中而形成的推挽式缆索,第1传动缆索76的外缆76a的一端以紧固于托架85上的固定构件87固定于托架85上,从外缆76a的一端突出来的内索76b的一端连结于连杆机构75之杠杆82的另一端。由此,当有牵引力作用于第1传动缆索76时,连杆机构75克服复位弹簧74的弹力将头灯65可转到高车高对应位置侧;而一当作用于第1传动缆索76的牵引力缓和下来时,依靠复位弹簧的弹力连杆机构75可使头灯65转到低车高对应位置侧。
在图11上,行程吸收机构77包括了固定于车体架15上的壳体89;壳体89内滑动配合的滑动件90;滑动件90内滑动配合的移动块91和限制块93;移动块91与限制块93间压缩设置的第1弹簧94;限制块93与滑动件90间压缩设置的第2弹簧95。
壳体89由两构件相互结合构成,在该壳体89内部横断面形状成矩形,将两端封闭起来形成滑动孔96;而在壳体89的一端配合连结着第1传动缆索76的外缆76a的另一端。
滑动件90乃是具有从其一端(图11的上端一侧)顺序连起来的第1至第3孔97、98、99形成矩形框形结构,第2孔98与第1孔97间形成第1台阶100且它比第1孔97要宽;第3孔99与第2孔98间形成第2台阶101且它比第2孔98又宽。而滑动件90其两侧的开放端为壳体89所封闭,可滑动地配合于滑动孔96中。而且第1传动缆索76的内索76b可自由移动地穿过外缆76a的一端与壳体89的一端与滑动件90的一端相结合相连结,滑动件90在壳体89内的容许移动量设定为对应于由相应于滑动件90的移动之连杆机构75的致动,头灯65在高车高对应位置与低车高对应位置间可转动的值。
滑动件90的第2孔98中滑动配合着移动块91,由于该移动块的一端与第1台阶100对接可限制往滑动件90一端的移动。另外,移动块91与限制块93间压缩设置的第1弹簧94的弹簧特性被设定为当移动块91与限制块93相互对接时其所产生的最大弹力要比复位弹簧74的弹力为小。
限制块93由于其一端与第2台阶101对接,以此限制3往滑动件90一端的移动而滑动配合于第3孔99中,而该限制块93的一端上可能对接移动块91的另一端。另外,限制块93为滑动件90的另一端之间压缩设置的第2弹簧95的定位载荷被设定为比复位弹簧74的弹力要大。
在壳体89的另外一端配合着第2传动缆索78的外缆78a的一端。同时,第2传动缆索78的内索78b的一端自由移动地穿过壳体89的另一端、外缆78a的一端、滑动件90的另一端、限制块93与移动块91,而连结于移动块91的一端。
注意图5与图6,第2传动缆索78的外缆78a的另一端固定于车高变更装置44之驱动部45的壳体49。而内索78b的另一端可自由移动地穿过外缆78a的另一端与壳体49,卷挂连结于第2驱动皮带轮79,并对应于使车高变更装置44从低车高变化到高车高状态之致动时的马达50的转动致动,在牵引力的作用方向上。
下边对该实施例的作用加以说明。自动二轮车处于高车高状态时,在行程吸收机构77中,像图11所示那样,随着牵引力对第2传动缆索78的作用,移动块91压缩第2弹簧94成与限制块93对接状态,限制块93处于对第2台阶101大致成对接位置。
在这样的高车高状态的行车途中,当由车高变更装置44使得从高车高状态变化到低车高状态时,相应于马达50的工作,作用于第2传动缆索78的牵引力被缓和下来。而在行程吸收机构77中,在连结于滑动件90的第1传动缆索76上,由于比第1弹簧94的弹力还要大的复位弹簧74的弹力在牵引方向的作用,像图12所示那样,滑动件90与马达50工作开始同时开始作用于壳体89的一端侧,相应于车高变更装置44的作用,头灯65立即从高车高对应位置转到低车高对应位置。即车高变更装置44的作用使之立即动作,头灯65被使之转动,在车高变更过程中,头灯65并不停留于高车高对应位置。
其次,在低车高的行车途中,当由车高变更装置44使得从低车高状态变化到高车高状态时,对应于马达50的工作,牵引力作用于第2传动缆索78。而在行程吸收机构77中,由于移动块91与限制块93间设置的第1弹簧94的弹力比复位弹簧74的弹力要小,相应于牵引力往第2传动缆索78方向的作用,移动块91压缩第2弹簧94并向限制块93一侧移动。而一当移动块91与限制块93相对接,滑动件90即行停止在壳体78内从其一端向其另一端的移动,从而连杆机构25停止工作,头灯65停留在低车高对应位置。即由车高变更装置44之从低车高往高车高开始作用所规定的时间,头灯65停留在低车高对应位置。
一当移动块与限制块对接上,由于第2弹簧95的定位载荷比复位弹簧74的弹力要大,滑动件90即在壳体89内从其一端向其另外一端移动,随着牵引力作用于第1传动缆索76,连杆机构75工作,头灯65从低车高对应位置向高车高对应位置转动。即行程吸收机构77即可以起到第2传动缆索78仅被牵引到规定行程而抑制牵引力从第2传动缆索78向第1传动缆索76传递的作用。
这样,由车高变更装置44将车高从低车高向高车高变化时,相应于车高变更装置44的工作光轴变更装置72也工作,头灯65的转动开始时间由于行程吸收机构77的动作要比车高变更装置44的工作开始时间为晚,车高未变到高车高时,头灯65不会转到高车高对应位置。
但是头灯65到达高车高对应位置之后马达50仍然继续工作,当牵引力作用于第2传动缆索78时,在行程吸收机构77中第2弹簧95被压缩,连杆机构75上不会作用过大的载荷。
而且即使在第1与第2传动缆索76、78的断线等产生光轴变更装置72的不稳时,头灯65也会因复位弹簧74对低车高对应位置一侧的赋能而处在低车高对应位置,不会转动到高车高对应位置。
上边详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当然本发明也不限上述之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记述的内容的情况下,可进行种种设计变更。
比如,在光轴变更装置中,作为车高变更装置44从低车高向高车高变更车高时产生延时的机构可以使用减速凸轮或齿轮。
像上述这样按本发明方案1所记述之发明的装置,因为它包含了将光轴的方向成对应于高车高的高车高对应位置与将光轴从高车高对应位置的方向向下而成对应低车高的低车高对应位置间可以转动的头灯;以及相应于车高变更装置的工作可在高车高对应位置的低车高对应位置间转动头灯的光轴变更装置,由于相应于车高变更装置的工作光轴变更装置使得头灯在低车高对应位置与高车高对应位置间转动,不管车高如何变化,头灯的光轴都可以得到适当的调节。
另外,如按本发明方案2所记述的发明,由于在方案1所记述的发明之构成上加上在车高变更装置与头灯之间设置了与车高变更装置的工作连动而使头灯转动的光轴变更装置,从而可以实现光轴变更装置与车高变更装置的传动机构共用化,减少了零件的数量。
如按本发明方案3所记述的发明,由于在方案1或2记述之发明的构成上加上光轴变更装置将从低车高对应位置转向高车高对应位置之头灯的开始转动的时间比车高变更装置工作开始时间推迟,而使从高车高对应位置转向低车高对应位置之头灯的开始转动的时间与车高变更装置的工作开始时间同步,因此,当从低车高向高车高变化时,在车高变到高车高之前,头灯保持在低车高对应位置,所以可以防止车高变成高车高之前头灯转到高车高位置,而在高车高向低车高变化时,则可使头灯的光轴立即转向下侧。
如按本发明方案4所记述的发明,是在方案2或3所记述的发明之构成之上,光轴变更装置包括有相应于往输入构件一方向之输入将头灯从低车高对应位置可转向高车高对应位置而连结于头灯上的致动机构;在使牵引力作为前述一方向的输入作用于输入构件的方向上连结着该输入构件的第1传动缆索;相应于从低车高转向高车高的车高变更装置之工作在牵引方向连结着车高变更装置的第2传动缆索;第2传动缆索只牵引至规定行程而抑制从第2传动缆索向第1传动缆索传递牵引力、在第1与第2缆索间设置的行程吸收机构。由于以上这些,由于光轴变更装置与车高变更装置之传动机构共用化,故可以减少零件数目;同时由于头灯之从低车高对应位置转向高车高对应位置的转动开始时间比车高变更装置开始工作时间要晚,故可以防止在车高未达到高车高之前头灯转到高车高对应位置。
再就是如按本发明方案5之发明,是在方案4所记述之发明的构成上加之由于在车体架一侧的支承构件与头灯之间设置了对使头灯回到低车高对应位置一侧赋能的复位弹簧,即使发生了光轴变更装置工作不良,也能使头灯转到低车高对应位置,不论车高处于高、低何种状态,都可以防止头灯转到高车高对应位置一侧。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动二轮车头灯光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具有可使固定于车体架(15)上的车座(19)距路面的高度产生高低变化的车高变更装置(44)的自动二轮车上,包括有在使光轴的朝向对应于高车高的高车高对应位置与使光轴比在高车高对应位置的朝向更向下、对应低车高的低车高对应位置间可以转动的头灯(65);对应于车高变更装置(44)的动作,于高车高对应位置与低车高对应位置间可以转动头灯的光轴变更装置(72)。
2.按权利要求1所记述的自动二轮车头灯光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车高变更装置(44)与头灯(65)间设置了光轴变更装置(72),它与车高变更装置(44)的动作相连动,使头灯(65)转动。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记述的自动二轮车头灯光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光轴变更装置(72)是做成,使低车高对应位置转到高车高对应位置时的头灯(65)的转动开始时间比车高变更装置(44)开始动作的时间要晚,使从高车高对应位置到低车高对应位置时的头灯(65)的开始转动的时间与车高变更装置(44)的开始动作的时间同步。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记述的自动二轮车头灯光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光轴变更装置(72)包括有致动机构(75),它相应于往输入构件(82)的一个方向的输入可使得头灯(65)从低车高对应位置转动到高车高对应位置,并连结于头灯(65)上;将牵引力作为前述一个方向的输入,在使其作用于输入构件(82)的方向连结于该输入构件(82)的第1传动缆索(76);在相应于车高变更装置(44)的从低车高向高车高的动作而被牵引的方向,连结于车高变更装置(44)的第2传动缆索(78);在第2传动缆索(78)只被牵引到规定行程之前,可以抑制从第2传动缆索(78)向第1传动缆索(76)传递牵引力而设置于第1与第2传动缆索(76、78)间的行程吸收机构(77)。
5.按权利要求4所记述的自动二轮车头灯光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本体架(15)一侧的支持部件(73)与头灯(65)之间,设置了复位弹簧(74),将头灯(65)推向低车高对应位置一侧。
全文摘要
在具备有可使车高高低变化的车高变更装置的自动二轮车上,头灯的光轴可相应于车高变化适当调节。在使光轴的方向对应于高车高的高车高对应位置与使光轴由高车高对应位置的方向向下使其对应于低车高的低车高对应位置间可以转动的头灯65上连结着光轴变更装置72,使得相应于车高变更装置的动作在高车高对应位置与低车高对应位置间可以转动头灯65。
文档编号B62J6/00GK1141253SQ9611059
公开日1997年1月29日 申请日期1996年7月18日 优先权日1995年7月19日
发明者大关孝, 小川纯孝, 田上卓也, 林徹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